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老师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教案1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能朗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能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加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理解和朗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四年级上册。
2.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内容、重点词汇解释、图片资料等。
3.黑板标书工具。
4.准备足够数量的风筝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风筝”这一话题,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展示风筝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风筝的美丽和飘扬。
2. 学习课文《风筝》(20分钟)1.听读课文。
2.课文讲解:解释生字词语、讲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主要人物台词,教师指导情感表达。
3. 词语学习(15分钟)1.教师解释并示范重点词汇的意思。
2.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关键词汇造句。
3.班级展示造句,加深对关键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4. 情感体验(10分钟)1.分组讨论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表达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感受,并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
5. 朗读训练与输出(20分钟)1.练习课文朗读,注重表达情感。
2.分组表演课文片段,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今日教学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热爱阅读和朗读。
•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励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部分内容。
2.撰写与课文故事有关的心得体会。
3.练习使用关键词汇造句。
六、教学反思•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助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应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景再现、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听一首风筝相关的歌曲。
(2)教师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激发学生对于风筝的兴趣和想象力。
(3)导入问题:大家知道风筝是什么吗?你们见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有什么形状?2.听课文并回答问题(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2)师生共同解答问题:风筝的发明人是谁?风筝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风筝有哪些种类?3.课文深度阅读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现风筝的起源并理解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词汇的意义。
(2)学生反复读课文,检查理解。
4.词汇扩展与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种类和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词汇。
(2)学生讨论和整理相关的词汇,如"Lantern kite"、"Sailing kites"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反思及作业一、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 - 小组讨论与展示 - 课文朗读与品味4.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发学生对风筝和风筝飞翔的兴趣。
•展示与讨论:播放风筝飞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描述和讨论。
•课文学习: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分析语言,理解作者的用意。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风筝的看法和体会。
•个人表达: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表演相关情景,表达对风筝的情感。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收获。
5.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 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和表演的质量。
- 考察学生的课文理解和表达水平。
二、作业设计1. 问题解答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 2. 你怎么理解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可以描述一下。
2. 写作练习请以《风筝》为题,写一则短文,描述一个你在童年时玩风筝的经历。
3. 朗读练习准备一段风筝相关的课文,并准备朗读给同学听。
4. 创作练习假设你是风筝,请描述一次风筝飞翔过程中的感受和见闻。
5. 课外阅读找一篇关于风筝的故事或文章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风筝》这篇课文,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旨在巩固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其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选自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童年的快乐和美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图片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富有情感的课文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操练。
此外,学生对于风筝这种传统游戏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快乐,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写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准备生字词卡片。
3.准备与风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风筝的美丽和快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对风筝有什么感情?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生字词?它们的意思是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以及风筝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6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6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风筝的形态和种类;2.能够描述风筝的飞翔过程;3.理解风筝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风筝的特点;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自己的风筝飞行计划。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合作制作风筝增进同学间的友谊;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珍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风筝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能够用简洁语言描述风筝的特点;3.通过合作制作风筝,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难点1.理解风筝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设计风筝飞行计划,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风筝的图画,让学生发表对风筝的看法,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风筝”。
2. 学习课文(20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16 风筝》,并解释生词和理解难点。
然后分组讨论风筝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 风筝制作(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教师准备的风筝制作材料,制作他们自己的风筝。
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4. 风筝飞行(20分钟)在风筝制作完成之后,学生到操场上进行风筝飞行活动。
可以设计小游戏,让风筝飞得更高更稳。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请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分享风筝飞行的体验,展望未来有哪些想法和计划。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制作风筝的亲身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了风筝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和风筝飞行活动,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创造力的积极探索。
下一节课可以引入更多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手工制作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以上就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6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风筝》的内涵,抓住故事情节中的主要内容及细节;–掌握关键词汇,能够正确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和珍惜;–增强学生对付出劳动不懈的认同和尊重。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友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细节体会友情的真谛。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热身:师生一起快速朗读课文《风筝》,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导入:谈论风筝的特点,引出友情的话题。
3.阅读理解: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第二课时1.复述故事:学生分组互相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小组讨论:讨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写作活动:让学生以故事为素材写一篇关于友谊的小短文。
4.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学习法•问题导入法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对《风筝》这个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活动形式的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其中所蕴含的友情。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写作环节中展现出了很大的进步,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友情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友谊的感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出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另外,在小组讨论和写作环节,一些学生表现得较为 passively 整体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还有待加强。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一步需要加强对课文中重要词汇的讲解,并设计更具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学习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3、研读课文第二小节,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
(学生齐背)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
3、关于风筝,你还能补充哪些知识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
(浏览完毕提示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
)
4、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
(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
(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点评。
(紧扣自学要求(1))
(3)出示课后横线上要求会认的5个生字。
他们都是你的朋友了吗?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
(提示:“磨坊”在本课都是多音字)
(4)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帮助他?
(5) 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描写生动的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用“”划出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时很快乐的句子。
2、指名交流,根据回答,媒体出示以下句子。
(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3、精读句(1)感受快乐。
①指名读句子。
②“憧憬”是什么意思?我们精心做风筝时心中憧憬什么?
“憧憬”是什么意思?我们精心做风筝时心中憧憬什么?
③指名学生回答:我们精心做风筝时,心里在想着什么呢?
(小结:刚才同学们想象的内容就是课文里这些小伙伴们精心做风筝时满怀的憧憬和希望。
)(相机板书:憧憬、希望)
④朗读句子,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指名读。
男女生赛读。
精读句(2),感悟快乐
①自由读句子,思考: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
②你能给“依然”换一个词语吗?
③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
④齐读句子。
二、研读课文
孩子们把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寄托在精心制作的风筝上,让我们跟随孩子们一起放飞风筝去吧!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描写放风筝的动作的词,用三角符号标记好,然后思考:这些词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情?(相机板书:快活)
2、研读句子,感悟快乐。
(1)欣赏放风筝的一组照片,文中哪个词写风筝刚起飞的样子?哪个词写风筝飞到空中优美的样子?请大家在书上点出来。
(2)指名回答,媒体依次出示词语,学生跟读:
凌空飞起翩翩飞舞。
(3)看着满载着憧憬和希望的风筝凌空飞起、翩翩起舞,此刻的心情怎么样?鼓励学生说出不同表示高兴心情的词语。
如:快乐、开心、激动、幸福等。
(5)师引导激情朗读: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
高;……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
(二)研读课文4——8自然段
过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好景不长,风筝在一阵风后线断了,飞走了。
我们的心情顿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指名读,其他学生认真听,用“---------”划出孩子们失去风筝后心情变化的语句。
2、指名交流,媒体出示:
(1)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2)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3)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指名正确朗读三个句子。
4、媒体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下加红点,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小伙伴怎样的心情?(相机板书:着急伤心)
5、指名同学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小伙伴们的心情一落千丈,变得垂头丧气?
6、练习朗读三句句子,注意体现出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1)自由读。
(2)挑战读。
(3)齐读。
7、孩子们四处寻找失落的风筝也没找到,但是他们仍不甘心,最后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村子的水磨坊那里,媒体出示句子: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1)齐读句子
(2)你们认为他们找到没有?指名交流。
(3)小结:不管有没有找到风筝,但相信孩子们已经找到了寄托在风筝身上的——快乐、幸福、憧憬和希望。
(相机板书:快乐)
(三)、总结全文
1、《风筝》这篇课文写了“我”小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
虽然,最后结果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只要孩子们希望不灭,憧憬还在,即使失去风筝难受,但孩子们可以重新做,再次放飞他们的理想、希望,让我们读者深深地感受到——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
2、齐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板书设计】
做风筝憧憬、希望
10风筝放风筝快活、高兴
(快乐)找风筝着急、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