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1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c.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

(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 国学派。
维达尔-白兰士
(1845~1918)
(1869~1930)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多一些;在炎热的国 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极为敏锐……”
孟德斯鸠用气候寒暖造成人的感觉性差异来解释欧 洲人强悍,得以保持自由地位,亚洲人感觉性强, 忍耐力差,自然就懦弱。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的地理思想也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2.非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不起决定作用,认为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 是无关或基本无关的,各有各的规律。在近代地理学中,非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 定论、可能论同时存在。德国地理学家佩舍尔(1826~1875,德国地理学家,主张地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亨廷顿(1876—1947)是美国地理学家,曾任美国生态学会会长(1919)、美国地 理学会会长(1923)和美国优生学会会长(1934—1938)。 亨廷顿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一生研究气候与文明的关系。主要著作 有:《亚洲的脉搏》(1907)、《文明与气候》(1924)、《种族的特征》(1924)、 《动态地理学》(1932)、《经济地理学》(1940)、《文明的主要动力》(1945)等。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
识点
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希望对大众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存眷查字典地理网。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性、季候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泥土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工具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几多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泥土、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成长与区位的干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区位因素农业成长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漫衍、复种制度和产量干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成长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阵势平展,土层深厚,适宜成长耕作业,山地适宜
成长畜牧业和种植业
泥土不同的泥土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漫衍普遍酸性泥土,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范畴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以上内容便是小编为大众整理的《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更多学习相关质料,敬请存眷查字典地理网,小编随时为大众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质料及要领!。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学科。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抄写和总结。

本文将根据高一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结合合适的格式和排版,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抄写资料,方便你日后复习查阅。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地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受限于自然环境的条件和影响,同时人类也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第二节生产活动与地域差异地球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这种差异导致了各地的生产活动也具有差异性。

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等主要形式。

在不同地域,人们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自身需求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出生和死亡的人数之差。

人口变动对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两个方面。

人口过剩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不足则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

第四节农业与区位选择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形式之一,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不同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导致了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第五节工业与区位选择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资源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等。

不同类型的工业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倾向,如重工业更倾向于选择地理位置离资源丰富的地区。

第六节交通与区域联系交通对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方式主要有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

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物质和信息流动,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第七节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人类的活动又对地理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气温、降水以及季风等气候要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在气温较高、降水充足的地区,适合种植稻谷;而在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地区,则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

因此,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量水平都受到气候的制约。

2.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畅通,便于发展交通运输。

因此,地形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交通线路的规划和交通效率的提升。

3. 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通常需要有充足的水资源来满足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河流、湖泊等水体资源为城市提供了可利用的水源。

因此,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往往与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土地被用来建设城市和工业区,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人口聚集,城市交通、垃圾排放等问题也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2. 工业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导致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给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

3. 农业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农业活动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例如灌溉农田,养殖水产等。

过度的农业活动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水土流失的加剧,破坏了水资源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复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复习
考 点 2农 业的 主要 区位 因素 .

农 民增加 生产
蔬 菜 、 、 、 以 肉 蛋 奶 等
及 园 艺业 等
由于 农 产 品 需要 域性 园艺业 、 地 奶牛业等 产 便 利 一 改 不
品 易腐 烂 变质 的 农 善 业 要 求 有 方便 快捷
的运 输条件
△ 交 及 时 运 往 销 售 市 经 通 . 济 运 场 交通 运输 条件
区 位 因 素
对农 业 生 产 的 影 响
体现 的 农业 特点
举 例
条 件 变化 或 改造不利 因素
【 命题角度】 命题多以农业生产活动因时制宜 、 因地制宜为载 体切入 , 结合农业区位条件分析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知识 清单 】
自然 条件 : 照 、 、 壤 等 必 要 条 件 光 水 土
南红壤呈酸 性 。 于 利
种植 茶树 : 华北地 区 土壤 盐碱化 严重 . 需
要 改良
条件。 同的生物 , 不 生长发育要求 的 自然条件不 同, 而世界各地 的 自然条件 、 经济技术条件和 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 因此 , 生 农业 产 在 空 间分 布上 具 有 明显 的地 区差 异 , 同 的 区域 , 业 生 产 不 农
棉 生产基地
f 植物一种植 业
按生产对象 { 动物一畜牧业
I植 物 和 动 物水 地域 性 我 国 东 部 平 原 地 平 坦 一 梯 不
热 条 件 及 坡 度 不 同

区水热状 况较好 . 田
f 低投入 、 低产出一粗放农业
分类

农 业 生 产 的
地 形 开 阔平 坦 . 利 于发 展 种 植 业 . 西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复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复习

素就是农业 的区位 因素 ,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 生产 的影 响是 不 同的。农业 区位选择 的实质就是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 依照 因
地 制宜 、 因时制宜的原则 , 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决策。 本考 点应作为理解层 面的 内容 , 具体要求 为两 个方面 , 一是掌握并
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这说明要依 据案例教学 的分析方法理
域 类 型 种 植 业
复习过程 中需要 将 区域地 理知识与系统地 理知识有机地 结合起 来 ,把握农业 发展 的主导区位 因素和 限制性 区位 因素 。 要 注意的是 : 时间上看 , 响农业 区位选择 的因素并不是一 从 影 成 不变的 , 市场 、 济 、 经 交通 、 技等因素对农业 生产 的影 响 日 科 益加强 ; 从空问上看 , 同地域 的主导 区位 因素各不相 同, 以 不 所 要 找出发展农业 生产最 突出的优势 区位 因素和限制性 因素 。
【 考点 透视 l
东 亚 、南 美 国 、 加 美 国 、 大 北 美 五 大 欧 洲 、 美 澳 北
亚 、 南 亚 拿 大 、澳 利 亚 、南 湖 周 围 地 洲 、 大利 东 澳 世 界 主 的 季 风 气 大 利 亚 、 非 、 新 西 区 、 西 欧 、 亚 、 新 西
要 分 布 候 区 . 及 阿 根 延 、 以 兰 、 阿根 廷 中 欧 、 大 兰 、 澳 南非 等 地 区 东 南 亚 的 乌 克 兰 、 等 利 亚 、 西 新
专 题 点 拨
‘ 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复 习 ‘ 人 ’ 审
●徐建华 / 江苏省 兴化市第一 中学( 2 7 0) 250 ●朱雪梅 / 江苏省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 2 0 0) 2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5、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工业惯性的影响
(9)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2、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上海、广州——河口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军事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3、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