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研究
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

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汇报人:日期:•纳西族与藏族概况•纳西族与藏族的政治关系•纳西族与藏族的经济交流与贸易•纳西族与藏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纳西族与藏族的民族交融与认同目•研究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的意义与价值录01纳西族与藏族概况纳西族概况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现有约32万人。
纳西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
纳西族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传承和表现。
藏族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主要民族,现有约300万人。
藏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
藏族在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传承和表现。
藏族概况纳西族与藏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与藏族在历史上有长期的接触和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吐蕃王朝时期。
清朝时期,纳西族和藏族的交流继续深化,纳西族地区的一些寺庙甚至聘请了西藏的喇嘛前来主持。
明朝时期,纳西族和藏族的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与西藏的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尤为密切。
新中国成立后,纳西族与藏族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两族之间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02纳西族与藏族的政治关系唐朝对纳西族与藏族的统治唐朝时期,纳西族和藏族都处于唐朝的统治之下,唐朝在纳西族和藏族地区设立了羁縻州进行管理。
明朝对纳西族与藏族的统治明朝时期,纳西族和藏族地区被划分为土司管辖区域,明朝对这些土司进行册封并给予他们世袭统治权。
古代王朝对纳西族与藏族的统治纳西族与藏族的联姻历史上,纳西族和藏族之间存在联姻关系,通过联姻来加强政治联盟和稳定边界。
纳西族与藏族的战争在某些历史时期,纳西族和藏族之间发生了战争,例如明朝时期的“茶马古道”贸易战争。
纳西族与藏族的政治互动与斗争现代政治关系中国共产党对纳西族与藏族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纳西族和藏族都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纳西族与藏族的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纳西族和藏族都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并拥有独特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
纳西族东巴法器中的乐器研究

文化 中 ,一般都 将这 一宗教 修行 修法 时
所 用 的器 物类 ,称 为 “ 法具 ” 或 “ 法
器” 。比如 ,佛 教就将修法 、供养 、法会 等 各类佛 事 的器 具称 为法器 。就 广义而 言 ,花瓶 、香炉 、油灯 等祭 祀用 物也算
作 法 器 的一 部 分 。
上 ,单手同时提锣 敲击起舞 。
合 以大鼓 、大锣伴奏 。
碰铃 :铜质 ,两 面小铜铃相碰 发声 , 多为诵经用 ,主要用于祈福祭祀仪式 中。 白海螺号角 :在迎神仪式 中吹奏。 海 螺号 角 :在 东 巴教 中也 称法 螺 ,
用于禳鬼仪式中。
塘神龛处 、庭 院里或村寨 附近的山坡 地 、
水源处 等。
平 锣 :分 大 锣 、小锣 两 种 。铜质 , 用于请 神禳鬼 和丧葬仪 式 中。用 于舞蹈 伴奏时 ,执于手上 ,单 手同时提 锣敲击
起 舞。
神崇 拜为基 本内容 ,以祈 神 、禳 鬼 、丧
葬和 占 卜 等 活 动 为其 主 要 表 现 形 式 , 属 于 原 始 多 神 教 的 一 种 。东 巴 教 供 奉 东 巴
自治县 的 纳西 族作 为 田野 调 查 的对 象 ,
尝 试 对 东 巴 在 祭 祀 中所 使 用 的 法 器 进 行
梳理 ,特别 对祭祀 法器 中的乐器进 行分 析 ,从 而 了解东 巴祭祀 乐器 的功能及 象
征意 义。
等 ,因以东 巴什 罗为 其创教 始祖 ,又 因 其祭司叫 “ 东巴” ,故称之为东 巴教 。东 巴 ,纳西象形文字为 ,其意译 为 “ 祭司” “ 导 师” “ 智者” ,是 千百年来 纳 西族古 代社 会沿袭 下来 的本 民族 的东 巴教 的祭 司 。他 们 集纳 西族 古 代社 会 的诗 、歌 、 舞 、经 、书 、史 、画 、医 、匠 为一 身 , 被 纳西 民族 视之 为本 民族古代 社会 的高 级知 识分子 。在古 代纳 西族社 会里 ,他 们是 纳西 民族 的精 神领袖 ,受 到社会 和 民众 的普遍 尊重 ,虽然 没有什 么政治 特 权 ,但有社会威望 。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综述——以纳西族服饰为例

纺织报告| T extile Reports1151 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成果丰硕,已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各民族服饰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人研究民族服饰提供了典范。
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集中于服饰的变迁、功能、社会学、文化象征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发展等方面。
1.1 服饰变迁研究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制作传统服饰的原材料也在逐渐消失。
范玮钰[1]在《理县羌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提到,传统的理县羌族服饰面料以棉麻为主,过去人们都是自给自足,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族服饰原材料在市场上出售,机器生产的面料比传统的棉麻布料价格低廉、种类繁多,导致一些地区传统手工制作的服饰逐渐消失。
由于机器生产的引入,传统民族服饰的制作流程简化、制作时间缩短,不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业。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综述—以纳西族服饰为例杨 璇(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Survey of ethnic minority clothing research: taking Naxi clothing as an exampleYang Xuan(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Institute for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Abstract As one of the ancient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the Naxi Nationali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Naxi clothing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of scholar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quite rich. 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some thoughts of ethnic minority clothing and Naxi clothing. Clothing culture is a unique expression of integrating national culture, custom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kes everyone wearing clothing become a special cultural carrier. Naxi clothing show the splendid culture of Naxi and their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clothing; Naxi clothing;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摘 要 纳西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纳西语言文字研究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

纳西语言文字研究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纳西族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纳西语位于汉藏语系里的藏缅语族,是云南省乃至中国境内的重要语言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纳西族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变革也越来越迅速,语言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纳西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近年来,有学者对纳西语文字的演变、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和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探讨纳西语言文字的相关问题,为纳西语言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纳西语言文字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1.探究纳西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及其与周边文化交流的关系;2.分析纳西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则和特点;3.研究纳西语言文字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4.探讨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纳西语言文字。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纳西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及其与周边文化交流的关系。
2.纳西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则和特点。
3.纳西语言文字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
4.纳西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策略。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书籍、论文、杂志以及图片等资料;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方法,了解纳西族本土居民对于纳西语言文字的认知情况和态度;3.实地调研法:赴纳西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以深入了解纳西语言文字的发展状况;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纳西语言文字与其他语言文字的差异和类似点,以更深入地探讨其特点。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对纳西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结构、规则和特点有更系统的认识。
2.深入探究纳西语言文字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
3.提供纳西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策略建议。
4.丰富和完善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领域。
五、研究计划1.第一阶段:文献资料整理与分析(2个月)2.第二阶段:调查研究(1个月)3.第三阶段:实地调研(1个月)4.第四阶段:对比分析与策略研究(2个月)5.第五阶段:论文撰写(2个月)预计研究周期为8个月。
纳西族东巴文字与人居空间研究

纳西族东巴文字与人居空间研究作者:陈琦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纳西族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及其原生文化为基础,研究纳西传统人居空间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属性,凸显了纳西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场所精神。
关键词:文字;空间;文化一、纳西先民的原初观念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在唐樊绰的《蛮书》上称为“么些”,主要集中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周边。
究其族源,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纳西族来自古羌南迁,另一种则认为是土著农耕民与南下游牧民融合而成。
纳西人在对其祖先生活的追忆、对生命繁衍的渴望以及对自然力量崇拜的基础上建立了朴素自然的原始空间观念。
五行与五方构成的宇宙空间,形成了完整的方位认知和秩序化的空间模式,搭建了纳西人生态、聚落环境的基础,并作为其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而长期存在。
二、东巴文字揭示人居空间的演变纳西先民创造了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是东巴祭司们用来书写经文的文字。
东巴文是处于记事画图阶段向图画象形文字过渡的一种特殊文字,总数约1300多个,它忠实地记录了不同时空的纳西族社会、文化变革,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图画式的构成,揭示了纳西人居空间的发展脉络。
1、远古时期2、从游牧到农耕3、阶层分化4、纳西住宅5、“家”的观念东巴文字形象地展示了纳西族以“人”为中心的居住文化观。
人是空间的主体,失去了人及人的生活,房屋不过是个空壳。
建筑是人接触社会、组织家庭、维持生计所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
三、纳西族人居空间的宇宙图式因为聚居地域不同,开放程度各异,导致纳西族在同一时间断面上,分别存在着三种进化程度极不相同的人居空间,反映了其特有的宇宙图式。
1、女性中心的“一梅体系”永宁地区的纳西族人一直保存着“摩梭”的古称,他们的婚姻方式被称为“走婚”。
年满十三岁的女子在举行了成人仪式之后,就住进属于自己的花楼,并被允许夜间接待前来走婚的男子,他们互称对方为“阿肖”。
纳西族东巴画的造型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

纳西族东巴画的造型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纳西族东巴画是流传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原始绘画风格。
其独特的形态与奇特的造型让人们称其为“中华石文化的文明瑰宝”。
纳西族东巴画的造型特点和传承方式在艺术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一)独特的造型风格纳西族东巴画以“色彩丰富、构图严谨、造型奇特”为主要特点,其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其造型的非凡之处,也表现在其所传承的文化特殊性上。
在造型上,它运用了特殊形态、独特图案、鲜艳色彩等多种元素,一方面是为了突显纳西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也是纳西族神话文化中的一种传说形式。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人、动物、花卉和其他自然事物,它们的姿态和造型奇特而严谨,色彩鲜明而清晰,让纳西族东巴画在民间艺术中独具魅力。
(二)象征性表达手法纳西族东巴画是以象征性表达为主要手法的绘画艺术,其图案中每一个形式多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纳西族传统神话文化中,往往会用图片来表达某种人物、物品、地点、生物的意义。
这些图案往往以缩小的形式来表现,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寓意。
纳西族东巴画中常常出现的“神龟”是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象征。
在古代神话中,神龟被认为是神灵转世而成,可以有无尽的寿命以及超乎寻常的能力。
因此,人们往往使用神龟图像来寄托自己的焦虑和希望。
(三)强烈的地域特色纳西族东巴画是纳西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它广泛传承于大理、丽江、保山以及昆明等地,其中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在画中,往往会出现大理古城、丽江古城、黑龙潭、洱海、千古情谷等一系列地标性质的建筑和景色。
同时,也有很多画作将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等元素结合起来,展现大自然的美丽。
这些图案看起来自然,而且与地区相关性较强,也加深了纳西族东巴画的品味和地位。
(一)口口相传在纳西族传统艺术中,大部分的传统知识都是口传颂承的。
纳西族东巴画的传承也是通过口口相传来完成。
由于唐朝之前的文化缺乏文字,所以各种习俗和传统都是祖先口传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纳西族东巴画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营造研究及实践

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营造研究及实践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木构架建筑以其特殊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而闻名。
近年来,对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
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利用传统的木工技术进行构造,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
在建造过程中,纳西人采用了许多特殊的技术,如榫卯结构和斗拱技术,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他们还注重建筑的美学价值,通过精湛的雕刻和彩绘技术,使建筑物展现出纳西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对其建筑技术和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们通过对传统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数据和文献资料。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他们逐渐揭示了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建造原理和技术特点,并提出了许多有关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的建议。
此外,一些建筑师和工匠也开始尝试在实践中复兴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
他们通过学习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设计和建造了一些新的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
这些新建筑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现代化的功能和美学价值。
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发展,也为保护和传承纳西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保护和传承纳西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其建筑技术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通过实践中的创新和探索,我们可以为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加强对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为保护和传承纳西族的文化遗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纳西族STR遗传结构研究

tce t te r f q e c 0 52 ~ 0. 0 a d 1 5 e oy e r u d o t wih  ̄e u n y 0 . 0 ~ e td w h h i r u n y 0. 0 i e 52 8 n 6 g n tp s we e f n u t o q e c 01 4
S TR fNa imi o t t T g n s a ak d b u r s e e.S v n y t l lso TR n Na iwe ed - o c n r y wih S R e e c n m r e y f o c c i l e e e l -wo al e f9 S e i c r e
Absr c : S R sa u ie s lg n tc ma k rt a a h n e be p l mo p im n t l ee i n h ta t T i n v ra e ei r e h th s c a g a l oy r h s a d sa e h r d t i uma b y n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遗 传 学 报 ,9 7 :7 2 ( )56~50 20 8 ,02
Aca Ge eia S nc t n t i ia c
中 国 纳 西 族 S R 遗 传 结 构 研 究 T
赖 江 华①, 保 华 , 海 波 , 波 峰 , 亚 军 , 生 斌 张 郑 朱 邓 李
LAIJa g Hu ① ZHANG o Hu ZHENG iBo, in . a Ba . a, Ha. ZHU . e g, Bo F n DENG .u L h n . n Ya J n. IS e g Bi
,
( e r et fF r s c ne Me i lC lg , i a i t g U ie i X ’ n 7 0 6 , hn D p t n o oe i Si c , dc o ee X ’ nJa o nv sy, i 8 10 1 C i am nc e a l on rt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 所谓“三坊一照壁” 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 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在结构上, 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在结构上,一般正房 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 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 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 着长裤,披羊皮披肩。 每逢节日, 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 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 七星披肩。 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 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 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 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 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 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 七星” 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 “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 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 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
《热美蹉》、《喂默达》是最古老的原始音乐, 《白沙细乐》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故事、 有情节的大型管弦曲 纳西古乐植根于纳西族的社会生产生活 婚丧嫁娶、起房寿辰、 中,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都 离不开它, 离不开它,在纳西文化构建中占有重要 地位。 地位。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 充实丰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音乐。 充实丰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音乐。
•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 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 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 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 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 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Hale Waihona Puke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音乐化石” 音乐化石” 纳西古乐 音乐化石 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
• 据考证,纳西古 乐起源于公元14 世纪,它是云南 省最为古老的音 乐, 也是中国或 世界 最古老的音 乐之 一。纳西古 乐是 纳西族人民 在接 受以儒道文 化为 代表的中原 文明 影响下而创 建的 艺术结晶。
• 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 饰是其传统文化的一 朵奇葩。 朵奇葩。青年女性的 服饰色彩多偏重于明 艳丽的色调, 快、艳丽的色调,中 老年女性的服饰色彩 老年女性的服饰色彩 则多采用青、 则多采用青、黑等色 的面料, 的面料,显得庄重素 雅。
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 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纳西族服饰
•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 与当地汉族相同, 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 穿羊皮披肩, 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 穿大襟长衫, 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 腰系羊皮兜,扎绑腿。 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 宁蒗、永宁、盐源、 宁蒗、永宁、盐源、木里 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 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 下着长裤, 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 子还喜戴手镯, 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 布无领长衫, 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 系腰带。 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 穿藏服者渐多。 穿藏服者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