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合集下载

《大学》PPT

《大学》PPT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主要内容
《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三纲八目”。三个纲领,八个条目。
《大学》的“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 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 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 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 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 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 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 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也。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导语】⼤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1.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学(《礼记·⼤学》古本)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4。

知⽌⽽后有定5,定⽽后能静6,静⽽后能安7,安⽽后能虑8,虑⽽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11。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4,⼀是皆以修⾝为本15。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23,此之谓⾃谦24。

故君⼦必慎其独也25。

⼩⼈闲居为不善26,⽆所不⾄,见君⼦⽽后厌然27,掩其不善⽽著其善28。

⼈之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34,⼼⼴体胖35,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猗猗38。

有斐君⼦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贤其贤⽽亲其亲50,⼩⼈乐其乐⽽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大学
大学,通常被定义为提供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和创新的机构。

它是一个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

以下是关于大学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发展:
1.提供高等教育:大学是提供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它通过各种学科的课程
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胜任工作。

2.研究与学术:大学是进行研究、学术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

教授们带领
学生从事各种领域的研究,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人文艺术到工程技
术。

这些研究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知识库,而且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3.服务社会:大学通过培养人才、进行科研、创新技术、传播知识等多种方
式,为社会提供服务。

它不仅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还通过科研成果的应
用,推动社会进步。

4.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它通过保存和传播人类
文化遗产,培养公民意识,弘扬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创新。

5.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
重要。

大学通过与全球各地的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
究、资源共享、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大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通过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大学》 原文

《大学》 原文

《大学》原文《大学》是一篇关于道德和教育的文章,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大学》的原文及中文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言必信,行必果,硕果仅存,而不敢以玩百姓。

义之与恶也,其於同端,始觉者其妙,既悟者又昏。

言出必行,行成于思,思则有以不得已而成者矣。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故拔木必从其根,割麻必当其根。

矫其不从,朽其不勤,唯恐其不及,昔之人皆以为然,曾不知夫蒿人之心,如其缘木求鱼,茫然不解者数世矣。

夫惟无知者无畏,而知者必有惧。

呜呼!胡为其然也?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为其然也?必有坚志毅力,方能忍之,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故,小人闲居而不治,身体散而不正,其所亲爱,身体先焉,而後工夫焉。

或修身而不中其人,乃至於至人而无功。

此小人之所以然也。

君子尚其诚而去其华,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而力不足,跨马持鞭,人之初也,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之阴骘於陈,针也;白圭之玷於濮,墨也;上大夫之杀於国,申生也。

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国政,必反其身。

知桓公之好之而不与国政,必以其财。

是故,贤士务知道而不务作,劳其筋骨而不事名。

爱其国家,而恶其门户。

芝兰生於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富而改节。

既替余以诚,寤寐无所不有,则位非其位,名非其名,而天下之均也。

物未必美,美不必善。

善不必长,长不必久。

治国必先齐其家,齐家必先治其心,治其心必先诚其意,诚其意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原文及译文注释

《大学》原文及译文注释

《大学》原文及译文注释《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

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

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

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

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如果你想真诚,先让他知道。

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

事在人知,人知而诚,诚而正,正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治国,治国而平天下。

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

它的起源是混乱的,但最后一个不是。

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

译文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使人革故鼎新,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翻译及原文篇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大学》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完整版(带拼音)

《大学》完整版(带拼音)

大d à 学xu é大d à学xu é之zh ī道d ào ,在z ài 明m ín ɡ明m ín ɡ德d é,在z ài 亲q īn 民m ín ,在z ài 止zh ǐ于y ú至zh ì善sh àn 。

知zh ī止zh ǐ而ér 后h òu 有y ǒu 定d ìn ɡ,定d ìn ɡ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静j ìn ɡ,静j ìn ɡ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安ān ,安ān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虑l ǜ,虑l ǜ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得d é。

物w ù有y ǒu 本b ěn 末m ò,事sh ì有y ǒu 终zh ōn ɡ始sh ǐ。

知zh ī所su ǒ先xi ān 后h òu ,则z é近j ìn 道d ào 矣y ǐ。

古ɡǔ之zh ī欲y ù明m ín ɡ明m ín ɡ德d é于y ú天ti ān 下xi à者zh ě,先xi ān 治zh ì其q í国ɡu ó。

欲y ù治zh ì其q í国ɡu ó者zh ě,先xi ān 齐q í其q í家ji ā,欲y ù齐q í其q í家ji ā者zh ě,先xi ān 修xi ū其q í身sh ēn 。

欲y ù修xi ū其q í身sh ēn 者zh ě,先xi ān 正zh èn ɡ其q í心x ī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

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
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

无诸己,而後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榘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

所恶於下,毋以事上。

所恶於前,毋以先後。

所恶於後,毋以从前。

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

所恶於左,毋以交
於右。

此之谓榘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辟则为天下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於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7』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於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

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

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

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

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