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2.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别性相关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和商量矛盾相关案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矛盾,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别性相关原理。

(难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方法案例商量法、引导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2022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卡对决)设置问题: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的比赛令人印象深刻,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以2:1战胜卡塔尔,在这场比赛中,中国和卡塔尔是一种什么关系很好,是竞争对手是对立的,但如果没有了其中任何一方,这场球赛还能打得下去吗这说明他们还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学生的答复: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上我们就叫矛盾,进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既对立统一过渡:同学们请结合课本上67页的“他敢烧吗〞的图片,并依据课本内容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学生依据教师提示、自主学习答复: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联系导入中两个国家在比赛时“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概念分析,并请几位同学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事例。

学生结合生活与学习提出例子,教与学、黑与白、好与坏、善与恶、讳疾忌医等等。

教师结合学生的举例加以点拨: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一般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而哲学上指的是矛盾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高中政治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

高中政治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
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 1 课时)
序号
内容要点
规范性 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 活动 方式 及 要求
活 动 时 间 3 分 钟
反馈及评 价方式
备 注
1
矛盾的同一 性和斗争性
1、矛盾含义
1、关键词:对立和统一关 系, 易混淆:不等同于逻辑 矛盾
2、矛盾基本属性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 关系 (1)区别:含义、特点
同 性 方 知 点 忆 并 例
一 两 面 识 记 , 举
分 钟
浏览 教材 p68 专家 点评 学生 概括 回答
合作 探究 “鹿 群与 狼” , 小组 讨 论, 分析 当中 蕴含 的哲 理。
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 2 课时)
序 号
内容要点
规范性 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活动方式及 要求
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
盾的两个不同方 面; (举例人种: 黄种人、白种人 等;卖方和买方) 方法论: 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具 体 问 题 具体 分析地位: 重要原 则, 马克思主义活 的灵魂 作用: “基础” 、 “前提” 。举例: 因地制宜、 因材施 教、对症下药 3、矛盾普遍性与 特殊性的辩证关 系是共性和个性、 一般和个别的关 系, (不是多数与 少数、 整体与部分 的关系) ,相互联 结、 相互转化 (举 例马、 黑马、 白马、 动物等) 方法论意义: “精髓” , “基础” 思路分析: 提取材 料有效信息 “不是单纯的复 制和模仿” “创新 机制进行了中国 化改造” ——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 性、 共性与个性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1、矛盾普遍性含义、方法 论
2、矛盾特殊性含义、表现 及方法论

2021年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4一、课标要求: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的含义(3)矛盾斗争性及其属性(4)矛盾普遍性的含义(5)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2、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1)列举社会和生活实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第一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课前准备:[学生分析]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高中政治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必修4)

高中政治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必修4)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统一。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出示材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

问:“离与合”的矛盾,只有对立吗“离”能离得开“合”吗?没有“离”哪里来的“合”?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斗争性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斗争性(对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教与学)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一样吗?哲学角度分析:哲学上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

是矛盾的一般、普遍的属性。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对、限制、竞争、批评等。

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矛盾的同一性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出示材料:课文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问:他敢烧吗?哲学角度分析: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

因此,结论是“不敢烧”。

烧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出示问题:还能列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吗?(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单分析,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9: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质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9: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质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新课开讲——介绍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全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根据课程标准,第九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其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1)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教学目标——学习技能方法,汲取课文精华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分析(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矛盾的概念;(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2、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提升学科素养(1)能够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导语设计问题导入:教师:下面这些词句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0: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质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0: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质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识记和理解对立统一的观点。

②识记和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概念,并掌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③识记和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概念,并掌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①通过理解矛盾的含义,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②在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用矛盾个观点看问题。

二重点难点重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1、精读教材,自主学习 2 、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四知识链接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那么,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什么?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五探究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即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自主探究:阅读右边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他为什么不敢点?(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2、自主探究:什么是矛盾?列举几个班内存在的矛盾。

3、合作探究:阅读67-68页,回答下列问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哪一个基本属性?它的含义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3)、马克思曾经说过:“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内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自主探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为什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矛盾呢?(矛盾的普遍性的方法论)2、自主探究:“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列举几个事例。

3、合作探究:阅读71-7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1: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质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1: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质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准确理解并识记矛盾的内涵理解并识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运用矛盾普遍性欲特殊性关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人要实事求是,做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重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教学方法:学生探讨与教师讲解想结合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展示几幅反应中美关系的图片,并指出中美既合作又有冲突)在这些上,把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称之为矛盾。

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板书)1,什么是矛盾(板书)A,含义:反应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间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问题探究』: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在中国,“一支独秀”的经济背后是矿难的“一支独秀”。

从2001年至2004年十月底,全国煤矿平均每7.4天发生一宗死亡十人以上的事故。

从2000年到2003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135起,死亡24828人。

2004年,全国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853起,死亡6027人,其中有两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恶性事故。

2005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2672人,同比增加3.3%;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59起,死亡1319人,同比增加164人,增长14.2%;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24起,死亡704人,分别上升33.3%和114.6%。

根据材料探讨下列问题:问题一:对企业而言,经济效益的产生离得开安全生产吗?(离不开,没有安全生产,就难以保证企业的效益)问题二:生产过程中,合理的安全投入会转化成经济效益吗?(会,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从而转化成经济效益)问题三: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存在矛盾吗?(存在,要安全生产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花钱>,经济效益就是赚钱)问题四:根据前面三个问题,概括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就是一对矛盾,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效益的获得离不开安全生产,没有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就得不到保障,同样,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必须努力做到安全生产)注意:A、不能把哲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从外延说,哲学矛盾无处不在,逻辑矛盾可以避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 提示与建议:“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撰文:《矛盾论》读后感。 【教材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简要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就思维的逻辑发展而言,为本课知识的导入奠定了理论基础。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普遍会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接受的困难,矛盾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即便是知其大概,也需要非常高的学习效率和非常好的学习状态;二是理解的困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真正的加以理解,这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从简入手,借助于形象易懂、喜闻乐见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 (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发展。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教学策略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图片展示太极图图案,引导学生概括图案的特点: 1、太极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 。 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 2、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S”线相隔 。 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3、太极图中的阳面中有阴点,阴面中有阳点。 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4、更为可贵的是,太极图的阴面和阳面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展现出一种运动变化之美,阴极而阳、阳极而阴。 表明这两个部分又是相互变易、相互转化的。 教师总结:如果用现代哲学的语言加以阐释的话,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概括了包含在事物内部的一种关系——矛盾。 什么是矛盾,矛盾有哪两种基本属性?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加以理解。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比较庞杂,可以再借助于太极图图案加以深入理解。 多媒体演示: 我国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存在的依据)。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分阴分阳,两仪立(分立)焉。 组织学生就以上三句话分组讨论,谈谈各自的理解。教师总结: “(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存在的依据)。”是说: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是说: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分阴分阳,两仪立(分立)焉。”是说: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如果把上述观点综合到一起,我们还可以指出:阴阳两仪的依赖和贯通,是以两者的排斥和对立为前提的;而这种排斥和对立,并不是两者的完全分离,它们在运动中,实现了阴阳两仪的圆融。这正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对我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有什么指导意义? 多媒体演示:扁鹊见蔡桓公(略) 人物 扁鹊 蔡桓公 第一次见面 疾在腠里 寡人无疾 第二次见面 病在肌肤 桓侯不应 第三次见面 病在肠胃 桓侯又不应 第四次见面 病在骨髓 桓侯死 思考: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存在什么矛盾?蔡桓公是怎样对待这个矛盾的?成语“讳疾忌医”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这个成语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多媒体演示: (1)猜猜他(她)是谁?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态与性情、习惯与爱好,由此形成了此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性。(第一种情形) (2)宋词《虞美人.听雨》。教师总结:同是听雨,少年、壮年、老年,听出的不同的心境,听出的是不同的人生体验。因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问题。(第二种情形) (3)图片《人生》。教师总结:人生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充斥着人与我、顺境与逆境、欢乐与痛苦、追求与思索的矛盾……这些矛盾各不相同、每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也各不相同。(第三种情形)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连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图例(略) 教师提问:各种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的特点是怎样得到的?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条边、三个角、内角和180度,三角形的普遍性就存在于直角锐角钝角这些特殊的三角形中,离开了不同类型的特殊三角形的存在,这种抽象和概括就失去了依据,也就无法得到它们的共同点。由此得到第一个结论: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图例(略) 教师提问:直角三角形和其他两类三角形相比有什么不同点?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直角三角形无论怎样特殊,它总和其他两类三角形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也必须符合“三条边、三个角、内角和180度”这个共同条件,否则它就不再是三角形了。由此得到第二个结论: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多媒体演示:各种几何图形(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