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及反思(含课堂课后作业及答案)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及反思(含课堂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反思(人教版统编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反思(人教版统编版)

教案,教学设计附:教学计划
学科: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设计:钟老师等 页码:
5
2.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 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图文结合讲求自然, 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 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 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 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 中。 板书设计:
4
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 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 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 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 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 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 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 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4.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5.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 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 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学生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 引导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 市徐公的客店) 6.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明白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 停顿,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反思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教时:13课时《中彩那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教学策略本课拟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

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

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跟"心"有关的字:最容易记的字:最难写的字: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精读,合作学习,理解"诚信与财富"。

过程与方法:一、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以及部分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以及部分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1.激趣导入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吟读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及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地犯一些错误,二反思总结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及反思(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⑴ 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对课文熟悉的情况)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研究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粗心。

交流预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XXX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

一节课,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古诗,还积聚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

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讲授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聚。

课后,我举行了讲授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议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诲课程,进修资源和进修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长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讲授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

其时学生们的热情出格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第二天,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题目,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想完美的我课后充满烦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此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精选6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态平衡”“异想天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树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把握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树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读题,谈话引入1、齐读课题,谈话引入2、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打扫”森林》。

二、质疑问难,引导初读1、看到《“打扫”森林》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板书问题)(预设:为什么“打扫”这个词语要加双引号?打扫森林会产生什么后果?森林能被打扫吗?)2、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探索你想了解的内容,注意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

3、认读生字词:遭殃扫帚腐烂土壤栖息营巢逞凶繁殖腐殖质生态平衡多音字(扫:sǎo打扫 sào扫帚)4、说说读了课文,你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再次走进课文,相信聪明的你们定能自己解决问题的。

三、深读研究,实践语言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文中的这个启示是通过“打扫”森林这个故事而引出的。

是过渡段将这两部分联系起来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这个过渡段吧。

出示句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1)这是一个什么句?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了解这是一个设问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什么是“异想天开”?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让森林变得整洁美观。

)2、可是事实并不如林务官所愿,自然界有它的生存规律,再读课文,找出大自然带给我们启示的一句话。

出示句子:原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组合作,用生物链的形式填填说说森林里枯枝败叶、灌木丛、杂草和森林的联系。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1. 谈话引入: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

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

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

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 桂林山水一、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体会最后一句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六)指导背诵三、教学反思:《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

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3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过程:1. 检查预习。

2. 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3. 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4. 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5. 讨论外洞特点。

6. 讨论内洞的特点。

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7. 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教学反思: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

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4 七月的天山一、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五)拓展训练五、教学反思: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

现在我觉得: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

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

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

5 中彩那天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拼读“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2..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1.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课堂自习。

4.自学反馈。

.5.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四、教学反思: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

在学习《中彩那天》中,围绕解决“难题”,开展争辩探究:(1)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生: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

)(2)到底给谁呢?同意给父亲的举手,同意给库伯的举手。

(3)读书找理由,意见一致的可一起学习。

(4)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角度)展开争辩,发表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a出钱的角度。

b抽奖人的角度。

c家庭状况的角度。

d库伯不知道的角度。

e“K”字的角度。

f内心愉悦的角度。

(5)层层辩论,解决难题。

(过程略)(6)得出结论:诚实、信用是一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

(7)升华情感,课外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