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自测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检测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检测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检测题一,基础知识。

(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豁.然(huò)素湍.(tuān)飞漱.(shù)B.案牍.(dú)德馨.(xīn)苔痕.(hén)亵.玩(xiè)C.罔.不(wǎng)轩敞.(chǎng)艨艟.(tōng)雾凇.(sōng)D.毳.衣(cuì)荒秽.(huì)鸡豚.(tún)叩.门(kòu)2.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对下列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处处志.之(2)寻向所志.(3)寻.向所志(4)寻.病中A.(1)(2)意思用法相同,(3)(4)意思用法相同B.(1)(2)意思相同,用法不同;(3)(4)意思不同,用法相同C.(1)(2)意思不同,用法相同;(3)(4)意思相同,用法不同D.(1)(2)意思用法相同;(3)(4)意思用法不同4.从词性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不属于对仗的一句是()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魏晋..B.乃不知有汉,无论C.罔不因势象形..之劳形..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6.下面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B.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下面的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指出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何陋之有?A.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C.定语前置D.主语后置9.下列句子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②陛:宫殿的台阶。

③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立有间/飞漱其间B.乃令出裘发粟/征于色,发于声C.令所睹于途者/道听途说D.无言其名/名扬四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乎②父命之③以顺为正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检测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检测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检测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至4题。

【甲】(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

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

彪上书奏,帝纳之。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注释】①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②敷:铺叙。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七里之郭( ) (2)亲戚畔之( )(3)师保多阙( ) (4)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3.【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道”,指道义,仁政和王道。

君王要施仁政,行王道,才能赢得民心。

乙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班彪做到了哪些?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

(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至8题。

【甲】(《富贵不能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从容就义》)4.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见闻者无不流涕A. 命B. 涕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得志,与民由之天祥将出狱C. 志D. 狱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小大之狱5.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一)《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缘溪行缘:________2.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____鲜美(今义):_____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之:_____________ 复:_____________穷(古义):_____________穷(今义):_____________4.初极狭,才通人初:_____________ 才:_______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 俨然(今义):_____________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 外人:_____________7.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8.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9.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二.简答题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3、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5、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7、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1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1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下面练习。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曰:'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①天子且至________ ②军霸上 ________ ③改容式车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最后一句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________(时期)的大儒孟子写的《孟子》。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财资缺乏)B.而后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C.而后喻(表达)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3)本文开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六位圣君贤相的出身。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试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B.回清倒影清:清澈(正确答案)C.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D.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B.则素湍绿潭入则无法家拂士C.春冬之时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正确答案)D.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本文选自《水经注》,描绘了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第二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三峡夏季水势之盛,水流之急。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俯仰生姿,相映成趣。

D.作者引用渔歌表现了三峡的山高水长,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的清幽秀丽。

(正确答案)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隐天蔽日日:太阳B.哀转久绝绝:隔断(正确答案)C.良多趣味良:甚,很D.属引凄异属:连接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至于夏水襄陵皆以美于徐公B.春冬之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飞漱其间其如土石何D.故渔者歌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答案)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

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正确答案)B.第三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八年级上册简短课外文言文测试

八年级上册简短课外文言文测试

八年级上册简短课外文言文测试(解释加点字6分,翻译句子4分) 测试一 :姓名 得分 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 ),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 )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 )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 )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①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① ②二、郑人有欲.( )买履者,先自度.( )其足,而置之.( )其坐。

至之.( )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

”反.( )归取之。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① ② 三、②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 ),辄.( )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

已而( )复如初。

母曰:①“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 )不知。

① ② 四、(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 )大行,方.( )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 )楚。

’臣曰:‘①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 )非楚之.( )路也。

’ 曰:‘吾用多!’臣曰:②‘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 )善,而离楚愈远耳。

” ① ② 五、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 )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 )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 )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②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① ②六、晋平公问于.( )师旷曰:①“吾年七十,欲学,恐.( )已暮矣。

八年级上册古文自测题

八年级上册古文自测题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自测题(九年级用)《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林尽水源....:....: 2、豁然开朗3、阡陌交通....:.....: 4、黄发垂髫5、绝境..:. 6、无论..:.7、具言..路:..:. 8、便扶向9、寻向..所志.:. 10、欣然规.往:11、寻.病终: 12、问津.:.二、翻译下列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三、理解默写。

1.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4、桃花源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5、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四、问题探究。

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2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不已?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什么特点?5、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6、我们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7、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至少两个)《陋室铭》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鸿儒4、阅金经.... 5、白丁6、调.素琴 7.无丝竹..之乱.耳8、无案牍....?... 9、何陋之有..之劳形二、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理解默写。

1、《陋室铭》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3、《陋室铭》中突出环境之雅的句子是: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四、问题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自测题[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沿溯阻绝。

绝:②或王命急宣。

或:③不以疾也。

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4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7 ~10 题。

(10分)[甲]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

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⑵窥欲忘反反()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⑵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文:9.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 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 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 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0、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

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字数在50个以内)(2分)(三)(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

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注]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2分)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答: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甲]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A.哀转久绝群响毕绝B.属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至若春和景明地利不如人和D.把酒临风临溪而渔12.下列句子加点的“则”字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入则无法家拂士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也C.(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14.甲选文第2段和乙选文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甲选文第2段:乙选文第2段:15.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18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 __ ”。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11.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