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学案21
《第21课,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第21课,风筝》教案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3.多音字è 凶恶恶ě 恶心wù 嫌恶shí什物mó 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 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二)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
21 风筝 教案

21. 风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注意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浓的亲情。
3、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感悟误解中所体现的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有愧于亲人而表现出的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学习鲁迅先生善于自省、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和美德。
教学重点:1、感悟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体会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课前准备:1. 学生自学“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 了解作家鲁迅。
3. 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学生展示收集的作者简介,教师可就重点内容加以强调。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处理本课生字、生词。
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嫌恶:(wù;厌恶)惊惶:(huáng ;惊慌)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风筝》同步学案附答案

《风筝》同步学案(附答案)(2) 《风筝》同步学案(附答案)(2)文章来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风筝》同步学案主备人:王均伟审核人:王学刚时间:2011年11月14日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自主预习(A级)1、《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瑟缩()什物()苦心孤诣()宽恕()丫杈()惊惶()huǎng()然大悟mú()样nüè()杀jué()别伶dīng()3、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笑柄尘封惊慌失措()B、什物糊涂宽怒苦心孤旨()C、肃杀虐杀点辍恍然大悟()D、吐雷堕落惩罚毫不忆及()4、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
(对√,错×)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
”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5、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感到“惊异和悲哀”,应如何理解?(2)、为什么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3)、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21课学案稿 -第2课时

21 《风筝》课型(新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时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探究文章主旨,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重点】目标1 .2【学习难点】目标3【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学过程】【预习导学】结合“研讨与练习”自主思考,小组讨论。
一.闪亮登场:设计导入语引入课堂学习,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夯实基础:1.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语调.速度.情感。
3.理清文章感情线索。
三.倾情品读(一)仔细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5.“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6.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体裁),选自散文集。
阅读分析(二)北京的冬季,……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和冷气。
1.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因为,“悲哀”是因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3.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5.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6.“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
7.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
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四.沙场点兵从课文中选一句话作为自己的格言,抄在下面,并写一点体会。
五.完美收关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所得。
【课后作业】文中说“游戏是儿童罪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结合自身实际发表看法)。
21风筝教、学案.doc

《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2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
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三、背景简介四、出示目标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1)生听读后解答(2)师总结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生读句子后做答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1)生答(2)师总结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2)师总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当时的社会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 宽松反而觉得沉重?(1)生交流(2)师总结八、合作探究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 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生交流 (2)师总结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 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1) 生分小组讨论(2) 师总结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 哪些精神呢?生自由发言,师归纳I ^一、拓展延伸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 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 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 法。
21、《风筝》学案

21、《风筝》学案(3课时)姓名第一课时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字词。
2、了解课文结构,弄清文章层次。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什.物惊惶.瑟.缩宽恕.丫杈.伶仃..嫌恶..可鄙.掷.虐.杀堕.苦心孤诣.憔悴..模.样蜈蚣..惩.罚2、听录音,学习朗读3、表情朗读,整体感知文意,思考下列问题:①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②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回忆了什么事情?③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读了本文以后有哪些感受?(二)理清脉络,划分层次1、跳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节—节):第二部分(节—节):第三部分(节—节):第四部分(节):2、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常见的记叙文的写作顺序有三种:顺叙——按时间先后来写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三)研读第一部分朗读课文1、2节,思考下列问题:①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②作者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三、当堂训练1、给划线字注音丫杈()可鄙()虐杀()笑柄()瑟缩()点缀()宽恕()苦心孤诣()2、指出句中书写有误的字,并改正过来。
(1)他那时大慨有十四岁吧。
_____改_____(2)山桃吐雷_____改_____(3)便跑到堆极杂物的小屋里。
______改_______(4)灰黑色的凸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_______改_____3、解释词语中加点的字。
(1)瘦得不堪()(2)恍然大悟()(3)苦心孤诣()(4)无可把握()4、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________集《_______》。
人教七年级21《风筝》导学案

第21课《风筝》导学案课时:第一课时(共三课时)课型:展示+反馈主备:艾明焜修改:汤文龙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3、初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骨头最硬的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中篇小说:《阿Q正传》杂文集16部。
鲁迅的性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善于自我解剖。
三、课堂环节和内容:独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学和群学时提出来别人帮你解决,群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大展示时别人帮你解决,不懂的一定要多多请教、虚心倾听,并在书上做好相应的笔记补充。
独学(8)对学和群学(15)课堂大展示(8)1、找出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写法。
(艾)2、掌握以下词语的意思: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文中指风筝少。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艾)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讨厌。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3、查阅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并笔记到书上相应位置。
(艾)4、阅读全文,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艾)1、凭记忆在黑板上默写音、形、义(艾)和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
2、对子之间讨论左边独学(预习)的成果,笔记补充你没有预习出来的问题。
3、小组讨论:本文写了三件事,是哪三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艾)4、阅读1、2段,讨论: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说“惊异”?又为什么说“悲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谈谈你所知道的鲁迅或者他的名言。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条线索,文章以此写了哪些内容?请作简要复述。
21风筝 学案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清·高鼎《村居》21《风筝》学案1 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 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读1-4段进行探究疑难。
【自主探究提纲】自主探究,理解内容一、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o⊙)1、作者:原名字,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作品有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
《风筝》选自《》,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二、范读要求:听范读,扫清字音障碍。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和事件的短语。
并整理思路:(1)本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贯穿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2)读完整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四、研读思考: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2)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3)读第四段;1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2.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四、质疑- ---就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方面提出疑问。
【巩固拓展练习】一、筝蕾堕丫杈掷伶仃嫌恶肃杀诀别可鄙什物惊惶瑟缩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惩罚添刻憔悴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2.形容忽然醒悟。
()3.费劲心思钻研或者经营。
()4.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21《风筝》学案2 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研读5-12段,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疑难。
【自主探究提纲】自主探究,理解内容研读思考: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质疑- ---就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方面提出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学案科目:七年级语文班级:主备教师:杨远征日期:. 年月日审阅学习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进一步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能力目标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德育目标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习方法1.朗读法、默读法。
2.观察与联想。
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习工具。
学时安排3课时课前体会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谁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前1、注音:筝()秃()蟹()蕾()堕()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并抄写两遍:丫杈.():寂.()寞.():预习憔.()悴.():萧.()杀:诀.()别:荡.()漾.():嫌.()恶.():笑柄.():可鄙.():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文体知识积累1、说明文是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例的文章。
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整1、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体感知2、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鲁迅不让弟弟放风筝,也不让弟弟做风筝,后来自己有悔恨和补过的事情。
3、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对鲁迅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鲁迅的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重点研讨一自主质疑,合作探究①“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联系下文思考)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
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严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
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所以说“故乡的久经失去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的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重点研讨二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小兄弟的什么性格?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表现了小兄弟天真活泼的,对放风筝如痴如醉的性格。
流露出鲁迅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和悔恨;流露出鲁迅对封建家规的控诉和批判。
2.找出文章生动描写"风筝事件"中“我”对风筝的态度,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描写“我”对风筝的态度的语句有“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
”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偷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
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自责、同情和悔恨。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做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所以说"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具体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玩游戏是在虐杀儿童的天性。
这使人痛恨地感受到封建家规对儿童天性的虐杀。
被践踏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纯真的,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心。
所以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
6.作者的“心”为什么“很重很重地堕着”?因为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7.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错误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8.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9.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童年琐事,但当"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和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的精神。
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反省精神融为一体。
课堂小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亲情美的温馨之歌。
拓展练习延伸练习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以“难忘的童年”写一个最难忘的快乐故事说给同学们听听。
(多用形象生动的修辞)课后反思《风筝》学案班级:姓名:自我学习鉴定成绩:课前体会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谁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前预习1、注音:筝()秃()蟹()蕾()堕()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并抄写两遍:丫杈.():寂.()寞.():憔.()悴.():萧.()杀:诀.()别:荡.()漾.():嫌.()恶.():笑柄.():可鄙.():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文体1、说明文是以为主,向人们的文章。
知识积累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下定义、、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家、家和家。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