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悲剧根源之探微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悲剧的原因

历史趣谈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悲剧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悲剧的原因
导语: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在战国时期出生高贵的屈原为何会在最后会落下投河自杀的悲惨结局呢?其中造成屈原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在战国时期出生高贵的屈原为何会在最后会落下投河自杀的悲惨结局呢?其中造成屈原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对此来详细介绍下吧造成屈原的主要原因,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臣下的忠诚总敌不过枕边的曼语轻风
魏王曾送给楚怀王一大美女,郑袖假意对其示好,取得信任。

这还得到怀王的赞赏:“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

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过了一些日子,郑袖装作十分关心地对新美人说:“妹妹,你真漂亮,难怪大王喜欢你,只是略感你的鼻子大了一点,所以,你以后见到大王时,最好把你的鼻子稍加掩盖!”
新美人真的听了她的,以后见到楚怀王后便捂着鼻子。

楚怀王十分不解,便问郑袖何故。

郑袖说:“我知道,她是嫌弃你身上有一股狐臭味,讨厌闻!”
结局可以猜得到了,新美人的鼻子被割了……
遇到这样的女人,屈原只能被屈了。

到了这里,造成屈原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呼之欲出了。

不过我们先来看看,《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答,实在太精彩了。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生活常识分享。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恋情结及其悲剧性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恋情结及其悲剧性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恋情结及其悲剧性长久以来,屈原以他高洁的品质和奋进不止的爱国精神而受到无数志士仁人的赞美和景仰。

其实,细细审视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人们所赞美的屈原更多的是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那个有着心灵挣扎痛苦的生命个体的屈原却往往被忽视。

本文试以《离骚》为例,探讨屈原人格中造成其痛苦和悲剧根源之一的自恋情结。

在《离骚》中,诗人不遗余力地赞美自己,表白自己高洁的品质,这对于讲究谦逊自抑的传统人格无疑是一种标新立异,这种超乎寻常的自恋具体体现在作品中的三个方面。

首先,诗人颂扬了自己高贵奇异的出身和俊洁纯美的外表。

《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腾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高阳氏颛顼只是传说中的楚国祖先,屈原却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自豪地向世人宣告自己是古帝颛顼的子孙;而且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与常人相比,更是显得奇异无比。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这些诗句充分显现了一个兰佩荷衣、纯美卓绝的诗人形象。

无论他走到哪里,即使是被流放荒僻之地,屈原依然注重修饰和保持自己的俊美高贵外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正是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傲气铁骨的写照。

其次,诗人大肆渲染自己内在高洁的品质。

在诗人的眼中,自己高贵奇异的出身就是自己的“内美”,正如王逸《楚辞章句》注云:“言己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气。

”又如朱熹《楚辞集注》注云:“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

”从早年起,诗人就严于自律,非常注意自己思想品质的锻炼,“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可证。

《离骚》诗里,屈原又先后以“秋兰”、“木兰”、“白芷”、“杜蘅”,“胡绳”等香花芳草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并且十分自信地说:“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羌无实而容长”的意思是内中没有诚信的实际,虚有美善的外貌。

整句话其实在告诉世人,诗人要让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在自己身上,因此不与那些萧艾之类的“贱草俗人”同流合污。

浅论屈原悲剧人生的自身原因

浅论屈原悲剧人生的自身原因
下任何政治主张和构想 , 让 人 们 匪 夷 所 思 。 我 们 还 是 先 来 分 析 一 下 我 们 熟 者 臣靳 尚, 而设诡辩于怀 工之宠 姬郑袖。怀 王竟听 郑袖 , 复 释去张 仪。因 悉的屈原。 为从 这 一 段 历 史 可 知 , 楚怀王对 齐国 因贪心而 与之绝 交于 , 为 了 空 头 许 诺
的下 场 , 其 悲惨 人 生 遭 遇 让 国 人 叹 惋 , 世 人 悲 怜 。 然 而 对 于 屈 原 的 悲 剧 人 怀 王 是 一个 什 么样 的人 。
生, 很 多人将其归咎于政治 的黑暗 , 君王 的昏聩 , 小人怨绯 。正 与屈 原 自己
秦惠王 为破坏楚与齐 的合 纵 , 派张 仪到楚 国行诈 , 诡称 如果楚 与齐绝
屈原在《 离骚 》 中说 “ 帝 高 阳之 苗裔兮 , 朕皇考 日伯庸 ; 摄提 贞于 孟 陬 的六百里地却与 自己的盟友绝 交 , 明白人都看得 出只是 秦 国的诡计 , 等 到 兮, 惟庚寅吾以降” , 也就 是要 告诉我 们他 在吉 利的 时辰 出生 于高贵 的家 上 了当了却又意气用事 。 不顾秦 强楚 弱的现状 发兵攻 秦 。 最后 失败。 可面 族, 可谓根正苗红。屈原是楚国 的同姓贵族 , 注定 他有 得天独 厚的条件 进 对秦后来割汉 中之地求和时 , 怀王竟不要国土而要张仪 , 张仪 到楚 国, 怀 王 入统治者的队伍 。同时 。 “ 纷吾 既有此 内美兮 , 又重之 以修能 ” , 屈 原具备 了 没有惩罚他 , 反而被张仪忽悠 , 放了张仪 。到后来“ 秦昭王与楚婚 ” , 被 秦拘 优 越的出身 , 同 时按他 自己来 说 , 不断 的加 强 自身修 养 , 使 自己具 有 “内 禁, 落得客死异 乡的下场。由这个例 子可 以看 出, 怀王有 多么 的无能。《 离 美”, “ 扈江蓠与辟芷兮 , 纫秋兰 以为佩”, 他所佩 戴的江蓠 、 辟 芷和秋 兰正式 骚》 中说 “ 何桀纣披 兮, 夫唯捷径 以窘步。荃不察 余之 中情 兮 , 反信谗 而 他 美好 品质的象征。屈 原既有高贵 的出 身, 又有 美好 的品质 , 他 的政治 前 奔怒。初既与余成言兮 , 后悔遁 而有他 。怨灵修之浩荡兮 , 终 不察夫 民心 。 景将一 片光明。 闺中既 以邃远兮 , 哲王又不悟。屈 对怀王 发这么 大的怨气 , 只能 证 明他 对

离骚导致屈原悲剧的原因作文800字高中

离骚导致屈原悲剧的原因作文800字高中

高中作文:《离骚》导致屈原悲剧的原因屈原的人生是一出悲剧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悲剧呢?屈原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改革楚国的现实政治,实行"美政"。

令人遗憾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在楚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屈原在这种腐朽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执着地追求他的理想,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

只有走进屈原所著的《离骚》,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一悲剧的内在原因。

如果屈原与那些贵族同流合污,他不仅不会死,还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屈原是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他"宁溘死以流亡",也决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

他在《离骚》中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屈原悲剧命运不可改变的直接原因。

屈原的朋友也曾劝导过他:"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他们建议屈原离开楚国,去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战国是一个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很多人在自己的母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纷纷去其他国家成为客卿,一样不愁用武之地,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常事,并不涉及个人道德。

屈原也是人,他也曾动心过,产生过过"吾将远逝以自疏"的想法。

他也幻想"驾飞龙,乘瑶车,神高驰之邈邈",去外国一展身手。

但是他心中无法割舍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爱,就是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他也"忽临睨夫旧乡",这种对祖国深情的爱,让他宁原死也不离开楚国半步。

屈原也因为对祖国的爱以及对个人安危和富贵的不顾,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屈原是一个品行高洁的文人,也是一个清高孤傲的诗人。

他在诗中说:"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看到任何有损于楚国的事,都要去劝谏,但他的劝谏往往过于直白,使楚王难以接受。

他不善于团结更多的人,取得他们的支持,所以他才在小人的阴陷害下,被排斥在楚国政治核心之外。

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

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

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摘要:屈原的自杀是必然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 ,死是他最好的归宿。

这是由他天赋的内美、高尚的人格和南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浪漫气质所决定的。

他的身世、修养、气质是他走上悲剧道路的必然原因 ,而朝廷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则是他自杀的外因。

众所周知,屈原忠君爱国,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有坚持正义、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却忠而招祸,遭谗被贬,报国无门,最后自投泊罗江而死。

屈原为什么走上悲剧的道路? 中国历史上郁郁不得志者大有人在,而像屈原一样结局的却寥寥无几。

以往讨论屈原的死因,有人认为他以身殉国,以死谏君;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保持完美的人格;有人认为屈原死于国君赐死;还有人认为屈原自杀是斗争精神的表现。

笔者认为,屈原的悲剧结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他的自杀是必然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死是他最好的归宿。

一、楚人特有的浪漫气质屈原生活在战国南北文化交融的时期。

关于先秦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曾有过精辟的论说: 北方是史官文化,南方是巫官文化。

北方文化主要和史官、历史联系在一起。

南方文化则主要和巫官、巫风联系在一起。

在南方文化中,原始远古的遗风延续得更长,弥漫着丰富的神话和浪漫的想象。

《汉书.地理志下》中就记载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术、神话、舞蹈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生动地表现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楚巫主要以歌舞来献神祀鬼,在当时的社会,祭祀是一种集体活动,楚地声乐很盛行,舞蹈必有歌乐相配,其他人可以不分等级地同歌共舞。

屈原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必然感受到楚人的生活情趣和浪漫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也对他的气质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屈原的性格气质,多得之于南楚的传统风情,而他的思想精神,则受益于北方的理性文化。

但是,屈原的思想又不完全同于儒家思想,儒家比较灵活,当不遇明君,不被任用,没有实现理想的条件时,他们隐忍起来,独善其身,如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著名的楚国爱国诗人,也是《楚辞》的创作人。

然而,他在其短暂而悲剧的一生中有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件——跳河自尽。

屈原的跳河自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和解释。

以下将从屈原的个人经历、政治原因和文化动机三个方面来探讨为什么屈原选择跳河自尽。

首先要了解的是,屈原跳河自尽的事件发生在他的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

当时,楚国正遭受着来自强大的秦国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建议,希望能够振兴楚国,增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这些建议却没有被当时的楚王所采纳。

这对屈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因为他深知这些建议的重要性,他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充满了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

屈原的跳河自尽还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据传,屈原曾多次担任楚国的重要职位,但却因忠言逆耳而被贬谪。

这种连遭挫折和失意感贯穿了屈原的一生,使他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屈原跳河自尽是他长期积累的各种心理压力和挫折的爆发。

此外,屈原的跳河自尽还涉及到他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对诗歌、音乐和文化活动有着非常深厚的追求。

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的文化和传统正在逐渐消失,被外来文化所取代。

这对于屈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失落,他感受到文化的沦丧,以及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无能为力。

这种文化上的迷失也成为他跳河自尽的动机之一。

综上所述,屈原跳河自尽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事件。

政治原因、个人经历和文化动机是导致他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

然而,在屈原以后的历史上,他的作品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传颂,他的悲剧被视为对于自由和正义的坚持和追求。

屈原的精神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个不朽的符号。

正因为如此,屈原的跳河自尽事件才如此广为人知和被关注。

最后,屈原的诗作《离骚》以及其他的《楚辞》文集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的爱国情怀和对于自由的追求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追寻生命的意义——对于屈原悲剧的思考

追寻生命的意义——对于屈原悲剧的思考

的表 白 。楚 国长 期 遭 受 北 方 强 大
民族 的压抑 , 为 了 本从 集体 , 甚 至 在 必要 时 牺 牲 个 体 以保 全 集 体 。这 样 的集体主 义和屈原对 义的理解 , 使
在 中 国 历 史 上 曾 有 这 样 一 个 人, 他如荷 , 出淤 泥 而不 染 ; 如兰 , 独立而孤傲 ; 如竹, 挺 立 而 不 屈 。他
都赋 予社会政治责任 的极端者 。
义 的极 端 不 仅 仅 在 于 政 治 义 务, 同 时 也 在 于 他 受 楚 文 化 熏 染 后
非 个 人 努 力 就 能 在 统 治 阶 级 身 居
要 职 。而 这 , 使 得 在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生 命的意义 , 留给 后 人 一 代 代 的缅 怀和探寻 。
『 作 者通联 :北京育 英学校 高
二( 2) 班1
定 了他 的性格 , 最后“ 性 格 决 定 命
运” , 屈 原 最 终 也 无 法 逃 脱 命 运 的 牢笼。
先说说 屈原所处 的大环境 : 战 国 。在 屈原 生 活 的 时 代 ,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在 历 史 舞 台 上 扮 演 着 越 来 越 重要 的角色 , 旧 贵 族 则 逐 渐 走 向 腐
命都奉 献给楚 国 , 却“ 信 而见疑 , 忠
而被谤 ” .他 实 在 无 法 忍 受 这 种 行 道 而 不 通 、行 义 而 不 能 的 荒 谬 现 实, “ 宁赴湘流” 。所 以 在 我 看 来 , 屈
遇、 离 乡去 国 、 知 音 难 觅 。后 世文 人
重复着屈原 式的悲剧 人生 . 他 们 以 多 种 途 径 排 遣 着 这 种 种 不 幸 却 没 有 选择 自沉 。屈原 必死 的原 因是 什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忠诚于国家和悲剧的命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屈原的忠诚精神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悲剧命运。

一、忠诚的初心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从小受到优秀的教育,对楚国充满了浓厚的归属感和忠诚心。

在他的心中,楚国是他的家园,国家的繁荣与劫难是他心头牵挂的事。

二、忠诚的体现作为一位诗人,屈原以自己的才华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疾苦,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人民的心声。

他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成为楚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三、忠诚引发的悲剧然而,忠诚也伴随着悲剧的命运。

屈原因为他的坚持和真诚,逐渐引起了楚怀王的嫉妒和猜忌。

怀王开始不信任屈原,将他贬为大臣,甚至流放。

屈原的流放生活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他远离家乡,与亲人失散,生活在陌生的异乡。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爱国情怀,他继续写下动人的诗篇,抒发自己的孤独和对国家的思念。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达到顶点在怀王嫉妒和猜忌的逼迫下,屈原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顶点。

他深感身处绝境,无法再守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最终,屈原选择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五、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影响屈原的忠诚和悲剧虽然在他的生命中得到了惨淡的结束,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后世。

他的作品《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忠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感召了无数的爱国者。

总结: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与怀念。

他的一生是忠诚和悲剧的交织,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屈原的忠诚和悲剧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诗篇,更是一种道德与情感的力量,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悲剧根源之探微
作者:牟庆农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10期
屈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政治家,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他具有其强烈的爱憎和不朽的战斗的革命风格。

正因为楚国的黑暗现实,所以屈原的一生既辉煌又可悲。

屈原美政理想爱国忠诚典范楷模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

他“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

早年颇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发布政令,对内推行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主张联齐抚秦;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经屈原不懈的努力,楚国国力逐渐有所增强。

但由于其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后屈原逐渐被楚王疏远。

由于屈原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是非年代,风云动荡,光明与黑暗殊死斗争。

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时期,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即七雄纷争,山河凋蔽,生灵涂炭。

此时,新兴地主阶段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因而在楚国上下形成统一分裂是诸侯争斗的焦点。

秦欲吞并六国,一霸天下;而六国则亦不甘心其灭亡,纷纷联合起来与秦国分庭抗礼,特别是齐、楚两个大国,力图依凭疆域之辽阔,实力尚强,不断寻求时机,以待条件成熟之际而一统天下。

屈原出于沸腾的爱国主义情感,极希望依靠圣君之力,力主革新图强,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以实现其“美政”理想。

但由于楚王昏愦、奸佞当道,这就突破了贵族集团的局限,加之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近而形成了屈原和群臣(主要是楚国贵族)之间的矛盾,群臣难免会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同屈原争宠。

时怀王使屈为宪令,而正在起草之际,上官大夫为了探听宪令内容,就想夺过去看,屈原不与,上官大夫诬蔑屈原泄漏机密,恃才矜功。

便向怀王进谗言,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年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

楚王是一国之君,当然不希望一个臣子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正因此,久之便有新矛盾的产生,即屈原和楚怀王间的矛盾,因怀王贤愚不分,忠奸不辨,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人的挑拨,怀王不明察,遂疏屈原,正如《离骚》中所言:“怨灵修之浩荡分,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在政治上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相对立、坚决同他们作斗争。

而怀王昏庸懦怯,为群小所包围,加之其性过贪婪,终于走亲秦道路,近而屈原终究被疏、被贬乃至被逐直至自沉汨罗,乃殒厥身的悲剧下场。

屈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其美政理想,他对一切背叛祖国祸国殃民、腐朽黑暗的恶势力都进行了猛烈的鞭笞。

揭露楚国贵族官僚集团奔赴钻营,嫉贤妒能,贪得无厌,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囿于理想与政治主张的无法实现,满腔的激愤便在《离
骚》中淋漓喷吐。

在君王昏愦,邪曲害公的楚国,出于对祖国的深切的爱,加之对人民苦难的关怀与同情,在形势险恶,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他置个人生死荣辱与不顾,一再劝谏楚王,且为祖国命运深深担忧:“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他对圣贤仁德者进行热情褒扬,希望君主效法于他们,开明执政,以挽救危急中的楚国:“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对暴君佞臣,奸党小人黑白颠倒,嫉贤妒能的可耻行径,屈原义愤搷膺,进行了一针见血无情的揭露:“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经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因容以为度”。

他还指天发誓,表明自己的爱国赤子之心:“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还一再表明对祖国热忱使他心系祖国,“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屈原还表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满腔悲愤地控诉了这一个小人横行,美丑错位的恶浊世界:“世面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弥恶”。

正是这些邪恶的丑类混淆是非,投机取巧,背离正道,阿谀奉迎,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把一个好端端的楚国一步步地拖进了泥淖,陷入了深渊。

致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无法得以实现,于是他便用诗歌倾吐了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正如《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正因此,也在诗歌中毫不隐讳的倾吐了他与楚怀王、群臣之间矛盾之根源所在,由于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

“举贤授能”就是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

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加之楚怀王昏庸浅簿,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屈原的主张,疏远他乃至于被放逐,最终以自投汨罗江而死。

总之,屈原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他那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诉了深沉而爱国的思想感情,成就了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