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北铜冶小学冯晓楠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一、搭建平台,平等对话,营造融洽氛围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氛围时,他的生理机能将大大弱化,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一种僵化的状态。
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平等、合作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教学对话氛围。
1、平等、民主,营造对话氛围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活跃的两个条件是自由、安全”。
课堂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
学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无束缚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交流伙伴畅所欲言。
师生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灵、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2、倾听、表达,引入课堂机制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一个侧面,一个点,并未能全面深入地领悟。
倾听时,不同的对话者将各自的“视角”打开,将其所含的内容与同伴的“视角”交叉、碰撞、融合,使学生借助别人“眼睛”,看到更多文本所含的“风景”。
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表达。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倾听与表达的机制。
(1).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观点、看法表达完整。
(3).教会学生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
(4).在倾听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3、公平对待,尊重生命差异学生生命本身的差异性造成课堂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异。
阅读对话中不管生命体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对个体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们教师都应公平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尽可能让每一个对话者机会均等,珍视课堂中生命意识的“真本性”和“真个性”。
既要请上举手的学生,又要照顾到不太爱举手的学生,切莫让遗忘的个体在课堂中“诞生”。
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是师生情感的沟通,是双方敞开心扉后的交流。
对话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运动过程。
语文课堂,呼唤着生命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
只有在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课堂中,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对话,意味着真正的引导;对话,意味着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对话,意味着相互尊重、个性的彰显。
下面我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为例,谈谈关于“课堂对话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充分预习——知识在互动中活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小作者在回忆爸爸的同时发出了对世界和平的呼吁。
对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学生来说,这种强烈的渴望是很难体会的。
课前,我引导学生从报纸、杂志、电视、电脑等途径搜集有关世界战争、和平的资料,同时制作了相关课件。
在“请谈谈你对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这个教学环节中,由于预习到位,学生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对话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残酷的战争画面一幕幕再现,衬以教师精心选择播放的“安定和谐的和平环境”课件,学生的情感认知点再次被强烈地唤起了,生成了对世界和平环境的新的、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里,教师甘做“平等中的首席”,主动参与到信息交流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往,使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彼此感受到了相互沟通的欢乐和知识融合的愉悦。
这种互动,活化了书面语言,使学生在感悟世界和平环境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价值观。
二、和谐的气氛——情绪在轻松中催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不存在所谓的对话。
”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学生不但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让对话生成课堂教学精彩论文

让对话生成课堂教学的精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教学的理念,对于目前弘扬主体精神,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形象,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一、师本对话,预设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
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品味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
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
”“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我想,教师不妨在课前在网上下载一些奥运会上精彩的场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回放王义夫以0.2环之差夺得银牌,埃塞俄比亚选手图鲁和白人选手手拉手绕场庆贺的这一幕幕镜头,学生的情感自然会从心底涌出,这样也就能与文本流畅的情感相交融了。
二、生本对话,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阅读教学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
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时,我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之后,并不急于逐段细讲,而是又大胆给了学生将近十分钟的时间,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在明白了挑山工是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同时也为游人服务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既然家里穷,怎么买得起这么多的西瓜和凳子?既然一踩不实就会有掉下山崖的危险,为什么还要做挑山工……”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课文情境,正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急挑山工之所急,想挑山工之所想。
让课堂对话更精彩

让课堂对话更精彩摘要: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上教育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回答问题,并应从课堂提问前的问题设置,课堂提问时的技巧,以及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的评价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积极性;举手;问题大学里的时候,我作为志愿者曾经去小学上过一堂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学生上课时候的热情。
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小学生们都高高地举着他们的小手,希望老师能够叫自己回答。
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对于上课发言的积极性却在减退。
在高中的课堂上,很难看到学生非常积极地想回答问题。
而要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认为首先应该研究一下学生为什么不爱回答问题。
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学生甚至教师对举手回答错误情况的认识不正确,导致举手回答问题成了学生的一种思想负担;2.教师所提的问题质量不高,学生没有兴趣,不爱参与。
这两个原因可以说主要都不是学生造成的,而大部分恰恰是教师引起的。
学生不是不想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害怕举手回答问题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
所以,要解决学生不爱举手的问题,要从教师身上找突破口。
到了高中,由于课文的信息量大量增加,许多英语教师都要加快速度赶进度,更无暇顾及课堂提问的质与量。
他们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提问缺乏实用价值。
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
这样的课堂提问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交际的能力呢?教师应该对自身课堂提问行为作些分析,对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方法加以研究。
一、课堂提问前的准备(一)明确举手的意义,使学生积极对待课堂提问。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坐在座位上想好答案,与站起来说出答案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要学会交流,要交流就要能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光会想不会说或不敢说,将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
创设对话平台 打造精彩课堂

创设对话平台打造精彩课堂作者:林斯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2期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师生对话平台、生本对话平台、生生对话平台是打造精彩的小语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有在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变传统的被动学习地位为主动学习地位,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学生才会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对话平台中展示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出色的才华。
一.创设师生预习对话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内驱力。
我们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创设师生平等对话情境之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创设师生平等对话式的课前预习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实行“火力侦察”。
如在教学宋代王观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篇课文前,我引导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照以下步骤设计预习题目,从而有效构建了师生对话的平台:1、查查这首诗歌中有那些生字?2、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概意思是什么?3、比较这首诗与王维的《鸟鸣涧》有什么不同?课堂教学时,请同学们自行抢答上述问题。
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还无法解决的预习题第3题,则由老师引导同学们对上述两首诗歌的体例和写作内容等加以比较,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归纳并得出结论。
事实证明:这种在预习阶段就创设师生平等对话平台的教学方式,可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引导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走进新的教学文本。
二.营造生本对话氛围,激发探索欲望。
此外,我们还应该创设生本对话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个别朗读、集体朗读、自由朗读、听老师范读、听多媒体音画视频朗读等多种阅读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继之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自由对话、平等交流、真诚沟通,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对文本韵味的体验、对文本知识的探求。
比如,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通过引导同学们采用上述各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和体味文本的内涵后,我巧妙地引导同学们进入精彩的生本对话:师: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作者对时间怎样的态度?生1:听出了作者对虚掷时光的遗憾。
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浅谈“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等语文教学 实践 中, 通过与文本、 他者、 活、 生 自然、 社会 、 生等 人 多元对话 , 达到视界的融合、 精神的交融、 思想的碰撞、 感的交 情 流 , 而有 自己的独特发 现 , 从 形成 自己的独特 思想和 言语表 达方 式, 发展 自己独特的个性。 文章从创设对话氛 围, 对话情景 , 学会 倾 听, 面向全体 学生等四个方 面阐述并举例说 明 了“ 对话 ” 在语
二 、 于创设 丰 富的对话 情境 善
如创设生本对 话 、 师对话 、 生 生生对话 、 生 自我对话等 多 学 种对话情境 , 让学生最 大限度地调动 自身 的经验 储备 , 活地 、 灵 多角度地体悟文本 , 与作者 、 品中的人 物进行心灵交 汇、 作 情感 交流 , 体察他们的境遇 , 感受他们 的思想 。 案例 : 古诗 《 隐者 不遇》 寻 教学 片段 , 的学生提 出 : 有 这位 隐 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 , 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 : 人、 诗
得学习方法或 生活技能 。 案例 : 习《 山工》 学 挑 伊开始 , 学生 只提 出一些疏通 性问题 , 如 : 1挑 山工是什么人? 2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3 他们为什么 () () () 要做这些工作? 时老师对学生说 :你再读读课文想想 , 这 “ 提的问 题 自己能不能解答 , 如果 真的不能 , 我们大家帮你 。” 同时 , 教师 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 : 在这篇课文 中, 我们还 有一些更想知道 的 问题 , 如作者与挑 山工相遇 的经过怎样? 山工给了他哪些 深刻 挑
、
努 力创 设 一种 民主 、 平等 、 诚 、 任 的对 话 氛 真 信
围
课堂上教师放 下架 子,从传统的高高在上 的权威地 位中走 出来 , 归还学生话语 权 , 学生不仅有机会说 , 让 而且与教师共 同 决定着对话 的形式和 内容 。我们 来看一则案例 : 案例 :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 , “ 请你 自己点名 吧 !”
让“对话”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迸发精彩

让“对话”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迸发精彩发布时间:2023-02-28T02:07:17.79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许义新[导读] 小学的数学课堂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是互动交流的舞台,这样动态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实现高质量数学课堂的生成。
许义新仙桃市三伏潭镇第二小学 433005摘要:小学的数学课堂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是互动交流的舞台,这样动态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实现高质量数学课堂的生成。
这就使得“对话”的概念被提出,这种“对话”是师生间心灵的对话、生本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和人机的对话,也就是让学生跟老师、教材、同学和现代设备进行有效对话,为数学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数学知识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传播,点燃学生的热情,使数学课堂焕发精彩,唤醒学生的数学动力,激发数学思维,创设独特的“对话”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策略探究引言:传统数学课堂更多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关注学生的吸收情况,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的数学兴趣逐渐降低,课堂教学的氛围也不容乐观。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的数学课堂应当有更生动的呈现,“对话”应当成为课堂的常态,成为丰富课堂的有效方法。
面对鲜明个性的学生,数学教师要创设好的环境,给学生更多对话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对话”充满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一、师生对话,在引导中激活思维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对话,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独白,那么课堂的教学过程不是闭环,只有知识的输入,缺乏输出的过程,这样不完整的课堂模式自然无法保证课堂质量。
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年龄本就不大,在课堂中不跟老师进行互动,很容易出现走神或者窃窃私语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的知识获取情况不好,数学的学习效果不佳。
让对话生成课堂教学的一片蓝天

让对话生成课堂教学的一片蓝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那么何为对话呢?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新理念的课堂是呼唤对话的课堂,呼唤人性的课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营造对话的空间,创设对话的情境,构建对话的平台。
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引人,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个性飞扬,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生成出一片蓝天。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构建对话式课堂的点滴体会。
一、师本对话——潜心会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
虽然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在于其‚生成性‛,对话的话题用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在对话过程中生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课前准备可以放松要求,草草了事,而恰恰相反,对话式教学更需要师本之间的‚先期‛对话,更需要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
‚深入到文本中去和作者和文字对话,在理解文本的客观意义同时去追求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我想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把教材钻研好了,我们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备课要读字当头,要设身处地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读出情、读出味、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找到阅读的快乐。
我们读好了,何愁学生读的不好。
‛‚要反复读课文,读到急着想与人交流感受的时候,读到你认为这种交流没有阻隔的时候,读到当别人提出疑问,你能坦然地说‘我也思考过’的时候。
拿出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自己认为最好的。
‛高林生老师这一句句精准的论述,指明了我们师本对话的方向。
是的,教师只有深入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和人物对话,与景物会意,才能把握住内在的意境和情趣,才能在课堂对话中面对学生的生成话题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惊惶失措,才能创造性地引领学生在对话中自由地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平等对话,激发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深处,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更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关键词】平等对话;案例;反思;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以下是课堂上的一些语录摘要,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语录一:“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请你自己点名吧!”
初次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老师把点名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了文本的言语的深处。
看来这种做法是值得尝试的,然而,课堂上的反馈让我们有喜有忧。
案例一:语文课堂上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请一名学生起来提问,这位学生兴致极高起身质疑,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教师满心欢喜,请他点名请人回答,点名者自己点完名后,因为享受了点名的乐趣,心中美滋滋的,只顾着高兴,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回答。
其他学生有的能够用心听一听,有的因为没有被点到,无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也有的因为无聊,自己在抽屉里寻找快乐。
镜头二: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的《鲁迅自传》一课中,初读全文后,老师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救国救民思想形成”提问,一位学生踊跃举手提问:“鲁迅先生是怎么走上文艺道路的?”他正准备点名让别人回答,周围立即就有学生笑答道:“这还用问,在日本留学学医时因为看电影引发思想转变的呗”,点名者怏怏地坐下。
案例二:学习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伊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鲁提辖是个什么人?②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③打死镇关西后他又做了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时老师对学生说:“你再读读课文想想,提的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果真的不能,我们大家帮你。
”学生是很聪明的,我发现,过了一会他们书本上的问号会少去一些。
同时,教师启
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关于鲁提辖的:作者为什么一开篇要仔细描绘鲁达与史进、李忠在酒楼喝酒的经过?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作者为什么要详详细细地描写鲁达一拳一拳地痛打镇关西的过程?这三拳颠倒一下行吗?关于镇关西的:镇关西为什么要强占金翠莲,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当镇关西被鲁达打第一拳时,口里直叫“打得好”,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心里实际上怎么想的?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有思考价值。
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反思: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在这里,教师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
但是,我们从案例l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形式的积极性重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的现象,其中也折射出个别学生思维的惰性。
为此,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刺激他的积极思维。
同样是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案例2中的老师没有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学习目标,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专题研究。
语录二:“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
当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一起讨论后,仍无法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时,老师的一句:“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对学生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在对话中,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求异思维的发展,也不排斥阅读中思维的求同。
案例一:及时总结求同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
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
”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
”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
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
”……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反思: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
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
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