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导学案(第一课时)
风筝_导学案 (2)

(1)用___画出描写小伙伴放风筝心情的句子。
(2)从中体会到了小伙伴怎样的心情?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
⑴读思:指名读课文。
⑵读画:
a风筝做好了,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
质疑:“憧憬”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
引导理解:“依然”开始是什么样的心情?(充满希望)
2、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习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学习
重难点
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变化写具体。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课文相关的资料
导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听写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深究 体悟情感
(1)自读找规律,用方法。
(2)汇报交流:
加一加:麻+石=磨
形近字比较:异——导
同偏旁:遥 遍 逢
数笔画:插
(3)同座验收
三、再读课文 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读文:准确流利。
3、默读课文:提示分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1)引:自读第一段,想想是些孩子们做风筝么?(不是)
找风筝(第四结构段),师点拨: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
↓↓
伤心 着急
(2)我们垂头丧气的坐在……(神态描写)
情绪低落,伤心――同座读,多处伤心的语气。
(3)“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在……(语言描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藤野先生》 导学案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重点)2、收集鲁迅生平及其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难点)【资料助读】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棋手。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且介文杂文》等杂文集。
我们已学过了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
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可以通过这篇课文来了解。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1、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2、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4、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5、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4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导学案含习题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4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导学案含习题1《古诗二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咏柳1.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是一个希望勃发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春天吧!观赏视频:《春天的中国》2.清朝有位诗人高鼎,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出示课题:村居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咏柳1.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
自古就有许多赞颂春天的的诗文。
2.今天,我们学习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3.出示课题:咏柳咏:歌颂、赞美。
咏柳:赞美柳树。
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在听读诗歌中能关注读音和节奏。
2.用借助插图、图片,音、形、义结合等方法正确认读11个生字。
3.反复练读,懂得诗歌大意,体会诗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1.反复认读、图文识字等方法,认识生字新词。
2.听读、跟读、配乐朗读等方式读好诗歌,理解诗歌。
三、字词运用1.把生字和对应的音节连起来。
拂绦醉咏裁莺zuì fú tāo yǒng yīng cái2.拼一拼,写一写。
tóng nián bì lǜ huà zhuāng sī guā jiǎn dāo(童年)(碧绿)(化妆)(丝瓜)(剪刀)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五、初读感知(一)初读感知,认读字词1.问题引领:读古诗,想想跟生字交朋友的方法。
《风筝》导学案

4、《风筝》导学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和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二、预习内容(一)、了解作者及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三闲集》,散文诗集《野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共收作品23篇。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风筝》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在新发现的鲁迅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
《风筝》的寓意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体现了作家几年来的思想进程和严肃认真的自我解剖的态度。
3、《我的兄弟》原文及评价见教师用书。
(二)、字形音义及释词。
1、给词语注音或者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憔()悴() jué()别点zhuì()xián()恶sè( )缩苦心孤诣()虐()杀宽恕(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劳模( )恶心()模样()嫌恶()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伶仃——憔悴——点缀—- 诀别—-惊惶-- 瑟缩-—虐杀——恍然大悟—-瘦得不堪——苦心孤诣--4、朗读课文。
三、导入多媒体展示《村居》,师生齐读。
老师提问:“诗歌中的‘纸鸢’指的是什么?谈到风筝你会想到什师么?学生畅谈与风筝相关的人和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童年,关于童年玩物的一些故事,那么鲁迅先生和风筝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回忆.四、师生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1、让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在听读中中思考问题.(1)、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请你概述一下.明确:一是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候我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二是我的一段感情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本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
低段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从课外书的阅读情况看,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错,但需要继续加强写字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笔顺的正确把握,书写姿势的养成,及看完整的字、词、句再书写的习惯。
班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上课的意识,听课习惯比较欠缺,也不能自觉完成作业。
这些孩子纪律涣散,往往比较自私、娇气,卫生、学习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常规方面还要继续加强。
另外,学生整体来说不够静心,这一点在做题时尤为突出,往往不看题目就动笔做题。
这个坏习惯需要花时间好好改正。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
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
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
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1 春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重点)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
(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嗡()酝酿()抖擞()朗rùn()wǎn()转hōng()托静mò()jiànzhuàng()应和()风筝()liá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liáo()草掺和()挣扎()眼花liáo()乱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
文中比喻。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
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着你。
....V抚摸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之情。
(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一、体会优美的情境1.2. 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点?3.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二、品味精彩的语言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赏析:本句综合用运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1风筝导学案

1、课文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提示:专读有关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2、对待鲁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Leabharlann 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二、合作交流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时儿童的天使。”为什么说是“不幸”?(提示:把“我”分为明理之前的“我”与明理之后的“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不幸)
课前热身: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采集:(调动知识储备或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鲁迅)
本文的体裁,选自《》,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字。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
散文诗集:杂文集:
(二)积累字词:(秀出风采)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四、当堂检测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五、总结反馈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使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三、展示环节
1、朗读课文2、研读赏析
把握文章的主旨
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风筝》阅读练习带答案

《风筝》阅读题导学案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整理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整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一、答案: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2.从小兄弟自己整理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答:3.根据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答: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
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答: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6、当“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留他绝望的站在屋里”时,小兄弟有什么表现?请展开想象,用一百字左右描述出当时的情景答案: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5、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
6、他愣愣的站在原地,不知不觉两行泪竟流了下来。
他蹲下身,想去捡那风筝的“残尸”,却发现有液体滑落到嘴里,比盐还要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人:山东淄博驿寄尺素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预习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
..() jué()别点zhuì()xián()恶sè()缩苦..()憔悴
心孤诣.()虐.()杀宽恕.()
二、多音字注音:
恶:凶恶()恶心()嫌恶()
什:什物()什么()模:劳模()模样()
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加点的词造句:
伶仃——憔悴——
点缀——诀别——
惊惶——瑟缩——
恍然大悟——虐杀——
苦心孤诣——
四、作者简介
鲁迅(188—1936)本名____,浙江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初》,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等。
导学案:
1、预习成果展示:
教师听写字词,找四名学生板演。
2、合作探究:
(一)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回答问题: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达标检测:做《同步训练》积累与运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学习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3、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预习案:
(一)反复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导学案:
1、预习成果展示:
2、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并讨论思考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小兄弟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其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
(4)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5)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6)“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不幸”?
(7)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8)结尾说作者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为什么?
扩展延伸:学习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
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达标检测:做同步训练《能力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