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典型题详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典型题详解(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材编写原则,试图通过句型讦练、功能项目替换练习、诧法分析等综合讦练,来培养学习者 的诧言交际能力。
(3)鲁健骥等编写的《初级汉诧课本》 这套教材是北京诧言学院亍 20 丐纨 70 年代迚行的一项“关亍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 呾阅读教学的试验”成果。不乀平行的配套教材还有《阅读理解》、《听力练习》、《汉字读写 课本》,这是我国最早编写的对外汉诧系列教材。 (4)80 年代出版的基础汉诧教材较为重要的还有《现代汉诧教程》、《汉诧初级教程》。 3.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出版的中高级教材重要的有《中级汉诧教程》、《汉诧中级教程》、 《汉诧高级教程》、《高级汉诧教程》。 4.90 年代初期以来,教材的编写呾出版数量急剧增加。深受欢迎、使用面较广的,有 《桥梁——实用汉诧中级教程》、北京诧言文化大学汉诧学院组细编写呾出版的六十多部 《对外汉诧本科系列教材》。 (三)20 丐纨 50 年代~21 丐纨初的教材研究概况 1.对教材编写迚行研究,早在 20 丐纨 50 年代就已绉开始。王学作、柯炳生《试论对 留学生讲授汉诧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就有“教材编写”。 2.钟梫写亍 60 年代中期的《l5 年汉诧教学总结》对 l950 年以后的 l5 年间对外汉诧 教学实践迚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3.20 丐纨 80 年代以来,对教材编写迚行绉验总结呾理论探认丌断深入,出现了一大 批研究成果。它们可以分作以下几种情况: (1)在对教学理论、教学法、课程改革呾建设等研究中论及教材问题,戒在有关论著 中辟与章与节认论教材编写问题; (2)结合教材编写实践,对教材编写迚行理论研究呾探认;
二、第二诧言教材的属性呾功能 (一)第二诧言教材的基本属性 1.工具性 (1)第二诧言教材是一种诧言知识传授呾诧言技能讦练的工具,是教师施教呾学生学 习、幵最织以促迚学生诧言知识的增长呾诧言技能的提高为目的的教学工具。 (2)教材的工具性就是教材的教学工具性,即教材的编写呾设计要服务亍教学,要适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圣才出品】

第五章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第一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概述1.结合本节提到的一些教材,谈谈20世纪80~90年代的教材编写和使用情况。
答:(1)20世纪80年代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建设获得了较好的发展,80年代以来使用较广、影响较大的基础汉语教材主要有:①《基础汉语课本》《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等编写,外文出版社,1980),这套教材集中了以往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的长处和成功经验,在编排体例上、在语音教学的处理上、在语法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上、在练习量和练习方式上、在课文内容方面,都较以往的教材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从而更加科学和实用。
②《实用汉语课本》《实用汉语课本》(刘询等编写,商务印书馆,1981)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
以句型、功能、结构相结合为教材编写原则,试图通过句型训练、功能项目替换练习、语法分析等综合训练,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教材最早吸收了功能法的长处,探索了结构、功能和情景相结合的编写路子。
③《初级汉语课本》《初级汉语课本》(鲁健骥等编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1986),这套教材是北京语言学院于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一项“关于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和阅读教学的试验”成果。
《初级汉语课本》是主干教材,与之平行的配套教材还有《阅读理解》、《听力练习》、《汉字读写课本》,这是我国最早编写的对外汉语系列教材。
④80年代出版的基础汉语教材还包括以下书籍较为重要的还有《现代汉语教程》(李德津、李更新等编写,分“读写”、“听力”、“说话”三种课本,每种两册,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汉语初级教程》(邓懿、赵燕皎等编著,共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0年代至90年代初出版的中高级教材不算多,重要的有《中级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汉语中级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汉语高级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高级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这一期间出版的各类教材中,比较有创新特色的教材,如《话说中国》(外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华语教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开明初级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开明中级汉语》(语文出版社,1987)、《说什么和怎么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中级汉语听和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中国家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等等。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及发展1请说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名”与“实”,即名称之由来及其本质特征。
答:(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l950年,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①1978年,学者首次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了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这个建议得到与会语言学家的支持,形成了会议的共识。
②1984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正式诞生198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l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这就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对外汉语教育是在高等学校进行的一种专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其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教育主体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大学生,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让人才,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而非生产活动。
21994年12月“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纪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的召开背景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
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出现了摇摆。
《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7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 试
7.2 课后习题详 解
7.1 复习笔记
7.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8章 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 语教学
8.2 课后习题详 解
8.1 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9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对外汉 语教学
9.2 课后习题详 解
9.1 复习笔记
9.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4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4.2 课后习题详 解
4.1 复习笔记
4.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5章 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 论研究
5.2 课后习题详 解
5.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 得研究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
1.2 课后习题详 解
1.1 复习笔记
1.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 计和大纲
2.2 课后习题详 解
2.1 复习笔记
2.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 念
3.2 课后习题详 解
3.1 复习笔记
3.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 院校学习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 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 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 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 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 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 案。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对外汉语教学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 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 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 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对外汉语教学相关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 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 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 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4.补充难点习题,强化相 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每章参考了名校题库、众多教材及相关资料,精选了部分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圣才出品】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念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概述1.谈谈20世纪50~7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和研究重点。
答: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发展时期,理论研究的范围宽窄不一,理论意识强弱不同,研究成果多寡不等。
但是,教学理论研究总的趋势是步步深入和完善的。
(1)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①理论研究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属于探索阶段。
但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当时和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都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教学上的需要促使人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汉族学生的母语文教学;要根据外国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对外国人和国内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教学内容应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
(2)20世纪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①理论研究的特点60年代中期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教学经验也更加丰富。
但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代表性的成果是由钟梗执笔的《l5年汉语教学总结》(1979)。
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一些教学理论和原则不仅对当时和后来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l5年汉语教学总结》一文对建国l5年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理论探讨。
文章在分析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原则。
a.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所学的是实践汉语,必须“通过大量接触和运用语言材料来掌握语言”。
指出“实践性原则贯穿在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
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中应“精讲多练”。
b.主张“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
c.主张整个教学过程是综合性的即“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综合在一种实践课内”。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复习)一、填空题:1、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2、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怎样教”这个核心问题。
3、我们习惯说的“对外汉语”,其中汉语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并不同于作为母语的汉语。
4、所谓任务,是指教师在课堂布置的让学习者用目的语完成语言活动。
5、《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主要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话题内容、语言范围、言语能力。
6、根据教学性质和教学总体特点的不同,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大致分为专业教育、进修教学、短期教学、速成教学等四个基本类型。
7、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最根本的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8、由刘珣等编写、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是我国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教材。
教材最早吸收了功能法的长处,探索了结构、情景、功能相结合的编写路子。
9、“习得顺序”这个概念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不同语言规则的习得顺序;第二个含义是指目的语特定规则的发展顺序。
10、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有《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
1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属于应用语言学。
12、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研究,是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可能严格体系化的部分”。
也就是说,对外汉语研究,尤其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般原则、方法和规律,以建立自身的科学研究体系。
10000 1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把对外汉语教学词汇分为4个界标:100词、3000词、5000词、8000词。
14、1958年,由邓懿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教材。
15、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的教学功能,就是教材的学习功能。
16、HSK考试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它分为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三个等级水平的系列考试。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圣才出品】

第4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1.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自有什么特点?答: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法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特点包括:①教学法在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具有新的突破这个阶段的教学法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
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音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
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教学法就是“语法翻译法”,即汉语主讲教师直接通过翻译人员的翻译讲授相关的语言知识;典型性教材是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l958年编写出版的《汉语教科书》。
②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这一意识首先体现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
周祖谟(1953)曾提出了以口语训练为前提、重视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设想。
这一意识还被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
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l953年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就提出了教学既要传授语言知识,也要培养应用能力。
(2)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改进阶段。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原则包括:①实践性教学原则把实践性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结构和各个环节中,贯彻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归纳法,注重“精讲多练”。
②“相对直接法”原则“相对直接法”是针对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法而言的,是把直接法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与我们过去语法教学法相结合的产物。
相对直接法要求控制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缩小语言知识教授的时间比例,增加日常用语和会话句子等内容,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教学原则作用于传统教学法的结果。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静业学习网
4.第四层面——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亍教学不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
计算语言学呾现代教育技术。
5.四者乊间的关系
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语言学
本体论:汉语本体研究 教什么
心理学
认识论:汉语习得不认知 如何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研究
教育学
方法论:教学理论不方法 怎样教
研究
计算语言学呾 现代教育技术
来源:静业学习网
(二)发展 1.1994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 (1)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在理论呾实践上存在的分歧,关系到其学科地位呾研究对象, 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与业建设、课程建设呾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埻教学也有影响。 (2)在学术方向上达成共识,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了“对外 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惟一性、稳定性呾严肃性。 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呾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有望在新世纨成为 世界第二大传媒语言。 3.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1997 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了“语言教育问题 座谈会”。人们习惯称呼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核心部分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戒对外汉语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呾学科属性 (一)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资格的标准 1.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 2.有无独特的研究方法; 3.有无独特的科学体系。 (二)学科范畴 1.对外汉语教学属亍应用语言学范畴。 2.按照 1993 年 7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与业目录 呾与业简介》的学科门类划分标准,对外汉语教学属亍同汉语言幵列的、二级类中国语 言文学类乊下的独立与业。 3.后来经调整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下属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6.1 复习笔记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的关系
(1)联系
①许多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都是基于语言学的理论模式。
②一方面,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语言学理论。
(2)界限和分别
①语言学家把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更为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和研究,目的是探索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②语言学研究是以母语使用者符合母语规则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的。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研究对象:语言获得是心理学得研究对象之一
(1)心理学研究语言,特别是语言理解与产生的心理机制,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和语言理解与产生的心理机制,并不是把揭示人类心理现
象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直接目的,而是把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作为自己的直接目的。
2.研究范围:心理学研究要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宽泛得多
(1)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三个方面。
就心理过程的研究范围而言,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感知觉、理解、记忆以及儿童母语习得的心理过程。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更长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和阐释。
它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或者说是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获得过程;更为集中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为关注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更多地注意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
(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有以下不同点:
1.研究对象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而这只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关注最多的是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
2.学科的归属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3.研究方法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描写和解释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二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长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
心理语言学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长于实验室研究,主张通过
实证方法检验假设。
4.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不同
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学者们对人类个体的感觉、直觉、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感兴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则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过程感兴趣。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的决定因素:其研究对象的性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复杂性。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内容
(1)习得过程的研究:涉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相关;涉及获得语言系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
(2)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等级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第二语言”的含义
1.“第二语言”
(1)“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学习者首先接触和掌握的是他的母语。
(2)其他语言一般是在习得母语之后获得的。
因此,母语通常被称作第一语言。
在此之后获得的任何其他语言都被称作第二语言。
2.与“第二语言”相关的两个概念是bilingual和multilingual
(1)bilingual:通常指能同等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
这种双语使用者有两种情况,①儿童出生后就同时接触、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②母语习得之后获得第二种语言的能力。
(2)multilingual“多语使用者”通常是指掌握两种以上语言的人。
(二)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区别
1.定义的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而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种语言。
2.学习方法的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即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的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课堂学习的机会,而且可以利用自然习得的环境。
而外语习得基本上是通过课堂来学习目的语的。
(三)“习得”与“学习”
1.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正式地学习语言。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习得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2.语言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这种状态下的学习获得的是一种“元语言知识”(metalanguage knowledge)。
即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如语法规则等。
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费时力。
(四)“自然环境的SLA”与“教学环境的SLA”
1.“自然环境的SLA”(naturalistic SLA):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
2.“教学环境的SLA”(instructed SLA):是指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
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的第二语言习得可以通过两种形式:一是直接通过正式的课堂教学;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环境间接地促进课堂的自然习得。
这种方法也可以促进自然习得。
3.二者区别的决定因素
(1)第二语言是通过何种方式习得的,是通过交际还是教科书的指导;
(2)这种习得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还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
(五)“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1.语言能力
(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
这种语法是一种“潜在的”(implicit)而不是一种“明晰的”(explicit)语言知识。
(2)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2.语言表达
(1)语言表达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目的是对学习者潜在的第二语言知识进行描写,并最终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2)研究者必须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的实际话语来推理和检验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介绍与探讨
(一)关于“习得”与“学习”概念的探讨
1.吕必松把“学习”看作一种“行为”,把“习得”看作一种“过程”
强调的是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和儿童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即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具有明显的学习行为,而儿童学习母语一般说来不带有明显的学习行为。
2.李宇明把所有的语言获得都称作“学习”
把通常所说的“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称作“学得”,儿童母语的获得称作“习得”。
他
以语言输入的方式为标准来区分“习得”和“学得”。
3.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可以根据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标准从理论上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可以根据语言获得过程发生的环境来区分这两个概念;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语言获得过程是否带有明显的学习行为以及语言输入的方式来区分这两个不同的语言获得过程。
(二)关于语言习得环境因素的探讨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言语输入获得的环境以及教学环境。
探讨最多的是所谓“言语输入的环境”。
1.胡明扬指出,儿童学习第一语言口语的一个特点是“输入”大大早于“输出”,并且在量上“输入”也远远大于“输出”。
2.李宇明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质量和速度。
3.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1)语言“输人”与“输出”的关系问题
①胡先生强调的是语言输入环境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言语输入,语言习得的输出才成为可能。
②心灵学派认为,言语输入固然是语言习得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决定的因素是学习者内在的习得机制。
言语输入环境仅仅是一个诱发的因素。
外部环境提供的言语输入不足以使学习者最终获得目的语规则。
(2)“儿向语言”和“教师语言”
①无论“儿向语言”还是“教师语言”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交互式的言语输入环境。
这种交互式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赖以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