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学案
风筝的教案9篇

风筝的教案9篇《风筝》教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
丫杈chagrave; 憔悴qiaacute;ocuigrave; 模样muacute; 嫌恶xiaacute;n wugrave; 可鄙bǐ 什物shiacute;惊惶huaacute;ng 瑟缩segrave; 惩罚cheacute;ng 虐杀nuuml;egrave; 宽恕shugrave; 苦心孤诣yigrave;堕duograve; 蜈蚣wuacute;gōng 伶仃liacute;ngdīng2.形近字。
嫌xiaacute;n 嫌恶怒nugrave; 愤怒堕duograve;堕落赚zhuagrave;n 赚钱恕shugrave; 宽恕坠zhuigrave;下坠诀jueacute; 诀别决jueacute; 决定抉jueacute; 抉择3.多音字。
egrave; 凶恶恶ě 恶心wugrave; 嫌恶shiacute;什物moacute; 劳模什模sheacute;n什么muacute; 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风筝》教案设计(通用16篇)

•••••••••••••••••《风筝》教案设计《风筝》教案设计(通用1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筝》教案设计(通用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学生:放一次风筝第一课时回忆趣事,激情导入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读中悟情以情促读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
《风筝》教案优质6篇

《风筝》教案优质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风筝》教案优质6篇写好教案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风筝》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是一篇描写友情和成长的小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之一。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理解成长的不易,更懂得如何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一、课前引导1. 请谈谈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的人?2. 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被帮助过吗?说说你的经历。
3. 翻开《风筝》,看看书中的封面和标题,你能猜测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吗?二、课堂阅读1.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风筝》的故事梗概:《风筝》主要讲述了两个年龄相仿、性格迥异的男孩——胡巴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与成长。
胡巴是一个风筝高手,阿米尔则是一个书呆子。
在阿富汗风筝比赛中,胡巴和阿米尔一起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了冠军。
但是,这个胜利却让阿米尔失去了胡巴的友情。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胡巴替阿米尔去捡飞落在地上的风筝,结果被对手阿西夫追上追打,阿米尔在关键时刻胆怯逃走,并且还背叛了胡巴。
从那以后,胡巴离开了阿米尔的生活,一直到阿米尔成年后,才得以再次见到胡巴,和解和回归。
2.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筝》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第一章:儿时记忆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自己和胡巴之间的故事。
主要情节:阿米尔和胡巴小时候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在阿富汗,经常一起玩耍。
胡巴是一个非常擅长飞风筝的高手,曾经带领阿米尔赢得过风筝比赛的冠军。
不过阿米尔嫉妒胡巴的天赋和英勇,内心很不满足。
第二章:过往时光背景介绍:作者描述了阿米尔和胡巴的奇特经历。
主要情节:有一次阿米尔和胡巴在街头上捡到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他们一起把风筝飞得非常高。
接着,胡巴开始追着那个风筝跑,阿米尔则在他身后紧随其后。
他们追到了别的孩子手中,抢了风筝,便丢掉了。
而这个惨重的事故深深地影响着阿米尔的成长和心灵。
第三章:过去与现在背景介绍:卡巴尔是胡巴的故居,也是阿米尔的家乡。
《风筝》学案(含答案)

7《风筝》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一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作者介绍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
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
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丫杈.()憔悴..()模.样()嫌恶.()可鄙.()什.物()惊惶.()瑟.缩()虐.杀()苦心孤诣.()(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嫌()嫌恶怒()愤怒堕()堕落赚()赚钱恕()宽恕坠()下坠(3)根据意思写出课文里的词语。
形容风筝的单薄瘦小。
厌恶。
惊惶、害怕、慌张。
:这里指因受惊而抖动。
虐待而致死。
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4)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5)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2) 你怎样理解“对于精神的虐杀”这句话?(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4)鲁迅是如何对待自己当年的错误的?二展示交流【分组展示】【质疑解析】三检测反馈【拓展延伸】(四)研读9—12段回答以下问题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对标巩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请从下面几个角度选择一个阐述你的看法,或者写出你自己独特的感受。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篇一: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风筝》教学设计(15篇)《风筝》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学案二一风筝【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习难点】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鲁迅先生的《风筝》这首散文诗,回忆的是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2、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说《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3、相关资料《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
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4、、关于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5、、关于风筝的诗歌风筝(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怀潍县郑板桥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回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蜈蚣()()伶仃( )()憔悴( )()诀别( )点缀()嫌恶( ) 瑟缩( ) 苦心孤诣( ) 虐杀( ) 堕下去( ) 宽恕( )2、文学常识填空《风筝》的作者是,原名,字,人。
我国伟大的、、。
代表作有:散文集、散文诗集、小说集、、杂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学案
学习目标:
1、根据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多角度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2、学习圈点勾画法,积累语言,借鉴写法;学会质疑,培养发问精神;
3、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自省精神。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筝蕾堕丫杈掷伶仃嫌恶肃杀诀别可鄙什物惊惶瑟缩虐杀宽恕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惩罚憔悴
2.解释下列词语:
伶仃:憔悴:
嫌恶:笑柄:
可鄙: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3.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二、合作探究:
符号系统:
1. ~ ~ 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 ≈≈打算摘抄的内容;
5.……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8.!!表示精辟、赞赏;
9.★表示应注意的地方; 10.★★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三、交流展示: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对“精神的虐杀”如何理解?
四、精讲点拨:
1. 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游戏的看法。
五、达标测试
1. 有个同学读完本文后,把他的感受写成了下面的一首小诗。
你能模仿他,也把你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吗?
喜悦是风
想念是线
而我的心是很蓝很蓝的天空
每时每刻
风在吹,风筝在飞
我的创作:
2.在第三、四段中,文章反复强调“我”的心情很沉重:“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你对“我”此时心情的“沉重”是怎样理解的?
3.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
(“瘦得不堪”是否能去掉?为什么?)
4.他只得小嘴,着空中。
(句中加点词表现了小弟怎样的情态?)
5.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
(句中加点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六、拓展练习
鲁迅铜像碑记
稽山镜水,古越形胜,俊贤辈出,人杰地灵。
绍兴,哺育了一代精英鲁迅。
鲁迅,原名▲,字▲。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
百草园童趣,三味书屋启蒙,鲁迅由此起步,走向人生,走向世界,卓然成为伟大的▲家、▲家和
▲家。
“▲,▲”是先生一生的光辉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座右铭。
鲁迅精神光耀大地,为世人所传颂。
鲁迅,无愧于“▲”的称誉。
鹰翔碧空,凤栖桐林,先生魂系故土,人民心向英灵。
一九八六秋,由巴金、黄源、萧军等倡议,绍兴乡亲精心擘划,筹建鲁迅铜像,以使先生丰采赋形传真,永供后世缅怀瞻仰。
倡议甫出,八方响应,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热情资助。
经绍兴市鲁迅铜像筹建委员会承办,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落成。
日月经天,(A)□□□□,先生风范永驻,(B)□□□□□□,春风化雨,泽沐后人,爰为之记。
绍兴市人民政府敬立
【相关练习】
1.根据你的积累,把文中空缺填写完整。
2.根据对联的特点和上下文内容把(A)(B)两处补充完整。
(A):▲
(B):▲
3.鲁迅是绍兴人民心中不灭的灯。
对于绍兴旅游来说,鲁迅是吸引游客最好资源;对绍兴人民来说,鲁迅精神已融汇到了每一滴流淌的血液中。
假如绍兴今年要举办“鲁迅文化旅游年”活动,请你为其拟写一则宣传语。
你的宣传语:▲
4.你班黑板报上有一个版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发言,请仿此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而自己宁愿被黑暗吞噬。
你眼里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