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关注社会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教学案 粤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构建精神家园 第10课 富有的是精神学案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构建精神家园 第10课 富有的是精神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1110dd102de2bd96058850.png)
富有的是精神点亮一盏感恩的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明亮的灯,因为爱使这盏灯明亮,这是一盏感恩的灯。
感恩是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的美德,而每个人心中感恩的灯不一定都能点燃,更不能让心中的欲念吞噬了这珍贵的美德,我们努力让感恩的春天降临人间。
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我感恩,让我能体会这美妙的世界。
老人们每天伴着清晨的阳光高歌曼舞,是那么快乐。
年轻人则迈着匆匆的脚步上班,脚步声在四周回响。
小孩蹦着跳着去上学,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碰碰那儿,那般不经意。
鸟儿像一位歌唱家在枝头鸣唱着一首悦耳的歌,鱼儿在水中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就连那轻轻飘过的风儿也来伴奏,在我的记忆中,父母就像一束温和的阳光照耀着我。
老师授予我一身知识,我感恩,让我在生活中不断前进。
老师教给我的每一个字母、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块金砖,垒起我知识的殿堂。
从上学到放学老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关心着我们的成长。
在我的记忆中,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照顾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
朋友赋予我快乐的心声,我感恩,让我乐观地对待每一天。
每天,我们都不顾一切地奔跑在蓝天下,正如鸟儿在天空中翱翔。
当我烦恼或生气的时候,朋友陪伴在我身边哄着我,让我把一切烦恼都抛走,只留下愉快的心。
在我的记忆中,朋友像一扇敞开心扉的门,一扇能散去你心中一切忧虑的门。
我们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帮助之下,就让我们来用心去感恩那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吧,让我们在心中点燃一盏感恩的灯!微感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赏读: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赏读: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赏读: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3《杜十娘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3《杜十娘](https://img.taocdn.com/s3/m/cea97b44f46527d3240ce072.png)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理想幻灭的女性追求爱情幸福,暗积百宝,设计赎身;捍卫人格尊严,怒斥背叛,抱匣沉江。
杜十娘以整个生命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哪怕是低贱的生命,也有追求爱的权利,也有维护尊严的抗争。
一个平凡的女子,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演绎出一曲千年的绝唱。
我读小学的时候看过明朝冯梦龙编写的拟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读初中时,这个故事被搬上银幕,拍成了电影《杜十娘》,我喜欢潘虹扮演的容貌美丽、性情刚烈的杜十娘,《笼儿不是鸟的家》,会背诵杜十娘怒斥李甲的一大段台词,可是我仍然不理解:有着价值连城的财宝,即使李甲负心不再爱她,冯梦龙:非主流文人的乱世晚年“三言”的作者,明代才子冯梦龙一生受挫于科举,直到57 岁才获得贡生资格。
崇祯七年(1634),年过六旬的他才被破格委派,出任福建寿宁知县。
寿宁是一个贫穷而偏僻的山区小县,城门崩塌,学宫废弃。
冯梦龙筑城墙、设司更,带头捐俸,集资修建一些必要的设施。
在知县任上,他施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做贤明官员,造福百姓。
他发布的政纲是劝耕、弥讼、戒溺女,鼓励百姓耕作。
在那些唯利是图的贪官看来,怎样捞钱、如何笼络上司最重要,而溺杀女婴之类,根本就是闲事,只有冯梦龙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才会满腔热情地投入。
在人口问题上,冯梦龙认为“人生二男二女”,势必造成人口大量膨胀,无法养育。
他可算是古代最早突破“多子多孙为福”传统观念的文人。
可想而知,冯梦龙的思想与周围的环境多么格格不入。
4年任职期满,冯梦龙始终没能再度得到委派,从此赋闲离职。
很快,变故到来。
吴三桂领着清军入关。
这场“天崩地裂,悲愤莫喻”的变乱彻底搅乱了冯梦龙宁静的晚年生活。
他以70岁高龄,奔走反清。
顺治二年,冯梦龙最后一次远游,经吴江,到杭州、绍兴、台州。
年事已高的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逃避战乱,而是奔走呼号,为反清复明做宣传,只可惜徒劳无功。
次年,冯梦龙回到家乡苏州,带着满腔悲愤离开了人世。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关注社会 单元写作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关注社会 单元写作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36f6993e6edb6f1aff001ff5.png)
第1单元关注社会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时评两篇》《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对月饼消费中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发人深省,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些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问题。
“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一句句话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警醒人们提高认识。
【运用方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理性消费文明法治【运用示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企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2.点击素材——《论“雅而不高”》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是造成“雅而不高”的根本原因。
作者在文中对“高雅而低俗”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即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
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低俗。
一个人要增强文化底蕴才能高且雅,一个民族要增强文化底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表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方向】物质与精神精神的力量文明品位素养【运用示例】几年前,部分中国游客缺乏必要的道德,在国外旅游景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乱刻乱画、大声喧哗和乱爬乱折等。
这些不雅行为被众多外媒批评,更有甚者,部分外国景点在显眼处只用简体中文写下警示语,这是提醒,也是莫大的耻辱。
在物质生活发达的今天,国人精神文化的贫乏更令人心寒,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创痛和反思。
[推荐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第1单元关注社会第1课时评两篇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推荐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第1单元关注社会第1课时评两篇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86ab2359f46527d3240ce071.png)
◆1 时评两篇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是一种新闻体裁。
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这种文章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我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论取舍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
“取”固费力,“舍”亦太难。
人不能只取不舍。
要有收获,必有付出。
付出便是舍。
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忍痛放弃,那是一种豁达,但也是一种割舍。
必须割舍而不肯割舍,则是疑虑与执迷,对自己有害无益。
能在必须割舍时,毅然地割舍,乃是坚强与洒脱。
不要以为只有能“取得”的人才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苦恼的来源是患得患失。
所谓患得患失,也就是对取舍的犹疑不决。
这“舍”有时是有形的,如买东西,置产业,你需付钱。
有时是无形的,如要专心争取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舍去许多个人的享受。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最大的取舍是对成功与荣誉的取舍。
人们追求成功犹如爬山。
一个又一个山头的征服过程虽艰苦,但成功在望的鼓励使你提起勇气继续攀登,这是“取”的过程。
但当你到达峰顶,备享殊荣之时,也就是你准备功成身退之日。
这一番“舍”更需智慧与勇气。
另一种“舍”是对求之不得的事物的舍。
尽力而为是“取”的最高原则。
发觉此事与己无缘,能潇潇洒洒地挥手而去,另辟发展之道,这也是一种“舍”。
微感言: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2.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歌德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6.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一、审美视窗呐喊,就要不同凡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第1课 我的母亲导学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第1课 我的母亲导学](https://img.taocdn.com/s3/m/8a64db33de80d4d8d15a4f60.png)
第1课 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 1.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及对作者产生的影响,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敷衍.( ) ②刮痧.( )③庚.子( ) ④廿.三( )答案 ①yǎn ②shā ③ɡēnɡ ④niàn(2)多音字①折⎩⎪⎨⎪⎧ 折.腾( )折.扣( )折.本( ) ②揣⎩⎪⎨⎪⎧揣.手( )揣.测( )挣揣.( )③殷⎩⎪⎨⎪⎧殷.红( )殷.勤( )殷.天动地( ) ④晕⎩⎪⎨⎪⎧晕.车( )晕.倒( )⑤撮⎩⎪⎨⎪⎧ 撮.土( )一撮.毛( )答案 ①zhē/zhé/shé ②chuāi/chuǎi/chuài ③yān/yīn/yǐn④yùn/yūn ⑤cuō/zuǒ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睑( )脸( )(2)⎩⎪⎨⎪⎧ 惦( )掂( ) (3)⎩⎪⎨⎪⎧ 概( )慨( )答案 (1)眼睑/脸庞 (2)惦记/掂量 (3)气概/慷慨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门当户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依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鸡蛋里找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2)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3)比喻故意挑毛病。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周家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侍萍,强迫留下长子,让她带走刚刚出生三天而病得奄奄一息的次子。
【K12学习】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第一单元的特点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
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下设4课: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
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
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
“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
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
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k12精品]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飞天”凌空__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k12精品]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飞天”凌空__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同步训练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a1b1970029bd64783e2cad.png)
《“飞天”凌空》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凌.空()翘.首()酷似.()屏声敛.息()悄.然()慷慨.()气氛.()由衷.()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位在海边展现娴熟..带球技巧的小男孩正是如今在我们球队掌控中场运转的巴西球员拉菲尼亚。
B.英国首相发言人:与北爱尔兰的谈判取得进展,但仍有默契..需要弥合。
C.烈士白本升的妹妹李卫平带来的是哥哥生前一丝不苟....的一本本笔记、作业本及一张张旧照片。
D.他为我国淡水生物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揭示淡水生物与环境的科学规律,为淡水生物学的学科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启动仪式主讲嘉宾,让作家贾平凹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以及对当下阅读状况提出了看法。
(删去“让”)B.本届文津图书奖社会各界参与积极踊跃,共收到全国图书馆及读者、专家、媒体推荐的有效参评图书1874种。
(删去“积极”)C.本次的亲子共读活动目的是丰富全社会读书的良好氛围,营造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文化生活”后面加上“环境”)D.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先后授予湘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李凯云、杨应修、黄粹峰、刘爱云、周金秀五位。
(在“美术大师”后面加上“称号的”)4.给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2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产权领域近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女性在发明中的贡献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变革的动力:女性参与创新创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当天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女性在全球创新发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该组织2017年公布的超过24万件国际专利申请中,有女性申请人的专利比例达到31%,高于10年前的23%。
课内精读1.说说这则特写第一段的写作特点。
2.品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高中·历史】第3课 礼治社会

刘 氏 宗 祠 祠内供奉的 祖先牌位
家 谱
伦 理 道 德
基本概念:人在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基本概念:人在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儒家伦理思想内容: 儒家伦理思想内容:忠、孝、节、悌、信、义 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主仆 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 孝: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 孝道成为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伦理观念。 孝道成为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伦理观念。 忠:臣子对皇帝的忠诚 忠君爱国、 忠君爱国、民族气节 两面性 盲目愚忠 儒家伦理中的传统美德
第三课 礼治社会家族制度来自——在家庭基础上形成的血缘共同体 在家庭基础上形成的血缘共同体
作用:家族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 作用:家族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它的稳定有利于 社会秩序的稳定。 社会秩序的稳定。 特点(近代) 用祠堂 家谱、 用祠堂、 特点(近代):用祠堂、家谱、族田三种形式牢 牢维系着族人
儒家伦理中 的传统美德
待人原则:推己及人, 待人原则:推己及人,先人后己 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以义为重 高尚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高尚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呼唤生命教育面对死亡,苏武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一片赤子之心;在死亡的边缘,史铁生认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要活下去试试;借助3个手指操纵按钮输入要说的话,再经由语言合成器发出声音的霍金,拥有世界上最活跃、最富想象力的大脑之一,以最富活力与魅力的方式活着。
32岁的海归博士于娟借助博客让读者得到最好的教育:以理性看待死亡,然后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
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为每一个生命未雨绸缪,这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有之义。
论匍匐匍匐是跋涉与再跋涉间难免的休整。
匍匐是前乐段与后乐段间的间奏曲。
匍匐,不是沉沦,而是历经苦难后的小憩和继续与命运搏击前力量的蓄积。
在你匍匐的时候,许多人在揣摩你;那曾让你热血冲动、充满了希望的目标也正在远方闪烁,而它,永远也不会自动靠近你一步……当此际,除了跃然而起,你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匍匐是跃起的准备,跃起是匍匐的升华。
匍匐是相对静止,跃起是形神的奋发!把每块肌肉的力度凝聚起来,把束缚和痛苦强抛出去。
手肘坚毅地推开泥土,双脚猛力地蹬向土地,大地的回声、骨骼的生机同时响起。
身体在地平线上一寸寸上升,因匍匐而缩小的视野一轮轮放大。
也许动作太急切,你会伴着呻吟重新倒下,但只要执着尝试,终会有一次最坚实最壮观如日之出的跃起……没有匍匐的人生是太理想和太诗化的人生;安于匍匐怯于跃起又怎能写出有声有色的人生风流!微感言: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孝经》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4.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泰戈尔一、作者视窗张云飞,资深编辑、记者。
2003年发表《呼唤生命教育》一文,提出“生命教育”,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
二、写作背景近年来,虐待生命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有上升和蔓延的趋势。
经济的分化,角色的变迁,地位的落差,导致了人的心理日益复杂。
社会的不公平和人际关系的不平等,让很多人郁积了压抑、仇恨、嫉妒等负面情绪,这使虐待行为越来越常见,并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如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虐猫照片,就引起了大众极度的震惊和普遍的义愤。
在教育领域,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或子女的恶意的或过分的惩罚,也造成了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不幸后果。
这样的情况接连不断地被媒体报道。
这些现象促人思索,使人忧虑。
社会呼唤生命教育的回归。
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单音字①欺侮.( ) ②凸.显( ) ③销蚀.( )④殊.不知( ) ⑤滋.养( ) ⑥泛滥.( )⑦践.踏( ) ⑧挫.折( ) ⑨谋.求( )⑩皈.依( )(2)多音字①禁⎩⎪⎨⎪⎧不禁.( )禁.止( ) ②创⎩⎪⎨⎪⎧创.造( )重创.( ) ③当⎩⎪⎨⎪⎧相当.( )安步当.车( ) ④提⎩⎪⎨⎪⎧前提.( )提.防( ) ⑤重⎩⎪⎨⎪⎧沉重.( )重.复( ) ⑥间⎩⎪⎨⎪⎧亲密无间.( )间.不容发( ) 答案 (1)①wǔ ②tū ③shí ④shū ⑤zī ⑥làn ⑦ji àn ⑧cuò ⑨móu ⑩ɡuī(2)①jīn/jìn ②chuànɡ/chuānɡ ③dānɡ/dànɡ ④tí/dī⑤zhònɡ/chónɡ⑥jiàn/jiān2.辨形组词(1)⎩⎪⎨⎪⎧销 消 (2)⎩⎪⎨⎪⎧憾 撼(3)⎩⎪⎨⎪⎧皈 板 (4)⎩⎪⎨⎪⎧鉴 签 答案 (1)销蚀/消除 (2)遗憾/震撼 (3)皈依/样板 (4)鉴定/签名3.近义词辨析(1)爱护·爱惜“爱护”指爱惜并保护,既可指人,又可指物,使用范围广。
“爱惜”指因重视而不糟蹋;爱护珍惜,一般指物或抽象事物。
例句:①普通的旅游者亦需要担负起保护生态的义务,________一花一草,垃圾不乱丢,花草不乱摘,在畅游之余还一份宁静于自然,留一道美景给他人。
②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________。
(2)基于·鉴于“基于”主要表示依据、根据。
“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多指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经验教训的事。
例句:①目前监狱系统中所采用的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以及门禁系统等都是________有线通信,这就使得一些不便于布线的区域成了安防监测的盲区。
②________目前市场估值已相对较低,风险已得到较大的释放,对于投资期限较长的投资者可以适当加大定投力度,以降低投资成本。
答案 (1)①爱护 ②爱惜 (2)①基于 ②鉴于4.词语解释(1)皈依:(2)漠视:(3)无所适从:(4)一针见血:(5)前所未有:答案(1)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
也作归依。
文中的意思是归属。
(2)冷淡地对待;不注意。
(3)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4)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5)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一、文本助读本文对青少年虐待生命的原因和现象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生命教育不够”的现状,并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办法,号召青少年“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表现了作者关注现实、珍惜生命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1.题目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用“呼唤”而不用“要”、“必须”一类的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起到统摄全文的作用。
用“呼唤”表现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就教育而言,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是什么?答:答案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
3.什么是生命教育?它表现为哪几个层次?答:答案(1)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2)表现层次:①保存生命的教育(生存教育);②发展生命的教育(生命价值教育);③死亡教育(了解死亡知识,珍惜生命)。
三、师生探究1.填写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探究作者呼唤生命教育的原因。
答案2.第一段先叙述青少年学生中的虐待生命的现象,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答:答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引出“我国生命教育不够”的观点;开头点题,领起下文。
3.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答案第二段主要论述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生命的三个特点: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基础性。
没有了生命个体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及所有的人类活动。
所以说,生命价值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第三段论述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是在第二段基础上的自然推论,所以第二、三段之间是因果关系。
4.“如果说生命价值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是倡导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那么生命意识凸显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答案这句话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既总结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倡导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又引出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和要求。
一、阅读延伸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题记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
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美丽。
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
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的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有删改)【赏析】开篇用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句作为题记,总领全文,使文章笼罩上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
接下来,作者机智地把目光锁定在大自然和人生世界,列举贝壳育珠、水汽凝虹、苏武坚贞不屈、昭君化解汉匈矛盾等材料,引用冰心老人对成功所作的诠释,生动地阐明了一个道理: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是滋润成功的花儿的养分;要想让我们的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必须在遭遇挫折时勇敢地排解痛苦,缩小痛苦。
文章说理精彩,善于用诗化的语言议论抒怀,并注意锻造警句格言以强化、美化自己的说理,表现出深厚的语文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才能。
二、写法迁移引用名言强化论证本文大量引用名人名言,论证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恰到好处地运用例证、引证,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议论文中,为了对中心论点进行多侧面、多角度论证,往往采用引证法。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
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我来练笔】对于生命,你也一定有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