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生认知特点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对2012年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解读

合集下载

初中浙教版科学教学重难点总结

初中浙教版科学教学重难点总结

初中浙教版科学教学重难点总结摘要:一、引言二、浙教版科学教学重难点概述1.科学课程的重要性2.浙教版科学教学的特点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分析1.物理学科的重难点2.化学学科的重难点3.生物学科的重难点四、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实践能力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提高。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初中浙教版科学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浙教版科学教学重难点概述1.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浙教版科学教学的特点浙教版科学教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观念。

同时,教材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分析1.物理学科的重难点物理学科的重难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和作用、简单机械、浮力、光的反射和折射等。

这些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2.化学学科的重难点化学学科的重难点主要包括:化学计量、化学反应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等。

这些知识点抽象性较强,学生较难掌握。

3.生物学科的重难点生物学科的重难点主要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等。

这些知识点涉及生命现象,学生较难直观感受。

四、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学生感知科学现象、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科学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分析

初中科学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分析
初中科学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分析
汇报人:
202X-01-05
CONTENTS
• 教材概述 • 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分析 • 教材使用建议 • 结论与建议
01
教材概述
教材的定位与目标
定位
面向初中学生,作为学习科学的 教材。
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 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奠
实验设计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注重 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让学 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和原 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探究精神。
实验操作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实验 操作步骤和方法,引导学 生逐步完成实验,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 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
04
教材使用建议
教师如何使用教材
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教师需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 ,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以
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 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进度 和质量的双重提高。
注重实验教学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内容较 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引 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观察、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建议
建议在教材中增加一些现代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以拓宽学生 的视野。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跨学科的内容,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医学等,以培养 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物质科学
物质科学内容概览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物质科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分类等方面,涉及物理和化学两个领域。
的能力。

浙教版《科学》新编教材的特色剖析

浙教版《科学》新编教材的特色剖析

浙教版《科学》新编教材的特色剖析作者:李冬婷陈伟强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教育部于2011年对初中科学教材做出新的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

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上)的新旧两版教材为例,通过对比总结出新版《科学》教材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一是教材框架在整合中凸显结构性。

二是教材内容在调整中体现全面性。

三是教材图文在设计中渗透主体性。

关键词:浙教版;《科学》;教材特色中图分类号:G6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13-002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科学教育在2012年出现了两大翻新。

一是对课标的翻新。

即将原先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改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二是对教材的翻新。

即在新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部于2011年对初中科学教材进行了同步的修改和完善,并于2012年秋季学期在各地区正式推广使用。

笔者主要从教材框架、教材内容、教材图文设计三个方面,对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上)的新旧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新版教材编写的特色,挖掘新版教材背后的改编意图,把握新教材所要传达的教学理念,希望能为优化教学实践带来帮助。

一、教材框架在整合中凸显结构性布鲁纳在其结构主义中特别强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1]本文通过对比新旧两版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发现两版教材都充分体现了“整合中保留结构,结构中体现整合”的特点。

但是,新版教材在整合中更加凸显结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容框架体系显性化新版教材内容框架由隐性转向显性。

新教材很好地将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等五大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地统整到每一章当中。

并且在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当中,以结构框架图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向学生呈现了科学学习的内容(五大领域)和方法(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

基于学生认知起点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浙教版科学《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教学片段分析

基于学生认知起点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浙教版科学《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教学片段分析
合 性 、 放性 、 开 探究 性 ,
学 习者本 身的 知识和 生 活经验 具 有差 异性 , 师 教 虽 然 对课 堂进行 了充分 的预 设 , 而在 实 际 的教 然 学 中, 往会 忽 视学 生 真正 的认 知 起 点 , 只是 往 而 盲 目地 想 当然 , 臆 想 确定 学 生 的学 习起 点 , 凭 教
材 后 的 问题 与 练 习题 。
5 教 学 反 思
真 空 中 自由膨 胀 的过程 是不 可逆 的 。 师: 这些 说法 都不 错 , 当然 还 有 其 他 不 同 的
表 述 , 有 的这 些表 述 都是 等价 的 。 同学 们 课 所 请 后 相互 讨论交 流 。
4 6 回顾 与 思 考 .
关键词 : 知起 点; 效教学 ; 近发展 区 认 有 最 中 图 分 类 号 : 3 . G6 3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 4 (0 0 9 S 一 0 7 — 4 10 — 18 2 1 )( ) 0 5
美 国教育 心 理 学 家 奥 苏 伯 尔 在 其 所 著《 教
动机 也 不可能 实 现 。 此 开 尔 文 表 述 也 可 说 成 : 因 第二 类 永动机 不 可能 实 现 。 见我 们 不仅 要 受制 可
地 对 书本知 识 的记忆 和接受 , 因此必须 关 注学 生 原 有认识 对科 学 学 习的影 响[ , 科学 教 学 中努 2在 ] 力 做到 “ 了解 学情 , 握起 点” 把 。 下 面结合 自己的 一节校 级公 开课 —— 浙 教 版初 中科 学七 年级 下《 物体为 什 么会下 落 》 选 [, 3 取 五个教 学 片断 , 谈 如何基 于学 生认 知起 点开 谈 于 能量 的转化 与守 恒定 律 , 要受 到能 量转 化方 还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科书中科学史内容的分析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科书中科学史内容的分析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科书中科学史内容的分析【摘要】:在科学教育中,有关科学史教育的讨论一直是热点话题。

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得到广泛认可。

其中,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重中之重在于基础科学教育的实施效果,中小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科学教育将会影响其终身科学素养水平。

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

科学教科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其中科学史内容的呈现关乎教科书对于学生的使用价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教学处理等。

故而对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史内容的呈现进行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选择我国浙教版义务教育《科学》教科书与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科书《科学探索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套教科书中的科学史内容的呈现进行分析。

在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内容分析法分别对两套教科书的科学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参照相关文献中已有的分析类目表,研制《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史内容分析类目表》作为研究工具。

主要分析类目为:版面编排、素材选择、学习活动;主要分析类目中包括若干次级分析类目及具体操作性定义,整体分析教科书中的科学史内容,旨在归纳浙教版《科学》教科书中科学史内容的呈现特点。

并通过与美国《科学探索者》的综合比较对我国科学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建议,同时站在教师的角度对其课堂教学与职业发展提出参考性意见。

通过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在浙教版《科学》科学史的呈现中,科学史内容数量偏少,且呈现位置多在非正文部分;科学家和科学事件的选材范围较广,注重人文素养渗透;但是教科书中科学史相关的学习活动一般为学生自愿进行自主学习,且活动形式较单一。

(2)对我国初中科学教科书提出的编写建议有:我国初中科学教科书在对科学史内容进行编写时需要注意扩充科学史的内容,增设科学史专门栏目;科学史素材的叙述需要生动化和生活化;科学史学习活动的形式设计需要层次化。

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修订回顾及特点分析

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修订回顾及特点分析

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修订回顾及特点分析
汪忠;黄伟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送审工作的通知》及相关会议精神,浙教版《科学》(7—9年级)教科书修订工作起始于2010年初,到2013年4月教育部审核批复完成,历时三年。

回顾、总结教材的修订工作,对于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汪忠;黄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对2012年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解读 [J], 胡柳蔚
2.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对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教材的解读 [J], 赵爱莉
3.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对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教材的解读 [J],
林丛
4.为了每位孩子的科学素养——浙教版《科学》(7~9)年级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J], 林静
5.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对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教材的解读 [J], 赵爱莉[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2.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3. 生命的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基本组织4.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5.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系统动物的行为特点6.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造宇宙的基本知识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科学探究过程。

2. 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组织。

4. 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

5. 了解动物的运动系统,认识动物的行为特点。

6. 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行为特点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细胞结构、动植物标本等图片资料:生态系统、植物繁殖、动物运动等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身边的生物与环境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吗?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吗?2. 知识讲解科学探究方法: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举例说明。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 例题讲解解析植物的生长过程:以种子发芽为例,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以蝴蝶迁徙为例,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描述细胞的特点。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4.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5.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6. 地球与宇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合理处理教材,提高教与学的适配程度——例谈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处理

合理处理教材,提高教与学的适配程度——例谈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处理

“ 删” 是 因为无需教 而不教 。
教材 是依据课程标 准的要求 编写 的, 教 材 的内容反 应该学科需要掌握 的具 体 内容 , 不能擅 自“ 删” 。但 是如 果 某些 内容无 需教 , 学生也 能达 到有关 教学要 求 , 则可 “ 删” 。比如第一册第 四章《 地球仪 和地 图》 中的内容 , 学
没有相应的数 学基 础 , 会 给学 生学 习带 来很 大 的 困难 。 第 一册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 》 中, 教材 的图文 中都 出现 了
要理念 。这是 因为教材虽然是 前人 丰富经验 的总结 , 但 由于编写教材受人员 、 地 区、 环 境等条 件影 响 , 决定 了它 不可能是放之 四海 而 皆准 的“ 万能 之 书” 。在 教学 实 践 中, 由于受学 生情 况 、 教 师素 质 、 学 校实情 、 地 区教 育 发
中学 教 学 参 考
专题 论析
合 理 处理 教 材 , 提 高教 与学 的适 配程 度
— —
例谈浙教 版初 中《 科 学》 教材 的处理
浙 江温 州市平 阳县 实验 中学( 3 2 5 4 0 0 ) 林 大誉
“ 用教材教 , 而不是教教材 ” 是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一 个 重
生在社会课上已经学过了 , 而且 学得更具 体 、 详细, 则可
以“ 删” 。 还有 , 很 多科 学 知识 的 学 习 , 离不开 数学基础 , 如 果
9 8 中学教学参考

在2 0多年 , 都是学生 出生 以前 的数 据 , 为 了适应教 学 的
需要 , 教师应及 时提 供 最新 的“ 人 口普 查 数 据 ” , 这 样 更
科 学记 数法 , 但数学 课上 学生 还没学 习科 学记 数法 , 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 到科学无 时不在 。
真菌 、 组织 ) 一生 物体 的结构层次 ( 器官、 系统 ) 一生
物 的适应性 和多样性” , 这样 的编排 是按照 “ 个体一
2 0 1 2年版《 科学 》 在 内容 的选取上 , 也力求反 映
科 学技 术 发展 的重 要成 果 和科 学思 想 。例 如 , 在
再在七年级下册学 习“ 地球 与宇宙 ” , 这样相对延 迟
象探究科 学规律 、 将科学 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 系的
探究能力 。 例如 , 2 0 1 2年版《 科学》 七年级下册“ 对环 境 的察 觉” 中, 介绍看不见 的光时 , 从 电视机遥 控器 引入 , 用红外线 探测器 、 红外线 照相机 、 红外线 夜视 仪、 红外线 制导来 说 明红 外线 的作用 , 用 紫外线 验 钞机 、 紫外线 杀菌 等来说 明紫外 线 的作 用 。 这样 的 教材素材与学 生的生活密切结 合 , 关注学生 的学习 背景 , 引导学生从 生活 和 自然 中学习科学 , 强化 “ 从 生活到科学 、 从科 学到社会 ” 的课程 理念 。 在这一章 中, 还安 排 了学生熟悉 的生 活和 自然现 象 , 如 喝酒 后 不 能驾 车 、 分析 蝉 是 怎样 发声 的 、 土 电话 、 助听
难点 。 2 0 0 1 年版《 科学 》 七年 级上册第 3章 “ 地 球与
宇宙 ” 也是学生感 觉较难理 解 的学 习 内容 , 2 0 1 2年 版《 科 学》 的处 理方法 是让学 生先在 七年 级上册 学 习“ 人类 的家园——地球 ” , 让 学生从认识地球人手 , 着眼于地球表层 的物质构成特点 、 物质 的变化规律 ,
物、 多 细胞生 物 ) 一 物种 多样 性 的保 护 ” 。 这样 的 内 容编排顺 序 , 使“ 物质系统 的结 构层次 ” 得 到了明显 体现 , 也使 内容之 间 的关 系更加 合理 , 有利 于学 生
知 生活 经验
2 0 0 1 年版《 科学》 在使用 过程 中, 师生们反映有
施、 火 箭发射 塔 下的导流 槽 、 航 天器 的盔 甲——烧 蚀材料 ” 等与 当代科学 、 技术 、 社会 、 环境 有关 的 内
容作为教材素材 ,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 对社会 的促进作用 , 关注与科学技术有关 的社会 热 点问题 ,关注科学技术应 用所带来 的社会 问题 , 培 养学 生的社 会参与意识 和社会 责任心。 四、 分散学生学 习的难点
细胞—个体 ” 的逻 辑顺 序展 开 , 不 利于 学生形 成 知
识 的 内在逻辑结构 。 基 于初 中学生在小 学阶段 已经
2 0 1 2年版《 科学 》 七年级上册 中, 选 取 了“ 激 光测距 仪、 导航 和数 字地图 、 我 国的北斗卫 星导航 系统 、 铁
矿 的形 成 和利 用 、 汶 川地震 、 防治 泥石 流 的工 程措
了“ 观 测太空 、 月相 、 日食和月 食 ” 等难点 知识 的学
习时间 , 较 好地顺 应学生认 知的发展。 五、 增 强教材 的可读 性
2 0 0 1 年版《 科学 》 为 了突出学生 学习的探究性 , 把 教材 中的一些 活动 ( 探究 、 实验 ) 过程 、 结论 等 留 成空白, 希 望学生 通过活 动( 探究 、 实验 ) 来 填写 完 整。 大多数 师生反 映教材文 字量 过少 , 不利 于学生 的阅读 , 也 给学生的课前预 习和课 后复习带来 了极
年级上册 第 2章“ 观察生物 ” 内容的编排顺序 为“ 生 物 与非生物 的区别一常 见 的动物一常 见 的植物一
细胞一显 微镜下 的各种 生物 ( 单 细胞 生物 、 细菌 和
器、 次声波、 超声波、 声源 的分 贝数 、 彩虹 、 海 市蜃
楼、 数 码照相机等 , 作 为学生 学习的素材 , 让学生感
习。 2 0 1 2年版 《 科 学》 对难 点过于集 中的“ 生活 中的 水” “ 地球 与宇宙 ” 等章进 行 了分 散难点 处理 。 如将
“ 生 活 中的水” 一章 中四个难 点知识 : 密度 、 压强 、 浮 力、 溶解度 分散到 三章来 学习 , 即将密度 移 到七年 级上册第 4章“ 物质 的特性 ” 中学 习 , 将水 的压强移
的兴趣 和动机 , 引导学生 自主学 习 、 主动探究 , 用科 学理论 与方法理解或解 释周 围的事物 , 用科 学方法 解 决身边 的 问题 。 这样 的呈现 方式 , 符合 初 中学生 的认 知特 点 , 让学 生感受 到科学 就在 身边 , 感 知科 学技术 对社会发展 的推 动作用 , 培养学 生从 身边现
到七 年级下册第 3 章“ 运动 和力 ” 中学习 , 将水 的组
成、 水 的浮力 、 物质在水 中的发散 、 物质在水 中的溶 解、 物质在水 中的结 晶 、 水 的利用 和保 护等 内容仍 然放在八年级 上册 第 1 章学 习, 分 散了学生学 习的
作 为教材 的素材 , 注意用生动形象 的事物激发学生
接 触过许 多动 物 、 植 物的 内容 , 已经有许 多关 于动 物、 植物 的感 性认识 , 2 0 1 2年版 《 科学 》 将这一 内容
编 排顺序 调整 为“ 生物 的基本 特征 ( 生 物与非 生物 的区别 ) 一细胞一组织一 器官一 系统一个 体一 常见 的动物一 常见 的植 物一 物种 的多样 性 ( 单 细胞 生
些 章 的内容学 习难 点过 于集 中 ,不利 于学 生 的学
初 中学生 正处 在从具 体形 象思 维 向抽 象逻 辑 思维过 渡 的阶段 。 因此 , 教 材 内容 的呈 现应关 注从 具体 到抽象 、 从特殊 到一般 的认识 过 程 , 从 学生 身 边熟悉 的 事物 出发 , 从 科学 现象 与 事实人 手 , 刨设 教材情 境 , 注 重与 学生 生活 的联 系 。 2 0 1 2年版 《 科 学》在 内容 的呈 现上注重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 出发 , 联 系学生 的生活 , 选择 学生熟悉 的生 活和科技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