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蚕的一生”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汇报

合集下载

研究报告蚕

研究报告蚕

研究报告蚕
蚕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昆虫,常用来养殖蚕丝和提取蚕茧中的丝线。

以下是关于蚕的研究报告。

一、蚕的生物特征:
1. 蚕是翅目昆虫中的蚕蛹科动物,具有完全变态的生活史。

2. 蚕的幼虫身体呈长条状,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体色多为白色或浅黄色。

3. 蚕的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用于感知食物和环境。

4. 蚕的胸部有三对腿和五对呼吸孔,用于行动和呼吸。

5. 蚕的腹部具有丝腺,可分泌丝液用于编织茧。

二、蚕的生命周期和繁殖:
1. 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2. 蚕的繁殖方式为交尾,雄蚕通过性信息素吸引雌蚕,交配后雌蚕产卵。

3. 蚕的卵外观呈白色圆形,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孵化成幼虫。

4. 蚕的幼虫期一般为25-30天左右,此阶段是蚕生长最快的阶段,吃饱丝腺发达。

5. 蚕的蛹期一般为10-14天,蚕幼虫在茧内蜕皮变蛹,进行形态转变。

6. 成虫阶段为蚕的终生阶段,主要用于繁殖和生产丝线。

三、蚕丝的获取和利用:
1. 蚕丝的获取主要通过晒茧、蒸茧等工艺,蚕丝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光泽度,被广泛用于丝绸制造。

2. 蚕丝的开发利用可以生产丝绸、纺织品、衣物、家居用品等
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3. 蚕丝具有较好的保温性和触感,适合制作冬季服装和床上用品。

4. 蚕丝也被应用于医疗领域,如制作医用缝线和绷带等。

总结:蚕是一种宝贵的昆虫资源,其生物特征和生命周期对养殖和利用蚕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蚕的研究可以促进蚕丝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应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养蚕课题研究报告

养蚕课题研究报告

养蚕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对于丝绸产业起着关键的作用。

养蚕课题研究旨在探索蚕的生长发育规律、繁殖方式和优化养蚕技术,以提高蚕的产糊质量和丝绸的产量。

本文将从蚕的生命周期、蚕的营养需求和环境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2. 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是从卵孵化开始,通过蛹化而转变为成虫。

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蚕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蚕的寿命约为30-35天。

2.1 卵阶段蚕的一生最早的阶段是卵阶段。

母蚕一般在桑叶上产卵,并用一种特殊的物质将卵黏附在桑叶上。

卵的外观为白色或黄色,并具有椭圆形状。

卵期一般为8-10天,具体取决于环境温度。

2.2 幼虫阶段幼虫阶段是蚕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这是蚕进行摄食和生长的阶段。

在幼虫阶段,蚕通过蜕皮来适应身体的生长。

蚕分为5个龄期,每个龄期之间会有蜕皮的过程。

幼虫的食量和生长速度会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2.3 蛹阶段当幼虫长到一定体积后,它会从最后一次蜕皮后变成一个蛹。

蛹的外观为呈椭圆形的棕色囊状结构。

在蛹的内部,幼虫会进行身体组织的重构和发育,最终形成成虫的形态。

2.4 成虫阶段在蛹化后的8-10天内,成虫会从蛹中钻出并开始进行交配和产卵。

成虫的外观为纤细的、有光泽的、浅棕色的昆虫。

在成虫的寿命中,雄蚕和雌蚕之间会进行交配,雌蚕会产下大量卵并固定在适宜的地方。

3. 蚕的营养需求蚕的健康发育需要合理的营养供应。

下面我们将讨论蚕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

3.1 卵阶段在卵阶段,蚕主要依靠母蚕在产卵前储存的营养物质来满足需求。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

3.2 幼虫阶段在幼虫阶段,蚕对蛋白质和糖类的需求最大。

蚕的日食量大约是其体重的50倍,因此需要提供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如桑叶和桑叶粉。

此外,还需要适量提供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3 蛹阶段在蛹阶段,蚕不再摄食,因此不需要提供额外的营养物质。

蚕宝宝探究实验报告

蚕宝宝探究实验报告

蚕宝宝探究实验报告探究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蚕丝的生产过程。

实验材料:蚕宝宝、蚕蛹、蚕蛾、桑叶、蚕盒、显微镜、放大镜、相机、放大镜、笔和纸。

实验步骤:1. 准备蚕宝宝和蚕蛹。

确保蚕宝宝和蚕蛹的数量足够,以便观察和记录。

2. 准备桑叶或桑叶粉末作为蚕宝宝的食物。

3. 将蚕宝宝放入蚕盒中,并给予足够的桑叶作为食物。

4. 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和变化。

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结构和变化。

5. 观察蚕宝宝蜕皮的过程。

记录蚕宝宝蜕皮前后的变化。

6. 观察蚕宝宝蛹化的过程。

记录蚕宝宝蛹化前后的变化。

7. 观察蚕蛾从蚕蛹中孵化出来的过程。

记录蚕蛾孵化后的外观和行为。

实验结果:观察蚕宝宝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蛹化和蛹化过程。

蚕宝宝最初孵化出来是小小的幼虫,身上有细小的毛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吃桑叶长大,同时也会蜕皮。

每一次蜕皮后,蚕宝宝的身体会出现变化,体形也会变大。

蚕宝宝蜕皮的次数可以由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来判断。

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几个阶段,包括幼小期、壮大期、蛹化期。

蚕宝宝达到壮大期后,开始蛹化。

蚕宝宝在蛹化前会用丝线把身体牢固地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形成蚕蛹。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观察到蚕蛹从外壳中孵化出来,成为成年蚕蛾。

蚕蛾的身体是柔软的,有羽毛状的触角和透明的翅膀。

蚕蛾通过振动翅膀来传播花粉,同时也会寻找雌雄两性配对。

实验结论:蚕宝宝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幼小期、壮大期、蛹化期,最终成为成年蚕蛾。

蚕宝宝的生长是需要食物供应的,它们以桑叶为食。

同时,蚕宝宝也会经历蜕皮的过程,在每一次蜕皮后身体会有相应的变化。

蚕宝宝在壮大期时会进入蛹化期,在此期间形成蚕蛹。

蚕蛹最终会孵化成为成年蚕蛾。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蚕丝的生产过程。

对于研究蚕丝的制作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蚕的一生》及教学反思[全文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蚕的一生》及教学反思[全文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蚕的一生》及教学反思[全文5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蚕的一生》及教学反思《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蚕的一生》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通过谈话、讨论交流自己喂养蚕宝宝的经历及对其生长、活动过程的认识。

2、能够借助观察记录,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1、幼儿观察蚕宝宝的记录。

2、教学挂图:《蚕的一生》。

活动过程:1、出示蚕宝宝产的卵,引发幼儿讨论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从哪里来的?2、出示教学挂图,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蚕宝宝的生长变化。

教师:蚕宝宝刚孵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后来蚕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它吃什么?是怎样吃的?蚕宝宝是怎样移动的?它有多少条腿?蚕宝宝长大时有什么变化?教师:蚕宝宝长大后会怎样?蚕宝宝从孵出来到吐丝一共生长了多少天?它是怎么样吐丝的?结的茧子是什么样子的?它在茧子里一共生活了多少天?最后他变成了什么?你还发现蚕宝宝有哪些有趣的事情?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喂养经历,体验收获的快乐。

教师:蚕宝宝到我们班和我们做培养后,你为它做了什么?“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你是怎么样做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当你为它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当你看到蚕宝宝蚕卵时,你又是怎么想的?4、请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蚕宝宝的生长、活动过程。

教师: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蚕宝宝长大的过程,看哪组小朋友合作的好,表演的逼真。

请幼儿先商量,在进行表演,鼓励幼儿大胆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

教学反思: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课程审议时将这一活动安排在了还没有蚕宝宝饲养的季节。

由于这次的活动安排的时间还不是蚕宝宝饲养的季节。

所以没有蚕宝宝可以让小朋友饲养,因此对蚕宝宝的生长、活动等习性不熟悉。

农村本是家家户户都饲养蚕的,但是现在饲养蚕宝宝的家庭越来越少。

蚕的一生主题研究报告

蚕的一生主题研究报告

蚕的一生主题研究报告一、引言蚕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昆虫。

它的主要经济用途是生产丝绸,而且蚕丝也在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研究蚕的一生主题对于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丝绸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蚕的一生主题蚕的一生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丝绸。

1. 生长发育蚕从卵孵化出来后,经历了若干个蜕皮期,最后变成成虫。

在这个过程中,蚕经历了不同的生理和形态的变化,如体长增长、体重增加和器官发育等。

研究蚕的生长发育可以揭示其生理生态特征和蜕皮调控机制等。

2. 繁殖蚕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和孵化等阶段。

蚕的交配方式是雌雄交配,研究其交配行为和交配对策可以了解交配模式和性选择等特征。

另外,蚕的产卵与孵化过程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揭示蚕的生殖生态习性和卵孵化适应性等。

3. 生产丝绸蚕的丝绸生产是蚕的一项重要经济用途。

研究蚕的丝腺分泌和丝绸产量等特征可以提高蚕的丝绸产量和质量。

此外,研究蚕丝的结构与性质也可以为丝绸的加工和应用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研究蚕的一生主题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观察、实验室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等。

1.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研究蚕的一生主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观察蚕丝斑、蚕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等来了解蚕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

2.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主要包括蚕的饲养和培育,可以控制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从而研究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丝绸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3. 分子生物学蚕的一生主题研究也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基因测序和表达分析等来揭示蚕的基因组和基因调控网络等。

四、研究意义和应用研究蚕的一生主题可以为蚕的饲养、丝绸生产和保护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此外,蚕丝的应用也可以拓展到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五、结论蚕的一生主题是对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丝绸生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地观察、实验室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可以对蚕的一生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并为蚕饲养、丝绸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蚕的一生——蚕生命周期研究活动日志

蚕的一生——蚕生命周期研究活动日志

为 了拯 救它 们 , 我 们 用 双 面 胶 将 它 们 的 腹足 粘在 桑口 十 上。


| .
有 的蚕 茧是 彩色 的 。 这种 蚕 茧不是
今天 , 它 们 第四 次蜕 皮 了。 蜕 皮后 的 五龄 蚕不 吃 不 动 , 需 要休
染 了色的 , 而 是 由于蚕 品种 不 同 。 然而 , 有 的蚕 不 结 茧 , 直接 变 成 了 蛹, 这 是 为什 么呢 ? 可能 与 喂养 不 当有
指 导 老 师 杨 玉 文
≮虫 ‘ ’
上 午 ,第 一 条 蚕 从 卵 里 爬 了 出 来 , 像 ~ 只 黑 色 的 小 蚂 蚁 , 留 下 白 色 的 卵 壳 。下午 , 其 他 的蚕 陆续 出 生 。 我 们 把 桑
叶剪碎 , 精 心 喂 蚕。蚕很小 , 吃
夭 折 了 。 我 们 查找原因 , 发 现 它 们 蜕 皮 时 ,腹 足 没 有
色 的 , 一 两 天 后 变 为 赤 豆
色 , 再 过 三 四
找 到 合 适
的环 境 后 , 蚕 开
天, 变成 灰 绿色 或紫 色 , 之 后不 再 变化 。
. , : :
始结茧 了。蚕 结 茧大约 需要 2 ~ 3
天。
蚕 蛾 相继 死去 。 蚕 的 生命 周期长 短 不一 , 最短的 4 6天 , 最长的 6 O天 。
外层 是坚 硬 的 卵壳 , 呈紫 色 。 蚕 卵颜色 变 了 , 里 面 好 像 有 一 条 小
要 裂开 了 。它们 又要 蜕皮 了。第 三次 蜕
皮后 , 它 们 就 是 四 龄 蚕 了 。 四 龄 蚕 的 头
部 和身体 差 不多 大 。
许 多 蚕 因 为 蜕不 下 皮 ,

幼儿园自然观察案例:春天的蚕宝宝专题研究

幼儿园自然观察案例:春天的蚕宝宝专题研究

幼儿园自然观察案例:春天的蚕宝宝专题研究在春天的幼儿园里,蚕宝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通过对蚕宝宝的观察和研究,孩子们可以深入了解生命的奇迹,感受自然的美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春天的蚕宝宝这一主题,并共享我们的观点和理解。

1. 观察蚕宝宝的生命周期蚕宝宝是蚕蛹的幼虫阶段,它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通过对蚕宝宝的观察,孩子们可以了解生命的轮回和成长的奥秘。

他们可以观察蚕宝宝从卵中孵化出来,逐渐长大并吐丝结茧,最终化蛹成蝶的全过程。

2. 探索蚕宝宝的生活习性蚕宝宝是桑蚕的幼虫,它喜欢吃桑叶。

通过观察蚕宝宝的饮食习性,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生物的生存需求和生活习性的多样性。

他们可以观察蚕宝宝的进食行为、蛹化前后的活动规律等,从中获得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3. 感受蚕宝宝的微观世界蚕宝宝的身体结构和行为举止都是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

通过放大镜等工具,孩子们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蚕宝宝的细节,比如口器的结构、吐丝的方式等。

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

4. 理解蚕宝宝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对蚕宝宝的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蚕丝是人类重要的纺织原料。

通过了解蚕宝宝与人类的关系,孩子们可以理解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

这可以引导他们树立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观念。

5. 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与蚕宝宝的亲密接触和观察,孩子们不仅可以获取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还可以培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他们可以通过种植桑树、保护蚕宝宝的生长环境等实际行动,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构建美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春天的蚕宝宝是幼儿园自然观察活动中的重要主题,通过对蚕宝宝的深入研究,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保护意识。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观察蚕宝宝,感受自然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蚕宝宝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小学生养蚕体验活动总结(3篇)

小学生养蚕体验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日益浓厚,特别是对生物科学的探索欲望愈发强烈。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校于近期开展了“小学生养蚕体验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蚕的生长过程,了解蚕的生命周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活动目标1. 了解蚕的生命周期,认识蚕的各个生长阶段;2. 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三、活动过程1. 活动准备在活动开始前,学校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首先,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确保教师对蚕的生长习性、饲养方法等有充分的了解。

其次,采购蚕卵、蚕具等材料,并安排好活动场地。

最后,向学生宣传本次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 活动实施(1)蚕卵观察活动开始时,教师向学生介绍蚕的生命周期,讲解蚕卵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随后,学生分组进行蚕卵观察,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蚕卵孵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蚕卵开始孵化。

学生分组轮流照顾蚕宝宝,观察它们从卵到幼虫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给蚕宝宝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如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定期喂食等。

(3)蚕宝宝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逐渐长大。

学生继续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记录下它们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蚕宝宝吃桑叶、蜕皮等有趣的现象。

(4)蚕宝宝结茧当蚕宝宝长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开始结茧。

学生观察蚕宝宝结茧的过程,了解茧的结构和作用。

(5)蚕宝宝化蛹蚕宝宝结茧后,经过一段时间,它们开始化蛹。

学生继续观察化蛹过程,感受蚕宝宝的蜕变。

(6)蚕宝宝羽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化蛹,蚕宝宝羽化成蚕蛾。

学生观察蚕蛾的形态和特征,了解蚕的生命周期。

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了总结交流。

学生分享了他们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总结出以下经验:(1)蚕宝宝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生长速度较快,生命周期较短;(2)观察、记录、分析是了解生物生长过程的重要方法;(3)团队合作是完成活动任务的关键;(4)通过参与养蚕活动,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蚕的一生”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汇报海桐小学褚兰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当前小学自然教师应该关注的。

开展小学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2006年起,我带领学生们就“植物的向光性”、“蚕的一生”等课题展开过一些小小的研究。

接下来我就以“蚕的一生”的课题研究为例,谈谈本校开展长周期探究活动的情况。

一、内容选择三年级自然课中有“家蚕的一生”这一内容,学生们普遍对蚕的生长充满了好奇。

他们有许多疑问,比如: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除了桑叶,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雌雄蚕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蚕茧的颜色会不一样……大家有许多猜测,但这只不过是猜测,我们决定就蚕的一生来展开研究。

二、制定方案2007年2月我在三(1)、三(3)班挑选了一部分对自然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了蚕宝宝研究小组并确立了总课题。

通过学生们讨论,我们决定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以小组的形式制定研究方案,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⑴第一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温度小组:研究温度的高低是否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光照小组:研究光照的多少是否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湿度小组:研究湿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生活环境小组:研究生活环境对蚕卵孵化的影响?⑵第二阶段:不同的食物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⑶第三阶段:为什么蚕宝宝结的茧颜色不一样?这次探究小组的成员中有4位曾在2006年研究过“植物的向光性”。

对于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记录,如何总结,他们比其他的一些队员显得更有经验。

因此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让他们分别担任了温度小组、光照小组、湿度小组、生活环境小组的组长。

组员则是在组长招募、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由我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发挥最大作用,小组成员间能优势互补。

我还在研究过程中,将权力下放,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怎么设计本小组的实验,实验记录表怎么设计,记录哪些方面,怎么记录,需要什么材料,由谁准备这些材料,什么时间开始活动等。

三、活动实施⒈对时间的安排(以第一阶段为例)第一阶段有四个小组,共16位学生,分别来自三年级不同的班级。

其中除4位学生以外,其他12位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长周期探究活动,再加上我们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这么多同学一起来进行,显然不合适。

于是在2007年2月~3月,在自然气温比较低还不适宜蚕卵自然孵化的情况下,我带领温度小组的同学先行实验。

当时采用放取暖器旁、放室温下、放暖房、放学生口袋中,放冰箱中等多种方式研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由于平时我和学生都要上课,我们约定利用每天早晨,课间和中午的时间进行活动,由我督促他们完成实验记录表和日记,并由我或学生用照相机拍下每一次的实际活动情景。

在温度组率先实验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也显得非常激动与好奇,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自己小组也能马上进行实验。

在2007年3月~4月,其他几个小组又分别针对光照、湿度、生活环境是否影响蚕卵的孵化分别展开研究。

有了先前观摩温度小组活动的经验,光照小组、湿度小组、生活环境小组的同学们在组长的安排下,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记日记,一切显得有条不紊。

我们第一个阶段的活动尽管有四个组,但由于时间上安排合理,保证了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同时也为第二、第三阶段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例)⑴扶通过第一阶段的初步实践,组员们的思维更开阔了,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把同样大小的蚁蚕平均分成几份,分别喂食桑叶、桑椹、莴笋叶、青菜叶、青草、大白菜等不同的食物来研究食物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我给学生提了几个观察要求:✓观察蚕宝宝的活动情况;✓看各种叶子上的小洞;✓看叶子上的屎。

通过每天仔细的观察,学生有了发现:✓莴笋叶上有一些小洞,蚕宝宝的活动情况还好,有一些黑色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说明蚁蚕并不像三龄、四龄蚕那样喜欢吃莴笋叶。

✓给蚁蚕喂桑葚,桑椹上看不见小洞洞,但能看见纸上有蚕的屎。

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

✓给蚁蚕喂桑叶,可以看见桑叶上出现好多大的洞,而且蚕的屎很多很多。

显然,桑叶是它们喜欢的食物。

✓给蚁蚕喂青菜叶,青菜叶上面有一两个小洞,有少量的屎。

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

✓给蚁蚕喂青草,青草上没有小洞,也没有蚁蚕拉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

这说明蚕是不喜欢吃青草的。

✓给蚕喂大白菜,大白菜上有一些小洞,蚕比其他盒子里的蚕明显要黄,说明蚕在非常饥饿的时候吃过大白菜。

几天以后大部分蚕都死掉了。

这也说明了大白菜不是蚕的最佳食物。

在研究蚕宝宝喜欢吃的食物时,同学们有了意外的发现:在实验室养了一个月的蚕竟然比同学在家养了两个星期的蚕个头小得多。

当时,大家都非常惊讶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为了证实实验室的蚕生长缓慢,我提醒学生:我们实验室最早孵出的蚁蚕,我曾送了一半给体育老师,其余的放在实验室饲养。

学生们在我的提醒下,就请求体育老师沈老师把她养的蚕宝宝带来。

果然沈老师的蚕宝宝很大,比我们的蚕宝宝大的多。

同学们不得不相信是实验室的蚕出了“问题”。

在组长的安排下,他们自发开了讨论会,有的同学预测实验室的蚕可能没有吃饱;有的同学认为跟光照有关;还有的同学预测是实验室的环境不好。

当有学生大胆提出预测时,便有学生进行反驳,甚至最后吵起架来,企图以言论来说服对方。

而我也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争论,最后提醒他们:可用事实来说明,可以采用学校和家里的对比实验或查资料的方法。

学生在我的点拨和启发下,进行了实验。

在排除食量和光照的原因后,由丁海婷和王语语同学把实验室的一部分蚕宝宝带回家去做对比实验,部分同学上网查资料,在实验室中寻找原因。

最终发现并证实了原来是实验室里的一些化学药品,由于时间长了,造成了空气污染引起的。

处理掉化学药品之后,蚕宝宝都能正常生长。

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的差异,有时在探究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漫无目的的“探究”。

通过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在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

第二阶段的研究,学生发现了蚕宝宝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桑叶,而空气污染会影响蚕宝宝的生长发育,甚至令它死亡。

因此,要养好蚕宝宝,就要注意通风换气,并且给蚕宝宝喂足够的桑叶。

⑵由扶到放在第三阶段,我们主要研究为什么蚕宝宝结的茧颜色不一样?同学们选择并饲养了四个品种的蚕宝宝,身体白色没有括号的“小”蚕,身体灰白有括号的“小”蚕,有括号的“大”蚕,粉红色的“大”蚕,我们还在网上查到了一种叫“天蚕”的蚕。

实验发现:不同品种的蚕结出的蚕茧的颜色不一样。

有同学认为蚕宝宝吃了不同品种的桑叶也会影响茧的颜色,于是他们又选择黄色蚕茧的蚕,分成几份,用不同的桑叶喂养。

进行这个实验时已临近2007年暑假,在之前几个月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注意观察倾听表达,动手动脑。

他们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验探究中,这样的探究并没有因为学期结束而结束,这种探究的精神和热情一直延续。

在暑假里,同学们将黄色蚕茧里孵出的蚁蚕带回去饲养。

由蒋天翼、朱宋燕喂剪刀桑叶、王语语喂圆边桑叶、罗晓煜喂莴苣叶,我提醒大家一定要坚持喂自己选择的那种食物。

这个过程,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是逐渐摆脱老师具体指导的过程。

他们在暑假中写观察日记,认真观察蚕的变化。

通过实验,同学们更加确定:蚕茧颜色不仅和蚕宝宝的品种有关,也和它们的食物有关,蚕茧色主要来自桑叶的色素,因品种不同,对色素的吸收不同,茧的颜色也不同。

在这次实验后,又使同学们有了新的思考:如果把不同品种的蚕蛾放在一起,它们会交配吗?它们生下来的蚕宝宝会是什么样子的?四、活动总结学生良好记录习惯的形成也非一日之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提高学生信息记录、整理的能力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此次探究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当学生懒于记和漏记的时候,我提醒和督促他们,当学生记录完成,我会认真批改他们的日记,圈出他们在记录中出现的错别字。

当一个阶段研究结束时,学生已有一份完整的原始资料,其中包括实验方案与计划,研究小组成员名单,活动过程记录,实验记录表,以及小论文和照片等。

这些材料由每组组员分别输入电脑,形成电子文档,分门别类集中到实验室的电脑中,最终由我将这些文档和照片进行排版定稿。

从写实验方案到进行对比实验,从实验记录到资料整理,在这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也逐步养成科学端正的观察态度,持久的观察意志力,以及真实记录的习惯,学会总结、整理、分析和应用观察记录。

五、收获成果这次长周期探究活动,历时半年。

在我们的活动中,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观察记录,自己分析整理资料,我所做的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及时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一次,真正让学生们经历了长周期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学生们都经历了一番较长时间的努力,甚至尝尽曲折艰辛,也学到了书本和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亲身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变化,在成长,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收获。

罗晓煜:这个学生知识面广,学习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上经常会有他精彩的发言,他聪明而又十分贪玩,有时纪律松懈。

他曾参加过“植物的向光性”研究小组,在此次研究蚕的第一阶段,他担任温度小组的组长并一起参与了第二、第三阶段的研究,他在活动中发现由于老师下班要关取暖器,温度不能保持恒定,提出制造一个暖房;他还发现了把蚕放入蚕蔟的最佳时间;并提出过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把不同品种的蚕蛾放在一起,它们会交配吗?它们生下来的蚕宝宝会是什么样子的?在和罗晓煜班主任的谈话中,我还得知,罗晓煜这个孩子十分贪玩,以前总爱带领一些男孩子在课间打闹,不但影响班级纪律,还影响个别学生的学习,而在这半年的探究中,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蚕宝宝研究占据了,课间他或急着完成作业,或急着往实验室跑,根本无暇和其他男生打闹,而没有了他这个领头的,其他几个男孩子也只好作罢。

班级纪律也好了许多,而他上课、作业的效率也很高。

这位班主任还希望我以后多搞一些活动……我听了笑了起来,没想到一个自然的长周期探究活动会给一个学生,一个班级带来一些可喜的转变。

吕虹锦:一个品行兼优的女孩,当同学们发现在暖房里52摄氏度这么高的温度下,竟然孵出了三条蚁蚕而疑惑不解时,她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温度计放错了位置,放在了取暖器的出风口了,实际鞋盒里只有21、22摄氏度。

她还发现蚕宝宝吃桑叶的时候,总是斜躺着吃,而且每次总是飞快地咬一个圆洞。

大多数蚕是从桑叶的边上开始吃的,从中间开始吃的极少见等等。

在第一第二阶段的研究中我发现了她观察很仔细,每次记录也很认真,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与同学们相处愉快,在小朋友中有很高的威信。

在第三阶段,她担任组长,协助老师管理文档资料,充分发挥了她的优势,大胆施展了自己的才干,进步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