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
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原文

"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成语,出自《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
这句成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引导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格外慎重,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注意细节,因为一点点的差错可能会导致很大的差距。
在古代,"君子"泛指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而"慎始"是指做事情时必须慎重考虑并且谨慎开始。
"差之毫厘"是指差错只有很小的一点点,而"谬以千里"则是说错误可能会导致非常遥远的后果。
这句成语强调了即使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稍纵即逝的差错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严谨对待。
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精神,既是对做事慎重的告诫,也是对做人慎重的要求。
它告诉我们,无论是从事工作还是处理人际关系,都不能心急、马虎,要注意细节,时刻保持警惕。
一、君子慎始“君子”一词最早起源于古代周朝,最早是指王族成员,后来逐渐演变为具有高尚品格、修养的人。
所谓君子,就是指有道德操守、高尚品质的人,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非常慎重。
君子慎始,是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慎之又慎,首先要认真对待,不能轻举妄动。
从一开始就要有清晰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不能草率从事。
慎始还意味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事物的了解、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判,以及必要的物质、精神准备。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保证事情的顺利进行。
二、差之毫厘差之毫厘,是说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大意大意。
毫厘是极其微小之意,毛发之差,也就是指非常微小的差错,但即使微小,也不能忽视。
因为一点点的差错,可能会导致整个事情的失败。
在现代社会,差之毫厘更加强调对细节的重视。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小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计划泡汤。
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在每一个细节上严格把好关。
差之毫厘还强调了全面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
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从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管控,确保问题不会出现。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中,意思是说差距虽然只有毫厘,却可能导致最终的巨大差异。
这句话告诉我们,细微之处可能引发重大的后果,要倍加注意和小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义。
比如说一个团队的合作,如果其中一个成员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的项目失败;再比如说学习的成绩,可能只是因为一点点的失误或者粗心不慎,就可能导致考试不及格。
这些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现。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警示。
它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倍加小心,细心做好每一步,不能大意和粗心大意。
只有如此,才能从细微之处看到事物的全貌,才能做好未雨绸缪,才能避免因小失大的危险。
在人际关系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一个微小的误会,可能会导致长久的矛盾;一个不经意的言语,可能会伤害他人的感情。
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慎重对待,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导致不必要的后果。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修养和品德。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可以反映出他的修养和品德。
一个平常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举动,却可以影响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言行举止,将这句话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不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做到己所欲,施于人。
这句话也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一个小问题而放弃,其实只要我们耐心细心地解决,或者改正,可能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在细节中求突破,在微小的地方寻找差距,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并不是说一切事情都要苛求到极致。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学会适度,不能事事都斤斤计较,要懂得放下,以更加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意思 -回复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一个成语,表示事物之间的微小差距或错误,可能会导致巨大的偏差或错误结果。
这个成语的意思可以通过分解每个部分来理解:
- "差之毫厘"表示差距非常微小,只是几分之一毫米或更小的程度。
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异或错误。
- "谬以千里"表示这个微小的差距或错误可能会导致非常大的偏差或错误结果。
它强调通过微小的差距或错误,可能导致结果完全偏离预期或变得截然不同。
因此,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尽管差距或错误只是微小的,但其影响可能是巨大且显著的。
它提醒我们在重要的决策和行动中要注意细节并避免小错误,因为它们可能会在结果中引发重大的偏差或错误。
形容差一点点就完美的成语

形容差一点点就完美的成语
形容差一点点就完美的成语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个成语意思是形容出现一点点的差错,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它强调了完美的重要性,因为即使是最小的错误也可能导致整个事情的失败。
另外,“功败垂成”也是一个形容差一点点就完美的成语。
这个成语意思是形容努力了很久,眼看就要成功的事情,却因为小小的失误而功亏一篑。
它提醒人们在做事情时必须小心谨慎,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让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总之,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差一点点就完美的,它们提醒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认真仔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意思还有语文园地词语积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意思是差出一点点错误,就会导致巨大的偏差或错误。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告子》,描述的是一匹良马在齐国与晋国交界处的驿站投宿,饭食和饮水都非常好,但驿丞一方面很吝啬,另一方面驱策这匹服役艰苦的良马。
结果这匹马一到晋国就立蹄而死,驿丞痛哭流涕。
孟子看不下去对驿丞说:“你何以杀此马?”驿丞辩解说:“齐国的饲养条件明明好得很,无论食草还是饮水都比晋国好得多。
”孟子说:“你不知道马的性情。
马是立蹄于南方,头也立向于南。
暴风骤雨来自于北方,因此晋国的马都习惯了北风、冷雨。
你不能把它存放在南方的稻粱之地任从尽力南方而饲养。
这样饲养无济于事,这就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可以忽略一丝一毫的差错。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剖析这个成语的意思,以及如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个道理。
1. 差之毫厘"差之毫厘"意思是说如果有一点点的差错,就会导致整体出现很大的差距。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例子。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一位工程师在设计图纸时,有一处尺寸偏差没有及时发现和修改,那么在后期进行生产时就会导致整个产品无法正常使用。
这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现。
2. 谬以千里"谬以千里"表示说因为差错的存在,导致整体结果严重不同。
比如一个地图上的错误标注,可能导致很多人在旅行时迷路,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一些产品的设计缺陷,因为一丝不苟的瑕疵,导致整个产品的市场前途堪忧。
这都是谬以千里的体现。
3. 实际生活中如何避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牢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做到严谨细致,不怠慢草率。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不怕麻烦,不怕浪费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的质量,避免因为一点小错带来的巨大麻烦。
差之毫厘成语的详细解释

差之毫厘成语的详细解释差之毫厘意思是指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
也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差之毫厘成语的详细解释,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差之毫厘成语的解释毫厘:长度的小单位,十毫为一厘。
失、差:失误,差错。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二、差之毫厘成语的近义词失之千里[ shī zhī qiān lǐ ]差若毫厘[ chà ruò háo lí ]三、差之毫厘成语的造句1、哪有这么简单,要知道风水布局,向来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2、在魔法戒指的制作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黄老头告诉谢寸官,大家练得都没差大形,但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了。
4、每一招都要推算很久,更有时候推算出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剑招使来花拳绣腿毫无威力可言。
5、但在游戏中,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一条却被体现到了极点。
6、鼻部整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效果好坏还是取决于医院设备、医生技术的好坏。
7、有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女子的大招是准备完毕了,可是却来不及发出去就被大汉掐住了脖子。
8、对于阴宅的穴场,选位子就显得十分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9、发彪顿时豁然开朗,同时也感叹练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10、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11、高手过招往往稍有偏差就会酿成大祸,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12、然而尽管后两跳的动作越做越好,但伊娃离过竿还是差之毫厘,最终以排名垫底的结果结束自己本次世锦赛之旅。
13、赛后,与进球差之毫厘的C罗情绪不佳,在走回更衣室的途中又遭到欧足联工作人员的“拱火”。
14、定点卫星的发射角计算需要绝对精确度,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5、对这台仪器的精确度要求毫发不爽,否则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
16、我们在学习中,要认真细心,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
出处
成语名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读音: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成语解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故事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成语造句: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近义词:毫厘千里
反义词:初出茅庐、乳臭未干、孤陋寡闻
成语用法:作主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
成语繁体:差之毫釐,謬以千裏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正音:差,不能读作“chà”;谬,不能读作“miào”。
成语形式:8字成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成语接龙:
里丑捧心指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
里出外进形容不平整、不整齐。
里通外国暗中勾结外国,阴谋叛国。
里应外合应:接应;合:配合。
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里谈巷议里:乡里、邻居。
邻里街巷间人们的议论谈说。
指民间的议论。
里外夹攻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意思是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谬论的古语

谬论的古语
1.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2.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3. 悖入悖出: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
指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4. 秕言谬说:意思是指错误的言论。
5. 谬种流传:意思是泛指荒谬的东西一代代地传下去。
6. 大谬不然:意思是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这些古语都强调了谬论的错误和荒谬性,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审慎地对待各种信息和观点,避免受到谬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趣谈错别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世界文明史上,“汉字”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在人类文化长河中“汉字”以它熠熠生辉的形象散发着特有的魅力。
人们在日常交往、工作学习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与“汉字”打交道,如果不注意汉字书写的严谨性、粗心大意,就会闹出许多笑话,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下面仅举几例说明之:
一)别字县官审“亲爹”
话说有一个地痞,胸无点墨,靠花钱买了个县官当。
俗话说,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由于他不识几个字,所以在断案时总是笑话百出。
有一天坐堂问案,文书呈上名单,上写原告、被告及证人等三人。
原告叫郁工来,被告叫齐卞丢,证人叫新釜。
县官把郁工来错呼成“都上来”,三人便一齐上前。
县官发怒首:
“本官只叫原告一人,为什么全都上来了?”文书在旁,不便直接指明他的错处,委婉地说道:
“原告名字另有一种念法,叫做郁工来,不叫都上来。
”
县官又叫被告齐卞丢,误说成“齐下去”,三人只好一齐退下。
县官又大发雷霆:
“本县叫被告一人怎么全都下去了?”
文书又目前解释说:
“被告名字也另有念法,叫做齐卞丢,不叫齐下去!”
县官不耐烦地说:
“证人的名字,你说该念着什么?”文书答道:
“叫新釜”。
县官转怒为喜,自作聪明地说:
“我想必有新的念法,不然我要叫他‘亲爹’了。
”
二)白字先生读《水浒》
浒与许、季与李、达与逵、爹与斧、男与勇都是常用字,可有人连这些常用字都分辨不清,闹出许多笑话。
有一个学生爱看《水浒》,但识字不多,经常读错字。
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来拜访他,见他正看《水浒》,便随口问道:
“老兄正在读什么书?”“《水许》。
”那个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
朋友听了,知道他又读了错字,故意接着说:
“古今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水许》一书却从来没听说过。
不知书中描写的都是一些什么人物?”
“书中有个人物叫‘季达’(李逵)。
”学生又一本正经地说。
朋友听了,便假装不明白,接着问道:
“更奇了,古人名字从来没听过有个叫季达的。
请问这个季达是何许人也?”
学生又比划着说:
“此人手使两把大爹(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
”
三)xx成“xxxx”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薛蟠读画”的故事。
故事以薛蟠与宝玉的一段对话开始,薛蟠说:
“你明儿来xx,打算送什么xx物儿?”
宝玉说他没有什么送的......只好写一幅字、画一张画。
xx道:
“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了。
昨儿我看见人家春宫,画得很好,上头还有许多的字,我也没有细看,只看落的款,原来是什么“庚黄”的,真好得了不得!”
xx听后说:
“古今字画我也都见过些,哪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起来。
命人拿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
“你看真的是xxxx?”xx说:
“怎么没有看真?我看得真真切切。
”宝玉将手一撒给他看道:
“可是这两个字?”......众人看出原来是“唐寅”二字。
曹雪芹不愧是塑造人物的文学大师,通过这两个别字,就把薛蟠这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的形象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
四)多出一撇,输掉一场战争1930年5月,中原大地上爆发了国民党党内大战。
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双方在河南省南部拉开战争序幕,共投入了一百多万兵力。
战前,冯玉祥与阎锡山约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集中兵力歼灭蒋军。
然而,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下达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多写了一撇。
无巧不成书,泌阳也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只不过,沁阳在黄河北岸,而泌阳却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两地相距数百公里。
冯玉祥的部队依照命令错误地开进泌阳,没能和阎锡山的部队会合,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时机,让蒋军夺得了主动权,致使冯、阎在后面的作战中处处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
如果当时参谋不多写那一撇,冯、阎联军得以顺利会师,中原大战的结局可能就会被改写,历史也可能会呈现出另一幅画卷。
“沁”和“泌”有何不同?“沁”为形声字,从水,心声,本义指沁术。
沁水即今天山西省沁源县东北绵山东谷,南流至河南省武陟流入黄河。
“沁”阳即由沁水得名。
“泌”也是形声字,从水,必声,本义指泉水涌出的样子。
泌阳为河南县名,在河南省南部泌阳河流域。
汉朝时朝廷置泌县,明朝时候才改为泌阳县。
五)多出一点,“折卖”成“拆卖”
1947年,解放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一位干部到下面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个村子,村民把地主的房屋拆掉后卖了,再将钱分给缺房的贫雇家。
见此情景,这位干部大吃一惊,当即就问村干部为什么不把现成的房子直接分给农民,而要拆掉它。
村干部告诉他说:
“上级是这么规定的,我们只有照办。
”
听了村干部的回答,这位干部感到很奇怪,土改政策中根本没有这一条规定。
经查询才发现,原来是区政府的干部反上级的文件抄错了一个字。
土改政策规定,对地主的房屋可以“折卖”分给群众。
其意思是房子不便于平均分的,可以折价卖了然后分房产,多分了房的户头要拿出钱来,分给那些分不到房的户头。
但是,区干部把“折卖”抄成了“拆卖”。
虽然只多了一“点”,但意思相去甚远,致使不少村子将一些好端端的房屋全拆掉了。
在汉字中,“折”与“拆”在形体上只有一“点”之差。
就这么一“点”导致“折”与“拆”在读音和意义上均有差别。
折,音“zhe”(阳平);拆,音“chai”(阴平)。
尤其是书写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忽略了这一点,甚至会酿成大错。
“拆”从“扌”(手),从“斥”,“斥”亦声。
也就是说“拆”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
“斥”有“裂”的意思,即是将东西分开的意思。
那么“拆”的本义则是用手将东西分开,引申为“拆开”、“拆散”的意思。
“折”字为会意字,从“手”,从“斤”,本义为“断木、断草”,引申为广义的“折断”之义。
就在撰写本文输入“尴尬”二字时,笔者用五笔输入“VJVW”,可屏幕上却显示空白,当时十分纳罕,怎么没有这个常用词汇?不可能啊?是不是我的输入有误?于是我翻检字典,却发现了一个自己沿用多年的错误,那就是把“尴尬”二字,拆成“九”和“监”及“九”和“介”。
有类似错误的朋友不防查查字典。
综上所述,汉字的书写和输入必须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必将授人以柄、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