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地毯式阅读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地毯式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4 落英缤纷()()5复前行()6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初极狭()()9才通人()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 )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24延至其家()25此中人语云()26不足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32寻向所志()()33欣然规往()34未果()35寻病终()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部编版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八下复习检测)

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大道这行也》《虽有嘉肴》《马说》桃花源记文章主旨《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的经过。
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乐富足的理想社会。
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寄托了作者主张和平,希望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强烈愿望。
基础知识1.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叙述________,可描写________,可介绍________。
写法上大多以________为主,而兼有了________。
2.《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该诗人名________,字________,世称________,是中国第一位________诗人。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阡.陌(xiān )豁.然开朗(huó )B.垂髫.(tiáo )平旷.(kuàng)怡.然自乐(yí)C.邑.人(yì )遂.迷(suí)便要.还家(yāo)D.郡.下(jùn)问津.(jīng)诣.太守(yì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处处志.之(做标志)屋舍.俨然(房屋)B.寻.病终(不久)渔人甚异.之(怪异)C.阡陌交通..(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林尽.水源(完,没有了)便扶向.路(从前的、旧时的)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屋舍俨然.豁然.开朗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二、常考字词1、缘(沿着,顺着)2、鲜美(鲜艳美丽)3、落英(落花)4、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5、异(对……感到诧异)6、穷(穷尽,这里指走完)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属(类)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阡陌(田间小路)11、交通(交错相通) 12、悉(全,都)13、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4、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15、要(通“邀”邀请) 16、邑人(同乡的人)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9、具言(详细地说出) 20、不足(不值得)21、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1、遂(终于) 22、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23、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4、欣然(高兴的样子)25、规(计划) 26、未果(没有实现)27、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28、津(渡口)三、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 (丢下、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①寻向所志 (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指渔人的)①忘路之远近(的,助词)②渔人甚异之(见到的景象,代词)③桑竹之属(这,代词)四、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5、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桃花源记》练习卷及答案-精选文档

《桃花源记》练习卷及答案《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用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节选文字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他是___________派的鼻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隐蔽,不易发现。
B“鸡犬相闻”表现了村中热闹非凡的生活场景。
C“怡然自乐”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村人生活的安逸。
D该段主要描绘了桃花源优美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1.东晋陶渊明 2.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明亮起来了。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良、之、属)3.B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复前行,欲穷其林。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与外人间隔。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这样写的目的是: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豁然开朗。
(2021年整理)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3)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寻()(7)便要.还家要( )(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交通:古义,今义,(2)妻子:古义, 今义,(3)绝境:古义, 今义,(4)无论:古义,今义,(5) 鲜美:古义, 今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阅读题考点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

桃花源记阅读题考点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四问答题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1、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
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和追求理想社会。
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
15、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地毯式阅读训练晋太元中,武陵入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荚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永源,便得一山,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入。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入。
黄发垂髫,并怡然窝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入,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入闻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入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入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大守,说如此。
大守即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本文作者,一名,自号,私谥,(时代)著名诗人。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
他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后来发现官场腐败庸俗,“不愿”,4l岁时在县令任上辞官,归隐田园,写了许多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田园诗派,因而被称为“__ __”、“”。
他的品格可以用他的自传《___ _》中的两句话概括,。
二、本文原是《_ _》中的序,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____ ,全文___ 线索,以为顺序,从___ _到__ __再到___ _,一线贯之。
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四、给下面的字注音。
夹( ) 舍.船( ) 屋舍.( ) 豁( ) 俨( ) 阡( )着( ) 髫( ) 要( ) 间( ) 语( ) 诣( ) 骥( )五、出自本文的成语有:①②③④⑤⑥⑦六、解释下面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文中义和今义)①芳草鲜美..若有光..②仿佛③阡陌交通..邑人..④妻子⑤来此绝境..魏晋..⑥无论七、回答问题。
1.本文哪些地方是详写的?哪些地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提示:体会详略的安排与文章主题的关系)2‘桃花源社会有哪些特点?(或问: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提示:有好的特点,也有不好的特点)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向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不让渔人向桃源外的人说桃源中的事呢?5.人不让渔人向外人讲桃源中的事,渔人是怎么做的?他做得对吗?6.渔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桃花源社会是不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是不是现代人未来生活的归宿?为什么?8.晋、宋交接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仙境?(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的联系)9.一个虚构的封闭、保守、无知的“桃花源”为什么让后来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魂牵梦绕?(或问:《桃花源记》流传千古的真正魅力何在?)10.为什么写再去寻找桃花源却找不到(连刘子骥这样的高尚之士也不得一睹桃源仙境的机缘)?若找到了会是怎样的结局(合理想象,写一个找到的结局)11.桃花源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给我们什么启示?1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让我们想到与之意境相似的陆游的两句诗,请写出这两句诗和诗题。
13.“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可以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1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有类似这样的描写:,。
___ _,。
,。
,。
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老子》第八十章也有类似这样的描写:___ _ ,____ ,____ ,__ __ 。
____ ,_____ ,_____ 。
由此,我们可看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16.文中说桃花源人是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秦灭六国,四海统一,结束混乱分裂局面,人们为什么要避它?17.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用意?18.第三段中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什么?19.作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环境和人的描写意在表现什么?20.桃花源人风俗淳朴,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21.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不抄写原文,简要概括回答)自然环境:____ 。
社会环境:____ 。
人们生活:____ 。
22.第二段有个成语总写渔人的感受,这个成语是:。
23.表现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是:,。
24.现在人们如何运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用这个成语造一个句子。
25.桃花源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26.“桃花源”因何得名?用原文回答:27.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语句有哪些?28.表现桃源人安居乐业生活的语句有哪些?29.第三段文字写了渔人在桃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同时交代了。
30.第三段最后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一情节有何作用?31.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句子是:。
32.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33.从三、四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在横线上:。
34.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
35.描写桃花林景象的语句是:。
36.你如何理解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37.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人,最后写刘要去找桃源,目的何在?38.阅读第二段,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人手描写桃花源,请以“桃源美,美在……”领起,写几点赏析性的文字。
39.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渔人因何至此?40.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世外桃源”,请用原句回答:自然环境的优美:。
社会环境的平静:。
人们生活的恬适:。
41.本文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42.西方有一个词和中国的“桃花源”意思接近,这个词来源于十六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写的一部书《》,这个词是。
43.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因为陶渊明而驰名中外,这正是“山川因人而胜”,“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鸣”。
试举几例,说明这一规律。
八、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2.林尽水源3.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九、猜谜语:今岁今宵尽(打《桃花源记》中一句话,要求说明理由。
)十、结合《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的对联创作。
1.人间神仙境,。
2.,秦时明月共古今。
3.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4.世外桃源,桃源无事,桃源世世无事;。
十一、自创一副内容与《桃花源记》或陶渊明相关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十二、补出下面括号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省略的成分。
武陵人( )捕鱼为业……林尽( )水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十三、“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课下注释说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试想:桃源人的衣着怎能与桃源外的人完全一样呢?看来这个注释有误(否则只能认为陶渊明虚构时一时疏忽),你认为当作何解?(试着从课文和《桃花源诗》中找两条根据)《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诗》原诗如下: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十四、“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中的“志”,有人说是“做记号”的意思,所以“之”只能是助词,不翻译。
但是仔细想一想,渔人是以船代步,他怎么处处做记号呢?看来,“志”另有解释。
请你查查《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课文情节,确定一个合理的解释。
十五、指出加点词词类活用的方式,并解释意思。
1.欲穷.其林( ) 2林尽.水源( ) 3.甚异.之( ) 4.复前.行(5.未果.( ) 6.狼洞.其中( ) 7.其一犬.坐于前( )8.父利.其然也( ) 9.稍稍宾客..其父( ) 10.邑人奇之( )11.意将隧.人以攻其后( ) 12.凄.神寒.骨( ) 13.悄怆幽邃..( ) 十六、默写《桃花源记》(尤其要重视描写桃花林和桃花源的语句)默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默写《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默写《饮酒(结庐在入境)》默写《杂诗(人生无根蒂)》默写《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十七、假如桃花源已被开发成旅游胜地,你作为一名导游,要带领游客去桃花源一游,请你写一段导游词。
十八、(此题有一定难度,只给那些语文水平高的同学做)“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的乌托邦,正是这幻想的乌托邦,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憧憬,成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以《我的精神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一、陶渊明;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东晋;陶侃;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彭泽;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桃花源诗并序;叙事散文;渔人进出桃源;时间先后;发现桃源;访问挑源;离开桃源。
三、年间;沿着;助词,的;新鲜美丽;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很,非常;以……为异,感到奇怪;代词,代桃林景象;又;走完;代词,那;消失;隐隐约约;丢下,离开;仅仅;又;开阔的样子;房屋;整齐的样子;代词,这;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完全;课本注释说是桃花源外的世人,本人认为注释有误,当指世外之人;指老人;指小孩;都;快乐的样子;竟然(或于是);详细;他们;同“邀”,邀请;都;消患;妻子儿女;同县的人,同乡;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从这里;于是,就;竟然;不用说,不必说;详细;感叹;其余的;请;他们的;拿出,摆上;告诉;不值得,不必;已经;沿、顺着;从前的、旧的;做记号;助词,不译;到;往见,拜见;就;从前的、旧的;做记号的地方;竟然;再;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实现;不久;就;问路,访求;……的人。
四、jia she she huo yan qian zhu6 tiao yao jian yu yi ji五、(1)世外桃源(2)落英缤纷(3)豁然开朗(4)鸡犬相闻(5)黄发垂髫(6)怡然自乐(7)无人问津六、鲜美:文中是新鲜美丽之意,现在是味道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