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

合集下载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中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身的认知经验,通过对文本的语言、语境、文学形象、情感、艺术内蕴等展开细致入微的品读,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文本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那么,如何实现文本细读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抓住根基,咀嚼文本的语言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都是通过具体的词语来呈现的。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引导学生“沉入词语”,从中品味细微的意蕴。

(一)品味语言陌生化,获得审美愉悦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不同文本的语言传达不同的信息。

日常语言实用性强,是人际交往的媒介,侧重于指称功能,意义往往单一。

这种日常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言语的“机械化”或“自动化”,人们由于对这种语言过于熟悉,而失去了对它的新鲜感。

萨丕尔曾说过:“如果一个词的通常的情调已经是大家毫无问题地接受了的,这个词就成了样子货,成了陈词滥调。

”因此,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陌生化”。

所谓陌生化,就是改变日常语言的习惯用法,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使语言具有阻拒性,产生特殊的意味,给人新鲜的感受。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不合常规的搭配。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味“沉淀”一词,会有一种感觉,“沉淀”的是过去的、记忆深处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这就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一致了。

朱自清说:“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豪放’‘婉约’‘温柔敦厚’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

”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独特的、个性化的字、词、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咀嚼体味,使学生从陌生化的语言中获得特殊的审美愉悦。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方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文本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素材和学习内容。

而文本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文本分析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运用。

一、细读文本细读文本是文本分析的基本步骤。

教师和学生在分析文本时需要将目光放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上,包括词语、句子的结构和篇章的逻辑关系等。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含义。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课文让学生进行细读,在细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使用和句子的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解释词语的意义、分析句子的结构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二、语境推测语境推测是一种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语或短语意义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进行语境推测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推断未知词语的意思。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课文,提供一些生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这些生词的意思。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相关句子的语法结构、逻辑关系以及前后句子的联系来推测出生词的意思。

三、主题思维主题思维是指通过整体把握文本,找出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在进行主题思维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找到文本的主线思维,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寓言或者小说,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找出文本的主题。

学生可以从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入手,分析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最终找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四、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是指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感情时所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学生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而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首诗歌,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来理解诗歌的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五、主旨概括主旨概括是指通过对文本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文本的中心思想和要点。

“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现当代散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在现当代散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文本细读”方法简介“文本细读”是一种全面深入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注重细节,追寻文本的内在逻辑和语言特点,并进而推敲出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 第一遍通读文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意图。

2. 第二遍逐句阅读文本,注意文章的语言特点、句子结构和语调。

3. 第三遍深入阅读文本,寻找细节,深入剖析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1.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本身高中现当代散文的阅读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内涵和意义,而“文本细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洞察文本本身。

通过逐句阅读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特点、句子结构和语调,进而推敲出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在逻辑、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

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散文时,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剖析小说家沈从文的深情款款、笔力雄浑的文风、流畅秀逸的句子和含蓄温情的诗意句子,并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此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乡》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文本细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逐句阅读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推敲作者意图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全面深入地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文本的深层内涵、主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在语言细节和修辞运用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技巧,掌握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3. 发掘文本蕴含的价值与思考高中现当代散文多以思想性、人文性和价值观的传达为主要特点。

而“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蕴含的价值与思考,探索其中所呈现出的人生哲思和内涵,进而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文本解读范文

语文文本解读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一注重文本,在阅读文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文本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

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

这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理论依据。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40年代在美国得到发展的新批评派理论,更强调对具体的个别的作品的研究,他们强调文本是文学活动的本源,文本是文学的本体,研究文学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学的特殊性质。

因为他们强调细读,这种批评也被称为细读法批评。

这种理论,对于细读文本,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所以,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

《故乡》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的“别人”指谁呢?教参认为指杨二嫂。

我发现把杨二嫂理解为“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与小说的内容不符,细读文本,从小说主题和杨二嫂的生活实际两方面加以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虽有主次正反之分,但他们都应是“辛苦麻木”生活的一类人,再者,杨二嫂的生活虽不检点,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为了生活,到处贪小便宜,蝇营狗苟,用这种可怜的手段,做些可鄙的事情,然而和那些公然抢劫,仗势欺人且无法无天的放纵凶暴,任意胡为的“恣睢”者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不可同类而语。

我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解读。

一是品味悠悠的追忆之情。

文本既有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初到台湾早年生活的回顾和眷恋之情,文中有相当篇幅把现在的台北生活和以前相对比,点明现在的台北已无处可听雨,其间还穿插和恋人雨中躲在三轮车油布篷里的风情,回忆或是想象冷雨中初恋的浪漫与淋漓。

慢慢读,细细品,徜徉文本之中

慢慢读,细细品,徜徉文本之中

慢慢读,细细品,徜徉文本之中作者:鄂红玲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3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沉潜读书,注重细节,慢慢读,细细品,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这就是文本细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师备课细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成为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的动态的对话过程,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先和文本对话。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的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便敢走进课堂。

”对比名师的解读,我仔细地回顾了自己平时的备课过程,发现自己花在解读文本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在备课时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轻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吃透。

过去备课时,课文读不了几遍,就匆匆忙忙设计教法,设计课件,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肤浅不到位,三维目标缺失的现象。

2.教师的引领、指导不到位。

自己净讲那些学生自己就能发现、就能意识到的,就是不讲学生自己发现不了、意识不到,或者发现了、意识到了,但理解不深的。

3.依赖教参,失去自我。

自己一贯的做法总是比较依赖教参,依赖名家的设计,对自己的观点总是有那么多的顾虑,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可能是不正确的。

于是,到处查找别人的观点,别人的理解,借鉴优秀教案成了必备程序,设计汲取名师之长,自己认为很不错,但效果却不理想。

现在我明白了人家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别人的文本解读,并非自己所得,而且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班级。

而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的,因而非常适合自己的教学。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文本细读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阅读和理解,是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分析、细致研究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讨有效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的愿望。

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去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材内容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内涵和思想性。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本,都应该融入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具体的文本内容中思考,分析,总结,从而提高他们的文本细读能力。

老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更立体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设置有效的练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环节,如情境演练、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在自主思考的充分交流,学习他人的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

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答辩赛、朗读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锻炼的更主动地去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他们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外,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不仅仅是语文课本上的文本,还包括各种类型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文本。

通过广泛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读书笔记、阅读文摘等练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本细读能力。

文学教学中文本细读课堂实践探索——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文学教学中文本细读课堂实践探索——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yuwenjianshe001@29文学教学中文本细读课堂实践探索——以《包法利夫人》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周阳摘要:“头重脚轻”现象已成为当代文学阅读教学的重点问题,“重文史、轻文本”现象在学生学习文学中产生了避重就轻的弊端。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了解到,文学教学目的在于服务文本学习,细细品味文本才是教学重点。

在文本细读中有三种经典的阅读范式:①专题研究下的文本细读,②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下的文本细读,③关注细节下的文本细读。

本文将以语文教材《包法利夫人》节选为例,对以上三种细读范式进行课堂实践探索。

关键词:文学教学 文学细读 外国文学 教学法引言近年来,虽然我国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要求有所改进,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对文学阅读教学还是犹如深陷沼泽,处于新旧交替环节。

而问题产生还是应当追踪溯源,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对阅读教学理念的错误理解以及不能对有效阅读方法实施身体力行。

为了实现与新课标的同一性与一致性,教师纷纷将文本细读视为突破困难的关键点,并且将其作为阅读指导理念。

文本细读之所以深受重视,是因为其过程是将文本译码再编码并出入大脑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人类与语言文字的转化与统一;并且它在立足文本基础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重视在细读文本中品味语言和体验文化。

刘亚丁教授曾经非常犀利地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国的语文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细读体验。

” 尤其是对外国文学教学,一线教师都注重文学历史,并且形成了流水线式的文本教学模式。

首先讲述生平简介与趣闻轶事、代表作品与思想情怀;其次讲述文本简介与大概情节;最后是思想升华与艺术特色。

其中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对生平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但对教材选文讲解太过粗糙,以至于学生停留在文本表面,不能深入了解教材。

因此,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提出在学习文本时应“重文本,轻文史”。

一、文本细读理论文本细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许多著名理论,且得到了很多文学家、教育学者支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忽视了对文本细读的指导,学生对文本只处于浅层次理解状态,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文本细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投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在细读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1、文本细读可以促进深度教学的达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教学,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细读促进学生进入深度理解文本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理解与解读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情境、问题及知识逻辑关系,能够综合文本信息提炼出文本的主题意旨。

通过深度阅读,可以使学生吸纳新知识,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思辨性。

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其关键点还在于对文本实施细读。

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情节,深入体会文字蕴含的情感,还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用文字营造的情感氛围,去理解与体验细微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不同内容的文本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文本细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文本情感的流露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但是如果只凭粗浅的阅读是难以产生深入体验的,只有细读才能品其味,才能赏其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假若不进行细读,就不会发现隐含于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任务。

阅读教学中实现细读,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获取美的体验,学会用文字表现美,用行动塑造美。

在细读中学生也能学会文学鉴赏的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阅读得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让学生通过阅读将叙事性的文字转换为画面,这种审美过程必然需要细读的介入。

在此,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审美品位需要提高,只有教师的审美素养提高了,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获取审美体验。

3、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细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部分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对情节的了解,忽视了对阅读的品味,因而读过文章之后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更谈不上对于主题的提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事实证明,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只有细读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

那么,如何才能跨好这道坎,真正细读本呢?下面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摸索,以求正大家。

一注重本,在阅读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本接受美学认为,学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本,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

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

这就是我们“走进本”的理论依据。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40年代在美国得到发展的新批评派理论,更强调对具体的个别的作品的研究,他们强调本是学活动的本,本是学的本体,研究学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学的特殊性质。

因为他们强调细读,这种批评也被称为细读法批评。

这种理论,对于细读本,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所以,走进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本。

在解读过程中,就是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定论接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是通过仔细地研读本,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体会。

只有读中有疑,才会更进一步走进本。

《故乡》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的“别人”指谁呢?教参认为指杨二嫂。

我发现把杨二嫂理解为“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与小说的内容不符,细读本,从小说主题和杨二嫂的生活实际两方面加以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虽有主次正反之分,但他们都应是“辛苦麻木”生活的一类人,再者,杨二嫂的生活虽不检点,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为了生活,到处贪小便宜,蝇营狗苟,用这种可怜的手段,做些可鄙的事情,然而和那些公然抢劫,仗势欺人且无法无天的放纵凶暴,任意胡为的“恣睢”者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不可同类而语。

说杨二嫂是“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失之公允,是概括化,贴标签式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真正走进本。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的经典,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流于表面和片面印象,仅仅把它理解为余先生乡愁之作,失之片面。

我从三个方面对本进行了解读。

一是品味悠悠的追忆之情。

本既有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初到台湾早年生活的回顾和眷恋之情,中有相当篇幅把现在的台北生活和以前相对比,点明现在的台北已无处可听雨,其间还穿插和恋人雨中躲在三轮车油布篷里的风情,回忆或是想象冷雨中初恋的浪漫与淋漓。

这些内容,就很难以乡愁概括。

二是感悟深深的化情思。

研读本,不难读出,中大量的古典诗的引用和化用,对这些诗所描绘的听雨境界的倾心和神往,对这种境界不再的感叹和伤感,无不表达了余先生对古典化的深深情思,对古典化的赞美和眷恋。

三是剖析理念的躬亲实践。

余先生在写于1963年的《剪掉散的辫子》的评论中,提出“现代散的”概念,并指出现代散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而创作于1974年的散《听听那冷雨》,就是对这种理念的成功实践。

《听听那冷雨》以“雨”字为核心,“听”为线索,“冷”为情调,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关涉乡愁,锁钥化,实践作者自己的散理念。

以抒情的语言为肌理,悠悠乡愁为血液,深深的化情思作灵魂,融人生经历、历史感喟、学情致、诗般意境、现代散理念于一体,蕴含着苍凉与感伤,挟带着现代诗的韵律、节奏和灵气,注入读者的心灵深处,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一个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

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自己,专心思考,深入研究。

只有走进本,才能读出发现和感悟,欣赏本的精妙,触摸本的灵魂。

进而引导学生读细本,共同完成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阅读中不仅走进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学欣赏要走进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更要“知人论世”。

《孟子﹒万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那一个时代。

”《孟子﹒万上》说:“故说诗者,不以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思是:“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细读本,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要明白作者生活时代,写作的背景,这些既要读者的学识,更需要读者的人生体验。

而这一切,与读本或多或少就有一定距离。

而学生相对学识不足,体验缺乏,这样学识需要补充,人生体验也需启发。

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的结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如何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孙绍振教授撰写了一篇关于《老王》的理解性,指出这种“愧怍”有两个特点:一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二是这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渐渐明白”的。

就是说作者的愧怍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起初是对“老王”的照顾和同情,后看到老王的真诚,作者被感动,而震撼作者的还是老王去世前夕对作者一家的惦记和眷顾,正是这事,使作者后渐渐明白过,感到十分愧怍。

孙教授这样剖析事情原委,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但要透彻理解,还需要联系作者杨绛先生的“人”和“世”。

我初读这段话时,不由想起白居易《观刈麦》的最后几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身为县尉的白居易为何“自愧”呢?看到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诗人联想到自己,不像农民那样自食其力,却能终年有粮,因而深感自愧,这是对农民的同情,也是诗人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批评。

这里就没有官本位的思想,而表现出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

知识分子正是社会的眼睛和良知。

我想杨绛先生的“愧怍”,正是知识分子良知的发现、反省和批判。

杨绛先生当时是否是一个幸运的人呢?在史无前例的革浩劫中,杨绛和钱钟书先生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所遭受的肉体、人格和精神迫害,世所罕见。

她先是被“揪出”挂牌认罪扫厕所,挨打受罚剃“阴阳头”,戴高帽子挂牌游街,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劳动再教育,显然是不幸的。

但正是在这不幸的生活之中,杨绛先生发现了另外一群人,有眷顾自己一家的“老王”,有乐于助人的“送煤的老田”,有“公然护着我”的大娘,还有小说《林奶奶》中“林奶奶”的原型,给自己家洗过衣服、照顾过女儿钱瑗的于奶奶。

在这些人身上,作者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认为自己比他们幸运,实际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善待他们。

作者和他们一样,都是当时社会的不幸者,但他们确实比作者更卑微,更贫困,更无奈,对他们的愧怍,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责任的表现。

对于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理应肩负得更多,出于良知,应该使社会更平等,更美好,而当时的社会恰恰相反,我想这才是杨绛先生对不幸者“愧怍”的深层社会原因,是作者耻于当世而又不推卸责任的“内心的崇高的道德法则”使然。

读《老王》结尾的这段话,如果不“知人论世”,我们就很难读懂,当然也不能细读本。

其实,这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读鲁迅的杂,巴金的散,北岛的诗等等,如果不“知人论世”,不仅很难读懂,甚至还会误解,只有把握好作者和本,把作者和本结合起,“知人论世”,走进本,才能真正读懂。

三、学理论是细读本的钥匙,阅读欣赏要善于正确运用理论学理论,对于我们阅读本,永远有指导意义。

除上提到的细读法批评、接受美学,其他像我们欣赏古诗的意境说,阅读现代诗的象征主义、以丑为美的手法,阅读小说的“叙述者的多重角色”及意识流理论等,对于我们细读本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当我们面对本“重水复疑无路”时,而恰当的理论运用却能使我们的细读“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读闻一多先生的《发现》和《死水》。

读《发现》,很容易感知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人运用的正是直抒胸臆的手法。

而读《死水》,就觉得不好理解,这一沟绝望的肮脏的死水,能写诗吗?诗总是美的,而《死水》又美在何处呢?学生不仅不认为美,而且恰恰认为“丑”,而这就是“以丑为美”的艺术奥秘。

“以丑为美”理论的涉入,可以让学生理解诗的对象是丑的,而诗人偏偏展开奇特的想象,把它往美里写,而表面上写得越美,所揭示的对象的本质就越丑,从而引出我们严肃思考,进而理解诗要表达的主题和感情。

教学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时,我发现“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句诗,不好理解,而评论此诗,有人认为这个“错误”是“我”主动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思妇”主动造成的。

姑且这样认为,但结合诗的内容看,不管是“我”还是“思妇”造成的,这个“错误”还“美丽”吗?我感觉问题好像出在“我”上,但如何读通,毫无头绪,最后运用“叙述者的多重角色”的理论,问题才迎刃而解。

现代叙述学在分析小说时认为,在作家和本之间存在着一个叙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里站出叙事,而是通过叙述者叙事。

含叙事成分的诗歌亦如此。

古代诗歌中,闺怨诗多为代言体,诗人与诗的叙述者区别明显。

如唐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诗人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

有的诗人把自己设想为思妇,直接以思妇的口吻叙述,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而《错误》是一首现代诗,诗中的叙述者,与此不尽相同,这个叙述者就是“我”,在诗中充当两个角色,或者说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视角:受限制的视角和全知视角。

《错误》诗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视角,接下的第二句和第二节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三节,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视角。

正因为视角的变化,思妇在叙述者(诗人)而不在“我”的视角之内。

诗中“我”的身份开始并没有明确,我们读完第二节诗时,也会善意地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样诗便充满了张力,读者产生期待心理,结果却又超乎读者的意料,获得一种意外的美感。

这种手法的运用,促使读者会产生新奇感,阅读兴趣更浓厚,可以更深刻地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可以说《错误》一诗在人称运用和叙述视角上确实独特高妙。

清楚了叙述视角,明白了叙述视角的转换,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并非是谁主动造成的,因而才能说是“美丽”的,或许有些凄婉,诗意更加敦厚,否则,诗情就显得轻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