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十三课《风筝的魅力》教案03

《风筝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更了解我国风筝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进对祖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感受美与科学融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欣赏,小组分析讨论及教师演示绘制一件风筝作品,进一步理解掌握民间艺术的造型美及色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自己作品参与活动的快乐,感受中国古典传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愿望。
知识拓展: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
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
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
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
称为“纸鸢”。
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
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
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
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
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
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
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
风格独特,栩栩如生。
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
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
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
“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
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
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
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风筝的魅力》教案3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教案3一. 教材分析《第13课风筝的魅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风筝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风筝制作的兴趣和热爱民间艺术的感情。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风筝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放过风筝,但对风筝的制作和设计较少接触。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具备一定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风筝的兴趣和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风筝的制作方法。
2.风筝设计的创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风筝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风筝制作材料(纸张、竹签、线等)。
3.划分教学区域,设置展示平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风筝,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讲解风筝的结构和制作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讲解的内容,动手制作风筝。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风筝,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总结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风筝设计中融入个人特色和创新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风筝制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制作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风筝,下节课进行展示。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50分钟。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通过展示各种风筝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风筝世界。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风筝的魅力》教学设计7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第13课风筝的魅力》是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以风筝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学习风筝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风筝的起源、发展,各种类型风筝的图片,以及制作风筝的步骤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风筝的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风筝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放过风筝,对风筝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风筝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风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风筝的种类、制作方法以及如何在风筝上进行绘画装饰。
2.针对这一重难点,教师需要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风筝的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示范法:展示制作风筝的步骤,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风筝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制作风筝的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风筝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风筝制作的材料和工具,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3.提前布置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风筝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步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制作风筝的心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风筝的魅力》教案2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教案2一. 教材分析《第13课风筝的魅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地域的风筝特色,通过学习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风格各异的风筝图案,以及详细的制作步骤,方便学生参考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都有一定的兴趣。
他们对手工制作充满热情,喜欢亲自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对风筝的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风筝文化背景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地域的风筝特色。
2.培养学生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地域的风筝特色,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形成独特的风筝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地域的风筝特色。
2.示范法: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探究法:引导学生探讨风筝制作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制作心得,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风筝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风筝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3.布置教室,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风格各异的风筝,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地域的风筝特色,为学生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风筝制作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同时,教师讲解风筝制作的注意事项,如如何折叠纸张、如何剪裁图案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制作步骤,动手制作风筝。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优质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优质教案第13课风筝的魅力学习领域设计应用课时建议 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准备教师:竹条、风筝纸、风筝图例、课件、胶带、棉绳、风筝线板。
学生:竹条、风筝纸、胶带、棉绳、风筝线板、飘带。
三、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风筝的结构特征和制作方法,运用传统材料制作一件板式菱形风筝。
难点:1、板式菱形风筝中骨架的左右对称和重心问题。
2、板式菱形风筝中十字形骨架缠绕。
3,板式菱形风筝面与风筝骨架的粘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通过查找资料,预习了关于风筝的知识。
现在,老师用抢答的方式检验大家预习的成果,请看题:(1)、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2)、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3)、中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在山东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总结:每年山东潍坊都会举办盛大的风筝节。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的风筝。
根据地域和制作风格的差异,风筝在不同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有特色的主要有北京、天津、南通、潍坊。
(二)、授新现在,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风筝的知识。
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一般有哪些?硬翅、软翅、板式、串式、桶式(立体)等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不同种类的风筝。
(1)、硬翅风筝硬翅风筝是用上下两根竹条做成翅膀的骨架,两侧边缘高,中间略凹,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的端部逸出,平着看去,像个元宝形。
所以有的人叫它“元宝翅风筝”或“扎燕风筝”(2)、软翅风筝它的翅膀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膀的下半部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
它的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这类风筝可以表现的主题范围很广,种类较多,题材有禽鸟、昆虫。
(3)、板式风筝就是人们常说的平面形风筝,它的形状和结构简单,风筝的四边用竹条支撑。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优质教案

第13课风筝的魅力学习领域设计应用课时建议 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准备教师:竹条、风筝纸、风筝图例、课件、胶带、棉绳、风筝线板。
学生:竹条、风筝纸、胶带、棉绳、风筝线板、飘带。
三、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风筝的结构特征和制作方法,运用传统材料制作一件板式菱形风筝。
难点:1、板式菱形风筝中骨架的左右对称和重心问题。
2、板式菱形风筝中十字形骨架缠绕。
3,板式菱形风筝面与风筝骨架的粘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通过查找资料,预习了关于风筝的知识。
现在,老师用抢答的方式检验大家预习的成果,请看题:(1)、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2)、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3)、中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在山东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总结:每年山东潍坊都会举办盛大的风筝节。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的风筝。
根据地域和制作风格的差异,风筝在不同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有特色的主要有北京、天津、南通、潍坊。
(二)、授新现在,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风筝的知识。
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一般有哪些?硬翅、软翅、板式、串式、桶式(立体)等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不同种类的风筝。
(1)、硬翅风筝硬翅风筝是用上下两根竹条做成翅膀的骨架,两侧边缘高,中间略凹,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的端部逸出,平着看去,像个元宝形。
所以有的人叫它“元宝翅风筝”或“扎燕风筝”(2)、软翅风筝它的翅膀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膀的下半部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
它的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这类风筝可以表现的主题范围很广,种类较多,题材有禽鸟、昆虫。
(3)、板式风筝就是人们常说的平面形风筝,它的形状和结构简单,风筝的四边用竹条支撑。
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更了解我国风筝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欣赏,小组分析讨论及教师演示绘制一件风筝作品,进一步理解掌握民间艺术的造型美及色彩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体验用自己作品参与活动的快乐。
2学情分析本课学习主体为小学五年级孩子,这一年龄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
因此课前布置了学生独立进行课前预习有关风筝知识的任务。
《风筝的魅力》一课的设计,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思维从现实生活之中常见的玩具风筝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体会艺术与身边的事物紧密的联系。
3重点难点1、学生学会从身边事物出发认识风筝文化,了解风筝的来历、作用,制作。
2、风筝工艺的掌握和实践。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风筝。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一)导入新课古诗导入:师:“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古诗《村居》。
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一首古诗。
在这首诗里有个词‘纸鸢’老师不太明白。
哪位同学能给老师说说?生: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风筝的历史距今有多少年了吗?风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你们看!一位叫墨子的老先生正在制作一只木鸟,墨子花了。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优质教案

第13课风筝地魅力学习领域设计应用课时建议 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筝地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风筝地种类、结构特征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地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地热爱。
二、教学准备教师:竹条、风筝纸、风筝图例、课件、胶带、棉绳、风筝线板。
学生:竹条、风筝纸、胶带、棉绳、风筝线板、飘带。
三、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风筝地结构特征和制作方法,运用传统材料制作一件板式菱形风筝。
难点:1、板式菱形风筝中骨架地左右对称和重心问题。
2、板式菱形风筝中十字形骨架缠绕。
3,板式菱形风筝面与风筝骨架地粘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通过查找资料,预习了关于风筝地知识。
现在,老师用抢答地方式检验大家预习地成果,请看题:(1)、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地风筝是由古代地哲学家墨翟制造地。
(2)、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地历史。
(3)、中国最大地风筝制造地在山东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总结:每年山东潍坊都会举办盛大地风筝节。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些形态各异地风筝。
根据地域和制作风格地差异,风筝在不同地城市呈现出不同地地方特色。
最有特色地主要有北京、天津、南通、潍坊。
(二)、授新现在,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风筝地知识。
中国传统风筝地种类一般有哪些?硬翅、软翅、板式、串式、桶式(立体)等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不同种类地风筝。
(1)、硬翅风筝硬翅风筝是用上下两根竹条做成翅膀地骨架,两侧边缘高,中间略凹,翅地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地端部逸出,平着看去,像个元宝形。
所以有地人叫它“元宝翅风筝”或“扎燕风筝”(2)、软翅风筝它地翅膀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膀地下半部是软性地,没有主条依附。
它地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这类风筝可以表现地主题范围很广,种类较多,题材有禽鸟、昆虫。
(3)、板式风筝就是人们常说地平面形风筝,它地形状和结构简单,风筝地四边用竹条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比赛获
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更了解我国风筝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欣赏,小组分析讨论及教师演示绘制一件风筝作品,进一步理解掌握民间艺术的造型美及色彩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体验用自己作品参与活动的快乐。
2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主体为小学五年级孩子,这一年龄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
因此课前布置了学生独立进行课前预习有关风筝知识的任务。
《风筝的魅力》一课的设计,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思维从现实生活之中常见的玩具风筝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体会艺术与身边的事物紧密的联系。
3重点难点
1、学生学会从身边事物出发认识风筝文化,了解风筝的来历、作用,制作。
2、风筝工艺的掌握和实践。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风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
古诗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古诗《村居》。
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一首古诗。
在这首诗里有个词‘纸鸢’老师不太明白。
哪位同学能给老师说说?
生: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风筝的历史距今有多少年了吗?风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你们看!一位叫墨子的老先生正在制作一只木鸟,墨子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