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与崩塌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doc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反正就是自然灾害,基本都是由暴雨引起的,但它们真的是有不同的。
下面就崩塌与滑坡的区别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点。
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
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
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
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滑波是山体一大片地滑下来……崩塌是山上的石头掉下来……。
灾害学相关概念

一、概念灾害: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由地球内部演化、外部自然和人为作用所引起的,突发的或短时间内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超过承灾能力并致使当地社会或生态环境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的事件。
地震:地震俗称地动,是指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
热带气旋:气象学上,将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旋窝统称为热带气旋。
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洪水:由于暴雨、融雪、融冰和水库溃坝等引起江、河、湖所含水体水量在短时间内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自然现象。
洪水灾害:河水泛滥严重,淹没田地和城乡所引起的灾害,简称洪灾。
城市内涝: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出现积水的现象。
城市内涝灾害:因降雨造成城市地表积水过度,导致建筑物、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破坏,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现象。
风暴潮: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如温带气旋、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海啸:由海底或沿海岸线发生的地球物理事件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原生灾害:最早发生的、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
衍生灾害: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处一系列其他灾害。
0、灾害系统的构成孕灾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人类社会圈)致灾因子(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混乱的变异因素)承灾体(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灾情(因灾害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影响的情况)1、地震一、地震灾害的成灾机制1、场地破坏效应地面破裂效应:地震导致地面岩土体直接出现断裂与地裂斜坡破坏效应:地震导致斜坡岩土体失稳,触发各种斜坡变形或破坏,引起斜坡地段建筑物破坏地基变形破坏效应:地震使地基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液化、变形或移位而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由此造成建筑物破坏2、地振动破坏效应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地震波直接产生惯性力,传播过程中使质点做简谐振动,其大小取决于简谐振动的加速度。
(完整版)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区别(精)

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其特征一、崩塌的定义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
这一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二、滑坡的定义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
三、崩塌滑坡的差异性和共同点(一)差异性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
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
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二)共同点和联系1、崩塌滑坡均为斜坡上的岩土体遭受破坏而失稳向坡脚方向的运动。
2、常在相同的或近似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伴生。
3、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缘的崩塌和崩塌堆载而形成的滑坡。
四、滑坡的相貌斜坡产生滑动之后,形成环状后壁、台阶、垅状前缘等特殊的滑坡地貌,外表看去很象一只倒扣过来的贝壳。
滑坡的发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酝酿阶段或蠕动变形阶段。
首先山坡上部出现裂缝,接着裂缝下侧的土体发生缓慢位移,每月仅数厘米。
这一阶段历时较长,有的达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常常伴随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地下水增多、山坡坡脚土体变形,以及出现震感和响声等。
二是突变阶段或剧烈滑动阶段。
当软弱岩层被完全剪断,滑动面或滑动带形成之后,位移速度加快,一般每小时数米至数百米,有时可达数千米,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发生急剧快速的滑动。
在突变之前,常见泉水变浊,坡脚局部坍塌或掉落土块。
三是残余变形或渐趋稳定阶段。
这是在突变阶段之后发生的,位移速度减慢,各块间变形逐步停止,滑带在压密下排水而固结,地表无裂缝、沉陷发生,最后完全稳定下来。
地灾双煞:崩塌与滑坡

2023
NOV.“双煞” 滑坡示意图(绘图/骆玫)
崩塌示意图(绘图/骆玫)崩塌体
崩积物崩塌形成的锥状堆积物滑坡体
滑动面崩塌与滑坡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对中国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开展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
例如,在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立了降水监测系统、北斗卫星滑坡监测系统、社区居民群测群防网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崩塌和滑坡这对曾经的地灾“双煞”,在科技手段面前逐渐变得可测可防。
让我们利用科学之盾抵御地质灾害
的侵袭,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 / 代竹蕊 美术编辑 / 周游)
65。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文库)

一、区别
1.崩塌:是指动,堆积在坡 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是指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下滑的
现象。
3.泥石流:
是由暴雨、冰 雪融水等水源 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 的特殊洪流。
一定要有水
垂直运动为主 水平运动为主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
(1)崩塌还是滑坡?
坡度>50° 石块滚落 垂直运动为主
崩塌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
(2)崩塌还是滑坡?
总体坡度<50° 坡面整体下滑
水平运动为主
滑坡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
(3)滑坡还是泥石流?
在山谷 不是坡面整体下滑 有流动的痕迹
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崩塌:是指较陡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
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 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是指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下滑的
现象。
3.泥石流:
是由暴雨、冰 雪融水等水源 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 的特殊洪流。
中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
一定要有水
垂直运动为主 水平运动为主
二、联系 1.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成因上的联系
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 缘可以有崩塌,崩塌堆载也可以形成滑坡。而崩 塌和滑坡都可以为泥石流提供松散物质。
2.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空间分布上的联系
它们的空间分布 虽然不完全重合 ,但也有一定的 相关性,都主要 分布在山区。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
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
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地质灾害内容

地质灾害内容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内容:1.滑坡: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岩石或泥土因雨水、地震、风化等作用而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常常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作用而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大的特点,常常给山区居民和旅游者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
3.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岩石、土壤等物质因失去支撑或发生裂隙等原因而突然垮塌的现象。
崩塌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因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开采等原因而引起的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常常给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5.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6.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冲破地壳而形成的爆发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地质破坏和财产损失。
7.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等现象。
土地退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8.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因雨水、风力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土流失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等危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9.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是指因地下水位上升、海水倒灌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盐分积累现象。
土地盐渍化常常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土地质量下降等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0.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等现象。
土地沙漠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工程地质第14讲:滑坡与崩塌

-1939年12月27日,土耳其东部的埃尔津詹省 发生里氏7.9级地震,死亡3.2万多人。
-1948年10月5日,土库曼斯坦发生里氏7.3级地震, 死亡人数超过11万。
-1950年8月15日,印度阿萨姆邦发生里氏8.6级 地震,估计3万多人死亡。
自然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
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第一节 滑坡
一、滑坡及其形态特征 定义1:斜坡岩(土)体顺坡向下滑移的一切现象, 统称为滑坡。它包括崩塌和泥石流等; 定义2:山坡上的不稳定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 的向下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称之为滑坡。
1.地形地貌 斜坡
高度 坡度 形态
2.地层岩性
坚硬岩石
软弱岩层 松散沉积物
3.地质构造
软弱面 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 不整合面
岩层产状
4.水的作用 增加岩土的容重,增加岩土体的下滑力 削弱岩土体抗剪强度,使滑动面抗滑力减少.
统计资料表明,滑坡多发生在雨季。据贵州统计: 在雨季滑坡发生占94%,故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 无雨不滑”之说。
6.滑坡前缘正处在河水冲刷的条 件下
二、滑坡的形成条件
必备条件1: 几何边界条件
滑动面 切割面 临空面
滑动面(带)
岩土分界面
软弱夹层面:基岩内部 分层面: 土层内部
切割面:分割了滑坡体与其周围岩土之间的联结。
临空面:滑坡体滑动后的堆积场所,是滑坡体向下游 滑动时能够自由滑出的面。常由地面或开挖面组成。
-1993年9月30日,印度马哈拉邦发生里氏6级地 震,1万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