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二、汉代儒学 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北京文综,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2.(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4.(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5.(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6.(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三(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三(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必修三(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 B.孟子C. 董仲舒 D.朱熹2.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C. 《韩非子》D.《道德经》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4.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A.《春秋》B.《孟子》C.《荀子》 D.《离骚》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7.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8.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9.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0.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时间:2016-10-14 14:58:42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xuexila888@ 朝燕我要投稿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B、诸侯重用士C、社会变革D、诸侯争霸5、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6、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7、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核心是仁B、主张维护周礼C、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8、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B、《春秋》C、《乐》D、《论语》9、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0、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1、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创立B、被统治者推崇为正统思想C、形成完整体系D、完成思辨化过程12、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13、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14、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2016年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6年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命题趋势探秘】【高频考点聚焦】◇考点1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知识梳理】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2)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教育学术:由“学在官府”到①“__________”。

(3)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____________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③__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先秦诸子思想(1)儒家春秋晚期:孔子,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提出“仁”,即④“_______”;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做到⑤“________________”。

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⑥“__________”。

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⑦“__________”。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⑧“______”,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伦理观上主张⑨“_________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⑩“__________”和⑪“__________”,以德服人,并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巨大。

伦理观是“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优化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专题提升)

【优化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专题提升)

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
提示: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儒家:主 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
考点二
儒学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干· 构建]
[史论· 排查]
1.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 ,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 ( 另立新 君)。”汉代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 受命于天子。”持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最可能是谁?
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与科技文艺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①春秋战国时
期的百家争鸣;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④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①科技成就;②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③文学成就; 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一
百家争鸣
[主干· 构建]
[史论· 排查]
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 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
“仁”的具体体现。
提示: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 张 “ 有教无类 ” ,是 “ 仁 ” 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 “ 克己复 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不同阶段儒家思想丰富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其主要内容的变化。
[答题要语]
1.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吸收法家、 道家,兼采诸子百家,形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新儒学体系。
2.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它适应了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主干· 构建]
[史论· 排查]
1.先秦时期,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
界,给人强烈的审美愉悦。这一时期最能体现该特点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本资料主要汇编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荆州市、宜昌市、荆门市、孝感市、武昌市等市以及重点名校2015-2016学年高中阶段模拟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考试、联考等历史试题,根据2016年最新高考考纲分类整理而成,资料题目较新,分类清楚,排版整齐,是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的补充材料。

一、选择题1.(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25)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 A.“恻隐之心”B.“心即理”C.“格物致知”D.“致良知”2.(2016·湖北武汉高三二月调研·25)《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3.(2016·湖北优质高中高三2月联考·27)“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

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4.(2016·湖北优质高中高三2月联考·24)《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5.(2016·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男女渐趋平等B.封建社会伦理观逐渐被淡化C.李贽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予以同情D.明清时期出现民主启蒙思想6.(2016·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2014年8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黄诚强调()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7.(2016·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孔子曰:“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三者都主张()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8.(2016·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27)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强盗也有良知,他们不愿意人们叫他强盗,说明他还知道强盗这个词是不好的;又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据此可以判断,王阳明强调的核心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突出良知D.近朱者赤9.(2016·湖北武昌高三元月调研·25)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

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

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这反映出()A.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D.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10.(2016·湖北稳派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26)在清代,华北农村将儒、释、道统称为“大教”,而在黑龙江的某些庙宇中“塑三教像,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而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祖配,榜日三教祖师。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中国()A.儒、释、道“三教”已经高度融合B.农民对各种宗教的认识极其混乱C.下层民众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D.宗教传播深刻影响民众日常生活11.(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25)“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商鞅B.孔子C.荀子D.韩非子12.(2016·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24)《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

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

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

这种认识() 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13.(2016·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4)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14.(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7)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B.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15.(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4)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C.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16.(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6)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

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

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

”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D.人性的复杂微妙17.(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4)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8.(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3)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

这表明他主张()A.用天来限制皇权B.用天来加强君权C.加强中央集权D.使儒学处于独尊19.(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2)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以民为本D.礼乐典制20.(2016·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26)“……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21.(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1)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

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A.“和而不同”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周而不比”二、非选择题1.(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

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材料三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

“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

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得历史进步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