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魅力之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与进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一、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内容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每一个数的来历和含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数的认知和传统数学的发展历程。

还可以通过数学中的一些问题和算式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古代数学家们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家们的智慧和成就。

可以通过数学中的一些图形和图案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和文化符号,让学生在欣赏这些图案的也能够对这些图案的构造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还可以通过数学中的曲线和比例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和比例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除了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也是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数学游戏,比如《算盘》和《五子棋》,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中国传统数学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剪纸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数学图案的构造原理,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数学家的故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基本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

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我们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和实施策略。

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增强文化自信心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2.培养创新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智慧。

三、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1.教材选择在编写数学教材时,应相应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可以选取一些与数学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谜语、童谣等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设置数学题材在数学题目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古代算法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理解古人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是如何进行计算的;或者设计一些与中国古代建筑、绘画等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魅力。

3.课堂活动设计设计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游戏和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传统建筑、传统绘画等,并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体验中学习数学;或者设置一些与中国传统乐器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实践案例为了验证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我们在某小学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解题能力之外,数学课堂还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片沃土。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感到厌倦和难以理解。

然而,当我们在数学问题中引入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时,学生就能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引用古代中国数学家刘徽的《九章算术》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圆的数学性质早已在中国古代就被研究得非常透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把学习的焦点从纯粹的计算中转移到了对古代智慧的探索,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开阔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斐波那契数列时,我们可以将其与中国古代的“兔子生子”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数学背后的哲学意义和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的应用,还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目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危险。

而数学作为一门普世的学科,可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介绍传统数学的成就,如中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的割术、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等等,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论高中数学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

论高中数学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

论高中数学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摘要】高中数学教材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承方面,数学教材中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成就和数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

通过开发,数学教材可以引导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

高中数学教材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和影响力。

我们应该重视并发挥高中数学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引言、高中数学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结论、重要性、价值1. 引言1.1 高中数学教材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使数学变得更加具有文化魅力,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材中,还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孔子的仁爱之道、屈原的爱国情怀、墨子的兼爱精神等精神内涵,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高中数学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教材,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智慧。

在数学教材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授几何知识的时候,可以引用《周髀算经》中的几何原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几何学的贡献。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拓展他们的历史视野和文化底蕴。

在数学教材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数学的魅力之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数学的魅力之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引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些文化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也十分丰富,例如洛书,河图,太极图等。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史,数学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般,熠熠生辉。

正文: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过宋代诗人邵康节的一首《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至今都忘不了这首诗,因为这虽然是一首语文诗歌,但是却可以说是我的数学启蒙诗。

当时年幼的我对这首诗有着极大的兴趣,这首诗短小精悍,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其中,而且意境很美,引起我的无限遐想。

这首诗使我认识到了数学的奇妙,也许这就是数学的独特魅力吧。

《山村咏怀》对我的影响很大,它使年幼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数学原来是那么的奇妙,从那以后,我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开始努力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亮点,到现在也有了不少的发现,将其整理如下:1.对联中的数学:(1)到来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这首对联乍一看是写冬天时梅花盛开,雪景迷人和山势奇峻,溪水蜿蜒不断,但是再仔细读几遍,会逐渐发现这幅对联并不那么简单,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总感觉似曾相识,闭上眼睛,冥想片刻,顿悟,原来这是个谐音联,上句是音乐中的简谱中的“多瑞迷发扫拉西”七个音,这七个音对应的就是”1234567”,而再细看下联,原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多么奇妙!(2)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相传这是清朝乾隆时期设百叟宴时乾隆和纪晓岚所作的一副对联,说的是一位长寿的老者一百四十一岁。

花甲重逢,所谓花甲,即六十岁,重逢,即两个六十岁,也就是一百二十岁,增加三七岁月,三七,即二十一年,相加便得一百四十一;古稀双庆,所谓古稀,即七十岁,双庆,也就是两个七十岁,也就是一百四十岁,更多一度春秋,即再加一年,相加也得一百四十一。

(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是民国时期一个人在自家门口贴的对联,仔细看看,可以发现,上联没有一,下联没有十,横批中只有南北,没有东西,好好一想,原来又是个谐音联,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深深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

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文章:
标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魅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不仅学习数字和运算,还可以领略丰富的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融入数学教学,必将使学生在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的力量,让数学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一、数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古人在数学方面有许多出色的成就,比如古代的算盘,古代数学家刘徽的《九章算术》等。

通过学习古代数学工具和着作,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尊重和热爱。

二、古代算术与现代数学的联系
古代的算术方法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

比如古代的商帝算法、竖式乘法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解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符号
古代的汉字中融入了许多数学符号,比如“百”、“千”等,这些符号既是数字表示,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数学符号,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的重视和对数量的表达方式。

四、数学与传统节日
许多传统节日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春节的除夕夜和十五的元宵节等。

通过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数学文化,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还能够在娱乐中学习到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让我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探索数学的奥秘,让传统文化与数学之美在课堂中交相辉映,开启一场关于知识和文化的盛宴。

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数学题目的设计和数学知识的讲解来实现。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题材,设计一些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数学题目,例如关于传统节日的数学问题、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传统数学方法等。

通过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

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全方位推动来实现。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数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比赛、展览和活动,提振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

学校还可以在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增加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学校还可以邀请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来为学生讲解和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校教育的全方位推动,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教育中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承和弘扬。

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还可以丰富数学教育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渗透,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将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亮点,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人生观念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数学的“中国味道”

小学数学的“中国味道”

小学数学的“中国味道”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承载着孩子们对数学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而在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更是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也能感受到中国的深厚历史和独特风情。

这就是小学数学的“中国味道”。

一、数学教材中的中国元素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比如数学题材多以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为背景,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数字的故事”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如小平方。

在“长度的比较”中,会出现古代的长度单位,如尺、寸、尺寸等。

在数学教学中,也会融入一些中国传统的规矩和礼仪。

如学数数的时候,老师会教孩子用中文数数;在学习古代长度单位时,老师也会介绍中国古代使用的度量衡。

这些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小学数学的题目中,也经常出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题材,比如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数学题,如中秋节、春节等;还有一些有趣的数学题,如解数学谜题、推理题等,也会融入中国的历史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一些古代的数学成就也会融入到数学题目中,如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发明。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数学传统的尊重和认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会有诸多中国传统故事用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也能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老师会讲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中国传统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向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智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会举办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数学游戏、中国传统数学手工制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享受数学乐趣的也能更多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其中国味道的体现不仅仅是题材的选择和内容的融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引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些文化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也十分丰富,例如洛书,河图,太极图等。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史,数学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般,熠熠生辉。

正文: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过宋代诗人邵康节的一首《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至今都忘不了这首诗,因为这虽然是一首语文诗歌,但是却可以说是我的数学启蒙诗。

当时年幼的我对这首诗有着极大的兴趣,这首诗短小精悍,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其中,而且意境很美,引起我的无限遐想。

这首诗使我认识到了数学的奇妙,也许这就是数学的独特魅力吧。

《山村咏怀》对我的影响很大,它使年幼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数学原来是那么的奇妙,从那以后,我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开始努力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亮点,到现在也有了不少的发现,将其整理如下:
1.对联中的数学:
(1)到来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
这首对联乍一看是写冬天时梅花盛开,雪景迷人和山势奇峻,溪水蜿蜒不断,但是再仔细读几遍,会逐渐发现这幅对联并不那么简单,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总感觉似曾相识,闭上眼睛,冥想片刻,顿悟,原来这是个谐音联,上句是音乐中的简谱中的“多瑞迷发扫拉西”七个音,这七个音对应的就是”1234567”,而再细看下联,原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多么奇妙!
(2)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相传这是清朝乾隆时期设百叟宴时乾隆和纪晓岚所作的一副对联,说的是一位长寿的老者一百四十一岁。

花甲重逢,所谓花甲,即六十岁,重逢,即两个六十岁,也就是一百二十岁,增加三七岁月,三七,即二十一年,相加便得一百四十一;古稀双庆,所谓古稀,即七十岁,双庆,也就是两个七十岁,也就是一百四十岁,更多一度春秋,即再加一年,相加也得一百四十一。

(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这是民国时期一个人在自家门口贴的对联,仔细看看,可以发现,上联没有一,下联没有十,横批中只有南北,没有东西,好好一想,原来又是个谐音联,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深深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

2 诗歌中的数学
(1)一蒿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史上有名的十“一”诗,相传为纪晓岚所作,据说是乾隆南巡时,在江上看到一个渔翁摇橹而来,让纪晓岚即兴作一首诗,纪晓岚不愧是文坛奇才,当即做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中有十个“一字”,不但写了江上的景物,还写了渔翁的神态,体现了江景的美和渔翁的洒脱,十分贴切。

(2)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
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是代汉才女卓文君写给他的丈夫司马相如的一首抒情诗。

司马相如去京城求取功名,五年不写家书,心里想休了卓文君,当时他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千百万万百千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卓文君一看便知其意,当即含泪写了这样一首抒情诗给司马相如,这首诗从一写到万,又从万写到一,深深表达了卓文君对丈夫的思念爱慕之情。

司马相如收到这首抒情诗,感到无限愧疚,备受感动。

立刻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开始认真研究文学,终成一代文豪。

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时,也深深地被卓文君打动,她巧妙地将一到万镶嵌于诗中,深切的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无限思慕,我想若是缺少了这些数字,这终究会成为一首普普通通的诗吧。

(3)一白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是一首诗,同时也是一道数学题,翻译过来就是有一百个馒头和一百个和尚,大和尚一个人吃三个馒头,小和尚三个人吃一个馒头,最后求解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一旦翻译成现代文字,这道题变好做得多,只需要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很容易求解。

主要的并不是解出这道题,而是要体会到数学与诗歌的
联系,当诗歌与数学擦出火花,那将是很迷人的。

(4)笼中装满鹅与兔,七十二双眼睛露。

数脚正好二百六,多少鹅来多少兔?
其实这个就是“鸡兔同笼”问题,只不过将鸡换成了鹅而已,只要设出鹅和兔的数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便可以轻松求解。

3. 数学著作中的数学
(1)两鼠穿垣
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

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

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

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这道题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盈不足”中的一个问题,翻译过来便是:有垛厚五尺的墙壁,大小两只老鼠同时从墙的两面,沿一直线相对打洞。

大鼠第一天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为前一天的2倍;小鼠第一天也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是前一天的一半。

它们几天可以相遇?相遇时各打进了多少?
(2)物不知数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这个问题是《孙子算经》中的一个问题,翻译过来便是一个数不知道大小,它被三除余数为二,被五除余数为三,被七除余数为二,求这个数的
大小。

这是个很经典的问题,记得在学习MATLAB时,我也曾经常试着设计算法来计算这个问题,最后发现无法输出,后来一思考原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数个,必须给定该数的大小范围,才能够正确的输出。

(3)圆材埋壁
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
圆材埋壁是《九章算术》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可以解答出来。

勾股定理又称蒋铭祖定理,中国式发现勾股定理最早的国家。

4. 其他
(1)三角几何共计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
这是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话,现在要做的就是给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使其成为一句通顺的,意思明确的话。

高一时,数学老师给我们出了这道题,当时我一看这道题既和数学有一些关系,还和传统文学有关,一下子来了兴致,冥思苦想十来分钟,终于想出了答案:《三角》,《几何》,共计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一旦加上标点符号,便可轻松算出《几何》的价钱是六角,的确很奇妙。

除了以上我整理出来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学有关的还有很多,我所整理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数学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迷人,再加上它与传统文化擦出的火花,更使它具有无限的魅力,只要我们怀有一颗发现数学之美的眼睛,数学就会像天空中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