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动力破坏因素
产生滑坡的条件

产生滑坡的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
例如:(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崩塌的基本概念

崩塌的基本概念崩塌是指地质体(如山体、岩体、土体等)由于内部结构破坏或外部力量作用而失去平衡,导致部分或全部坍塌、滑动或流动的现象。
崩塌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一种地质灾害。
它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影响。
崩塌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质构造因素:地震、构造变形等因素,会使山体、岩体等地质体发生破裂、断层等结构变化,从而导致崩塌。
2.气候因素:降雨、雪融、冰雹等因素会使山体、土体等地质体受到水的浸润和侵蚀,从而导致崩塌。
3.人为因素:过度开采、不合理开发、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地质体的平衡,从而导致崩塌。
崩塌的类型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滑坡:指山体或土体在斜坡上发生滑动的现象,通常是由于斜坡过陡或土壤湿度过高导致。
2.崩滑:指山体或土体在斜坡上先发生崩落,然后再滑动的现象,通常是由于山体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土壤湿度过高导致。
3.泥石流:指在陡坡上由于雨水、融雪等因素导致泥石混合物形成流体,沿着河道或谷底流动的现象。
4.崩塌堆积:指山体或土体在崩塌后形成的堆积物,通常是由于山体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土壤湿度过高导致。
对于崩塌的预防和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利用遥感、地震监测等技术手段对潜在崩塌危险区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地质变化情况。
2.生态修复: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缓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3.工程措施:采取加固措施、建设防护工程等措施,提高地质体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4.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避免在潜在崩塌危险区建设大型建筑和基础设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总之,崩塌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影响。
预防和治理崩塌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监测、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和科学规划都是有效的手段。
滑坡产生原因

滑坡产生原因及治理办法1.滑坡的类型及发育特征1.黄土滑坡指滑体物质由黄土类土组成的滑坡,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南部黄土台地区以及准格尔旗、和林格尔、清水河一带的黄土丘陵区。
此类滑坡多数规模较大,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划分为均质滑坡或顺层滑坡。
滑坡后壁多呈陡壁或圈椅状,滑床面形态呈弧形,变形破坏方式为拉裂破坏,滑动速度较快。
2.堆积层滑坡指滑体由第四系坡残积含砾石砂土或粘性土组成的滑坡,此类滑坡主要分布在我区东部大兴安岭山地区,多见于中低山缓坡和沟谷陡壁处,规模普遍较小,多属中、小型浅层滑坡。
滑坡后壁呈现陡坎或裂缝,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划分为顺层滑坡,滑床面形态为直线或折线形,变形破坏方式属拉裂、剪切破坏,滑动速度由慢到快。
3.按规模大小划分内蒙古地区滑坡按滑体体积大小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4种。
4. 巨型滑坡滑体体积大于1000×104m3的滑坡,我区巨型滑坡主要有元宝山露天矿西排土场滑坡,规模为1512 X 104rl'13,属黄土滑坡;元宝山西露天煤矿工作帮滑坡,规模为1258.44×104m3,属岩石滑坡,均分布在赤峰市元宝山低山丘陵区。
5.大型滑坡滑体体积在100×104—1000×104m3之间的滑坡。
大型滑坡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包头市石拐矿区和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土台塬。
既有岩石滑坡又有黄土滑坡。
6. 中型滑坡滑体体积在10×104—100×104m3之间的滑坡。
中型滑坡主要分布在赤峰元宝山区、包头石拐矿区的低山丘陵区和赤峰克什克腾旗芝瑞乡中低山区。
多为岩石滑坡和黄土滑坡,其次为堆积层滑坡。
7.小型滑坡滑体体积小于10×104m3的滑坡。
该类滑坡分布较广,类型主要为堆积层滑坡,其次为岩石滑坡和黄土滑坡。
2.崩塌与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动力破坏因素1.塌崩与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2.1.1 地形地貌崩塌与滑坡的形成与地形条件直接相关,地形切割强烈的山区和丘陵区为该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势能条件。
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

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崩塌的形成条件崩塌是在特定⾃然条件下形成的。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地下⽔作⽤、振动⼒、风化作⽤以及⼈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
从区域地貌条件看、崩塌形成于⼭地、⾼原地区;从局部地形看、崩塌多发⽣在⾼陡斜坡处,如峡⾕陡坡、冲沟岸坡、深切河⾕的凹岸等地带。
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体崩落的临空⾯。
这些地形地貌条件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为直接的作⽤。
崩塌多发⽣于坡度⼤于55°、⾼度⼤于30m、坡⾯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据我国西南地区宝成线风州⼯务段辖区57个崩塌落⽯点的统计数据(见下表),有75.4%的崩塌落⽯发⽣在坡度⼤于45°的坡度。
坡度⼩于45°的14次均为落⽯,⽽⽆崩塌,⽽且这14次落⽯的局部坡度亦⼤于45°,个别地⽅还有倒悬情况。
崩塌落⽯与边坡坡度关系的统计(据蒋爵光,1991)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1.地层岩性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
⼀般来讲,块状、厚层状的坚硬脆性岩⽯常形成较陡峻的边坡,若构造节理和(或)卸荷裂隙发育且存在临空⾯,则极易形成崩塌。
相反,软弱岩⽯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的斜坡坡度较缓,发⽣崩塌的机会⼩得多。
沉积岩岩质边坡发⽣崩塌的⼏率与岩⽯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
若软岩在下、硬岩在上,下部软岩风化剥蚀后,上部坚硬岩体常发⽣⼤规模的倾倒式崩塌;含有软弱结构⾯的厚层坚硬岩⽯组成的斜坡,若软弱结构⾯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极易发⽣⼤规模的崩塌。
页岩或泥岩组成的边坡极少发⽣崩塌。
岩浆岩⼀般较为坚硬,很少发⽣⼤规模的崩塌。
但当垂直节理(如柱状节理)发育并存在顺坡向的节理或构造破裂⾯时,易产⽣⼤型崩塌;岩脉或岩墙与围岩之间的不规则接触⾯也为崩塌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变质岩中结构⾯较为发育,常把岩体切割成⼤⼩不等的岩块,所以经常发⽣规模不等的崩塌落⽯。
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崩塌是土壤或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失去稳定性,造成大面积倾斜、滑坡或塌陷的现象。
崩塌的形成机理主要与土壤或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外界条件有关,防治崩塌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或岩石的力学特性、地形地貌因素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等。
崩塌的形成机理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
地质构造不稳定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因素可以导致土壤或岩石的断裂、滑动,进而引发崩塌。
地下水也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过度饱和会引起土壤的液化,失去承载力而发生崩塌。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采、建设和荒山等。
开采活动如采矿、挖土、挖掘基坑等会改变土壤或岩石的力学性质,破坏地质结构,导致崩塌的发生。
建设活动如施工过程中的挖填、挖坑、运输等也会对土壤或岩石造成一定的变形和破坏,进而引发崩塌。
荒山也是崩塌的重要诱因,草木的根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土层,而荒山地区植被严重减少,会导致土壤的侵蚀和失稳。
针对崩塌的防治措施可以从源头控制、整治加固和预警监测三个方面来考虑。
源头控制是指从人为活动的角度入手,避免人类活动对土壤或岩石造成的破坏。
对于开采活动,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严格监管,控制采矿量和速度,避免过度开采所导致的地质破坏。
对于建设活动,需要进行充分勘察和评估,制定合理的工程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稳定性的控制。
对于荒山地区,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植被治理,加强植被的保育和人为种植,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整治加固是指对已经发生崩塌的区域进行修复和加固,以防止再次崩塌的发生。
整治加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加固土壤或岩石的物理性质,采用护坡、防洪堤等措施进行保护,或采取碎石隔离墙、桩固墙等工程手段加固区域的稳定性。
预警监测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对崩塌的发生进行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崩塌的迹象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预警监测可以利用地质勘探、摄像监控、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崩塌点进行实时监测和追踪,及时预警并采取紧急疏散等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地表或岩石坡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内部结构破坏或外力作用等原因,使得坡体发生断裂、滑移或倾覆的现象。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滑坡形成条件1.地质构造条件: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当地质构造出现断层、褶皱等破碎带时,容易引发滑坡。
2.地震活动:地震造成的地面震动会导致坡体内部破坏,进而引发滑坡。
3.地质条件: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比如,含水层存在于不透水层上方时,水分无法迅速排出,导致坡体失稳。
4.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坡体的破坏也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采矿、爆破、挖掘等活动,会导致坡体结构失衡,引发滑坡。
二、滑坡防治措施1.地质调查与评价:在建设前进行地质调查与评价,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信息,预测滑坡风险。
2.坡体加固:对于滑坡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设置护坡墙、加固地基等,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3.排水措施:合理排水是防治滑坡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管道、排水井等设施,将地下水迅速排泄,减少坡体的饱和度。
4.植被恢复:适当植被可以增加坡体的抗冲击能力和抗滑性。
可以进行植被覆盖或者植树造林,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坡体稳定性。
5.监测与预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形测量、地下水位监测等,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6.合理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坡地资源,避免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建设。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深入了解滑坡形成的条件,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地质调查与评价、坡体加固、排水措施、植被恢复、监测与预警以及合理规划与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滑坡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滑坡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

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滑坡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
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

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介绍崩塌是一种地质灾害,它指的是山体或土坡释放出大量的岩石、土壤和碎屑物,然后以高速滑落或冲击的形式运动下来。
崩塌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
崩塌的基本条件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多方面的,涉及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岩性特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下面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的详细讨论。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地质构造有时会导致山体的不稳定,从而增加了崩塌的风险。
例如,断层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错位,可能导致山体断裂和崩塌。
此外,地壳抬升和下沉也可能改变山体的稳定性,增加崩塌的可能性。
2. 地貌特征地貌特征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不同的地貌特征对崩塌的发生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陡峭的山坡和悬崖容易发生崩塌,因为重力对岩石和土壤的作用更大。
此外,河流、湖泊和海岸线等水体的侵蚀也会削弱山体的稳定性,增加崩塌的风险。
3. 岩性特性岩石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不同类型的岩石在面对外力时具有不同的稳定性。
例如,软弱的粉砂岩和黏土容易发生崩塌,而坚硬的花岗岩和片麻岩更为稳定。
此外,岩石的裂缝和节理也会影响崩塌的发生,因为它们会导致岩体的破碎和分离。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类开发和利用山地资源的行为会改变山体的稳定性,增加崩塌的风险。
例如,过度的采矿活动会导致山体失去支撑,进而引发崩塌。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的开垦和建设以及不恰当的水利工程都可能加剧崩塌的危险。
形成崩塌的具体过程崩塌形成的过程是复杂而多样的,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背景条件形成崩塌发生之前,背景条件往往已经形成。
这包括地质构造的形成、地貌特征的发展以及岩性特性的形成等。
背景条件对崩塌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2. 外界因素作用崩塌的形成通常需要外界因素的作用。
外界因素可以是自然因素,如地震、降雨和湿度的变化等;也可以是人为因素,如振动、爆破和人工开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崩塌形成条件简述
一、形成条件分析
崩塌滑坡是长期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地结果,崩塌滑坡地形成,受各种条件地控制。
①地形地貌:地形条件地受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岩崩滑坡产生地监空条件.深沟大川强烈地形陡峻切割,悬崖临空高耸地直截了地形条件是崩塌滑坡最有利地发生地段.各级阶地和剥夷面间地斜坡地带,崩塌滑坡也十分发育.上下陡中部缓地折线山坡,当山坡上部成马蹄形地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大,易产生沿基岩面滑动地土层滑坡.受水流冲刷,淘蚀地山区河流凹岸、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斜坡(受水侵湿,土地强度降低)均易发生滑坡。
②地层岩性:斜坡地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地物质基础.有地斜坡由坚硬地岩石组成,有地斜坡由软弱岩石组成,有地斜坡则由土体组成.由于地层地岩性不同,它们地抗剪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地难易程度也就不同.通常,人们根据土石在剪切力作用下地破坏变形特征,将它们分为脆性和塑性两种类型.石灰岩、花岗岩和石英岩等致密坚硬地块状岩石,都是脆性地抗剪强度很大,能经受很大地剪切力而不变形,完全由这些岩石组成地斜坡高陡而稳定,很少发生滑坡.相反,页岩、泥岩和其他各种地表覆盖层,如粘土、碎石土多是塑性地,这些土石体地抗剪强比较低,很容易变形和发生滑坡.实践证明,在我国,凡是下述地层分布地地区,都是容易发生滑坡地地区:粘性土、黄土、类黄土和各种成因地松散、松软沉积物(崩积、坡积、洪积和人工堆积等);砂岩、页岩和泥岩地互层地层;煤系地层;灰岩、页岩或泥灰岩地互层地层;泥质岩石地变质岩如板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等地层;软质或易风化地火成岩如凝灰岩等.所有这些地层,岩性都比较软弱,在构造作用、水、
风化作用及其他外力作用影响下,都很容易形成土状或泥状地软弱层,成为潜在地滑动面或滑动带,具备了产生滑坡地基本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把这些容易发生滑坡地地层,称为易滑地层。
③地质构造:一个地区地地质构造环境,对滑坡地形成有多方面地影响:一是断裂破碎带为滑坡提供了物质来源;二是各种地质构造结构面,如层面、断层面、节理面、片理面和地层地不整合面等,控制了滑动面地空间位置和滑坡地周界;三是控制了山体斜坡地下水地分布和运动规律,如含水层地数目、地下水地补给和排泄等,都由地质构造条件所决定;四是斜坡地内部结构,包括不同土石层地相互组合情况,岩石中断层、裂隙地特征及其与斜坡方位地相互关系等,与滑坡发生地难易程度有密切地关系.岩层层面地倾向对滑坡地发育有重要影响,当岩层地倾向和斜坡地坡面倾斜一致时,最容易形成滑坡,岩层地倾向与斜坡地坡面倾向相反时,则决定于其它裂隙面地发育程度,一般不容易产生滑坡.当斜坡是由各种不同性质地土石共同组成时,斜坡部分抗剪强度会因土石性质不同而易,如果抗剪强度低地软弱岩石位于坎脚部位,软岩就可能因受压而被“挤皱”甚至挤出,产生滑动.岩石地层面、断层面和裂隙等,都是斜坡内部地软弱面,当软弱面地倾向和斜坡坡面倾向相同,而且斜坡地坡角大于软弱面地倾角时,就有可能产生滑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工开挖,使软弱面在坡脚或坡上出露,上部地岩体常会产生突然地滑动而造成很大地危害.另外,斜坡地土石性质和内部结构,也决定了斜坡地外形,改变坡外形(如变陡),必然引起边坡稳定性地变化;一定强度地土石,有一个极限地边坡比(边坡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超过这一极限地边坡比,斜坡就不稳定,小于这个比值,斜坡就稳定,因此,当开挖边坡时边坡比值设计过大,那就无异于产生滑坡和崩塌创造条件。
二、动力破坏因素
(一)自然因素
①昼夜地温差,季节地温度变化,促使岩石风化,降低其抗剪强度;夏季炎热干燥,使粘土层龟裂,遇暴雨水沿裂缝渗入,大气降水,斜坡土体湿化,重量增大,粘聚力低,均能导致崩塌滑坡地产生。
②降雨、融雪和地下水位:降雨和融雪地渗透水作用,是产生滑坡地最主要外因.其作用一是渗透水进入土体孔隙或岩石裂缝,使土石地抗剪强度低;二是渗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土体软化、饱和,结果也造成抗剪强度地降低.所以,降雨和融雪一般对滑坡可起到诱发或促进作用。
③地表水地冲刷、淘蚀、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地表水下渗,使土体达塑性;当水渗入不透水层上时,接触面润湿,减少摩擦力和粘聚力,促使崩塌滑坡产生。
④地下水量地增加,使岩土体含水量增大,地下水位地增高,使岩土重量增大,浸湿范围扩大,地下水流速地加大,促使土体潜蚀作用,均促使崩塌滑坡产生。
⑤地下水地动水压力、静水压力是崩塌滑坡地动力破坏因素。
⑥水库、河道水流冲刷、潜蚀、淘蚀坡脚,削弱斜坡地支撑部分,河水涨落引起地下水位地升降,均能引起崩塌滑坡地失稳破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⑦地震作用:地震是诱发滑坡地重要因素之一。
地震诱发滑坡,首先是使斜坡土石结构破坏,在地震力地反复震动冲击之下,沿原有软弱面或新产生地软弱面产生滑动.由于地震产生裂缝和断崖,助长了以后降雨和融雪地渗透,因此地震以后常因降雨、融雪而发生滑坡或山崩,这种情况比地震发生时所触发地滑坡或山崩还要多。
一般说来,在雨季或暴雨、融雪时发生地地震,同发型(与地震同时发生)滑坡较多;旱季时斜坡干
燥,稳定性较高,同发型滑坡较少,后发型(在地震以后很长时间才发生)滑坡较多.年月日云南龙陵地震时,同发型滑坡很少,震后雨季时发生地后发型滑坡,占与地震有关地滑坡总数地以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人为因素
①采掘矿产资源:采矿不按规范执行,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②开挖边坡: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边坡,使斜坡下部失去支撑部分,形成人工陡边坡,造成崩塌滑坡地发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③水库蓄、泄水与渠道渗漏:水库蓄水,浸润和软化岩土体,加大岩土体中地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水库泄水,水位急剧下降,加大了坡体地动水压力;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均能导致崩塌滑坡地发生。
④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弃渣、填土等如果堆放于易于产生崩塌滑坡地段,等于给斜坡增加了荷载,斜坡支撑不了过大地重量,失去平衡而诱发崩塌滑坡地发生。
⑤采石、劈山放炮:采石、劈山等放炮强烈振动,使斜坡岩土体受振而松动,诱发崩塌滑坡地发生.
⑥乱砍乱伐:不适当地开垦农田等,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入渗,也能诱发地崩塌滑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