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 主课件配套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春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 9鱼我所欲也

人教部编版春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 9鱼我所欲也

下册第三单元家国之思9鱼我所欲也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选自《孟子》,是孟子表达自己观点和道德观念的一篇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鱼和熊掌的选择,引出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本文涉及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也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的生僻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的理解和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针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式的问题。

3.针对重点: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僻词汇和句式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疑问。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讲解与示范: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PPT优质教学说课复习课件说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PPT优质教学说课复习课件说课





、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排 比 等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 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
修 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
辞 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 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 刻舍生取义。
品味语言 1.对称句
相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相也近。
课文内容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 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课文内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 是我所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 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 而选取大义了。
所鱼
欲我 也
CON
课文导读 A D D 好词好句 A D D 课文内容 A D D 课文讨论 A D D
课文导读
课文导读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战国时期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字 ,邹(今山东 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 被称为“亚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 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  教案

9 鱼我所欲也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课文,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

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努力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对话探究,共享成果。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朗读,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会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孟子的文学文化常识。

2.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能初步读懂文章。

4.针对预习课文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人的一生中,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对待像生与死、利与义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时,这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9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2.把握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2.把握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设想1.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但时代不同,观念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孟子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也思考一下,孟子的生死、义利观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三……)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于:比。

故:所以,因此。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莫:没有。

则:那么。

凡:凡是,一切。

而:但是。

是故:这是因为。

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是:此,这样。

心:思想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则:就。

蹴:用脚踢。

而:表修饰。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何加:有什么益处。

何介词结构,后置。

穷乏者:穷人。

得我:感激我。

得:通“德”,感激。

乡,通“向”,原先,从前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

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二、整体感知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语文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课件 (共44张PPT)

语文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课件 (共44张PPT)

论证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舍生取义
结论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人之本心
• 1、翻译: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 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 “是心”是指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情况下应该舍生 取义。文中具体指(用原文回答)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 的华美而接受它;( “乡”同“向”:从前 。为,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 妾的待奉而接受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 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第一课时
背会翻译第一自然段 并理解其内容
第一课时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达成共识, 能准确翻译第一段,掌握重点词句。
所想要的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 舍鱼 而 取熊掌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 (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能生存,得不到它就可能死亡。
没有貌地吆喝着给他 给 而,表修饰,不译 踩踏
2、呼尔 而 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 着给他,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 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 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孟子与景公的对话,表达了孟子主张民本思想,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文章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针对《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学生可能对孟子及其思想体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培养关爱百姓、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朗读、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

2.难点: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文章深层次价值观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孟子与景公的对话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教师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领悟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课文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如:“孟子为何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细节感知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 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2.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新课导入
当你面对选择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 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 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 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

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 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没有礼貌地吆喝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给 踩踏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
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
接受。

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
一书中。

字词积累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鱼我所欲也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法学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一、介绍作品《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wù dān cùxiàng gēng qiè恶箪蹴乡羹妾w ù 死亦我所恶恶è 恶劣wéi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wèi 乡为身死而不受sāng 奔丧丧sàng 贤者能勿丧耳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如使 /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

万钟 /则不辩礼义 /而受之。

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

词语解释欲:想要。

甚于生者:比。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恶:讨厌,憎恨。

得兼:同时得到。

患:祸患,灾难。

如使:假如,假使。

丧:丧失。

呼尔:吆喝着呼尔而与之:给。

蹴: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加:益处。

奉:侍奉。

已:停止,放弃。

本心:指人固有的善恶之心。

三、古汉语小结: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

辩: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 同“欤”,语气助词,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一词多义1、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 对于)2、故患有所不辟也 (连词: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连词:因此。

故,原因)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助词:的)人皆有之 (代词:指代前面的想法)4、蹴尔而与之 (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吗)5、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而:连词,转折关系)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连词,转折关系)呼尔而与之(而:连词,表修饰关系)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而:连词,表修饰关系)乡为身死而不受(而:连词,递进关系,尚且)古今异义钟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词类活用得: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全句省略了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 “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四、翻译课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第二课时五、感知课文1、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所欲→鱼、熊掌引出:生、义→舍生取义2、正面、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正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反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第一段可分为三层:(1)、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用了比喻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2)、……“所恶有甚于死者”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不”“辟患”。

(3)、最后一句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思考讨论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

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4、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写出两种论证方法并举例.比喻论证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对比论证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比喻论证论点(设喻)鱼——熊掌舍生取义论证(正面)所欲甚于生义高于生所恶甚于死对比论证(假设·反面)莫甚于生者生高于义莫甚于死者结论所欲甚于生舍生取义所恶甚于死5、根据下面的提示给第二段分层: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二层:(……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6、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义存于心正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例对 2、乞人论比证论证反万钟之禄见利忘义 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排比3、所识穷乏者得我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物欲、生命、礼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礼义故,二者皆可抛。

六、再读课文,分析思路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鱼二者不可得兼熊掌设喻我所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义论点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正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对比论证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反面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非独—皆有—勿丧(层进)(人之初,性本善)举例论证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正面举例)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反面举例)七、合作讨论孟子为何如此看重“义”?孟子主性善,“义”是其性善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仁义、礼义、道义、正义、忠义等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性,所以人们应该保持这种比生命更重要的向善向义之心,应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贵君轻”的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不从。

中心内容: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应选择“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写作特点:1、说理深入浅出,层层深入。

口腹之欲——道德之美。

2、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富有论辩性。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八、拓展延伸1、本文观点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