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

合集下载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知识学习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知识学习

向上文档
5
据统计,在唐山地震中死亡的人员共有 24.24万人,重伤16.46万人;造成截瘫患者 3817人,失去父母的孤儿4204人,轻伤仍 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
唐 山地震 震级为 7.8级, 它代表的能量 是 3.2×1016焦耳,这相当于一个12.5万千瓦发 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发电量,相当于 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400颗原子弹同 时爆炸!
探究活动:山区发生泥石流、 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方 面的条件是什么?
地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坡陡谷深的山区(便于集水集物)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人为原因: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滥砍滥伐,不 当的开挖和堆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 积。
水汇集(决定性因向素上文)档
24
4、泥石流分布地区
向上文档
25
以燕山、太行山、 以西:呈带状或片状
向上文档
32
4.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 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
提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 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 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 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破坏植被,地 表径流水量、 速度加大
例 如 大规模工
程活动
泥石流 滑坡
地下核试 验
地震
向上文档
38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间的联系
向上文档
39
课堂检测
广州:23°N 圣地亚哥:33°S 乌鲁木齐:43°N 吉隆坡:3°N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图7 遮挡避让示意图
7 、综述
综上所述,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 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层状结 构岩石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普遍起到控制作用。 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块状岩体陡峻边坡崩塌的形成 条件不同,崩塌表现出不同的扩展特点。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 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 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在 对边坡崩塌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 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 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体加固目的,才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具 体设计防治加固工程。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图5 错断式崩塌示意图
6、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 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 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 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5.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
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 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 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8 、崩塌实例(预览照片)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笔记—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笔记—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交界 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 撞挤压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2.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总体特点:东少西多; 多发地区:青藏、新疆、华北和 台湾。 3.我国地震的灾情特点 总体特点:东重西轻; 变化趋势:人员伤亡总体减少,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概念: 滑 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 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 它饱含泥砂、石块,破坏力极强。
2.成因 自然 : ( 1 )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 2 )岩石破碎,土质疏松, 碎屑物质多; (3)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4)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如,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 开矿,引起植被破坏;大规模的工 程活动;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 不到位。
人为 :(1 )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 合理开矿,引起植被破坏; (2)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3.危害 ①可堵塞江河; ②摧毁城镇和村庄; ③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水利 水电设施; 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 以及环境造成பைடு நூலகம்大的危害。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处印度洋板块 和亚欧板块碰撞挤 压地带,地 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复 杂,多断裂发育,岩层疏松破碎。 ②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 形起伏大,地势陡峻,大斜坡多 。 ③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降 水丰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我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自然灾害(一)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二)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三)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

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分布在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地区。

(五)、热带气旋灾害。

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鲍鱼、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六)、风暴潮。

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

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七)海冰。

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各地区的特点怎样?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的类型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简述如下:
1、西南地区,含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四省(区)、为我国滑坡、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该地区滑坡、崩塌的类型多、规模大、频繁发生、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制约因素之一。

2、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连续覆盖五省(区)。

以黄土滑坡、崩塌广泛分布为其显著特征。

3、东南、中南等省山地和丘陵地区、滑坡、崩塌也较多,规模较小,以堆积层滑坡、风化带破碎岩石滑坡及岩质滑坡为主。

滑坡、崩塌的形成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4、在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分布有与冻融有关,规模较小的冻融堆积层滑坡、崩塌。

5、秦岭—大巴山地区也是我国主要滑坡、分布地区之一。

堆积层滑坡大量出现。

变质岩、页岩地区容易产生岩石顺层滑坡,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尤其是该区的宝成铁路,自通车以来沿线的滑坡、崩塌年年发生,给铁路正常运营带来很多麻烦。

其中以堆积层滑坡为主,与修建铁路时开挖坡脚有密切关系。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一、本文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形地貌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以期为提高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分类及特征。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

我们将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等;人类活动则涉及土地利用、工程建设、采矿等。

文章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各成因类型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完善防治体系、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等措施,以期降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推动中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中国广泛分布,其成因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综合因素。

自然因素是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对灾害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

例如,断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活跃区,以及坡度陡峭、地形破碎的山地丘陵区,常常是崩塌、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强降雨、融雪、冰川活动等气象水文事件,也常诱发泥石流灾害。

人为因素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过度开垦、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增加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等工程,常常导致山体破坏,增加了滑坡和崩塌的风险。

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图1 2008年全国地质灾害类型构成
表1
年代
2001年以来地质灾害灾情对比
发生数 死亡 失踪 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量(起) (人) (人) (人) (亿元)
2001
2002 2003
5793
48000 13832
788
907 743
120
109 125
936
470 3355
35.0
51.0 48.7
2008年地质灾害的成因
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原 因。2008年的重灾区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地形起伏大, 构造活动强烈,岩土体物理风化严重,地质环境十分脆弱。 在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条件触发下,极易发生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局地暴雨、持续强降雨和重力作用等自然条件是滑坡、 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2008年约96%的地质灾 害是由自然因素引发的。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也是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的重 要原因之一。2008年约4%的地质灾害是由人类工程活动 直接引发的,这些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切坡修路、采矿、 削坡建房、水库蓄水和人工取土等。
1.2 我国滑坡灾害的严重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总体特 征是地势西高东低,高低起伏变化强烈,山地占国土 面积的70%以上。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 青藏高原近期强烈隆升河谷深切,形成峡谷高山地貌, 谷坡高陡,数百米至千余米高的谷坡广泛分布在西南 山区。季风型气候使雨季多强降雨。这样的地形、地 质和气象条件使滑坡灾害遍及全国山地丘陵区,已知 数量近百万处之多,构成灾害的数以十万计,活动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约45%,又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年年发生,年年成灾。
2006年,除北京、上海和宁夏外,全国28个省(区、市)都 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102804起。其中,滑坡88523起、崩 塌13160起、泥石流417起、地面塌陷398起、地裂缝271处、地 面沉降35处,95.2%是自然因素引起、4.8%是人为因素诱发的 (图1),共造成663人死亡、111人失踪,453人受伤,直接经 济损失43.16亿元。与2005年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 增加了14.7%,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18.4%

城市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对策

城市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对策

稀性泥石流 又称
紊流型或水力型泥石 流。泥石含量少于40%, 重度小于1.5t/m3;水为 搬运介质,呈紊流状, 有强烈的下切作用; 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 装散流,改道频繁。
人为的泥石流物源
泥石流形成区
泥石流形成区
泥石流形成区
泥石流流通区
泥石流流通区
泥石流流通区
吉林通化市北的泥石流沟
吉林通化市北的泥石流沟
泥石流
1.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 泥石流多发生于山高谷深,地势陡 峻,沟床纵坡大的地形区,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聚。
(2)地质条件 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决定于发生地 区的地质构造条件。凡泥石流十分活跃地区都是地质 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大的地区,由 于这些原因,致使地表岩层破碎、各种不良物理地质 现象(如崩塌、滑坡等)层出不穷,为泥石流提供丰 富物质来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2)气象水文条件
地表径流是爆发泥石流动力条件,主要决定于 发生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水源量愈大,形成的泥 石流规模愈大。另外由于山崩、滑坡堵塞而造成的 高山湖泊突然溃决,水库和渠道溃决,以及高山冰 雪快速融化等,也往往形成规模极大的泥石流。
由于人类某些不良的经济工程活动也是影响泥 石流发生、发展、复活或加重起危害的因素。
长白山天池内侧的崩塌
长白山天池崩塌
吉林省集安县公路边的小型崩塌
(二) 滑坡
滑坡是边坡上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的因 素影响下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沿贯通的破 裂面(或带)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往往是缓 慢、长期、间歇性地向下滑动,但也有一些滑 坡表现为急剧的运动,这类滑坡危害巨大。
1.滑坡的形态和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各区概况分述如下:1 横断山区本区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区。

出露地层主要是古老的变质岩、碎屑岩、燕山期花岗岩和新生代喷出岩。

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风化带厚度一般都在30米以上。

沿三江发育三大活动性断裂带。

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动强烈,火山喷发频繁,地震接连不断。

自140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50余次,5级以下的小震几乎天天都有。

地形切割强烈、陡坡发育,梅里雪山主峰为6740米,而怒江谷地高程850米。

本区年总降水量1300—1800毫米,多暴雨和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过程。

区内滑坡、崩塌点(约200余处)分布密集,呈带状沿“三江”分布,危害甚大。

如原碧江县城旁侧有两处大滑坡,使县城受到滑坡危害,经济损失近亿元,又无合适城址可迁,因此该县建制被撤销。

六库地段,面积8平方公里,有滑坡灾害点3处。

其中,贵家坟滑坡(怒江西岸)属堆积层滑坡,体积252万立方米,1976年复活滑动,已对东岸的六库镇形成潜在威胁。

整体看来,本区的滑坡、崩塌主要受构造和地震的控制,而暴雨又是直接的重要诱发因子。

因此,要特别注意研究灾害性天气(如特大暴雨)对滑坡、崩塌灾害的诱发作用。

Ⅱ黄土高原区在华北、西北黄土高原,连续地分布着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的厚层黄土。

在黄土堆积的第四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大约从中更新世开始,曾多次出现过沉积间断,并于间断面上形成多层倾斜不一、厚度不同的古土壤层。

全新世以来,在整个黄土地区由于地壳的振荡性上升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使黄土继续遭受侵蚀破坏,促使黄土沟谷进一步加深,被纵横沟谷分割的塬、梁、峁形态坦步缩小,在沟谷下游切入下伏基岩达数十米。

这样,加大了黄土边坡的天然坡度和边坡土体的临空高度,为黄土滑坡、崩塌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岩性条件。

尤其是当冲沟切割至基岩后,一遇暴雨或其它诱发作用,很容易产生滑坡、崩塌。

这类滑坡的典型实例有甘肃洒勒山滑坡(1983年3月7日)、宝鸡卧龙寺滑坡(1958年8月18日)等。

另一类滑坡是滑动面在黄土层中,或沿古土壤层、砂层顶、底板滑动。

这类滑坡颇多,其规模一般较前一类要小。

1920年12月16日海原一固原8.5级强震,一举诱发了657处滑坡、崩塌,伤亡惨重。

这些滑坡、崩塌多属后一类。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发育有黄土滑坡23处,岩质滑坡175处。

关中盆地周缘的黄土滑坡密集成带状分布,年年发生;沿渭河修建的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仅滑坡、崩塌就有200余处,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铁路的安全和运营,被称为“发炎的盲肠”。

特别是在丰水年和暴雨季节,经常中断运输[4]。

属于频次较高的多发区。

Ⅲ川北陕南山区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残、坡积层、崩积层,沿其下伏的基岩顶面(常有薄层粘土层),很容易产生滑坡,而且这种滑坡对暴雨特别敏感。

陕南、川北广大山区自1981年以来,气候异常,多降灾害性暴雨,因此近10年来滑坡、崩塌连续不断。

同时,这种堆积层的滑坡几乎都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有关。

如在坡地(25°以上的)垦荒、种植,在坡脚开挖等。

略阳发电厂建于山前,受到几个堆积层滑坡危害,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川南江县白梅垭在暴雨中发生滑坡,后转化为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

本区分布较广的一套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以灰黑色碳质千枚岩、千枚岩、碳质板岩为主。

岩石破碎,遇水易于软化,在暴雨诱发下,很容易形成滑坡、崩塌。

有大量的顺层滑坡,也有很多沿缓倾节理面发生的切层滑坡。

如陕南略阳、勉县和宁强三县地区,仅1981年8月21日由于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产生降雨型滑坡、崩塌近万起,给宝成铁路和当地人民带来的很大的灾难。

仅宝鸡—广元段,滑坡、崩塌就有100多处,而修建之前,该段只有40多处。

本区滑坡、崩塌的活动,除受断裂构造、暴雨影响之外,人为活动是个重要因素。

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几乎年年发生,给铁路运输和人身安全带来危害。

Ⅳ川西北龙门山地区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带,属中高山区。

地形切割强烈,山脉呈北东走向,河流多与之垂直,峡谷发育。

地质构造上属华夏系北东向龙门山褶皱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既是历史上的老地震区,又是现今地震活动区。

上述地质环境易于促使滑坡、崩塌形成。

由于地形高耸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阻挡来自东南方向的雨锋西上,容易形成雨区,多暴雨,更易诱发滑坡、崩塌。

滑坡、崩塌主要沿着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青衣江、涪江两岸发育,也沿龙门山断裂带密集分布。

譬如有名的“雨城”雅安市西北7公里的陆王沟、干溪沟于1979年暴发滑坡—泥石流,使多云、七盘两乡的17个村、4个工厂和一些街道受害,冲毁农田840亩,毁坏房屋361间,死亡牲畜412头,直接损失达数百万元,并使青衣江河床淤高近3米[22]。

该区岷江上游茂汶至汶川一带,发育一套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以千枚岩为主,往往形成滑坡、崩塌。

1982年6月8日,暴雨诱发的岷江周仓坪滑坡再次滑动,即属此类岩质滑坡。

由于本区为龙门山强震带,因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仅数量多,而且非常典型。

有名的迭溪地震(1933年8月25日,7级)诱发滑坡、崩塌数以百计,其中最大滑坡的体积达1.5亿立方米,使千年迭溪古城毁于一旦。

这次滑坡在岷江中筑起的三道高约百米的堆石坝,又于同年10月25日溃决,40米高的洪峰倾泻而下,两岸村落被冲毁殆尽,伤亡数百人。

近期的松潘地震(1976年8月23日,7.2级)诱发滑坡、崩塌130余处①。

可见地震对滑坡、崩塌的诱发作用在本区十分明显。

Ⅴ金沙江中下游河谷地区本区为金沙江中、下游,河谷断面呈“V”型,岸坡陡峻。

出露震旦纪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古生代和中生代碳酸盐岩与碎屑岩。

断裂发育,沿岸崩塌主要发生在坚硬的碳酸盐岩与厚层砂岩组成的斜坡地段,而滑坡主要发育在碎屑岩风化带和松软岩、土中。

另外,本区的巧家—东川、绥江—永善分属强震带,烈度Ⅵ—Ⅸ度,也常常诱发滑坡、崩塌。

如1974年5月11日发生的永善—大关7.1级地震,触发崩塌39处,滑坡28处。

攀枝花市—宜宾市江段长782公里,经调查发现有崩塌465处,滑坡212处,泥石流258处,线密度为0.33处/公里。

其形成与河流侧蚀冲刷、地震诱发密切相关。

滑坡、崩塌、泥石流堆积物入江后,多形成险滩、暗礁,已成为金沙江通航的障碍。

该段河谷右岸,滑坡、崩塌特别发育,主要集中于四个地带,即:龙川江滑坡、泥石流发育带,普渡河崩塌发育带,小江流域地带及金沙江沿岸地带。

其发生频率较高,危害也严重。

Ⅵ川滇南北向条带状地带本区活动断裂分布集中,以安宁河断裂带为典型,且活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度Ⅵ—Ⅸ度。

河谷下切强烈,谷坡50—80°,岭谷高差1500—3000米。

本区广泛分布古生代变质岩,中生代含膏盐红层及新生代松软岩类,岩体破碎,软硬不一,风化带厚数米至30余米,具备了形成滑坡、崩塌的地质条件。

特别是在暴雨诱发之下,很容易形成区域性滑坡、崩塌灾害。

比如1981年川西29县,1983年安宁河、黑水河、小江流域,1984年金沙江中下游地带,1985年大渡河、安宁河、金沙江地带,都发生了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可见应属于崩滑灾害多发区。

1985年4月18日转龙6.1级地震,造成六库至大油麦地和黑勒白一带22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密集崩塌区。

川滇南北向条带状地带(汉源、米易、攀枝花市三地),半成岩的昔格达组地层容易形成滑坡。

上述三地,发育在昔格达组中滑坡数占该地区滑坡总数的20—40% 。

其中,攀枝花市区有滑坡42处,米易附近有18处。

成昆铁路经凉山州地区时,发生在中生代红层中的滑坡就有46处,可见滑坡密集分布于该区。

该线铁西滑坡(1980年7月3日)是我国铁路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滑坡灾害,滑坡体积为220成立方米,掩埋铁路长160米,中断行车达40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6]。

1990年7月12日—17日,暴雨在汉源、天全、甘洛、盐边等县和西昌市引发滑坡、泥石流至少8处,造成数十人伤亡,说明该区属频率较高的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Ⅶ汉江河谷(安康—白河)地段本区分布一套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其岩性为片岩、千枚岩及板岩,以片岩、千枚岩为主。

这是控制滑坡形成的主导因素。

同时,降雨又直接导致滑坡发生。

安康附近的汉江近岸,1983年7月底的一次暴雨,就诱发滑坡98起。

襄渝铁路白河—安康段受汉江沿江断裂带的影响,在120公里铁路线内有30处滑坡。

该区还有分布在汉江二级阶地上的膨胀性粘土滑坡,已成为铁路主要病害之一。

Ⅷ川东丘陵区本区属川东弧形褶皱带,其北受大巴山弧形构造制约,形成NE-NEE轴向的宽缓向斜与紧闭背斜呈隔挡式排列。

地层多为中生代—古生代碎屑岩类,容易产生顺层滑坡、沿节理面的切层滑坡及陡倾或直立岩层(背斜轴部)的崩塌。

加之川东是有名的暴雨区,不仅促使滑坡崩塌形成,还导致滑坡崩塌转化为泥石流,造成更大的灾害。

如四川华蓥市溪口镇坡—泥石流(1987年7月10日),发育在背斜轴部;四川巫溪县中阳村崩塌滑坡(1988年1月10日,765万立方米)及巫溪县城山崩(1987年9月1日,0.7万立方米),也发育在褶皱轴部四川达县地区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吊板垭崩塌(1988年5月13日,160万立方米)都发育在这类褶皱山区。

这些滑坡崩塌除受暴雨影响外,还与人为活动(如采煤、挖坡建筑、工程建设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区几乎年年都有重大滑坡、崩塌灾害发生,属于滑坡、崩塌多发区。

Ⅸ长江上游河谷(重庆—庙河)地段本区即三峡水库区干流段,系巴山弧与新华夏构造复合地带,褶皱轴线呈NE-NEE向,主要出露二叠纪—侏罗纪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地形切割强烈,岸坡陡峻,江流与构造线多近于平行。

沿江两岸,滑坡、崩塌极为发育,而且规模多在100万立方米以上。

大多数大型滑坡都发生在顺向坡岸,奉节以西江段尤其突出。

崩塌则多发生在切割强烈,岩层平缓且上部为厚层碳酸盐岩及砂岩高耸的斜坡地带。

如新滩广家崖、巫峡的作揖沱、链子崖等。

其中,链子崖危岩,体积336万立方米,距三斗坪坝区25公里,一旦失稳,地未来的三峡水利柜纽工程和现在的航运将带来一定的危害。

据三峡水库区调查,在干流库岸,有崩塌77处,滑坡198处,危险变形体5处;在支流库岸,有崩塌28处,滑坡39处。

统计结果,平均线破坏密度:全库岸为0.129个/公里,干流库岸为0.205个/公里,支流库岸为0.074个/公里。

在暴雨诱发和人为活动叠加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因此属于多发区。

据云阳县、忠县有关部门报导,1982年7月雨季,云阳县发生滑坡2万多处。

以堆积土滑坡为主,体积1万立方米以下的约占95%。

1982年7月17日至18日发生的鸡扒子滑坡,体积在1500万立方米,其中有180万立方米土石推入长江,严重阻碍航行[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