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复核OK)
预防崩塌、泥石流、滑坡措施

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全技术措施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为响应上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1、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
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
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矿防汛指挥部开始发出泥石流警报。
2、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
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3、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
4、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映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采取搬迁避让等有效措施。
5、禁止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避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6、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7、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
在雨季到来之前,必须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8、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9、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
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10、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1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矿区工业广场和周围山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应对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主要类型介绍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相关知识〖滑坡与崩塌的关系〗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
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
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
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
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
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
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一、本文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形地貌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以期为提高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分类及特征。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
我们将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等;人类活动则涉及土地利用、工程建设、采矿等。
文章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各成因类型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完善防治体系、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等措施,以期降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推动中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中国广泛分布,其成因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综合因素。
自然因素是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对灾害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
例如,断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活跃区,以及坡度陡峭、地形破碎的山地丘陵区,常常是崩塌、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强降雨、融雪、冰川活动等气象水文事件,也常诱发泥石流灾害。
人为因素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过度开垦、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增加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等工程,常常导致山体破坏,增加了滑坡和崩塌的风险。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条件变化大,地质灾害类型多且危险性大,应及时预防治理。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
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崩塌、滑坡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浅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及防治

浅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很多边远山区都既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来进一步探讨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具体防治工作。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1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具体特征一般而言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在时间顺序上呈现一种和天文以及气象等诸多地质因素相关联的存在一种旋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存在时间不等的周期旋回性,有的地区时间旋回性长,如云南崩塌滑坡泥石流,就属于数万年为周期的超长期旋回特征;(2)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还同时存在着长周期和短周期甚至超短周期泥石流的特征形式,其原因和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旋回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次级波动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3)有的地区存在着以8到13a为周期的中期旋回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度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和降雨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者的旋回变化具有一致的特性,不过从本质上来说,中期旋回和太阳黑子的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就是以1a短周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情况也非常明显,比如:每年的6到10月份所发生的泥石流占据全年泥石流数量的九成以上。
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每年降水非常充沛的时节,因此说明了降水量的变化也是导致旋回变化的重要原因。
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连发性质,这种特点在于多重地质灾害中,很多首发的地质灾害并不造成严重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伴生灾害却会给社会经济,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连发性灾害的系统研究,对完善次生灾害的防护和预防具有一定的突出作用。
崩塌滑坡泥石流就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灾害,首先是崩塌、滑坡,然后是泥石流,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分析根据地质工程勘察院的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发生了10a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情况发现,后5a发生的泥石流问题要比前5a发生的强度更强,从更长周期的调查来看,中期巡回规律基本相符,不过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景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强度也在不断加剧,这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强度呈现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范文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范文崩塌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针对这种灾害,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应急防治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详细介绍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以及相关的预警和监测系统、紧急疏散和救援措施、防治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一、崩塌滑坡灾害的预警和监测系统为了及时提前预警和监测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以下预警和监测系统:1. 地质勘察和监测:在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层构造、土壤和岩石的稳定性等情况。
同时,安装地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表位移、应变和地下水位等指标。
2. 雨量监测系统:因为降雨是引发崩塌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雨量监测系统。
及时监测降雨情况,当降雨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地震监测系统:地震也是引发崩塌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需要建立地震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
当发生地震时,可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 监测预警系统的网络建设:以上各种监测系统的数据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和处理,所以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网络。
二、紧急疏散和救援措施一旦发生崩塌滑坡灾害,需要立即采取紧急疏散和救援措施,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 预警信息的发布:当监测系统监测到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迹象时,需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周边居民和相关部门做好疏散准备。
2. 相关部门组织疏散和救援:相关部门需要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和救援工作。
首先,要设立疏散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疏散和救援工作。
其次,要妥善安排疏散路线,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同时,要组织救援人员和物资,进行紧急救援行动。
3. 疏散和救援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在疏散和救援过程中,需要及时评估风险,确保救援人员和被救援人员的安全。
同时,要做好紧急应急措施,比如设置临时避难所、搭建临时通信网络等。
三、防治工程建设为了减少崩塌滑坡灾害带来的破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防治工程建设。
城市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对策

稀性泥石流 又称
紊流型或水力型泥石 流。泥石含量少于40%, 重度小于1.5t/m3;水为 搬运介质,呈紊流状, 有强烈的下切作用; 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 装散流,改道频繁。
人为的泥石流物源
泥石流形成区
泥石流形成区
泥石流形成区
泥石流流通区
泥石流流通区
泥石流流通区
吉林通化市北的泥石流沟
吉林通化市北的泥石流沟
泥石流
1.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 泥石流多发生于山高谷深,地势陡 峻,沟床纵坡大的地形区,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聚。
(2)地质条件 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决定于发生地 区的地质构造条件。凡泥石流十分活跃地区都是地质 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大的地区,由 于这些原因,致使地表岩层破碎、各种不良物理地质 现象(如崩塌、滑坡等)层出不穷,为泥石流提供丰 富物质来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2)气象水文条件
地表径流是爆发泥石流动力条件,主要决定于 发生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水源量愈大,形成的泥 石流规模愈大。另外由于山崩、滑坡堵塞而造成的 高山湖泊突然溃决,水库和渠道溃决,以及高山冰 雪快速融化等,也往往形成规模极大的泥石流。
由于人类某些不良的经济工程活动也是影响泥 石流发生、发展、复活或加重起危害的因素。
长白山天池内侧的崩塌
长白山天池崩塌
吉林省集安县公路边的小型崩塌
(二) 滑坡
滑坡是边坡上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的因 素影响下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沿贯通的破 裂面(或带)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往往是缓 慢、长期、间歇性地向下滑动,但也有一些滑 坡表现为急剧的运动,这类滑坡危害巨大。
1.滑坡的形态和结构
城市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对策

(2)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斜坡的地层、岩性、 构造、岩层层理发育程度和产状等构成了斜坡的物 质基础和构造环境。不同的岩性和不同的构造组合 决定了斜坡的稳定性、滑坡发生位置,滑坡特点。 如斜坡岩性是否均、是否完整,斜坡倾向与岩层倾 向、倾角的关系,斜坡上断裂发育程度、类型等。
(3)气候因素:暴雨或长期降雨以及触雷可使斜 坡岩土体含水量大,增加坡体自重。水在滑动面中 起到润滑作用,降低斜坡的稳定性。
第五节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灾害及防治对策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和类型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 四、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和类型
(一)崩塌成因和类型
崩塌是指陡峻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突然 脱母体向下崩落并 顺山坡跳跃翻滚, 撞击破碎,堆积在 坡脚一种现象。崩 积物垂直移动距离 大于水平移动距离。
(2)气象水文条件
地表径流是爆发泥石流动力条件,主要决定于 发生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水源量愈大,形成的泥 石流规模愈大。另外由于山崩、滑坡堵塞而造成的 高山湖泊突然溃决,水库和渠道溃决,以及高山冰 雪快速融化等,也往往形成规模极大的泥石流。
易贡滑坡体溃决后在下游80—100km处引起的坡面泥石流
(三)泥石流
也称山洪泥流,发生在山区沟谷中,含 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具 有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 强大破坏力等特点。可在很短时间内排出几 十万甚至几百万方的物质,可以将几千立方 米、上百吨重的巨大漂砾携带到山口外。所 经过地区的道路、桥梁、房屋、农田都能被 摧毁,顷刻之间造成巨大的灾害。
(4)岩性因素 崩 塌多发生于坚硬岩 石,岩石节理比较 发育岩石易破碎, 容易发生崩塌。岩 性差异较大时,硬 岩石风化成突出的 悬崖,软岩石风化 成凹腔,最终硬岩 层因下部失去支承 而沿节理崩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6
图7 遮挡避让示意图
7 、综述
综上所述,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 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层状结 构岩石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普遍起到控制作用。 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块状岩体陡峻边坡崩塌的形成 条件不同,崩塌表现出不同的扩展特点。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 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 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在 对边坡崩塌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 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 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体加固目的,才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具 体设计防治加固工程。
地质灾害? 一、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二、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2020/8/6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 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 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 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 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 等。
结合具体工作情况,本次学习分享内容: 简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及地面沉降(地面塌 陷)等内容。
2020/8/6
2020/8/6
(一)崩塌
1、定义
崩塌是一种极为普遍和直观的地质灾害现象。崩塌无非是 不同的结构面和裂隙面的组合与切割导致危岩体脱落而形成。
在陡峻的斜坡上,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剧 烈的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该现象 为崩塌(见下图1、2) 。
2020/8/6
图5 错断式崩塌示意图
6、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 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 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 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
2020/8/6
图5 滑移式崩塌示意图
5.3膨胀式崩塌
在边坡卸荷作用下,卸荷裂隙一般在构造裂隙的基础上继承发 展,在危岩体压应力作用下,层面垂向裂隙贯通后危岩体底部发生剪 切破坏,形成崩落。崩塌区由边坡坡肩前缘向后扩展(见下图3) 。如 果危岩底部含有软弱或破碎夹层,软弱夹层的蠕变和超前风化,或危 岩底剪切带发育优势结构面或裂隙面,将加速危岩体底部的剪切破 坏。
崩塌一般发生在坚硬岩地区高陡边坡,其形成机制是河流切割或人工 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由于卸荷作用,应力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区内形 成张拉张裂缝,并与其它裂隙和结构面组合,逐步贯通形成危岩体,在地震 或爆破震动、降水等外力触发作用下,导致危岩体突然脱离母体,翻滚、 坠落下来,散堆于坡脚。卸荷区内危岩崩塌一般由边坡前缘向后呈牵引式 扩展。一般边坡中下部及边坡前缘地带即为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不 同结构的岩体崩塌形成机制和扩展特征不尽相同。
这里就高陡斜坡崩塌的发育特点和工程实例,分析水平岩层、顺向 岩层、逆向岩层、块状岩体等不同结构类型边坡崩塌的形成机理与扩展 特征。
2020/8/6
5、不同结构类型边坡崩塌的形成机理与扩展特征 5.1 倾倒式崩塌
如果危岩底部不易被剪切破坏,危岩体在垂向裂隙中降水水 压,或充填物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卸荷裂隙向深部发展的同时,危 岩体逐步向外倾斜,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产生倾倒式崩塌(图4) 。
2020/8/6
图1 崩塌示意图
图2 崩塌示意图
2、崩塌规模等级
根据崩塌体体积V(104立方米),将其分为4个等级: ①小型:V< 1; ②中型; 1≤V< 10 ; ③大型: 10≤V< 100; ④特大型(巨型):V≥100。
3、崩塌分类及特征
2020/8/6
4、崩塌的形成的一般机理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危岩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体的崩落现象, 是高山峡谷地区普遍发育的地质灾害之一。
2020/8/6
图6 锚杆+挂网加固示意图
6.2支撑加固
对较完整的悬挑危岩体可以采用支撑的方法加固,以保持危岩体 的稳定性。这是临时性的防治。
6.3遮挡避让
对直接加固困难,或加固成本高的高陡危岩边坡,可以采用遮 挡避让的方法防治崩塌危害(图7) 。这是针对如铁路和公路等线 路工程经过峡谷区,采用的对边坡崩塌的防治方法之一。
2020/8/6
图4 倾倒式崩塌示意图
5.2 滑移式崩塌(顺向岩层)
各类岩层都经历过强烈挤压作用,构造裂隙比较发育,并且普遍发 育垂直岩层面的张拉裂隙。在边坡开挖或河流切割产生的卸荷作用 下,卸荷裂隙一般在层面垂向构造裂隙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危岩体沿 岩层面滑落而形成崩塌。崩塌区由内边坡坡肩前缘向后扩展(图5) , 直至边坡重新趋于稳定。
岩石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分析崩塌 的形成机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体防治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对 边坡崩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下面列举几类常用的防治方法。
2020/8/6
6.1锚固与挂网喷护
在裂隙较为密集的卸荷裂隙区和危岩区,在清除部分危岩体的基础上, 用锚杆加挂网喷护锚固危岩体,以达到减缓卸荷裂隙的产生和卸荷裂隙区 的扩展,以及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的目的。这是防治崩塌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适用性最普遍的方法。在设计加固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边坡岩体的结 构与裂隙面特征和卸荷裂隙的扩展特征。将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 重点加固区布置锚固工程(图6) 。牵引区加固后可以阻止或减缓扩展区 卸荷裂隙的扩张以及卸荷裂隙区的扩展。
2020/8/6
图3 膨胀式崩塌示意图
5.4 拉裂式崩塌
在边坡开挖卸荷作用下,卸荷裂隙一般在构造裂隙的基础上继承 发展,在危岩体压应力作用下,垂向裂隙面贯通后形成崩落 (图4) 。
2020/8/6
图4 拉裂式崩塌示意图
5.5错断式崩塌(块状岩体)
以火成岩为代表的块状岩体的特点是岩体结构均匀,强度高。内边 坡开挖后卸荷裂隙一般沿岩石的结构面、节理和构造裂隙发育,如沿玄 武岩的柱状节理裂隙、花岗岩的结构裂隙,以及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形 成的构造裂隙发育。卸荷裂隙在重力和降水入渗水压作用下由表层向深 部发展,由于岩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容易形成高大危岩体,产生的崩塌 危害性较大。卸荷裂隙一般自坡肩前缘由外至里,由上至下扩展(图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