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PPT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 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听课文朗读,填写下面表格。
出现次序
1 2 3 4 5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13.面对《志愿填报指南》中南京大学那一页,“我”先前“不舍得 翻过”的原因是什么?“我”后来“匆匆翻过”的原因又是什么 ? “不舍得翻过” 是因为“我”对上南京大学充满向往,放 弃报考南京大学“我”还是有些不甘心、不情愿;“匆匆翻过” 是因为“我”不想让哥哥发现“我”在关注南京大学,进而追问 原因,知道真相。(不想让哥哥觉察到“我”有心事)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七年级语文•下(R版)
第 4 单元
14.驿路梨花
1.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的诗句用楷 书正确、美观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悬 知 寒 食朝 陵 使 , 驿 路 梨 花处 处 开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远处的青山绵延起伏,陡qiào峻拔,逐渐消失在迷茫
高考前夕,我来到父母房间打扫卫生,看见垃圾桶里满是带血的 纸,我吓坏了。父母回来后我没敢问他们,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想让我 们知道,如果贸然去问,他们一定会担心。直到父亲实在挺不住,住 进了医院,我才知道父亲得了鼻咽癌,已经转移到肺部了……
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 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
(1)瑶族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

部编版七下14《驿路梨花》优秀课件

部编版七下14《驿路梨花》优秀课件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实写)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 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 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 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 节的展开做铺垫。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 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实写)
驿

彭 荆

风花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作者档案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 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 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 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 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 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 “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 《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 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 草》、《断肠草》、《师长在 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照料者都是主人
悬念: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 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一种情节 发展,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使全文 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引 人入胜。 设置悬念的方法: 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找出课文中四次描写梨花的语句, 看看哪些写的是自然界的梨花, 哪些写的是人?理解各自的含义 和在全篇结构的作用。
插叙及其作用 插叙: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 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 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4.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 悬念是什么?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 茅屋主人是谁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插叙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专家点评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专家点评篇

《驿路梨花》课例点评荆州市沙市实验中学周丽《驿路梨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淳朴善良的优秀品格,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赵春芸老师的这节《驿路梨花》抓住了本单元的单元要求,重点指导略读方法,通过“默读快读,感知情节”“跳读勾画,品析内涵”“研读感悟,明了主旨”三个环节,让学生习得略读的正确方法。

在感知情节这个板块,赵老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概括情节,而是由老师概述一段和课文有出入的情节概括,让学生来发现问题。

而这些故设的错误不是随意而为,而是精心设计:一为主人公梨花的名字,一为瑶族老人再来茅屋的用意,一为全文的记叙顺序。

这个环节的设计,老师没有把复述文字出示在PPT上,而是提醒学生认真听,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听”这一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现在很容易忽视的一项训练,也恰恰是七年级起始年级的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这三个故设的错误中,老师故意将原文的插叙手法去掉,用顺叙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自行体会出插叙和悬念的妙处,将知识的传授方式由讲授灌输变为体验习得。

梨花名字和瑶族老人再次来为小茅屋送米,都是学生在略读中应该关注的关键信息,也是为后面赏析“梨花”内涵和理解“雷锋精神”这些教学环节做的铺垫。

赵老师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的教学扣住文本,在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

“我们是如何在深山中发现小茅屋的?”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发现答案,而“这一片梨树林到底是谁种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赵老师的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由此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赏析文本最重要的内容——有关梨花的描写,在学生畅所欲言赏析时,还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这不得不说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关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14《驿路梨花》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

读到初中二年级因家贫辍学,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边疆,历任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版小说集《边寨亲人》《佧瓦部落的火把》,其中《当芦!吹响的时候》被改编成电影《芦!恋歌》,和另一部电影《边寨烽火》,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开始罹难长达22年,并坐牢7年,在狱中偷写长篇小说《断肠草》。

新时期复出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师长在向士兵敬礼》,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等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其中短篇《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数十年来彭荆风笔耕不辍,是一位为西南边疆军民的斗争和建设生活执着而深情地吟唱的歌者。

(选自《中国文学通史》第11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二、关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选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一。

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

西京,即洛阳。

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

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在诗中,他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一朝破灭。

陆游认为这胜利,是宋代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人间洒下的雨露,此后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天下从此太平。

写到这里,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三、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彭荆风)多年的写作经验使我觉得,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1.根据拼音写汉字。

荆jí(____)陡qiào(____)竹miè(____)简lòu(____)huǎnghū(______)ōugē(______)【答案】(1).棘(2).峭(3).篾(4).陋(5).恍惚(6).讴歌【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此题需要注意“峭”“篾”“讴”的偏旁不要写错。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晶莹迁陡茂密花瓣B.茸毛竹篾蔑视歌谣C.明枪夜幕恍忽拆损D.雷峰作楫陡峭挺好【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应为“迁徙”;C项应为“恍惚”“折损”;D项应为“雷锋”“作揖”。

故选B。

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A.简陋—简单悠闲—安闲B.延伸—延长漫步—信步C.修葺—修缮茂密—茂盛D.照料—照看陡峭—倾斜【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能力。

同义词指的是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有许多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时,有着细微的差别。

D项中“陡峭”与“倾斜”不是同义词。

“陡峭”指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倾斜”指的是(物体)向一边偏斜。

故选D。

4.“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教版语⽂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课标分析:1.能利⽤⼯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法。

3.培养学⽣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涉及的⽂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结合课⽂的内容和主旨,表达⾃⼰的情感体验。

4.⼝语交际中培养学⽣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学⽣表达、倾听和交流的⽔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选⾃《光明⽇报》。

《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在哀牢⼭路边⼀所⼩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代的优秀品质,⽣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情景,歌颂了各族⼈民助⼈为乐的⾼尚品质。

学情分析:在阅读⽅法上,七年级学⽣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法的训练,阅读能⼒有所提升。

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阅读⽅法上⼀个相对⾼的要求,同时也是⼀个检测。

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的阅读能⼒。

经过⼀个多学期的学习,学⽣“概括主要内容”的能⼒有所提⾼,但“⽤简洁的语⾔概括”的能⼒⽋缺,语⾔不够简洁。

因此,进⼀步提⾼学⽣筛选、概括信息的能⼒依旧是以后的教学⽅向。

理解课⽂题⽬含义,虽然在《⾛⼀步,再⾛⼀步》中学习过,但因为平时接触的不多,所以学⽣对⽂章的题⽬含义理解不够全⾯。

因此,让学⽣在⽂本中读懂题⽬的丰富含义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标。

多⾓度分析⽂章的主题,从七年级学⽣的阅读经历来看,很少涉及,⽽这个正是《语⽂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在理解课⽂的基础上,提倡多⾓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很好地看出学⽣的阅读体验。

但学⽣缺乏这⽅⾯的引导,因此,本节课把“多⾓度分析⽂章的主题”作为学⽣学习的难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章选⾃1977年11⽉27⽇《光明⽇报》,⽂体为⼩说。

⽂章共37个⾃然段,称呼为第⼀⼈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现本⽂⼊选⼈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教材第14课。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4课《驿路梨花》课⽂原⽂ ⼭,好⼤的⼭啊!起伏的青⼭⼀座挨⼀座,延伸到远⽅,消失在迷茫的暮⾊中。

这是哀牢⼭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这么茂密的树林,⾛上⼀天,路上也难得遇见⼏个⼈。

⼣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中露宿了。

同⾏⽼余是在边境地区⽣活过多年的⼈。

正⾛着,他突然指着前⾯叫了起来:“看,梨花!” ⽩⾊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梨树林啊! ⽼余说:“这⾥有梨树,前边就会有⼈家。

” ⼀弯新⽉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着。

⼭间的夜风吹得⼈脸上凉凉的,梨花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上。

“快看,有⼈家了。

” ⼀座草顶、⽵篾泥墙的⼩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漆⿊,没有灯也没有⼈声。

这是什么⼈的房⼦呢? ⽼余打着电筒⾛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门板上⽤⿊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

⽕塘⾥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住过了。

⼀张简陋的⼤⽵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筒⾥装满了⽔,我尝了⼀⼝,⽔清凉可⼝。

我们⾛累了,决定在这⾥过夜。

⽼余⽤电筒在屋⾥上上下下扫射了⼀圈,⼜发现墙上写着⼏⾏粗⼤的字:“屋后边有⼲柴,梁上⽵筒⾥有⽶,有盐巴,有辣⼦。

” 我们开始烧⽕做饭。

温暖的⽕、喷⾹的⽶饭和滚热的洗脚⽔,把我们⾝上的疲劳、饥饿都撵⾛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草铺上,对⼩茅屋的主⼈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余:“你猜这家主⼈是⼲什么的?”⽼余说:“可能是⼀位守⼭护林的⽼⼈。

”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个须眉花⽩的瑶族⽼⼈站在门前,⼿⾥提着⼀杆明⽕枪,肩上打着⼀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阅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梨 花的句子。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 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 第二处:27自然段, 第三处:37自然段,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 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 联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写梨花
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 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
1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
2
三 写 梨 花
三写梨花
1、齐读最后一段 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 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 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驿路梨花的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课文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 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 情节中,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 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 景。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 精神、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青 年一代的赞美、热爱之情,歌颂了 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风貌。
联想 (还写人) 多好的梨花啊! 赞花,更是赞人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 林里去写?
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出现 顺序 1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 目的
向合尼小姑娘学 习,为群众着想 为方便后来人
时间
十多年后的 某天早上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
顶加草,挖排水沟 专门送粮食来 瑶族老人
没有。 “我们有点着急了”
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 的境况怎样?)
一写梨花
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 到了许多 是什么?
①邀请的热情:“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丰厚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运用了什 么写作手法? 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生难字词
撵( nǐan ) 驿( yì )陡( dǒu )
篾(
miè )陋(
lòu ) 修葺( qì )
恍惚( huǎng hū ) 麂( jǐ )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悠闲:闲适自得。
一、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 的梨花?
2
3
梨花妹妹 解放军
十多年后的某一 天晚上及第二天 修葺小茅屋 早上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 常来照管小茅屋 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 出嫁后 砍树割草盖小 茅屋 照料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前路过时 小茅屋盖好后 至她出嫁前
4
5
梨花
精研细读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南宋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霜。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彭 荆 风
驿 路 梨 花
学 习 目 标 1、快速阅读 2、体会并掌握写人的技法 3、对屋主人的理解 4、学习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作者档案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 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 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 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 狱。 《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 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 《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 礼》、《绿月亮》等。
瑶族老人吗?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 了贡献我们都是小茅屋 的主人
按时间的顺序写小茅屋的建造 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
现在
精研细读
插叙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插叙 4 插叙 5
3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五件好事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文题解说
“驿路梨花”引用 诗句吸引读者韵味十足, 且一语双关,既写小屋 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 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 也是全文行文线索,具 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 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 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 路人。
4.背景链接
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 写作。“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 的第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 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 《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 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 的生活奏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作者才写 出《驿路梨花》这样温暖如春阳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