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例 库尔斯克大会战
库尔斯克战役感想

库尔斯克战役感想经1942年夏至1943年初春的恶战,苏德战场中部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对阵形势:战线由北而来,在奥廖尔地区突然向东弯曲,紧接着在奥廖尔以南的库尔斯克地区又向西弯曲,最后经别尔哥罗得向正南延伸至哈尔科夫东南地区,在战线上形成一个“弓”字形。
这样,在阵地上双方就各有楔入对方战区的突出部:德军占据奥廖尔和哈尔科夫两个突出部,而在二者之间所夹的就是由苏军控制的著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
在军事指挥官眼里,敌方突出部历来是危害巨大的毒瘤,因为它严重破坏了己方战线的完整。
可从多个方向上威胁己方部队的侧翼。
但它同时也是非常诱人的目标。
因为它最适宜己方实施分进合击,围歼敌重兵集团。
而且对德军而言,他们占据着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的根部——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这意味着德军在后勤补给上有了良好保障,更易屯兵。
在1943年春天解冻期间,苏德双方最高统帅部都盯住库尔斯克突出部,揣摩对方,想从中作点文章。
为了改善帝国内政困境并防止法西斯集团分崩离析,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进攻,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不利的战争进程。
德军考虑到其军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态势,决定从南、北两面向该突出部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
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
同时,还打算向列宁格勒进攻。
为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代号为“堡垒”的战役,颁布了希特勒4月15日签发的第6号命令。
德军在苏德战场全部坦克师的近70%、作战飞机的65%以上参加了这一战役。
各突击集团共编有50个最有战斗力的师(内16个坦克师,摩托化师)和许多独立部队,分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第9(司令为莫德尔上将,335000人)、第2集团军(96000人)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曼施坦因元帅)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霍特,223907人,由北向南由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组成,第48装甲军配有第33,第11两个坦克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10装甲旅和第167步兵师。
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

自行火 炮 身居 中央方 面 军 和沃 罗涅 日方 面 军后 方 的是科 涅 夫
的草原方 面 军 . 它 的任务 是 当前方 两 个方 面 军形 势 吃 紧时 。 迅 速
向它们 提供 增援 , 而一旦 库 尔斯 克 防线 被德 军 突破 , 它将 成 为最 后 一道 防线 , 而 当苏军 转入 反攻 时 , 它将 提供 新鲜 的兵力 。该 方 面军 辖 第 4 、 第 5近 卫 集 团 军 、 第 2 7 、 第4 7 、 第 5 3集 团军 、 第 5 近卫坦 克集 团军 、 第3 、 第5 、 第 7近 卫骑 兵军 、 第 4近卫 坦 克军 、 第1 、 第 3 近 卫机 械化 军 。总兵 力 为 5 7 . 3万人 , 8 5 1 0 f - j 大炮 和迫 击炮 . 1 6 3 9辆 坦克 和 自行火炮 。 这样 , 在 库尔 斯克 会 战前 夕双 方力 量 的对 比上 . 苏 军 已 占优
莫德 尔 9集 的是 盘踞 在 突 出部 中部 的德 中央 集 团军群 第 2集 团
军, 该部近 1 0万 人 , 在这个攻势中 , 将 起 辅 助作 用 。 主要 任 务 是
保 证 突 出部南 北 德军 之 间 的联 系 在 突 出部南 部 虎视 眈 眈 的是 曼斯 坦 因 的南方 集 团军 群 .包 括霍 特 的第 4装 甲集 团军 和肯普
5 0 领导文摹 2 0 1 7 . 3◆ 下 ◆
7月 l 1日是 库 尔斯 克 会 战 的关 键 一天 . 德 第 4装 甲集 团军 司令 霍特 见无 法从 正 面 突破 奥博 扬 . 便 决 定先 从 右翼 突破 . 他命 令第 2 党 卫 装 甲军转 向东 北 的普 罗霍 罗夫 卡 .并顺 利 攻到 了普 罗霍 罗夫 卡 城下 .库 尔 斯 克会 战 的最 高潮— — 普 罗霍 罗夫 卡 坦 克大 战骇 人地 上演 了 而莫 德 尔 为 了把 苏 军 的注 意力 从 德 军 的 主 攻方 向上 引开 .
坦克大战二战中装甲部队的决定性战役

坦克大战二战中装甲部队的决定性战役在二战期间,坦克大战成为了陆地战争中的关键环节,而装甲部队的作用也愈发凸显。
本文将介绍二战中几场决定性的装甲部队战役,探讨其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一、斯摩棱斯克会战斯摩棱斯克会战是二战初期苏联装甲部队所展现出的惊人实力的一次典范。
1941年夏季,德军凭借先进的装备和出色的战术,迅速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威胁到了莫斯科的安全。
然而,苏联红军在斯摩棱斯克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苏联装甲部队依靠优秀的坦克设计和士兵的英勇奋斗,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对其发动了反击。
这场会战展示了苏联装甲部队的强大实力,为后来的战役打下了基础。
二、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装甲部队之间的对决。
1943年夏季,德军发起了对苏联库尔斯克地区的进攻,试图以突破苏军防线来扭转战局。
然而,苏联红军通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严密的准备,在库尔斯克地区组织了顽强的抵抗。
苏联装甲部队在战役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将德军的进攻阻击在一系列防线上,并发动了反攻。
尽管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伤亡,但最终苏联红军成功地守住了库尔斯克,为东线反攻奠定了基础。
三、康涅狄格河之役康涅狄格河之役是二战期间美军装甲部队的一次重要战役。
1944年夏季,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展开了向巴黎推进的行动。
在康涅狄格河地区,德军集结了强大的装甲力量,试图阻止盟军的进攻。
然而,美军装甲部队巧妙地运用了火力和机动性,成功地穿过了德军的防线。
他们在战役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技巧和组织能力,最终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为盟军进一步向德国内陆推进铺平了道路。
四、库尔兰围困战库尔兰围困战是二战末期苏联装甲部队的一次壮举。
1945年初,苏联红军展开了东线最后一次反攻,试图将德军彻底击败。
在库尔兰地区,德军的一支重要装甲部队被苏联红军围困,形成了一场持久的战役。
苏联红军不仅仅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轰炸,还派出了大量的坦克进行攻击。
他们巧妙地运用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逐渐消耗了德军的防线。
东非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下)

起 进 攻 .许 多 索 马 里 人 还 没 明 白怎
么回 事 . 就 被 苏联 伞 兵 送 上 西 天 一
对 “白 皮 肤 的 埃 塞 伞 兵 ” 的 恐 慌 使
艾 迪 德 的 防 线 顷 刻 间 荡然 无 存 , 索 马里 守军争相逃 向本 国边境 ,艾迪
德 也 被 自 己的 卫 队 架 上 吉普 车 仓 皇
兵 )从 鸟埘一愉杰尔 方 的 , 梅 拉 歼 有意思 的是 ,进攻 期问 ,埃 塞 只 用十几分钟 便投入 战斗 索马里
50 《坦克装甲车辆 ·新军事 》2018年第2期
铁 血 剧 场
士 兵 诧 异 地 看 到 , 大 量 “肤 色 白皙
的 埃 塞俄 比 亚 士 兵 ” 在 自己 背 后 发
空降 兵”降落 的地 点 .结 果 只发现
了数 百 个 装满 沙 土 的 面袋 子 (在
1977— 1978年 埃 塞 俄 比 亚 与 索 中 ,指 挥
埃 塞 军 队 的 苏 联 顾 问 就 玩 过 “假
伞 兵” 的把 戏 那 是在 1978年 3月
的 重镇 f J德菲拉 ,如果它也 易手 . 扎 拉 姆 萨 防 区 的 厄 军 后 勤 补给 机降 ,于是急忙抽 调预备 队堵截 埃 塞军就 可 切断 厄军前线 L}J部 重兵 线 等到24 H早晨埃 塞军主 力从前 可是 ,佩特 罗夫真正 的空降场选在
集I fuJ的联 系.厄立特 里亚人就 满 线 正面和侧 翼向波包 嘲的厄军 部发 季季加 以 东2《1千米 处,结果 大批 苏
线 ).而暴露 的厄军二线 部队很快
遭到 埃寒空军 强击机和远 程重炮 的
蹂 躏 , 一下 子 丧 失 了 战 斗 力
库尔斯克战役东线战场的转折点

库尔斯克战役东线战场的转折点库尔斯克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两大战略对峙的重要一幕。
这场激烈的战斗发生在1943年,东线战场上的库尔斯克地区成为苏德双方争夺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库尔斯克战役东线战场的转折点,重点分析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军事战略、士兵的英勇表现以及坦克的运用。
战场的选择对于军事战略的成功非常重要。
库尔斯克地区位于俄罗斯西南部,拥有广阔的平原和复杂的地形。
德军原本希望通过库尔斯克地区快速攻陷莫斯科,但苏联军方洞察到了这一点。
他们在库尔斯克地区布置了坚实的防线,构筑了大量的战壕和壕垒,使得德军很难攻破。
苏联军队利用地理优势,将德军引导至易守难攻之地,从而削弱了德军的攻势。
除了军事战略,战场的转折点还在于士兵的英勇表现。
库尔斯克战役中,苏联士兵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他们在顽强的防线上浴血奋战,克服了德军的猛烈进攻。
苏联士兵利用战壕和地雷,使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受到重创。
士兵们展示了无畏的牺牲精神,不顾一切地保卫家园。
他们的英勇表现成为库尔斯克战役的转折点,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坦克的运用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苏联军方在库尔斯克地区集结了大量的坦克,并采取了新的战术来对抗德军。
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的坦克战役,粉碎了德军的进攻。
苏联坦克手们利用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将德军的装甲力量击溃。
在坦克战役中,苏联军方不断推出新型坦克,并实施了有效的战术,如犬牙交错的阵型和快速突击等。
这些战术和坦克的运用使得德军陷入困境,无法突破库尔斯克的防线。
总的来说,库尔斯克战役东线战场的转折点源于多个方面的因素。
苏联军方的军事战略、士兵的英勇表现以及坦克的运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合理利用了战场的地理优势,并通过顽强的防线使德军陷入困境。
苏联士兵的英勇表现激励了整个军队,保卫了祖国的尊严。
坦克的运用使得苏联军方在战术上占据了上风,最终赢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
尽管二战期间还有许多重大战役,但库尔斯克战役东线战场的转折点被认为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之一。
库尔斯克会战(二)——进攻斯大林格勒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7月15日,南方集团军占领米列罗沃(Millerovo),通往斯大林格勒的征途已经过半。
7月23日,罗斯托夫(Rostov)落入德军之手,但未如德军期望那样俘获大批苏军士兵。
红军正打算以空间换取时间,而德军踏入了顿河岸上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自此第6军团就走上了不归路。
7月23日,希特勒从乌克兰西部城市文尼察(Vinnista)的前进指挥所发布了“四十五号指令”。
他要求A集团军向高加索前进,而B 集团军继续朝斯大林格勒进军,沿顿河和伏尔加河河岸包抄该城的北方和南方。
希特勒企图同时夺下两个目标,并希望日本及土耳其会因此向苏联宣战。
令德军将领更加头疼的是,希特勒将南方集团军的几支精英部队抽调了出去,其中包括党卫军“骷髅”师(Totenkopf)、“希特勒近卫”师(Leibstandarte)、第9和第11装甲师,以及刚刚升级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land)装甲掷弹兵师。
第11军团的主力被分散在东线战场,但南方集团军也获得了10个同盟师(尽管大多数只能担当驻防的任务)作为补偿。
德军的快速推进,使得车辆所急需的燃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运送到前线,因此保卢斯在8月21日之前无法扩大其8月4日在卡拉克(Kalach)取得的战果。
根据保卢斯8月19日的命令,斯大林格勒的南部和中部由第51军負责,而北部区域则分配给了第14军。
但是,第一场巷战就显示了斯大林格勒已经过精心设防,苏军抵抗的强度和决心皆超出德军所料。
在继续向高加索推进的同时,浮现了一个比补给问题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人员的疲惫和车辆的磨损。
出于宣传目的,一小支德军山地部队于8月21日将一面纳粹旗插于高加索山脉的厄尔布鲁士山(Mount Elbrus)山顶,它是欧洲的最高山峰之一。
希特勒对德军的推进速度极为不满,恼怒之下解除了李斯特(List)元帅的A集团军司令职务,由自己亲自指挥。
进军的情形并未因此有所改善,而冬季却即将降临。
浅析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苏军情报工作

浅析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苏军情报工作1943年7—8月苏德双方进行的库尔斯克战役(苏联称“库尔斯克会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也被军事史家公认为二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对于二战的进程和结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此役,希特勒的作战企图遭到彻底粉碎,苏德战争的进程实现了根本转折,因此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苏军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略性战役的胜利,其周密的战前情报准备及作战实施过程中准确及时的情报支援功不可没。
正如库尔斯克战役总指挥朱可夫元帅评价的:“多亏苏军情报机构1943年春季的卓越工作,我们才在夏季攻势之前掌握了德国军事集团的一系列重要情报。
……情报机构的卓越表现是保证这次伟大会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战役简介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乘胜反攻,从德国占领军手中夺取了诸多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包括高加索地区、库尔斯克地区、别尔哥罗德地区和哈尔科夫地区,德军在苏联南部的处境日趋恶化。
2月19日,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指挥重新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军发起反击,3月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苏军被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面,德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附近的突出部;在南面,德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域;突出部内是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
库尔斯克突出部在德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长达175公里的口子,深入德军阵地达到140公里,它就像插入德军防御线的一个巨大的拳头,对其整个防线构成严重威胁。
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面防线有250公里,其根部却只有70公里。
更为重要的是,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的根部分别是战略交通枢纽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便于坦克机械化部队机动,这就为德军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兵力、从根部切断苏军突出部的兵力集团提供了地形上和战场态势上的有利条件。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签署了德国最高统帅部拟定的第6号作战命令(代号“堡垒”)。
历史事件:二战期间的重大战役

历史事件:二战期间的重大战役1. 引言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这些战役在当时对全球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二战期间几个重大的战役,并对其背景、经过和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2. 斯大林格勒会战2.1 背景斯大林格勒会战是二战东线最具标志性的一场战役。
由于位于沃尔加河畔,这座城市非常关键,成为德军占领苏联南部的必经之地。
2.2 经过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纳粹德军与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激烈的攻防对抗。
双方争夺着每一寸土地,街头激烈的肉搏战、楼宇内部艰难的厮杀成为本次会战最显著的特点。
2.3 结果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联红军成功阻止了纳粹德军南下进攻而告终。
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德军东线扩张地盘的停止。
3. 达豪阵线会战3.1 背景达豪阵线会战是于1944年发生在法国北部的一次重要战斗。
此前,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并成功建立起桥头堡,而纳粹德军则试图迅速反攻并将入侵势力驱逐出法国。
3.2 经过达豪阵线会战始于1944年8月25日,结束于9月21日。
期间,德国全力反击,展开了激烈的对盟军推进路线的防守行动。
3.3 结果最终,由于盟军在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以及空中打击能力的支持,达豪阵线会战以盟军胜利告终。
这次胜利使得盟军能够进一步推进至法国内陆,并对德国构成更大压力。
4. 中途岛海战4.1 背景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海战,发生在1942年6月。
日本希望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以确保其在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
4.2 经过中途岛海战是一次双方几乎直接交锋的海上决战。
美日双方通过航空母舰之间的空中打击进行了激烈对抗,美国使用了情报优势和技术手段。
4.3 结果由于美国成功获得关键性情报,并采用奇袭战术,日本在这次战役中遭到了重大损失。
这场战役使得日本丧失了大量航空母舰,并导致其在太平洋地区处于劣势。
5. 库尔斯克会战5.1 背景库尔斯克会战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具规模的一次陆地作战,发生在1943年7月至8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战例库尔斯克大会战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乘胜进攻,于2月15日收复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卡尔可夫,德军在苏联南部的处境日趋恶化。
希特勒撤消了受到严重打击的B集团军群番号,重新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并任命曼施泰因元帅为司令。
2月19日,曼施泰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顿聂兹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军发起反击,于3月17日重新夺回卡尔可夫,18日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苏军被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
自此,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
在突出部的北面,德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附近的突出部。
在南面,德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域。
在突出部内的是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
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域附近都暂时转入防御,整个苏德战场在总趋势上也出现了平静的春季。
“堡垒”计划曼施泰因仔细分析了战场的局势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最好的结局,就是设法消耗苏军的实力,然后伺机使苏联接受一个不分胜负的和平。
为达到这个目的,德军应绝对避免使用静态防守的战术。
为此,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东线战场作战计划草案:一是放弃顿聂兹河和米斯河防线,把苏军诱人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侧面,将其围歼;二是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就发动攻击。
至于德军攻击的目标,曼施泰因认为应选在苏军在库尔斯克城周围的突出地区。
希特勒没有选择第一种方案,他害怕哪怕是暂时的撤退,都会影响罗马利亚和土耳其的态度,他还割舍不下顿聂兹盆地的经济价值,也不想把1941年冬季寸土必争夺来的土地,就这样被斯大林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回去。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布了第6号训令。
他在训令中说:“这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应迅速完成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进攻应使我们得以掌握今年春夏两季的主动权......每个指挥官和士兵都必须深刻理解这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
库尔斯克地区的胜利应当成为照耀全世界的火炬。
”为此,德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
计划自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
为实施“堡垒”计划,德军调集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1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和16个步兵师。
北面中央集团军群派出了由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辖有6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11个步兵师;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出动了两个军团,他们是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夫指挥的肯夫兵团,共有1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5个步兵师。
另外约有20个师准备在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
总兵力为90万人,2700辆坦克,1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集结了130万人的兵力,2万多门火炮,3400辆坦克和2100余架飞机。
北边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南边是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
另外突出部的北面有波波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南边是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
突出部后方的预备队则是可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
总兵力超过200万,坦克更多达5000辆。
曼施泰因建议发动进攻的时间最好选在5月上旬,那时地面干燥,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而此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甲兵力。
但因德国的新型虎式、豹式坦克交货迟误,而希特勒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新型坦克才发动攻击。
结果等到7月初,希特勒终于决定于7月5日凌晨午3时30分展开攻击,这时德军的先利之机已经丧失殆尽。
铁甲大搏杀就在德军准备于5月上旬发起进攻时,苏方情报部们就获得了情报。
于是,苏军统帅部把作战警报和命令传了下去,要求各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做好御敌准备。
7月2日,苏军总参谋部终于接到德军转入进攻的最新情报。
情报说德军至迟不超过7月6日在库尔斯克方向展开攻击。
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立即电令各部队严加戒备。
7月4日,一小股德军透入苏军阵地进行火力侦察,战斗中一名德军士兵被俘,他向苏军供认,他们每人分到了一份干粮和伏特加酒,为的是明日拂晓转入突击。
苏军统帅部当即将这一最新情况通报了各前线部队指挥官。
7月5日凌晨2时20分,苏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准备。
霎时,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鸣声,各种炸弹的爆炸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战争史上著名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
本来,苏军是防御性作战战略,但这提前的反准备炮火却使德军前沿阵地的官兵以为是苏军要向他们进攻了。
苏军的炮火先行摧毁了德军部分炮兵阵地,打乱了德军前沿阵地的通讯指挥系统。
不过苏军的反准备炮火略嫌早了些,倘若再晚30—40分钟,那么效果可能更好。
因为德军装甲部队和步兵大多未开始进攻前的集结。
7月5日清晨6时左右,德军终于开始发起进攻。
在北面奥廖尔方向上,莫德尔投入了第9集团军的3个装甲师及4个步兵师,共约500百辆坦克及自行强击炮,以25英里宽的正面,向苏中央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左翼进攻。
德军坦克梯队大都排成一个楔形,冲在前端是10—15辆装甲最厚的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行强击炮。
斐迪南式自行强击炮是当时德军装甲最厚的突击炮,88毫米炮可以在1800米的的距离击毁T-34坦克。
虽然它靠著厚重的装甲突破了苏军阵地,但由于在设计上没有配备机关枪,不能摧毁苏军火力点,因而使步兵无法跟进,结果在失去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很快就被苏军击毁。
第9集团军整个白天的5次突击进攻都被击退。
只是到了傍晚,莫德尔再次投入兵力,才勉强楔入苏第13集团军的阵地。
即使这样,最大纵深也只有6公里,更多的是2—3公里。
同日,南方集团军群从南面的别尔哥罗德发起进攻,曼施泰因在不足50公里的正面展开了3个装甲军,由左至右分别是第48装甲军、第2SS党卫装甲军(属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及第3装甲军(属肯夫兵团),进攻兵力共8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及5个步兵师,坦克共约700百辆。
当天,霍特的楔形坦克队在空军及炮兵的强力支援下,顺利的突破苏军近卫第6集团军的阵地。
傍晚的一场雨使得攻势暂时停了下来,肯夫的部队也在近卫第7集团军的阵地前受挫。
7月6日清晨,德军再次发起进攻,所有各部队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战。
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伤亡惨重及弹药大量消耗下不得不放弃了前进。
2天以来,第9集团军仅仅前进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却付出了死伤25000人、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飞机的代价。
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3个装甲军在损失了近200辆坦克后,继续向奥博扬方向缓慢逼进。
7月7日,莫德尔投入了预备队,但他发起的5次攻势都没能获得多大的进展。
南面霍特的攻势则比较顺利,第48装甲军顺利的突破了几个据点,击退了苏军第3机械化集团军。
在前3天的战斗中,中央集团军群击毁了379辆苏军坦克,南方集团军群则击毁了483辆。
这总共862辆的坦克,德国空军即包办了291辆,而德国空军本身只损失了54架飞机而已。
7月8日,莫德尔集结了300辆坦克再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首当其冲的是苏军第3反坦克旅。
苏军炮兵直到650—750码的距离才开火,并且大都能坚守炮位。
其中一个营在摧毁17辆坦克后,全营只剩3人存活。
第3反坦克旅也几乎全军覆没。
在南面,苏第3机械化集团军以40辆T-34对德军第48装甲军展开反击,结果以大败收场。
战至7月10日,莫德尔已经用完了所有的预备队,并且损失了全军将近三分之二的坦克。
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渐渐对德第9集团军展开反击,莫德尔只得转攻为守。
在南面,霍特前进到了战略要地奥博扬附近,严重威胁到库尔斯克的南面。
其间主力“大德意志”师的豹式坦克频频产生机械故障,但是该师仍然能够发挥相当的战力。
位于攻击正面中央的第2SS党卫装甲军,与第48装甲军联手击退了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及近卫第2、第5坦克军,迫使苏军后退并重整防线。
同时肯夫兵团也打通一条进路,巩固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侧翼。
到7月11日为止,北面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大约突破了20公里,不过似乎已经无法再前进了。
南面南方集团军则前进了30多公里,3个装甲军都突进到了奥博扬以及交通要地普罗霍罗夫卡的前方。
但苏军在炮兵及空军的强力支援下,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挡住了南面德军进一步占领奥博扬的企图,同时也向朱可夫请求增援。
朱可夫于是下令可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向普罗霍罗夫卡增援。
德军在11日的攻势里击毁了220辆苏军坦克和70架战机。
自“堡垒作战”发动以来,苏军已经损失了1640辆坦克、1400门火炮以及被俘虏了28000人。
7月12日,防守北面奥略尔突出部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团军遭到苏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及中央方面军的攻击,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不得不把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的4个师抽回防守,德军北面攻势因此停顿下来。
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军继续向奥博扬和普罗霍罗夫卡实施猛烈突击,担任主攻的是豪瑟指挥的第2SS党卫装甲军,辖有近700辆坦克,其中约100辆是虎式坦克。
其左侧是第48装甲军,右侧还有肯夫兵团的300辆坦克支援。
当日上午9点,在普罗霍罗夫卡城的南郊,第2SS党卫装甲军遭遇到草原方面军派来增援的部队,主要是罗托米斯托夫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该集团军拥有850辆坦克,大部份是T-34。
另外还有近卫第5集团军。
这两个部队自7月初即被保留做为预备队,兵员及装备都经过充份的补充。
两军装甲主力相遇后,很快就绞杀在一起。
德军的坦克炮虽然能在1500—1800公尺的距离开火,但在这种情况下,虎式坦克强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装甲都讨不到什么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转成了致命伤。
不多久,草原上上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
浓密的烟硝弥漫了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
炮声、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
坦克手侥幸的从燃烧的坦克里爬出后,往往被迫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的作战,有时双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博。
除第2SS党卫装甲军外,第48装甲军也遭遇了苏第1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6集团军。
肯夫兵团到了下午也投入了普罗霍罗夫卡的战斗。
德军第4航空队和苏军第2、第17航空军的飞机都尽全力支援地面战斗,空中和地面爆炸声不绝于耳。
这场普罗霍罗夫卡空前规模坦克大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
在历经8个小时血战后,德第2SS党卫装甲军和苏近卫第5坦克坦克集团军都损失了超过350辆坦克,德军步兵伤亡多达1万人,苏军步兵损失不详。
到7月12日为止,南方集团群击溃了苏军10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的预备队,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
俘获苏军24000人,缴获、击毁苏军坦克1800辆、野战炮267门,战防炮1080门。
苏军的反击蓄势以久的苏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尔斯克一带的苏军累计兵力多达264万人、火炮52500门、坦克8200辆,飞机也多达695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