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望

合集下载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原文、赏析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原文、赏析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出自五代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原文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创作背景: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围城已达一年的宋军发起了进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这一年,他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落日怅望(马戴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落日怅望(马戴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落日怅望唐代: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标签孤独、思乡译文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注释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想。

何:多么。

滞:滞留,淹留。

微阳:斜阳。

微,指日光微弱。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

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赏析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惆怅作文共九篇

惆怅作文共九篇

惆怅惆怅(一)该来的要来,该去的要去眼泪又能怎样,有许多美丽,就在1秒,擦肩而过或许,我不配,拥有太多,只要能够擦肩而过,我知道只是过客,就对了,知道么,其实,我可以微笑,阴影也可以掩盖微笑,天空的蔚蓝都不属于我,梦很远,但微笑,只是不经意间,勾起嘴角但有时,连勾起嘴角的力气都没有,登封市嵩阳中学初一:张有为惆怅(二)--------------------------------------------------------------------------------谁都不会知道一个内心很空虚的人究竟在想什么;谁都不会知道一个害怕恐惧的人需要什么;谁都不会知道一个沉默的人为何沉默.那是一种寂寞,一中孤单.只有真正体验过才知道那是一种煎熬.那种感觉就仿佛整个世界你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注定不能被爱.那是一种悲哀,一种透到心里的悲哀,一种谁都不会理解的悲哀.看到别人脸上的微笑那样的灿烂,自己却连抽动一下嘴角都觉得困难.很想鼓起勇气找一一个倾诉,却连自己都会觉得这很荒谬,只能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说这是惆怅,却比它来的更惆怅,更可怕.不是吗?惆怅(三)惆怅日近黄昏,血染的云彩,依旧灿烂。

独自一人,坐在沙滩,海水侵入心扉,天边的夕阳,投下最后一缕光辉。

倒影中的夕阳,映衬着我们永恒的友谊。

水天相接处,夕阳西下。

命运,让我们相聚。

分离,使我们落泪。

让我一人,在黄昏时刻,独享作别的无奈。

广东东莞桥头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黄睿惆怅(四)现在已是23:40,就在前10分钟,我还趴在屏幕上苦苦的等一个人,她的头像闪着,却告诉我已经离开~在她的空间不厌的穿梭,痴痴地望着她的百合花,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情不自禁的单击了植物右侧的“阳光”,望着渗透的生命的进度条缓缓上升,温暖的阳光啊~是一道多么耀眼,多么灿烂的曙光啊……紧接着望着“修剪”“浇水”的度条在慢慢变得充实时……一股暖流温柔的流过我的心田。

惆怅的诗句大全

惆怅的诗句大全

惆怅的诗句惆怅的诗句大全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惆怅的.诗句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惆怅的诗句篇11、只空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3、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4、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5、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6、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7、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8、腹心受害诚堪惧,唇齿生忧尚可医。

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0、白日放歌需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

1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12、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3、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14、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

——程垓《最高楼·旧时心事》1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6、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18、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1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0、不知供得几多愁。

——石延年《燕归梁·春愁》21、一帘秋雨,满城枫叶,孤枕难眠!22、万事都归一梦了。

曾向邯郸,枕上教知道。

百岁年光谁得到。

其间忧患知多少。

23、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张惠言《木兰花慢》)24、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于谦《立春日感怀》25、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26、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27、花月两模糊,隔帘看欲无(杨基《菩萨蛮》)28、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

29、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惆怅的古文说法

惆怅的古文说法

惆怅的古文说法
1. “哎呀,我这心里咋就这么烦闷哟!”就像我满心期待周末能去公园玩,结果却下起了雨,只能望着窗外叹气,这感觉可真惆怅啊!
2. “为啥我总觉得这般失落呢?”好比我精心准备了礼物想给好朋友一个惊喜,却发现今天不是他的生日,那心情,惆怅得很呐!
3. “我咋就这么忧愁呢?”就像考试没考好,回家的路上脚步都变得沉重,心里那个惆怅劲儿哟!
4. “为何心中会有这许多的惆怅呀?”比如我养的小金鱼死了,看着空空的鱼缸,心里好惆怅啊!
5. “哎呀呀,这惆怅何时才能消散哟!”就像和好朋友吵架后,一个人坐在操场边,那滋味,可惆怅了!
6. “我这心里的惆怅可咋整呀?”好比看到喜欢的玩具却没钱买,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惆怅得不行。

7. “怎么会如此惆怅呢?”就像盼了好久的演出突然取消了,心里空落落的,好惆怅啊!
8. “这股惆怅之意为何挥之不去呀?”比如努力了很久的比赛却输了,那满心的惆怅哟!
9. “我的天,我咋这么惆怅呢!”就像约好了一起玩的小伙伴突然有事不能来,失望带来的惆怅啊!
10. “哎呀,这惆怅真让人难受哇!”好比期待已久的旅行因为一些原因去不了了,心里那个惆怅呀!。

《落日怅望》译文及鉴赏

《落日怅望》译文及鉴赏

《落日怅望》译文及鉴赏《落日怅望》译文及鉴赏《落日怅望》唐朝: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刻。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落日怅望》翻译/译文《落日怅望》译文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奔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持久脱离家乡,停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气。

斜阳余辉散落巨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恰似火烧。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影子,是因为惧怕容颜已变改。

《落日怅望》注释片:顷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想。

何:多么。

滞:停留,淹留。

微阳:斜阳。

微,指日光弱小。

乔木:树千巨大、骨干与分枝有显着差异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庞改动而吃惊。

平昔:素常,往昔。

颜:面色,容颜。

《落日怅望》赏析/鉴赏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出类拔萃矣。

〞(《唐诗别裁》)这儿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弯曲地表达了诗人的崎岖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首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杰出的特征,能够说便是:情形分写。

情与景,是抒情诗的首要内在;情形交融,是许多优异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可是此诗用情形分写之法,却又是别的一番现象。

最初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眺望乡关,首要跃入眼皮的是俯视所见的现象:“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刻。

〞晚云孤飞于天边,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剧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在无碍和飞翔之速;可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现象描绘,而是诗人“怅望〞所见,并且这种现象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关键和前言:“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本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而,颔联由外界现象的描绘天然地转入心里情感的直接抒情,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眼欲穿。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改换翰墨写景,现象描绘不光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并且由近到远,层次清楚。

古诗落日怅望翻译赏析

古诗落日怅望翻译赏析

古诗落日怅望翻译赏析《落日怅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马戴。

其全文如下: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前言】《落日怅望》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

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

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这首诗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

语言明白如话,概括力强。

【注释】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想。

何:多么。

滞:滞留,淹留。

微阳:斜阳。

微,指日光微弱。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

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翻译】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地片时可达。

思考为何停留在这里,离家很久还没有回去。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后。

徘徊水边却不敢临流照影,害怕因为自己的容颜不复平昔而心惊。

【鉴赏】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情与景,是抒oRg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形容心情惆怅的诗句集锦

形容心情惆怅的诗句集锦

形容心情惆怅的诗句集锦他猝然间一反常态,使我莫名其妙,异常迷惘和惆怅。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形容心情惆怅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形容心情惆怅的诗句1、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郑思肖《二砺》2、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3、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5、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李白《幽涧泉》6、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

——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7、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8、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

——高適《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9、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10、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

——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11、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12、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张籍《征妇怨》13、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14、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

——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15、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16、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17、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虞集《挽文丞相》18、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李商隐《潭州》19、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夏完淳《一剪梅·咏柳》20、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白居易《梦微之》21、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22、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年来,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因此大大提高,位次排列已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为1997年的第10位。

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惠"的原则下,积极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国外经贸初步形成了由各级各类专业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营体制。

基本形成了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援助等各项外经贸业务相互促进,外经贸、生产、科研、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对外大经贸格局。

中国的经济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已由1950年的几十个发展到1997年的228个国家和地区。

1950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仅11.35亿美元,1997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3251亿美元,增长了290多倍。

其中,1992年以后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1992-199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达14938亿美元,比1949至1991年间的总和还要多。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之举,20年来发展迅速。

到1998年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24712家,合同外资金额5725.2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74.53亿美元。

同时,中国利用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通过证券投资等形式吸纳的外资也达到一定规模,累计已逾1000亿美元。

目前,中国已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也仅次于美国。

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不断提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国家鼓励投资类项目增加较多,限制类项目减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中西部地区对外商的吸引力增强;世界知名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大项目继续增加,平均单项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提高。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仅几家企业从事这项业务,如今,这已是一支由7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项目也越做越大。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就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

到1997年底,中国累计向114个国家提供过援助,援助成套项目1531个。

多、双边国际经贸合作成就显著。

中国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贸易伙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关系不断加强,赢得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已使中国国民经济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开放型经济。

到1998年,中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已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逐步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区和省会城市等内陆地区;开放领域从一般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扩展,向商业零售、金融、保险和外贸等服务行业延伸。

同时,中国自1992年起对进口关税税率连续进行了4次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已从1992年的43.2%降至1997年10月的17%。

到2000年,中国的进口关税将进一步下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一阶段:建国时至1978年。

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尚实行配给制,采用计划经济制度。

外贸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农副及矿产资源型产品构成了出口商品的主流,贸易关系受制于外交政策和国家关系的变化。

对外贸易主要被看作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建国初期,中国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80%,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水平。

随着国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轻纺产品成为主要出口商品,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但直到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仍高达53.5%。

进口商品结构方面,旧中国以进口消费品、奢侈品为主的状况得以改变,生产资料在进口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每年占总进口的80%左右。

按照“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一阶段中国在利用国外资金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前期,亚非拉越来越多的国家赢得民族独立,新中国广泛建立、积极发展同这些国家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开展易货贸易、边境贸易、记账贸易、现汇贸易等灵活多样的进出口贸易,与此同时,还向这些国家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

此外,中国内地始终坚持对港澳地区长期稳定供货的贸易政策,即使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也保证了对港澳地区的供应。

同时经港澳的转口贸易也成为打破西方国家封锁的突破口。

为了补足国内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中国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推动同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以至官方贸易。

特别在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由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转向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

到1965年,中国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

“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使对外贸易遭受严重干扰破坏而出现较大曲折起伏。

7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外关系迅速改善。

中国同日本、德国、美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对外贸易重新获得恢复和发展,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技术引进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下,中国在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1978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尝试伴随着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更为灵活的贸易形式,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投资与经济特区的创办,为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实践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对外贸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外贸体制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外贸发展。

1978-1991年,进出口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长到1356.3亿美元,其中出口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18.4亿美元,进口由108.9亿美元增长到637.9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6%和14.6%。

为吸引资金、技术、设备,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创造外汇收入,同时增加就业机会,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

80年代中期,国际产业结构出现了新一轮调整和转移,为了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国家进一步确立了以加工贸易为重点、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沿海发展战略,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加工贸易使中国成功地承接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带动了国内工业发展,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外贸出口由初级产品、资源型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1986年,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实现了出口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转变。

1991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77%。

市场日益多元化,日本、香港、美国、欧共体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而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贸易份额则大幅下降。

1979年开始,中国陆续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区域,在进出口管理与经营政策、外汇政策等方面试点实行更灵活、更优惠的特殊政策,这些特殊区域对全国的外贸发展以至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平台、示范与辐射作用,是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

1980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一年,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1%,到1991年这一份额上升到8.3%。

1978年以前,对外贸易一直沿袭建国初期确立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国家先后成立了一批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全部对外贸易,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统收统支、统负盈亏。

1979年,国家开始对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调整中央外贸领导机构、成立了一批归属工业部门管理的工贸公司、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汇率双轨制以提高出口竞争力、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等。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严重不足,外汇极度缺乏。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招商引资,利用外部资金,扩大出口生产和创汇能力。

外商投资企业被直接赋予进出口经营权。

1979-199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0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国外贸中的作用迅速提升。

1979-1991年,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由0.1%提高到21.3%。

外资对外贸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阶段:1991年至2000年市场经济下的转型与发展。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步替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加工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贸易顺差激增。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对外贸易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转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

国家陆续提出了市场多元化、“大经贸”、“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体系等战略思想。

由此,中国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其间,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了日本、韩国、东盟及港澳等周边国家的经济,中国外贸也经受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重大挫折,1998年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但中国对外贸易很快克服危机的影响,重新恢复活力,1999年实现11.3%的增长,2000年更达到了27.8%的高速增长,其中出口增长31.5%。

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为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国内条件。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上升至90%以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步替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最主要出口产品。

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超过纺织产品,成为出口最大类产品,实现了出口商品结构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出口最重要的推动力,带动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同期,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固定资产投入大、增长快,带来大量的资本货物需求,使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增长十分显著。

在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装配制造业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加工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8%。

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442.3亿美元,首次超过一般贸易,1995年-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一直在50%以上,成为中国货物出口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使相当一部分产业和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以外资企业、加工贸易为支撑的进出口格局,也使中国外贸开始呈现顺差逐年快速扩大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