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长7湖相泥页岩孔隙演化特征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徐红卫;李贤庆;祁帅;周宝刚;王哲;高文杰;陈金明【摘要】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pace and the gas storage capacity of terrestrial shale gas reservoirs,many shal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Chang 7 and Chang 9 members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Yanchang exploration area of Ordos basin,and the pore type and pore structure of these samples and their influ ence factors were studied by the use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high 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and low-temperature gas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ith CO2 and N2.The results reveal the following aspects:(1)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icroscopic pores in these shale samples,mainly including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intragranular pores,and a small amount of crystal particle pores and dissolution pores exists,and organic matter pores are less development.These pores provide the main storage spaces for the shale gasreservoir.(2)Mesopores (2-50 nm) contribute to the main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Yanchang Formation,accounting for 74.34% of the total pore volume and 64.40% of the total surface area.The shale samples from the Chang 9 Member have a greater total pore volume and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an those from the Chang 7 Member.(3)The pore 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slit type pores and plate pores,and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mainly falls in 0.4-0.9 nm,3-25 nm and 5-200 μm.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 is 8.53 nm,and the Chang 7 Member shale has a greater average pore size than the Chang 7 Membershale.(4)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organic matter maturity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content affect the pore development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The mineral composition content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the pore development of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 which is predominated by the mesopore.The increase of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maturity of shales mainl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pore in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为了评价陆相页岩气储层的储集空间和储气能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长9段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CO2和N2气体吸附等实验方法,对陆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特征、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陆相页岩发育多种类型微观孔隙,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少量晶间孔和溶蚀孔,有机质孔发育较少,为陆相页岩气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2)延长组页岩中介孑孔(2~50 nm)贡献了其主要的孑孔容和比表面积,占总孑孔容的74.37%,占总比表面积的64.40%,且长9段页岩的总孔容和总比表面积均大于长7段页岩;(3)延长组页岩孔隙结构以狭缝型孑孔和板状孔为主,孑孔径主要分布在0.4~0.9 nm、3~ 25 nm和5~200 μm区间段内,延长组页岩平均孔径为8.53 nm,且长7段页岩平均孔径大于长9段页岩;(4)页岩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及矿物成分含量共同影响着延长组页岩孔隙的发育,其中矿物成分含量是以介孔孔隙为主的延长组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有机碳含量及成熟度的增加主要对页岩中微孔孔隙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10页(P328-337)【关键词】陆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孔径分布;延长组页岩;延长探区【作者】徐红卫;李贤庆;祁帅;周宝刚;王哲;高文杰;陈金明【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TE132.2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是页岩气储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页岩储集能力和页岩气赋存相态及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1-4]。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位于盆地西部,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良好的 储层条件。其地质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特征
1、地形:鄂尔多斯盆地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起伏不平,丘陵和山地交错分布。 这种地形条件为页岩油的储藏和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地质特征
2、气候: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 这对于页岩油的储藏和开采是有利的。
地质特征
3、沉积环境: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位于盆地西部,属于咸化湖 相沉积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页岩油的储藏。
勘探实践
勘探实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的勘探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勘探:通过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对页岩油的储层特征和分布规 律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二、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 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
1、勘探成果及开发模式
1、勘探成果及开发模式
近年来,许多石油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方面取 得了显著成果。根据不同公司的勘探数据,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的总资源量非常 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常见的开发模式包括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结 合使用,以提高油气采收率。
4、地面工程方案及实施情况
4、地面工程方案及实施情况
地面工程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之一。针对该区块的实际情况,各石油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地面工程方案。主要 包括建设原油集输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以确保页岩油生 产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公司不断优化地面工程方 案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一、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 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7段泥岩古孔隙度恢复方法研究_王菁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7段泥岩古孔隙度恢复方法研究_王菁

刘震等 1997 年
[14 ]
地质特 征 表 现 为 结 构 简 单、 构 造 平 缓、 沉 降 稳 定
[21 - 22 ]
。姬塬 地 区位 于 鄂尔多斯盆地的中 西部,
构造位置横跨天环向斜 和 伊 陕 斜 坡 两 大 构造 单 元,
[18 ] [17 ]
鄂尔多斯盆地 延 长 组 长 7 段下部 的 炭 质 泥 岩 是中生界 油藏 最 有 效 的 烃源 岩, 其 排 烃 率 可 以 达
[1 - 2 ] 。源 到 72% ,为 油气 成 藏 提供 优 质的 油气源 岩内部流体在 动力 作 用 下 运移 至 上、 下 储 层 聚 集
成藏,而延长 组 长 7 段泥 岩成 藏期 古 压 力 对 油气 的运移起着至关 重要 的 作 用。 很 多学 者 认 为, 成 藏期长 7 段烃源 岩大 量 生 烃 时 产 生 的 异常 高 压 是 [3 - 5] ,同 时 也 是 泥 岩 欠 压 实 石 油 运移 的 主要 动力 形 成的 根 本 原 因
[6]
。本
区烃源岩在 早 白垩 世 末 期 由富 有 机 质 固 态 干 酪 根
, 以 及 粘土 矿物 间 。 要 恢复 成 藏期 的 地 层 压 力 , 转化脱水[19] 作 用 等 都 会 使 得 欠 压 实 幅 度 不 断 增 [7] 其 核心 和 基 础 是 地 层 古 孔 隙 度 的 求 取 , 付 广 大,当超压 增 大 到 一 定 程 度 源 岩 便 会 产 生 裂 缝, 1996 年 指 出 欠 压 实 地 层 埋 深 过 程 中 剩 余 孔 隙 度 同时地温下 降 流体体积变小 等 原 因 会 导 致 欠 压 实 的变化 史 基 本 上 可 以 反 映 欠 压 实 地 层 的 演 变 历 [17 ] 带不断减小甚 至 消 失 。 通 过 对上 述 研究 现 状 的 [8] 程 。 因 此 , 本 文 主要 研究 姬塬 地 区 延 长 组 主 成 分析,本文根 据 成 藏 期 到 最 大 埋 深 期 流 体 排 出、 — —白垩 世 中 期[9] 长 7 段 泥 岩 的 古 孔 隙 度 藏期 — 地层超压释放、 欠 压 实 幅 度 减 小 的 机 理, 统 计最 特征 。 大埋深时 期孔隙度 增 量与 埋 深 关 系, 提 出了由 此 在沉积 盆地中, 地 层 孔隙度 随 埋 藏深度 的 增 关系逆推 成 藏期长 7 段 泥 岩 古 孔 隙 度 的 新 方 法。 [10 - 26 ] 。 Selley 加总 体 上 呈 现 出 逐 渐 减 小 的 趋 势 由于岩石压实作用的不可逆性,压实剖面能反映地 1978 年[10]指出不论是砂 岩 还 是 泥 岩, 其 孔隙度 都 [20 ] 层处于最 大 埋 深 时 的 状 态 , 因 此, 埋 深 对 孔隙 [11 ] 是随 埋 深 增 加 而 明显降 低。 Athy 1930 年 指 出, 度的影响较小, 只 是 从 最 大 埋 深期 到 现 今, 孔隙 在正常压实 条件 下泥 岩 孔隙度 与 埋 深 之间存 在 指 度会在时 间 效 应 下 缓 慢 减 小, 将 孔隙度 的 减 小量 数关系。 但是, 大 量 证据 表明, 简 单 地 用 埋 深 来 与现 今 孔 隙 度 相 加 便 可 求 取 最 大 埋 深 时 期 的 孔 表达地层孔隙度是不 够 准 确 的。 实 际 上 早 在 20 世 隙度。 纪 80 年代初期,人们 就 已 经 发 现了 埋 藏 时 间 对 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长7浊积岩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长7浊积岩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摘 要 :利 用岩心 、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长 7浊积岩 特征及成 藏条件 的分析 结果表 明 ,长 7油层 组沉积层 理 、沉积 构造 及砂 岩粒度等反映晚三叠世延长组 长 7沉 积 时在 深湖一半深 湖相发 育浊积 岩。长 7浊 积岩 的电性 响应 特征表现为 自然伽马 曲线具有 明显 的齿化 现象 ,在地 震反射 剖面上 则表现 为不稳 定沉积 、相带变 化大等 特 点 。浊积 岩储 集体 的物性条件相对较差 ,孑 隙度平均为 8 5 ,渗透 率平 均为 0 1 L .% .2×1 ~ m ,属超低孔 、低 渗 0 储层 ,但 由于其紧邻优质烃源岩 ,成藏条件优越 ,可大面积成藏 。
mo e v rs o te f au e ft e u sa l e i na in a d e o mo a is c a g so h es c r fe t n p o r o e h w h e t r s o n tb e s d me tto n n r usfc e h n e n t e s imi e c i r — h l o i e .Th h sc lc n iinso he t r d t c u ltn o y a e r ltv l o r r wh s v r g o o iy a d fls e p y ia o d to ft u biie a c mu ai g b d r e aiey p o e , o e a ea e p rst n p r a ii r e p cie y 8 5% a d 0 2 X 1 e me b lt a e r s e tv l . y n .1 0~ m ,b lng t ta lw r st n o peme b l y r s r e o o ul —o po o i a d lw r a i t e e — r y i v i.Ho v r,frt o y s co e t h e in t ih— u lt o r e r c s a a o a l y r c r o n or we e o he b d i l s o t e r go s wi h g q a i s u c o k nd fv r b e h d o a b n e . h y rc e o d to s,S tc n fr r s r o r n a lr e s ae i h d c n iin O i a m e e v is o a g c l . o Ke r s: t r i t y wo d u bdi e;s u c o k; r s r or c n t n; c mbnain o e e v i o ai n: Cha g 7 e e v i o re r c e e i o di o v i o i to fr s ro r fr t m o n r s r or g o p; Ya g ha g F r to ru n c n o main; Or o sn d sBa i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长4+5:厚度约80 ~ 110米,盆边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中砂岩相, 盆内三角洲前缘粉细砂岩相对发育,泥岩厚度明显增大,泥岩 与砂岩互层,与长3划分以泥岩顶为界,分长4+52和长4+51两段 (k5标志层位于长4+5中部,为黑色泥岩、页岩,电性特征为高 声速、高伽马、高电位、较低电阻、低密度及尖刀状扩径)。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环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 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 接触。
华池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 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 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 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 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 灰紫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洛河组含介形类、 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I : 1 0 . 1 1 6 9 8 / P E D. 2 0 1 5. 0 2 . 0 5
鄂 尔 多斯 盆 地长 7湖 相泥 页岩孑 L 隙演 化特征
吴松 涛

2 一

朱 如 凯 , 2 , ,崔 京钢 , 2 一,崔景伟 , 3 , 白斌 , 3 , 张响响 1 , 2 , 3 ’ 金旭 2 一,朱德 升 L 2 7 3 ,游建 昌 L 2 7 3 ,李 晓红 , 2 ,
Ch a n g 7 Me m be r , Or d o s Ba s i n . NW Ch i na
Wu S o n g t a o , , Z h u R u k a i , , C u i J i n g g a n g , , 一 , C u i J i n g w e i I 2 l 3 , B a i B i n , , 一 , Z h a n g X i a n g x i a n g







Vl 0 1 . 4 2 No . 2 1 6 7
2 0 1 5年 4月
PETRO LEU M EX PL0 R TI O N AN D D EV ELO PM EN T
文章编 号 :1 0 0 0 — 0 7 4 7 ( 2 0 1 5 ) 0 2 . 0 1 6 7 . 1 0
中 图 分 类 号 :T E l 2 2 .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a c us t r i ne s ha l e po r o s i t y e v o l u t i o n, Tr i a s s i c
J i n Xu , I - , Zh u De s he n g , , Yo u J i a n c ha n g , I . , Li Xi a o ho n g , , 。
( 1 . P e t r o C h i n a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De v e l o p m e n t , B e j i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2 . Na t i o n a l E n e r g y T i g h t O i l &G a s R&D C e n t e r , B e j i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3 . C N P C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Oi l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 鄂 尔多斯 盆地 大型低 渗透岩 性地层油气藏开发示范工程”( 2 0 1 1 Z X0 5 0 4 4 ) 摘要 :以鄂 尔 多斯盆 地 三叠系延 长组 长 7段低 熟泥 页岩 为研 究对象 ,基 于 温压 模 拟与纳 米 C T三维表征 技术 ,研 究泥
页岩孔 隙随 温度 变化 的演化 特征 ,并探 讨其 主控 因素 。结果表 明:随成 熟度增 高 ,长 7段 富有机 质泥 页岩 中纳米 孔 隙不 断增 加 , 基 于纳 米 C T三 维模 型 计算 的孔 隙度 由 0 . 5 6 %增 大 至 2 . 0 6 %, 增 大 比例 超过 2 5 0 %;孔 隙演化整体 呈 现 3 段 式特征 : 从未 熟到低 成 熟 阶段 ,有机 质 生烃作用 弱,压 实作用 为 主 ,孔 隙度 快速 降低 ;从低 成 熟到成 熟再 到 高过 成 熟 阶段 ,有机质 大 量裂解 生 烃 ,黏土 矿物 转化 作用 强烈 ,孔 隙度 快速增 长 ;进入 高过 成 熟阶段 ,有机 质 生烃 能力 与黏 土 矿物 转化减 弱 ,孔 隙系 统基本 保 持稳定 。明确 了不 同成分 对 泥 页岩 孔 隙演化 贡献 的差异 性 ,有机质 热 演化 贡 献最 大 ,黏土矿 物 转化 贡献次 之 ,脆 性矿 物 转化 贡献最小 ,三者 比例 大致 为 6: 3: 1 ,推 测 泥页岩镜 质体 反射 率大 于 1 . 2 %时有机 质孔 隙开始 大量 发育 。 图 9表 1参 2 9 关键词 :湖相 泥页岩 ;孔 隙演化 ;黏土矿 物 ;纳米 C T ;鄂 尔多斯 盆地 ;长 7 段
Ab s t r a c t : Wi t h l o w ma t u r e T i r a s s i c C h a n g 7 Me mb e r s h a l e s a m p l e s f r o m t h e Or d o s B a s i n a s s t u d y o b j e c t , h t e 3 - D p o r o s i t y e v o l u t i o n
( 1 .中国石 油勘探 开发研 究 院;2 .国家 能源致 密油气研 发 中心;3 .中国石 油天然 气集 团公 司油气储层 重 点实验 室 )
基金项 目: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发展计划 ( 9 7 3)项 目 “ 中国陆相致密油 ( 页岩油 )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 2 0 1 4 C B 2 3 9 0 0 0 ) ; 国家科技 重大专项 “ 岩 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 、关键技术及 目标评价”( 2 0 1 1 Z X0 5 0 0 1 ) ;国家科技 重大专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