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与王维《桃源行》比较研究

那 么 陶 渊 明 的社 会 理 想 ,是 如 何 体 现 在 他 笔 下 那 个 自
给 自足 、 自然 自得 的 桃 源 的呢 ?他 笔 下 的桃 花 源 又 是 什 么 刮 起 了桃 源 诗 创 作 的 热 潮 。 以一 篇流 传 四海 的 奇 文 作 为 原 样 子 的 呢 ? 《 桃 花源 记 并 诗 》 的描 绘 中可 以看 出 : 点 , 以其 所 代 表 的世 外 桃 源 的理 想 、 归 隐 田 园 的 情 结 为 支 首 先 , 桃 源 没 有 战 乱 的 骚 扰 。 尽 管 外 界 乱 战 蜂 起 , 政 撑 ,桃 花源 已俨 然 成 为 一 个 独 特 的 文 化 气 场 , 千 百 年 来 带 治 舞 台 上 犹 如 走 马 灯 一 样 的变 化 , 这 里 却 是 “ 阡 陌交 通 , 着 笔 墨 的清 香 辐 射 浸 染 着 无 数 人 的心 灵 。据 悉 , 自东 晋 以 鸡 犬 相 闻 ” , “ 童 孺 纵 歌 行 ,斑 白欢 游 诣 ” , 儿 童 和 老 人 来 ,历 代 关 于 桃 花 源 的 诗 文 多 达 二 、 三 十 万 字 。 本 文 就 陶 渊明 《 桃 花 源 记 并 诗 》与 王 维 《 桃 源 行 》 作 一 比较 。 要谈 《 桃 花 源 记 并 诗 》 ,首 先 得 理解 陶 渊 明 的 思想 。 “ 并 怡然 自乐 ”, 到 处是 一 派 和平 宁静 的景 象 。 其 次 , 这 里 没 有 严 酷 的 剥 削 。 桃 花 源 里 有 “良 田 、 美池 、桑竹之属 ”,人们在 “ 其 中往来种作 ”, “ 相 命 肆
文
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与王维 桃源行 比较研究
。徐 思颖
摘 要:陶渊明的 桃花 源记并诗 》影 响极为深远,后代拟作甚多,本文将王维的 桃 源行》与淘渊明的原作作
桃花源

关于桃花源晋代诗人陶潜的《桃花源记》并非一篇独立的散文,而是作者所写的《桃花源诗》的序(陶潜在题后称之为“并记”)。
现将清·沈德潜编纂的《古诗源·晋诗》(卷八) 所载《桃花源诗(并记)》恭录如下:桃花源诗(并记)陶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肄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有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原,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桃源行王维渔舟逐水爱山春(1),两岸桃花夹古津(2)。
坐看红树不知远(3),行尽青溪不见人(4)。
山口潜行始隈隩(5),山开旷望旋平陆(6)。
遥看一处攒云树(7),近入千家散花竹(8)。
樵客初传汉姓名(9),居人未改秦衣服。
桃花源诗陶渊明注音版

桃花源诗陶渊明注音版桃花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名篇,作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人间仙境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幸福生活。
以下是桃花源诗的注音版:《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则众鸟疑为来客,迎风舞,引入林中,见山壑之美,欣然忘返。
时人不知所处,复见渔舟,即载而归,问之,则具诉所历,始信非为仙境,遂放胆留连,投简(jiǎn)书以别之。
【注音版】jìn tài yuán zhōng,wǔ lǐng rén bǔ yú wéi yè,yuán xī x íng,wàng lù zhī yuǎn jìn。
hū fēng táo huā lín,zé zhòng ni ǎo yí wèi lái kè,yíng fēng wǔ,yǐn rù lín zhōng,jiàn shān h è zhī měi,xīn rán wàng fǎn。
shí rén bù zhī suǒ chǔ,fù jiàn yú zhōu,jí zài ér guī,wèn zhī,zé jù sù suǒ lì,shǐ xìn f ēi wéi xiān jìng,suì fàng dǎn liú lián,tóu jiǎn shū yǐ bi é zhī。
【翻译】晋朝太元年间,武陵人以捕鱼为业,在河边徘徊,走得远了,忘了路程的远近。
桃花源诗翻译和原文

桃花源诗翻译和原文桃花源诗翻译和原文这篇《桃花源记》文末还有一首《桃花源诗》。
“记”是“诗”的序言,“诗”是“记”的补充,并集中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赞颂。
下面我们来看看桃花源诗翻译和原文。
桃花源诗【晋】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
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近三十年《桃花源记并诗》研究综述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u a f b iU ies yo u ain o r lo n Hu e nv ri fEd ct t o V0 29 No 4 1 .
.
第2 9卷第 4期
近三+年《 桃花源记并诗》 究~ , 研 " . I L
任 欢
( 西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 西 桂林 5 10 ) 广 广 4 于陶渊 明及其《 桃花源记 并诗》 的研 究成 果 , 体裁 、 从 原型 、 品渊源 与主 旨思想和影 作
响等 方 面进 行 总 结 。
关键词 : 近三十年 ; 陶渊明 ; 桃花源记 并诗 ; 究 ; 研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34 2 1 0 - 1. 17 - X(02)40 00 4 0 4
( 《 一) 桃花源记并诗》 的哲学渊源 评论 陶渊 明的哲学 思想 , 来评论 学者各 执一端 , 历 但都 不外 儒 、 、 三家 。 道 佛 关于《 桃花源记并诗》 所受 的佛教影响, 有丁永忠 《 陶诗佛音辨》 。龚斌发 表《 陶渊 明受佛教影 响说质 疑——读丁永忠( 陶诗佛音辨 ) ¨ 》 引。龚斌提到, 关于 陶渊 明的思 想 , 陶学 研 究 中相 当 复杂 的 问题 之 一 。 是 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 于儒家 , 或归于道家。 自宋以 后, 喜欢 以禅 说诗 的人 , 陶诗 的言约 旨远与禅宗 的不 将 立 文字 相提并 论 , 于是 就 称 陶诗 “ 契禅 宗 ” 默 。丁 永忠 先生集 陶渊明信佛说之大成 , 陶诗佛音辨》 著《 以佛经 比附 渊 明 诗 文 , 证 渊 明 深 受 佛 教 影 响 。但 对 于 种 论 “ 新论” 龚斌先生提出质疑 。龚斌《 , 陶渊明传论》 中认 为, 陶渊 明不 接 受佛 教 中观 学 派 的经 论 ; 其次 , 渊 明 将 “ 纵浪大化 中, 不喜亦不惧 ” 的思想 , 看作是 中观学派 所谓的“ 正反双边否定 ” 的方法论 的说法, 不过是似是 而非的类比; 最后他认为借历来 以禅说陶诗者, 证明渊 明受 佛教 影 响 , 属 影 响 之论 。王 启 涛 《 实 陶渊 明与 佛 教关系新证》 从语言词汇角度人手 , 分析 陶渊明《 桃花 源记》 的写作风格 , 并与同时代及前后佛典作比较, 为 陶渊明与佛教关 系觅得 新证。该 文提到 : 《 花源 “桃 记》 中的四言句式, 竞有 3 例 , 占全部句数的4 .% , 2 约 27 这使我们 自然想 到《 桃花源记》 与佛学之偈颂和佛典 汉译时的四字一体化风格有关 , 桃花源记》 而《 所言之 “ 桃花源” 式佳境 , 在佛典《 佛说宝如来三昧经》 卷上、 《 佛说诸法勇王经》 里均有极为类似的反映。“ ” 柏俊 才《 论净土思 想对 <桃花 源记并诗 >之影响》 提到: “ 晋宋之际, 佛教净土之阿弥陀佛信仰极为兴盛, 生活 在此时的陶渊明势必会受其影响。陶渊明与信奉净土 思想的慧远、 周续之 、 刘遗民、 张莱民等交往, 也会受其 思想熏染。陶渊明所受净土思想之影响外化于作 品, 《 桃花源记并诗》 就是其载体。……, 桃花源既是对现 实中美好生活 的渴望 , 又是 对彼岸精神世界的追求。 现实与彼岸 的二元结合 , 桃花源记并诗》 在《 中借助桃 花源的表象得 到了充分实现。这正好与净土思想相 吻合 。 8 ” ] 关于《 花源记并 诗》 桃 所受 的道教影 响, 陈立旭 《 葛洪思想对 < 桃花源记 >的影响》 从守常抱朴思想、 安分知足的处世态度、 归隐著书的价值观念三个 方面 说明了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 中抒发的山野之乐、 闲逸 之情与葛洪远离世事、 追求清静闲适一生的主张是一 致的。“ 桃花源鸡犬 相阐, 乃安静之所在也 , 是归隐著 书的好地方。桃花源 中人的往来 、 耕作 、 生活 , 和睦相 处, 并怡然 自 , 乐 乃远离是非之所在 , 是归隐著书的好 地方。这种地方正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从 陶氏的 《 桃花源记》 中可 以看到作者描绘了一个恰似神仙居 住 的地方 , 处处 清 静 、 闲 , 适 合 于归 隐者著 书 并 继 悠 是 之 以得 道 的环 境 。 由此 可 以看 出陶渊 明及刘宋 时期许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晚年作品,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更趋成熟。
下面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桃花源诗并序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自主合作探究
探讨《桃花源诗》大《桃花源记》的异同。
(内容、主题、表达方式……)
同异
小结:
《桃花源诗并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是陶渊明创作的顶峰。它所创造的桃花源社会, 是陶渊明在几十年仕途奔波和田园耕种、历尽 沧桑之后,在贫困交加、从现实中看不到任何 希望之际,所构织的代表中国下层知识分子和 广大农民意愿的理想蓝图。
相同点
内容:
1.嬴氏乱天际,贤者避其世。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相同点
4.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遂迷,不复得路。
6.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不同点
1.表达方式 《桃花源记》通篇是记叙和描
写,没有议论。 《桃花源诗》以记叙和描写为
主,并辅以议论、抒情。
2.内容
《桃花源记》选择了富有情节性的太 守“寻向”,不得;名人刘子骥欲往, “寻病终”的细节,从而表明桃花源不可 及。显得含蓄,意味深长。
《桃花源诗》用“淳薄既异源,旋复还 幽蔽。”直接点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 显得自然真挚。
古诗全文桃花源记

古诗全文桃花源记古诗全文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全文桃花源记,欢迎来参考!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然后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然后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汛。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