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合集下载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doc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doc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反正就是自然灾害,基本都是由暴雨引起的,但它们真的是有不同的。

下面就崩塌与滑坡的区别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点。

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

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

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
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滑波是山体一大片地滑下来……崩塌是山上的石头掉下来……。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的事件。

其中,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灾害形式。

本文将介绍滑坡灾害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特征。

一、滑坡灾害的定义及分类滑坡是指地表或岩石体沿一定断层面或面状滑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

按照滑坡的性质和成因,滑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崩滑:主要由于地层的破碎破裂和饱和,引起一定厚度的土石体整体滑动,如山坡的整体崩塌。

2. 滑流:在含有大量水分的松散物质上,由于松散物质中的水分作润滑剂,导致松散物质形成流动状态,如泥石流。

3. 接触滑动:地层内部不同层位之间存在接触滑动面,导致岩体或土体的某一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滑动,如构造面的滑动。

4. 蠕滑:指地层中水分含量较高,通过孔隙中水的流动作润滑剂,导致岩层或土壤逐渐变形滑移,如蠕动滑坡。

5. 斜坡滑动:沿着一定的破裂断层面或大面积节理面形成的滑动,常伴随大规模地塌和山体崩塌,如深层次滑坡。

二、滑坡灾害的特征及破坏性滑坡灾害具有以下特征:1. 突发性:滑坡往往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没有过多的前兆预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 规模性:滑坡是以整个土石体或岩石体为单位的滑动,通常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3. 灾害性:滑坡灾害具有很高的破坏性,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严重后果。

4. 移动性:滑坡是一种主动的地质灾害,滑动体往往会不断发展和扩大,给恢复工作增加难度。

滑坡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

他们破坏了人们生活的房屋和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和资源损失。

此外,滑坡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并带来环境问题。

三、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滑坡灾害的特点和破坏性,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滑坡灾害防治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 加强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加强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避免在滑坡易发区建设重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

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

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别

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别

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别林风关于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概念,大家知道有什么区别吗?为加深大家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总结,并配以生动的图片来帮助大家进行学习。

(1)边坡图1边坡实物图图2 边坡的组成要素广义来说,如图1所示,地球表面上具有临空面的地质体都被称作边坡。

可以说,每个山体的侧面都是所谓的边坡。

如图2所示,边坡的组成要素包括:坡底、坡脚、坡面、坡肩、坡面和坡体。

每个边坡都有走向、倾向和坡角。

水平面和坡面的交线即为边坡的走向线。

坡面上和边坡走向线垂直的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即为坡角。

水平面中和边坡走向线垂直的直线所指的方向即为边坡倾向。

猛一看,这就是边坡啊!其实,边坡可复杂着哩!边坡根据不同的分类属性,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1所示。

表1 边坡的分类从上表也可以看出边坡是复杂的地质体。

在降雨、地震、河流冲刷和人为扰动等作用下,边坡一旦身体不舒服又内心不高兴了,它就要搞破坏了。

因此,就产生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可以这么说,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降雨、地震和人为扰动等诱因作用下的变形破坏产物。

(2)滑坡图3 滑坡实物图图4 滑坡的组成要素(①后缘裂缝;②后壁台坎;③滑坡台;④滑坡趾;⑤滑坡侧壁;⑥剪出口;⑦滑床;⑧滑动面)在地震、降雨、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组成边坡的土体或者岩体或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即滑动面),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坡底滑动的自然现象就是滑坡。

如图3所示,就是一个滑坡实物图,此类灾害产生的破坏在世界各地的山区和丘陵区是较为严重或最为严重的一类地质灾害。

如图4所示,展示了滑坡的组成要素:后缘裂缝、后壁台坎、滑坡台、滑坡趾、滑坡侧壁、剪出口、滑床和滑动面等。

由于滑坡灾害后果严重,因此针对滑坡病害机制和预防的科学研究较为广泛。

此方面的研究内容可自行检索学习。

(3)崩塌图5 崩塌灾害实物图崩塌是与滑坡灾害比较类似的一种地质灾害,但是其滑坡又不同。

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有哪些

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有哪些

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有哪些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表重力作用的表现,但二者是有区别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供参考。

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1.形成原因的区别(1)泥石流的形成,其自然因素与地质构造和降雨有密切的关系。

在地势陡峭、泥沙和石块等堆积物较多的沟谷,每遇暴雨或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从人为因素来看,主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如滥砍乱伐林木,山坡失去植被保护;修建公路、铁路、水渠等工程时,破坏了山坡表层,不合理的采石、开矿、破坏了地层结构等,都会导致人为泥石流的发生。

(2)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质岩中。

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也易于形成滑坡。

埋藏于土体或岩体中倾向与斜坡一致的层面、夹层、层间错层、断层面、裂隙面等,都易形成滑坡。

由于水的浸入,使滑动面减小了摩阻力,同时也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特别在滑动面下有泉水的地方更易形成滑坡。

2.危害上的区别(1)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2)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泥石流的发生规律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

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是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

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

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地质灾害内容

地质灾害内容

地质灾害内容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内容:1.滑坡: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岩石或泥土因雨水、地震、风化等作用而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常常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作用而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大的特点,常常给山区居民和旅游者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

3.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岩石、土壤等物质因失去支撑或发生裂隙等原因而突然垮塌的现象。

崩塌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因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开采等原因而引起的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常常给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5.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6.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冲破地壳而形成的爆发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地质破坏和财产损失。

7.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等现象。

土地退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8.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因雨水、风力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土流失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等危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9.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是指因地下水位上升、海水倒灌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盐分积累现象。

土地盐渍化常常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土地质量下降等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0.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等现象。

土地沙漠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

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

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1、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烈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斜、翻滚的地质现象。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掉块、小崩塌经常出现:新增裂缝:动植物异常2、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霄及人丁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前缘出现峰起和放射状裂篷,后缘烈篷加宽,产生新烈锋,中部烈缝加宽,产生新烈锋,出现错落台阶,有小坍滑现象;后缘出现斜向裂缝.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中于隆水(暴雨,冰从、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海或小坡上的一种博带大量沙,石块和巨研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松散物质丰富:沟谷两侧滑坡、坍滑强烈。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不同,地面塌陷分为岩溶性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

5、地裂锋:地烈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烈缝的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形成一种地质灾害。

6,地面沉峰,地面沉峰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面垂直下的现象。

人为因素主要指开采地下水、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荷载等基本特点地质灾害勘查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点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

(1)重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井从区域因素中寻找地质灾害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

(2)充分认识灾害体的地质结构,从其结构出发研究其稳定性,(3)重视变形原因的分析,并把它与外界诱发因素相联系,研究主要诱发因素的作用特点与强度(灵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

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

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山地灾害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

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四分之一。

近几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000到1500人。

山地灾害危害城镇山地灾害危害交通山地灾害危害水利水电事业山地灾害危害工厂、矿山和村庄山地灾害危害旅游山地灾害危害农田山地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震对山地灾害的影响»地震本身是一个破坏活动,它会造成山体开裂和错位移动,使岩土松动。

地震发生时大地震动强烈,被破坏的山坡非常容易顺破裂面向下滑动,从而形成滑坡。

中国山区在地震后的滑坡非常多,有的山坡整体往下滑形成山崩,并伴生规模大小不同的滑坡、崩塌、山剥皮等。

数量众多的滑坡、崩塌又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一旦有合适的降水,就会形成泥石流。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诱发了15000余处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地震总损失的1/3……人类活动对山地灾害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主要通过改变山地灾害的形成条件,导致山地灾害的发生发展。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主要有,对森林的过度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采矿、筑路等大型工程建设任意开挖山坡、任意排弃废石废渣,水利设施修建标准低、质量差等造成水库或渠道渗漏、溃决,在行洪区修建城镇从而挤占河道、缩小行洪断面等。

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者为山地灾害的形成提供固相物质,或者为山地灾害的形成提供水源条件,或者使建筑物处于山地灾害的危险区,促使了山地灾害的发生发展。

要山地灾害类型在成因上有什么联系?»各种山地灾害均发生在唯一特定的环境即山地环境内,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各种山地灾害在形成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形成的同一性和互动性。

山地灾害形成的同一性山地灾害形成的互动性什么是山地灾害链?»山地灾害链是指一种山地灾害发生后,其他山地灾害也接连发生,各种山地灾害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的灾害现象。

山地灾害链有下列9种。

泥石流→崩塌或滑坡灾害链崩塌或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冰崩或雪崩→泥石流灾害链泥石流→崩塌或滑坡→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冰崩或雪崩→泥石流→崩塌或滑坡→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水土流失→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水土流失→高含沙山洪→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山洪→高含沙山洪→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山地灾害能够预防吗?»山地灾害和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并逐渐被人类所认知。

目前,从事山地灾害研究防治的专业人员,已经可以根据山地灾害发生的背景条件划分出灾害的危险区,使人类活动避开危险区;并通过对灾害点的监测,及时捕捉灾害发生前出现的异常征兆,对灾害进行预测和预报,迅速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将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可以预防和减轻山地灾害。

如,1985年6月12日,发生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长江西陵峡新滩镇的大型滑坡,由于预报准确及时,撤离措施果断有效,新滩镇457户的1371居民无一伤亡。

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城镇、重要居民点的防灾、减灾工作?»山地城镇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是山区精华之所在,居民点亦是人口集中之地,即使小规模的山地灾害发生在城镇、居民点或周边地区,都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在这方面有很多惨痛的教训。

如1987年巫溪县南门湾岩崩仅有0.7万立方米,却造成电力公司楼房和民房被毁,死亡102人。

2001年5月1日,重庆武隆县城乌江北岸,一个体积仅1.2万立方米的小型崩塌性滑坡摧毁了一幢九层商住楼,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319国道中断4天4夜。

同时,山地灾害的突然暴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对人们造成强烈的精神冲击,从而可能造成本地区政府管理职能的暂时中断,引起社会动荡。

这种危害造成的间接损失有时可能超过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

因此积极开展城镇和重要居民点的山地灾害的防治,就抓住了防治工作的重点。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是由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混合组成的一种特殊流体。

它暴发时,山谷轰鸣,地面震动,浓稠的流体汹涌澎湃,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冲向山外或坡脚,往往在顷刻之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在各地的叫法不一样。

西北地区称为“流泥、流石”或“山洪急流”,华北和东北山区称为“龙扒”、“水泡”、“石洪”或“啸山”,云南山区称为“走龙”或“走蛟”,西藏地区则称为“冰川暴发”,台湾、香港地区称之为“土石流”。

泥石流的类型»根据泥石流的性质、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发生位置、危害性、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发生频率高低、规模大小、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对泥石流进行分类。

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泥石流,然后把各种分类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就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泥石流,为有效防治泥石流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泥石流分类有8种。

泥石流的流体性质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泥石流发生的地貌位置泥石流的危害性大小泥石流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泥石流发生频率的高低泥石流一次带出的物质量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泥石流形成区的特征»泥石流形成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上游段,地形呈漏斗状,周边高,中间低,出口向下游,沟床纵坡陡急,地形有利于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流的汇集,形成泥石流的松散碎屑物质主要由此段供给。

这里山坡陡、表层破碎,坡体不稳定,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很多,植被的生长环境差、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

泥石流在此段形成,并向下游流动。

泥石流流通区的特征»泥石流流通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中游地段,多为峡谷地形,沟谷两侧岸坡急陡,沟床纵坡大,多陡坎或跌水。

此区段是连接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的中间地段,泥石流以通过为主,流量变化不大。

泥石流堆积区的特征»泥石流堆积区又被称为泥石流的沉积区,位于泥石流沟的下游,多呈扇形或锥形,是泥石流体的停积地段。

这里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地面坎坷不平,有的还有多条与沟道大致平行的起伏状垄岗。

由于每一次泥石流堆积物的停积部位不一致,受泥石流堆积物阻塞的影响,这里的沟道不稳定,常常发生改道等变化。

泥石流堆积扇和堆积锥»在泥石流沟下游的平缓开阔地带,因泥石流活动停止而留下了大量泥沙石块,又被称为泥石流堆积物或沉积物,其平面形态往往呈扇形,故称泥石流堆积扇;也有的呈锥形,称为堆积锥。

山坡型泥石流有什么特征?»山坡型泥石流一般发育在尚未形成明显沟槽且陡峻的山坡(坡度20~40度)上,有一定汇水条件的凹型坡面,坡体上有一定厚度的松散碎屑物(一般不小于0.5 m)。

山坡型泥石流规模较小,流域面积一般≤0.5 平方公里,没有明显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堆积物多为一次性搬运,泥沙输移量为数十立方米至数千立方米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丰富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等三个基本条件。

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条件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条件»沟内的斜坡或沟床有足够数量的松散堆积物,能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必要的固体物源。

山坡表层岩石风化破碎后形成的残积物、坡积物,滑坡、崩塌发生后在坡脚和沟床上形成的松散堆积物,沟谷中各种沉积物及人工开山采石、采矿、隧道施工和筑路开挖、水利水电站工程建设等的弃渣,是最常见的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来源。

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泥石流沟一般具有陡峻的地形,为泥石流形成和向下运动提供必要的位能(势能)条件。

典型泥石流沟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状地形,山坡坡度多为30°~60°,沟床纵坡一般大于13°。

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承受周围山坡上的松散碎屑物质,也有利于集中水流,还有利于水流与松散碎屑物质混合和在运动过程中搅拌,进而转化为泥石流。

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而且还是泥石流暴发的激发因素。

在我国,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来自暴雨;在青藏高原边缘现代冰川发育的地方,冰雪融水也是泥石流重要的水源。

此外,冰湖、水库、堰塞湖等溃决时,下泻的水体,也是激发泥石流的水源。

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在我国,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冰雪融水。

在多雨年份,区域性或局地性暴雨多激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

如1981年夏季,我国的广大地区普遍发生暴雨,导致泥石流和滑坡强烈活动,四川省山区同时有1000多条沟暴发了泥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