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弱体系--试析老子哲学结构与思维导向
《老子》逻辑结构图

第21章
┌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
└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
第22章
┌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
└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
第23章
┌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
└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
第24章
┌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
└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
第25章
┌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
└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
67~71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规律性
第72章
┌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
└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
第73章
┌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
└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
第74章
┌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
└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
第75章
┌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
└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
第76章
┌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
第57章
┌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
└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
第58章
┌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
└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
第59章
┌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第60章
┌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
└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
56~60章的逻辑图
第三节目的性
第61章
┌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
└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
第35章
┌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
└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
31~35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
第36章
┌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
└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
【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

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收藏人:思东学园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第一篇总体描述——本质属性第1章┌抱一:大道属性—哲学理论—思维工具└得一:大道属性—解说河图第2章┌抱一:大道形式—理论形态—矛盾理论└得一:大道形态—系统矛盾第3章┌抱一:工具之道—大道方法—系统方法└得一:方法之道—求真务实第4章┌抱一:认识之道—动静一体—逻辑思维└得一:认识之道—真理模型第5章┌抱一:实践之道—对比形式—无道后果└得一:规则之道—动态同一1~5章的逻辑图第二篇动态过程——三位一体第一节五种形式的道喻第6章┌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第7章┌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第8章┌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得一:形式道喻—本质属性第9章┌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第10章┌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6~10章的逻辑图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第11章┌抱一:有无之道—逻辑关系└得一:有无之道—层次一体第12章┌抱一:方法之道—三种模式└得一:逻辑之道—双向选择第13章┌抱一:立论之道—三个环节└得一:立论之道—两种形式第14章┌抱一:惚恍之道—名称概念└得一:惚恍之道—道纪方法第15章┌抱一:推理之道—逻辑格式└得一:推理之道—三三见九11~15章的逻辑图第三节逻辑形式和属性第16章┌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第17章┌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第18章┌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第19章┌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第20章┌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16~20章的逻辑图第二篇6~2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三篇系统模式——四者同一第一节五种属性第21章┌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第22章┌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第23章┌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第24章┌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第25章┌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21~25章的逻辑图第二节五种形式第26章┌抱一:内容之道—知行一体└得一:内容之道—对比关系第27章┌抱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得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第28章┌抱一:过程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过程之道—真理结构第29章┌抱一:静态之道—四者同一└得一:措施之道—河图属性第30章┌抱一:动态之道—一分为三└得一:动态之道—河图形态26~3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五种应用——逻辑格式第31章┌抱一:礼仪之道—表述格式—道的功能└得一:礼仪之道—河图功能第32章┌抱一:规律之道—推论格式—道的属性└得一:规律之道—河图特点第33章┌抱一:方法之道—抽象格式—道的形式└得一:分类之道—八种形态第34章┌抱一:矛盾之道—具体格式—道的威力└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第35章┌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31~35章的逻辑图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第36章┌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第37章┌抱一:性质之道—变化规律└得一:性质之道—真理格式第38章┌抱一:层次之道—认识属性└得一:层次之道—选择正位第39章┌抱一:极限之道—本质属性└得一:极限之道—认识模式第40章┌抱一:转化之道—逻辑属性└得一:转化之道—动态过程36~40章的逻辑图第三篇21~4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四篇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第一节理论性第41章┌抱一:同一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同一之道—相反相成第42章┌抱一:模式之道—三种模式└得一:模式之道—逻辑模式第43章┌抱一:认识之道—静态结构└得一:能力之道—无为之益第44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结构└得一:观点之道—实事求是第45章┌抱一:逻辑之道—动态结构└得一:辩证之道—河图理念第46章┌抱一:对立之道—动态内容└得一:对立之道—有道无道第47章┌抱一:智慧之道—极限属性└得一:智慧之道—理性思辨第48章┌抱一:规则之道—应用属性└得一:矛盾之道—思维规律41~48章的逻辑图第二节实践性第49章┌抱一:民本之道—实践属性└得一:民本之道—德善德信第50章┌抱一:生死之道—具体属性└得一:生死之道—三段式法第51章┌抱一:玄德之道—动态规律└得一:玄德之道—完整过程第52章┌抱一:认识之道—动态过程└得一:习常之道—见微知著第53章┌抱一:知行于道—动态关系└得一:知行于道—矛盾形态第54章┌抱一:对比之道—系统过程└得一:对比之道—五种形态第55章┌抱一:德喻之道—具体过程└得一:德喻之道—认识结构49~55章的逻辑图第56章┌抱一:玄同之道—动态同一└得一:玄同之道—系统同一第57章┌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第58章┌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第59章┌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第60章┌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56~6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目的性第61章┌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得一:辩理之道—逻辑正位第62章┌抱一:规则之道—一二三四└得一:手段之道—法宝河图第63章┌抱一:范畴之道—四个层次└得一:范畴之道—三个环节第64章┌抱一:关系之道—关系网└得一:关系之道—网络模型第65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系统└得一:理论之道—遵从规律第66章┌抱一:逻辑之道—三分法└得一:源头之道—两种位置61~66章的逻辑图第67章┌抱一:致胜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致胜之道—三个法宝第68章┌抱一:辩证之道—静态格式└得一: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第69章┌抱一:用兵之道—动态格式└得一:用兵之道—以守为攻第70章┌抱一:真理之道—属性形式└得一:言行之道—两种形态第71章┌抱一:真知之道—三段式法└得一:真知之道—汉语逻辑67~71章的逻辑图第四节规律性第72章┌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第73章┌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第74章┌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第75章┌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第76章┌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得一:质变之道—反面转化第77章┌抱一: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得一:中庸之道—思维规则72~77章的逻辑图第五篇大道形式——应用规则第78章┌抱一:实践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实践之道—言行一致第79章┌抱一:行善之道—公正无私└得一:行善之道—依据规则第80章┌抱一:和谐之道—符合规律└得一:和谐之道—和平共处第81章┌抱一:形式之道—符合规则└得一:真理之道—二律背反78~81章的逻辑图第一篇与第五篇构成的重合关系老子第81章整体结构的逻辑图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图像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图像81章逻辑结构的动画演示来自:思东学园 > 《老子大道》。
[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
![[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50fd59d78762caaedd33d4c2.png)
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收藏人:思东学园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第一篇总体描述——本质属性第1章┌抱一:大道属性—哲学理论—思维工具└得一:大道属性—解说河图第2章┌抱一:大道形式—理论形态—矛盾理论└得一:大道形态—系统矛盾第3章┌抱一:工具之道—大道方法—系统方法└得一:方法之道—求真务实第4章┌抱一:认识之道—动静一体—逻辑思维└得一:认识之道—真理模型第5章┌抱一:实践之道—对比形式—无道后果└得一:规则之道—动态同一1~5章的逻辑图第二篇动态过程——三位一体第一节五种形式的道喻第6章┌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第7章┌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第8章┌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得一:形式道喻—本质属性第9章┌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第10章┌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6~10章的逻辑图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第11章┌抱一:有无之道—逻辑关系└得一:有无之道—层次一体第12章┌抱一:方法之道—三种模式└得一:逻辑之道—双向选择第13章┌抱一:立论之道—三个环节└得一:立论之道—两种形式第14章┌抱一:惚恍之道—名称概念└得一:惚恍之道—道纪方法第15章┌抱一:推理之道—逻辑格式└得一:推理之道—三三见九11~15章的逻辑图第三节逻辑形式和属性第16章┌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第17章┌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第18章┌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第19章┌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第20章┌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16~20章的逻辑图第二篇6~2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三篇系统模式——四者同一第一节五种属性第21章┌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第22章┌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第23章┌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第24章┌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第25章┌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21~25章的逻辑图第二节五种形式第26章┌抱一:内容之道—知行一体└得一:内容之道—对比关系第27章┌抱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得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第28章┌抱一:过程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过程之道—真理结构第29章┌抱一:静态之道—四者同一└得一:措施之道—河图属性第30章┌抱一:动态之道—一分为三└得一:动态之道—河图形态26~3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五种应用——逻辑格式第31章┌抱一:礼仪之道—表述格式—道的功能└得一:礼仪之道—河图功能第32章┌抱一:规律之道—推论格式—道的属性└得一:规律之道—河图特点第33章┌抱一:方法之道—抽象格式—道的形式└得一:分类之道—八种形态第34章┌抱一:矛盾之道—具体格式—道的威力└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第35章┌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31~35章的逻辑图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第36章┌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第37章┌抱一:性质之道—变化规律└得一:性质之道—真理格式第38章┌抱一:层次之道—认识属性└得一:层次之道—选择正位第39章┌抱一:极限之道—本质属性└得一:极限之道—认识模式第40章┌抱一:转化之道—逻辑属性└得一:转化之道—动态过程36~40章的逻辑图第三篇21~4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四篇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第一节理论性第41章┌抱一:同一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同一之道—相反相成第42章┌抱一:模式之道—三种模式└得一:模式之道—逻辑模式第43章┌抱一:认识之道—静态结构└得一:能力之道—无为之益第44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结构└得一:观点之道—实事求是第45章┌抱一:逻辑之道—动态结构└得一:辩证之道—河图理念第46章┌抱一:对立之道—动态内容└得一:对立之道—有道无道第47章┌抱一:智慧之道—极限属性└得一:智慧之道—理性思辨第48章┌抱一:规则之道—应用属性└得一:矛盾之道—思维规律41~48章的逻辑图第二节实践性第49章┌抱一:民本之道—实践属性└得一:民本之道—德善德信第50章┌抱一:生死之道—具体属性└得一:生死之道—三段式法第51章┌抱一:玄德之道—动态规律└得一:玄德之道—完整过程第52章┌抱一:认识之道—动态过程└得一:习常之道—见微知著第53章┌抱一:知行于道—动态关系└得一:知行于道—矛盾形态第54章┌抱一:对比之道—系统过程└得一:对比之道—五种形态第55章┌抱一:德喻之道—具体过程└得一:德喻之道—认识结构49~55章的逻辑图第56章┌抱一:玄同之道—动态同一└得一:玄同之道—系统同一第57章┌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第58章┌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第59章┌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第60章┌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56~6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目的性第61章┌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得一:辩理之道—逻辑正位第62章┌抱一:规则之道—一二三四└得一:手段之道—法宝河图第63章┌抱一:范畴之道—四个层次└得一:范畴之道—三个环节第64章┌抱一:关系之道—关系网└得一:关系之道—网络模型第65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系统└得一:理论之道—遵从规律第66章┌抱一:逻辑之道—三分法└得一:源头之道—两种位置61~66章的逻辑图第67章┌抱一:致胜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致胜之道—三个法宝第68章┌抱一:辩证之道—静态格式└得一: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第69章┌抱一:用兵之道—动态格式└得一:用兵之道—以守为攻第70章┌抱一:真理之道—属性形式└得一:言行之道—两种形态第71章┌抱一:真知之道—三段式法└得一:真知之道—汉语逻辑67~71章的逻辑图第四节规律性第72章┌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第73章┌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第74章┌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第75章┌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第76章┌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得一:质变之道—反面转化第77章┌抱一: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得一:中庸之道—思维规则72~77章的逻辑图第五篇大道形式——应用规则第78章┌抱一:实践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实践之道—言行一致第79章┌抱一:行善之道—公正无私└得一:行善之道—依据规则第80章┌抱一:和谐之道—符合规律└得一:和谐之道—和平共处第81章┌抱一:形式之道—符合规则└得一:真理之道—二律背反78~81章的逻辑图第一篇与第五篇构成的重合关系老子第81章整体结构的逻辑图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图像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图像81章逻辑结构的动画演示来自:思东学园 > 《老子大道》。
郭店楚简《老子》思想思维导图

郭店楚简《老子》思想人与道
定义〔道〕
1章
▸道是什么道是万物的本源
2章▸天地的状态=虚像一个风箱,用之不尽
3章▸天地的规律=复循环往复
6章▸道的运作与运用
运作方式是〔对反〕:阴阳,有无、虚实……
道的运用是〔弱〕,柔弱,温柔
定义〔人〕
4章▸人的本心:德如同婴儿
5章▸人的本身:朴素名利与“身”谁更重要?
人效法〔道〕
7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章▸知足
12章▸微弱玄达
君王效法〔道〕
8章▸少私寡欲
9章▸百谷王、不争
11章▸不以取强
13章▸能辅万物之自然
14章▸镇之以无名之朴
15章▸多易必多难,圣人尤难之
16章▸行不言之教
17章▸卑道之在天下
18章▸治之于其未乱
19章▸玄同
20章▸无事而民自富。
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图

吾不知其谁之子,
——吾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呀?
象帝之先。
——显象于帝祖之先。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道的属性: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动态、高深、认识极限 道┼为道形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识道方法
└道的形式: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极限本原、无形
五 章 P39
使民心不乱。
——使人民不致眼花心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因此圣人的治理百姓,
虚其心,
——掏空他们的心思,
实其腹,
——填满他们的肚皮,
弱其志,
——消弱他们的意志,
强其骨,
——增强他们的筋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作主张。
为无为,
——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
-3-
前后相随:
——前和后互相随从:
恒也。
——这是永恒不便的呀。
是以圣人
——因此圣人
处无为之事,
——用无为来处事,
行不言之教。
——用不言来行教;
万物作而弗始,
——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倡导,
生而弗有,
——生养而不强要,
为而弗恃,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本版编辑/ 云 飞
教研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筅蒋念祖
(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文章顺应指导初高中学生学习《老子》的需要,对《老子》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其哲学思想 的构成和《老子》81 章的逻辑结构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关键词:老子 哲学思想 逻辑结构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个史官,《老子》是老子给君主侯王们写的谈论治国 理政、为人处世之道的书。老子深感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涂炭的 症结在于君主侯王贪得无厌、逞强好胜,因此他特别强调君主 侯王治国理政、为人处世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自然无为,贵 柔守雌(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意思就是不要贪得无 厌,不要逞强好胜。而这两条基本原则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一个 字— ——“无”。“无”的含义起初是“无欲无为”,后日渐丰富。为了 强调、证实自己的主张,老子尊称“无”为恒久不变的“道”(即 《老子》中所说的“常道”“天道”),并且把这个“道”尊奉为天下 万物的生长化育者(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发生论),赋予“道”这 个概念最抽象、最概括的性质,赋予它最重要的地位。“道”(常 道,形上之道)具有若干特性:有无相生,以无为本(重点是强 调:道的特点是“无”);浑朴;整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反;自 然无为;虚静柔弱。天下万物既然均由“道”所生长化育而来,也 就应该具有这些特性。这就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这个“道”具有“无”的特点,万物也应该具有“无” 的特点,也就是“自然无为,贵柔守雌”的特点。具体而言,就体 现为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 ——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不是 和稀泥窝囊废。 “道”还具有反向运动的特点———反者道之动。“道”就是 “常道”“恒道”,“恒”通“亘”,回环的意思。“道”的运转方式是不 停地回环往复,回归起点。由此老子尊崇“反向思维”,“反者, 道之动”。确实,现实中,往往你越是想得到“有”结果反而越是 “ 无 ”,越 是 想 得 到“ 无 ”反 而 越 是“ 有 ”。总 之 ,常 道 、天 道 具 有 “ 无 ”“ 反 ”的 特 点 ,理 想 的 人 道 ,自 然 也 应 该 效 法 天 道 ,具 有 “无”“反”的特点,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所以,“反者,道之 动;弱者,道之用”一句中,前者表现了“道”的方法论原则,后 者表现了“道”的价值论原则。这两句话是贯穿《老子》全文的 线索。 以上先后提到“道”具有发生论、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 意味,这是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只有老子 称得上是哲学家的原因。老子把“天道”设定为“无”,认为天道
《老子》(《德道经》)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道”的三大法则
(1)“道”是物质的、永恒的 和运动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反者道之动
第一章指出道是物质的、有着 独特的运动与存在方式。
第二十五章(物质性及其化生的 万物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微妙的母 性,指天地万物总生产的地方,这里 指道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棉棉若存,用之不勤。
(本章作者主要用简洁的文字描 写虚空之道的永存不死)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 必固予之。是谓薇明。
《老子》(《德道经》) 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德道经》一书的思想及其丰富.这里就其思想 体系及其主要思想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老子》一书的逻辑结构
从总的来看:由宇宙论(自然论或本体论) →人生论→政治论;由宏观→微观,并最终围绕 “道论”而展开。本书第一章实际就是全文的总 纲。
(二)《老子》的思想内容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 称孤、寡、不榖。次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 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有 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 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 唯“道”,善贷且成。
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

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前言《老子》一书的本质属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针对汉字的特点,语言结构、表述规则制定出来的科学表述方法即真理的格式。
与西方的拼音字符不同,汉字属于象形文字,造字的方法是根据对象的形态进行抽象、变形,如,“人”字突出了两条腿的站立形态。
“口”字依据嘴的轮廓进行了变形。
“大”字体现出双臂伸直的“人”的形态。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
如“天”字,它比“人”大,因此在“大”字顶上添加了一横,体现出“人”“大”“天”三者之间的关系。
依据轮廓、形象、相互联系、对比关系等诸多因素、造出了不同形态的汉字。
其本质特点是一字一义。
表述的规则是顺序结构,书写的形式分为两种:横排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格式;竖排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格式。
古代汉字笔划繁多,字形结构呈现多样性,有宋体、仿宋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楷书、魏碑等诸多字体,从中衍生出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
现代汉语对字形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对诸多的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同时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还实现了计算机排版和录入的规范化。
国家统一制定出汉字的标准字模,从而使现代汉语的印刷字体有了国家标准。
所谓现代汉语,指的是文字改革之后出现的简体字、白话文,它的书写格式只有单一的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同时添加了标点符号,以表明语气。
显然,这是汉字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一种形式,它与古代汉语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采用图表形式解说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它是这样的:区别属性字的形式表述形式语句形式古代汉字无标准缺乏规范性可以自行造字繁体字文言文竖排格式,从上到下,从右至左无标点符号用点做断句符号现代汉字有国标添加国家标准不能自行造字简化字白话文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至下有标点符号表明语气形态从这个图表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已经发展到有国家标准和统一规范的表述格式,并且与标点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完整形态。
目前欠缺的是语句环节的规范化和表述的清晰化,它需要通过遵循语言逻辑规则的方法,对相应的语句结构进行规范,从而消除表述环节的双关语,即容易产生歧义现象的各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的弱体系——试析老子哲学结构与思维导向邵天福涡阳三三学校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老子的哲学结构--整体统一性、直觉性、现实性、简洁性、保守性,并指出其存在的不同原因,从而在思维方式上启迪国人。
一、整体性与相对性。
它强调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融入性。
这不免弱化了个人意识,降低了思想的自由度,限制了探索、发现、创新的思维,阻滞了科学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直觉性。
强化了专制思想,模湖了法治观念,不利于社会民主与法治建设。
同时,造成了理论上的不成体系,使科学无法向更远发展。
三、简洁性。
指出了老子这种思维的产生根源在于中国农耕民族的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这样的简断性,高度概括性,同样不利于科学理论的形成。
四、现实性。
除了分析其产生原因外,还指出其只看前利益,给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瓶颈”。
最后是保守性,分析其产生背景、特点及造成的社会危害。
关键词:老子;思维;科学Weak system of thinking -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philosophy of Lao-oriented thinkingShao Tianfu Sansan Middle School of Guoyang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father's philosophy structure - - overall unity, the intuition, the feasibility, succinct, the conservative nature, and points out its existence the different reason, thus enlightens the people in the thinking mode. First, integrity and relativity. It stressed that personally integrates the nature with the nature and the society. This attenuate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unavoidably, reduced the thought degree-of-freedom, has limited the exploration, the discovery, the innovation thought that has hindered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c awareness awakening. Second, intuition. Strengthened the despotic thought that the mold lake government by law idea, does not favor the 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government bylaw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as created in the theory inadequate system, causes the science to be unable to a farther development. Third, succinct. Had pointed out the father this kind of thought's production root lies in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nationality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by such Jan Duan, the concise quality, does not favor the scientific theory similarly highly the formation. Fourth, feasibility. Besides analyzes it to have the reason, but also pointed out that before it only looks at the benefit, harmoniou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created “the bottleneck” for the society. Finally is the conservative nature, analyzes it to have the social harm which the backgrou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reate. key word: Father; Thought; ScienceKey words:Laozi; Thought; Science道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其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主体,其思维也代表了中国人思维的主流,研究老子哲学,分析探究中国人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弱点,将有助于我们克服自身不足,逐渐实现中国人思维的转变,促进了中国人思维的完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相对性与整体性1、相对性,指-切事物既是相对立,又相互统一关系。
首先老子提出相对概念,如大小、多少、高低、黑白、善恶、祸福、是非、真伪等[1],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其相互关系,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弱其骨”,“大道废,有仁心,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2],“天下有始,认为天下母,既行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4],“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5]。
老子认为母子、美丑、善恶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整体性。
指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4],“物或损之益,或益之而损”[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7],指出有无、长短、高下、祸福,损益等互相转化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强调个体的事物质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强调个体归从于整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断,其微易散”,“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9],“载营魂抱一,能无离?”,“三十幅毂,当其无,有车之用”[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10],“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11],这是从整体上看待事物发展方向,老子的这种“天人合一”,“身心不二”,“道器合一”思想,造成了认识对象的模湖,分不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使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因此不利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是观注多元化的,所以西方人只能选择满其一--中世纪时期,压抑肉体,满足精神,而现代则精神空虚,满足肉体。
正因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他人就是地狱”,强调以法律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正因为天下分离,西方人致力于探究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直觉性老子哲学中表现出感性强,理性弱的特点。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认为自然是生存发展之道,其中“自然”体现了老子依顺自然而动的直觉性,这种方式不免缺乏对自然界的思考、探讨与改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穷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逐身退,天之道”[12],它指出人应适可而止,不可锋芒太露,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老子就没有具体论证了。
“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异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接着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语言基本上是由感而发的结论,根本就没有进行推理论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注重身心的感受与体验,几乎就没有更深入的思考了。
这可能是农耕民族经验主义的表现。
当时中国的国情,五朝战争不断,饿殍遍野,政治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生活上身心皆有困境。
在我国文学中对官场经验描述较多,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满足于诗词歌赋,男女美食,求神拜佛,方术,官场钻营之类,几千年却无人对封建君主专制作过彻底的反省与否定,最多有像黄宗羲,顾炎武,洪秀全等很少一些思想家[13],主张天下非君主一人之天下,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至于如何以制度设计来保护百姓的利益,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就没有下文了。
这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就有很大差别。
他们很早就讨论研究合权制衡、法治,从而出现“雅典民主政治”的民主典范。
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古人记录了哈雷慧星四十来次,但却无人探究它的运行规律,这种肤浅的经验思维,最终使中国错失良机,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
在古代中国早就有类拟于血液循环的观念,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有中医、针炙,但只停留在经验和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象征主义推论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性仍然有很大不同,难怪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这样”。
确定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维型、实证型,中国人的智慧则是记剥型,描述型,经验型,直觉型的,中国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有无数的实际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引出了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其成果永远是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描捉现象,直觉的、经验的初步水平,无论多少年,却几乎停止不前,所以雨果形象地指出“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三、简洁性老子《道德经》开篇语:“道可道,非常道……去之又弦,众妙之门”,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其实《道德经》中,像这样简缩性的名言修语,比比皆是,如“无为,则无不为”[7],“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8],“上善若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未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先以不病”[14],“忽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15],老子这些语句表达的思想虽然深刻,但是思维表达不系统,充满了模糊性,暗示性,不确定性,高度概括性,所谓道理尽在不言中,这与古希腊人生存环境恶劣,重视探索自然,并从战胜大自然中从大自然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中国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16],最困挠我们先人的不是自然的狂暴是人生社会的变幻莫测,而人生社会的许多道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可能用逻辑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