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导学案[1]

合集下载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第一课时)备课人:审稿人:定稿人:授课时间:月日导学目标: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及写作背景2、熟悉字词,扫清阅读障碍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作品。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瑟.缩()什.物()苦心孤诣.()宽恕.()丫杈.()惊惶.()伶dīng()huǎng()然大悟mú()样nûâ()杀juã()别课堂探究:朗读课文,探究问题探究一: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探究二:理清课文结构,给课文分段(现实——回忆——现实),并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巩固训练:1、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笑柄尘封惊慌失措()B、什物糊涂宽怒苦心孤旨()C、肃杀虐杀点辍恍然大悟()D、吐雷堕落惩罚毫不忆及()2、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

(对√,错×)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

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我的疑问:课后拓展: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100字左右)2《风筝》导学案(第二课时)备课人:审稿人:定稿人:授课时间:月日导学目标:1、再读课文,体会亲情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课前预习:课文第四段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待得很清楚,请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七年级语文上风筝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鲁迅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中表情达意的精炼词句。

2.联系语境理解富有思想内涵的语句。

3.逐步感悟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小时候玩过不少玩具,请讲一段你与玩具间发生的故事,具体讲述你当时的内心感受。

(二)知识链接: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对鲁迅的《风筝》是表现丰富浓郁亲情的经典之作,对刚入中学的少年有极好的引导和启发,放在本单元第一课很有代表性,为后几篇文章的学习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基础。

(三)自主性学习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堕.()(2)寂寞.()(3)憔悴..()(4)诀.别()(5)嫌恶..()(6)可鄙.()(7)惊惶.()(8)虐.杀()整体感知(1)这篇散文鲁迅回忆了童年时的一件什么往事?你读了有什么感想?(2)小时候为什么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玩的玩艺?(3)我为什么认为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4)我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2.请画出有疑难的语句,联系语境做体会。

3.积累表意丰富而深邃的精炼词句。

(四)合作探究作者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五)、当堂检测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2这样苦心孤诣....的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3.失了色瑟..缩着。

4.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六)、课堂小结:重点理解了文中关键词句的丰富内涵,从而领悟了作者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本节课由浅入深地引导同学们感受鲁迅深邃的思想(七)、课后作业:1.给读一读,写一写处的词注音并抄写三遍。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播放一首充满童年乐趣的儿歌《又是一年三月三》,把同学们的记忆拉回到美好的童年时代,再次回味童年的快乐。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是一篇描写友情和成长的小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之一。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理解成长的不易,更懂得如何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一、课前引导1. 请谈谈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的人?2. 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被帮助过吗?说说你的经历。

3. 翻开《风筝》,看看书中的封面和标题,你能猜测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吗?二、课堂阅读1.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风筝》的故事梗概:《风筝》主要讲述了两个年龄相仿、性格迥异的男孩——胡巴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与成长。

胡巴是一个风筝高手,阿米尔则是一个书呆子。

在阿富汗风筝比赛中,胡巴和阿米尔一起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了冠军。

但是,这个胜利却让阿米尔失去了胡巴的友情。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胡巴替阿米尔去捡飞落在地上的风筝,结果被对手阿西夫追上追打,阿米尔在关键时刻胆怯逃走,并且还背叛了胡巴。

从那以后,胡巴离开了阿米尔的生活,一直到阿米尔成年后,才得以再次见到胡巴,和解和回归。

2.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筝》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第一章:儿时记忆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自己和胡巴之间的故事。

主要情节:阿米尔和胡巴小时候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在阿富汗,经常一起玩耍。

胡巴是一个非常擅长飞风筝的高手,曾经带领阿米尔赢得过风筝比赛的冠军。

不过阿米尔嫉妒胡巴的天赋和英勇,内心很不满足。

第二章:过往时光背景介绍:作者描述了阿米尔和胡巴的奇特经历。

主要情节:有一次阿米尔和胡巴在街头上捡到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他们一起把风筝飞得非常高。

接着,胡巴开始追着那个风筝跑,阿米尔则在他身后紧随其后。

他们追到了别的孩子手中,抢了风筝,便丢掉了。

而这个惨重的事故深深地影响着阿米尔的成长和心灵。

第三章:过去与现在背景介绍:卡巴尔是胡巴的故居,也是阿米尔的家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理解故事内容,感悟主题,熟练掌握本课阅
读策略。

2.培养学生感悟人生道理,情感熏陶,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导学内容
《风筝》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课文
让学生认真阅读《风筝》,可以分段阅读,每读完一段就进行简要复述,帮助
学生理解内容。

3. 阅读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比如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理解上下文,
预测故事发展等。

4. 文字赏析
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段进行赏析,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用词运用和意义表达。

5. 情感体验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体
会故事的深层含义。

四、导学反馈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针对导学目标进行反馈,检验学生的学习
效果。

五、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或写作,可以完成课后练习或者撰写感想,巩固理解,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风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风筝 导学案 教师版

风筝 导学案 教师版

1、《风筝》导学案主备人:谢晓红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重点)(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教学重点)(三)情感目标: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难点)知识链接: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骨头最硬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的生命写照。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中篇小说:《阿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自主学习】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蜈蚣..( ) 憔悴..( ) 点缀( ) 诀..( ) 伶仃( )别嫌( )恶瑟.( )缩苦心孤诣( ) 虐( )杀堕( )下去宽恕()23、本文记叙顺序是:本文主要内容是叙述了(结合时间、人物、事件进行概括)文章的线索是。

4、在文中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探究】1、读过全文后,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弟弟”有什么印象?(重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进行回答)2、体会全篇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4、深入探究:(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作者描写北京的风筝与描写故乡的风筝,在详略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3)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他想逃避什么?(4)关于本文主题你如何理解?【交流展示】一、组内交流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派代表板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风筝)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风筝)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说《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二、了解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⑧突然想念10岁以前的他。在雨后的泥地里,我载不动他,他便啪一下跳下车去,踩着软泥,在小路上一边奋力飞奔,一边回头看我,而且兴奋地大喊:“姐姐,快点骑啊!你追不上我啦!”我看着他两条瘦瘦的小腿,犹如一只鸟儿的翼翅,自由地在风里拍打,心底的温情,慢慢膨胀,成为一朵大大的棉花糖。
⑨那段记忆,我写入了书里,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看到;而我也会看到,他褪掉沉重的外壳,如一只蓬勃的大鸟,毫不犹豫地飞离我锐利冷硬的光环。
1.请同学们依据预习案朗读课文,标注每一段的序号,圈画应积累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理清文章结构,结合全文,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风筝时感到“惊异”和“悲哀”。通过第3、4段体会作者在描写小兄弟时流露的感情。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4.将预习中不Z" T/ v: X, h, y+ l⑤有时候我会背着父母出去寻他,在家门口父母不会经过的小巷子里,他坐在石凳上,低头用一根树枝胡乱地画着什么,我劝他起来回家,他始终不肯,只说:“让我一个人待会儿。”我只好走开,没多远,听见后面啪嗒啪嗒的有脚步声,回头,却看到一只毛色灰暗的流浪狗,停住了,用忧伤一的目光,安静地注视着我。我的心突然很疼,不忍再看,扭头走开。

风筝导学案1

风筝导学案1

第一单元第四课《风筝》导学案主编:龚永志审阅:李红茹吴海丽班级:姓名一、课堂目标导航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二、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知识链接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3、关于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学习过程生字生词我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蜈蚣..()()伶仃..( )()憔悴..( )()模.样()诀.别( ) 点缀.()嫌恶.( ) 苦心孤诣.( )虐.杀( ) 堕.下去( ) 宽恕.( ) 瑟.缩( )2、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2)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3)失了色瑟缩..着。

(4)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朗读课文我感知名言警句: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教师寄语: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小声读课文,拿起笔,标上段号,用你喜欢的符号做好圈点勾画,把你的理解或者疑问记在某个句子旁边。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3、把你不懂的地方写在下面,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深入学习我探究1、课文第一段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处风筝浮动”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5、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小结:一出风筝事件,让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却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

风筝(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风筝(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风筝(导学案)活动背景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玩具,也是一种飞行器。

它可以飞到很高的天空中,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

风筝制作和飞行需要技巧和耐心,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制作风筝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目标1.了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掌握风筝的基本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4.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并鼓励他们自主设计风筝。

活动内容活动一:了解风筝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种类的风筝,并介绍风筝的起源、历史和种类。

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活动二:制作简单风筝教师可以将制作简单风筝的材料和工具准备好,然后对学生进行制作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掌握风筝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活动三:个性化风筝设计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自己心目中的风筝,并与同学一起合作制作自己的作品。

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四:风筝飞行比赛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风筝飞行比赛。

通过这次比赛,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风筝的性能和特点,并在比赛中体验到竞争与合作的体验。

活动流程活动时间内容活动一30分钟了解风筝活动二60分钟制作简单风筝活动三90分钟个性化风筝设计活动四60分钟风筝飞行比赛教学重点1.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和基本种类。

2.学生掌握风筝的基本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3.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制作自己的风筝。

教学难点1.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细致程度。

2.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风筝制作过程中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细致程度。

2.对学生合作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对学生制作的风筝进行评比,选出最佳风筝设计和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准确理解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亲情。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感受文章流露出来的手足深情。

2、2、细致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意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学习任务一: 调动知识储备或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浙江人,字。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和。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

作品简况:
小说集:历史小说集:
散文集:散文诗集:
杂文集:
(二)学习任务二:积累字词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蟹.()可鄙.()丫杈.()点缀.()嫌恶.()瑟.缩()什.物()荡漾.()虐.杀()憔.悴()苦心孤诣.()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解()恶()模()
()()()
()()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án 恶duò落惊huáng
zhàn 钱下zhuì彷huáng
4、词语积累:给下列词语释义
伶仃:
憔悴:
点缀:
瑟缩:
苦心孤诣: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三)学习任务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①亲情。

②自我解剖。

③封建教育。

④科学思想。

⑤宽恕别人。

⑥儿童教育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合作共建
将问题分成三组,学生分成三大组,重点研讨所分任务,兼顾其他问题。

抽四人小组代表向全班报告,有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点评。

第一组问题:(用心读1-2节,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提示:专读有关句子,进行体会)
2、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第三组问题:
1、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提示:从正面思考,鲁迅的正面主张是什么?)
3、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他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三、总结:把握文章的主旨
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总结:一出风筝事件,让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却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

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

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达标测评】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憔悴
..()()诀.别()什.物()
虐.杀()恍.然()荡漾.()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体裁),选自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3.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悲哀”是因为,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5.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7.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8.“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

9.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10.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

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二)①那个夏季到来之前,我还只有在救生圈的环护之下游水的经历,而当那个夏天的季风炎热撩人的时候,爸爸说:你该考取深水合格证了。

②离开救生圈我真的很害怕,但是爸爸两条有力的手臂总在前面迎着我,我手忙脚乱扑向爸爸就像扑向救命的方舟。

开始是三米、五米,后来十米、五十米,随着我渐识水性,爸爸离我愈来愈远,但他始终是我的目标,慢慢我就不再把爸爸当救命方舟而是当做永远的岸。

③到暑热将退之时我已能一气游上2000米,但深水测验那天我仍然紧张。

爸爸说,别怕,我在你身边,爸爸一直游在我的身边,我感觉很安全。

回家不知有多骄傲地让妈妈赶快把深水合格证缝在我的泳衣上,那年我10岁。

④转年我就被选进区游泳队,参加一年一度的“横渡活动”。

那天我极兴奋地游在气球方阵中,却突然“砰”的一声脆响,然后竟是我手中的线绳软软地飘下来。

看着那片天空竟没有我心里的一块色彩,心里不知有多沮丧。

⑤精疲力竭回到家,爸妈已经在准备午饭。

那天正是周日,爸妈说,他们去看我了,没进去,站在铁栅栏外面,密匝匝的人群挡着他们的视线。

我说,我游的是气球方阵。

爸妈说,看见气球了,有一只下水不久就爆炸了是不是?我喊起来,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呀!
⑥以后年年都游“横渡”,爸妈再没去看过。

有几次在水里出风头,喝彩的人里也没有爸妈。

夏季里每见我翻出泳衣,他们大多是一句老调,“小心呀!”我早已不是他们怀前膝下的小孩子,也总是很平淡很无味的回一句:“没事儿!”
⑦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季,我只下了一次水,是在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小水库,挥臂击水一气游
出很远,环身四望,几百米周遭也只我孤身一人。

我躺在水面上小憩,忽然就想起2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初识水性的小姑娘,而今再不会有爸爸的臂膀在前面迎着,再不会有爸爸的身影在侧旁护卫,遥望远岸,人影如蚁,那里面也不会再有爸妈目光的守望。

我的童年正是爸妈人生的夏季,如今爸妈已经走在秋日夕阳里,我也在独担这中年的苦夏了,才知这一季很苦很累需要很多血汗付出的辛苦。

多少年来每当有人夸我水性,我还只是为自己骄傲,到这时才恍然明白我该对谁心存感激。

这样想着,只觉光耀目眩,是一层泪水悄悄蒙上来。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斑斓.()点缀.()嬉.水()目眩.()
12.“爸爸只是周日的教练,每天中午下班回家匆匆扒两口饭就顶着烈日陪我去游泳场的是妈妈。

妈妈不大会水,就在岸上坐着,守着衣服,看着我,直到我完成爸爸规定的水下功课。

”以上内容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应插段与段之间。

13.为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①爸爸用什么方式教“找”游泳?()
A.让“我”在水里扑打,他用手臂扶“我”。

B.让“我”在水里扑打,在前面迎“我”。

C.让“我”一个人愈游愈远而不管“我”。

D.让“我”在救生圈环护下学游泳。

②“我”把爸爸当作“永远的岸”意思是()
A.爸爸身材高大像海岸一样。

B.爸爸站在岸边,那儿很安全。

C.爸爸有力的手臂迎着“我”,令“我”感到安全。

D.“我”把爸爸当作目标不断地向他靠拢。

14.“我”能顺利通过深水测验的直接原因是。

15.刚下水不久,“我”的心情就沮丧,是因为。

16.“我”长大了之后,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再去看“我”游泳?
17.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课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到自己有待加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