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宦海沉浮,信念始终如一

合集下载

苏轼 宦海浮沉

苏轼  宦海浮沉

东坡诗词情浅析“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苏轼的万丈豪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的婉约代表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平心气和。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是苏轼对人生的期待。

一生的颠簸,成就了一个文采飞扬,随性豁达的苏轼。

总得来概括,苏轼的诗词风格还是豪放的。

当然也不乏抒情、描写类的。

婉约中最出名的还是写给原配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城子》朱淑真宦海浮沉,真爱永续——苏轼爱情之我见苏轼的婚姻是幸福的,经历了三段真爱。

每位夫人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无人能及。

结发夫人王弗的聪敏、智慧;续弦夫人王润之的温柔、坚韧;侍妾朝云的知心、忠敬。

苏轼对她们的爱情共同的特点可总结为“真挚”一词。

跟随着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无奈,苏轼作为一代风流才子和文人的杰出代表,他的爱情生活,历来倍受人们关注。

伴随苏轼走过一生的有三位女性: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在今天我们已无法感受苏轼对她们至死不渝的爱情,但千年之前的他却用最真挚的心洞悉了爱情的真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是谁让苏轼如此魂牵梦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又是谁让苏轼这般悱恻缠绵?自古才子配佳人,苏轼又会与佳人唱出怎样的欢歌?一、结发夫人王弗苏轼十九岁那年(1054年)与同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喜结连理,他们的爱情由浅到深不断发展,对于王弗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弗虽出身小户人家,却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

在生活上,苏轼不善于为人处事,朋友多了难免良莠不齐,王弗有时会躲在屏风后听苏轼与友人交谈,王弗就凭客人的言谈作出对其人品的判断,为苏轼择友把关,所以有了“幕后听言”的故事。

王弗一生为苏轼红袖添香,伴他度过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金榜题名的风光。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更从精神上紧密相连,休戚相关。

1.自主相恋结姻缘苏轼与王弗的婚姻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篇一: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诗人辛弃疾,是我继苏东坡外最喜欢的诗人。

他够豪放,称的是1个真男子。

二十三岁便已名扬天下,立志抗金报国。

他是诗人中不多的文武双全,且更是为数不多的历经戎马之将。

辛弃疾都还在少年时代在故土被金所占后,自带二千人起义,后投效南宋,终生致力于抗金大业。

一生宦海沉浮,可惜壮志一片无奈时事多变,最终郁郁而终。

他是诗人中最会引经据典的人,他的诗词,句句都有典故所依,皆有出处,[)是饱读诗书的文客。

文武双绝,又一腔爱国热血,难怪历来文人都对他推崇备至。

学生时期,所读的诗,大多是爱国励志,或是咏景咏物。

他的作品也不例外。

对他的生平简单介绍里,也无一不提他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些咏景感叹诗也一一被分析为感叹报国无望,忧愁民生之作。

但我却总觉得,这样1个男子,虽心怀大志但绝对也免不了儿女情长,若无情无爱又怎能写出这些伤情感怀的诗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佳节,灯红酒绿,暗香涌动,处处都是热闹绚丽的场面。

诗的前半段大量描写元宵夜的热闹繁华,而他却无心留连风景,只在那众多的游人中一一辩认,千遍万遍的地寻觅着那个人儿。

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要找的那个人站立在灯火零落稀疏没有礼花飘落的幽僻地方!她不贪浮华,亭亭独立在灯火幽暗处,如圣洁的白莲。

这句诗,与诗经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倒有共通之处。

同样清丽,脱俗的女子在你偶尔的目及之处,浅笑盈盈。

作者用“暮然”代表了心中的惊喜,化解了寻他千百度的劳苦。

人生能有几次幸运,能在暮然回首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佳人。

况且要在人群中寻觅千百度,有多少人放弃了寻找,放弃了曾经的一度坚持。

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这句诗评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

是阿,抛却情爱来看,这样的结局,是要寻找的人始终如一的坚持,也是等候的人始终如一的坚持。

《苏东坡传》读后感_19

《苏东坡传》读后感_19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1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

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

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

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

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__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

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

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

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将进酒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共同点借物抒情

将进酒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共同点借物抒情

将进酒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共同点借物抒情苏轼是一位旷世奇才,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有着常人所有的情感,不同的是,他的情感更为丰富,也更具有人性化,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他总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演绎一段段佳话。

更为难得的是,苏轼的情感并不只是生长在温室里,他一生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而是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代文坛巨擘虽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这些情感早已穿越时空,深深熔铸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今日就让我们从他的经典诗词中,去感知苏东坡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文化发展悠远历程中,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奇崛的高峰,是一位为后世敬仰的旷世文豪。

在苏东坡流传至今的360多首词作中,婉约词、豪放词、旷达词各有千秋、竞显风流,其诗词所蕴含的深挚家国情怀值得后人不断抉发和深入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东坡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且由于该词氤氲着浓郁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咏、不断传诵,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全词意境阔大,风格豪迈,行云流水般的铺陈中蕴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中秋节源于唐代,但是望月怀远的文化传统早已根植在国人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里。

屈原曾向天发问,李白也曾把酒问月,苏东坡在中秋月圆之时“把酒问青天”,阐释月圆人未圆的孤苦心境。

苏东坡的这首词历来为人所赞誉和称道,如果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作“孤篇盖全唐”的话,那么苏东坡的这首词便可称作“咏月第一词”。

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依旧处在被外放遭冷遇的逆境中。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旷达表现,但是仍难以掩藏内心的悲凉和郁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这一窘迫时期。

兄弟离散与官场失意仅仅是该首词作的表层意蕴,该词深处彰显的是对国家的思虑与对百姓的担忧。

曾国藩成功学精华

曾国藩成功学精华

曾国藩成功学精华【成就大事的36字诀】志恒专熟裕静淡暇松明实硬俭重廉勤慎忠仁诚敬恕和谦挺辣变悔耐缓滑展浑忍退圆第一篇:培植根本的秘诀【志】:——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教徒。

一个普通的地农家子,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狂澜于既至,扶华夏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味无穷。

是什么是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志”是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和信念,他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目的性,支配着实现目标的坚定性。

人生由立志而始。

人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

曾国藩坚信,人人可以为圣贤,给自己立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宏愿大志。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圣贤都无种,做人要做第一等人3、志向越高,成就越大4、慎择师友,结交有志之人【恒】:——稍微欲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恒为作圣之基,也可得从此字做出。

恒有三大要素:一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而为专注,认准一件事,始终如一,全力以赴;三为渐进,日月积累,集腋成裘。

守此三字者,必有功成之日。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有恒断无不成之事3、事有定程,彻始彻终人生未有常是美德【专】:——凡人为一时,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人之精力有限,而世事无穷,要想有作为,只有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略,才能成功。

1、专权:实权转移专一,乃能成功2、专心:心有二用,则不能成3、专攻:用功如掘井,凡事皆贵专4、专精:西洋之长在于专【熟】:——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知者也。

1、熟极生巧,妙来无过熟2、万事贵熟,熟则能强3、为什么事都要先立规模,后求精熟第二篇:修炼身心的秘诀创业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若守一“静字法”,可期万稳。

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的淡。

心中必有休暇之致,方能胜大任。

宦海沉浮中愈挫愈高昂的王尊

宦海沉浮中愈挫愈高昂的王尊

宦海沉浮中愈挫愈高昂的王尊作者:刘立祥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第05期在汉代,有一位名叫王尊的官员堪称敢于担当的典范。

王尊,字子赣,汉元帝、成帝时期大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屡遭罢黜,无所畏惧,在宦海沉浮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担当精神,是王尊一生为官从政的鲜明特色。

创新刑律,严惩不孝子王尊幼年父母双亡,小小年纪便做了羊倌,但他勤奋好学,且牧且读,渐渐粗通文字,13岁便做了监狱小吏。

几年以后,王尊到太守府当差,太守问及诏令、公文等事务,王尊无所不通,对答如流。

见他小小年纪便如此不同凡响,太守刮目相看,任命王尊为书佐,兼管监狱事务。

由羊倌当上“公务员”的王尊丝毫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在工作中总是感到底气不足,力不从心,便索性辞去公职,专心向学,跟随郡文学官学习《尚书》《论语》等,略通大义。

一段时间之后,王尊又回到太守府供职,任郡府决曹史。

几年后,王尊被举荐为幽州刺史从事,后又补受辽西盐官长。

王尊心忧天下,多次上书朝廷,提出建议,引起了丞相、御史大夫的注意。

汉元帝初元年间,王尊被任命为虢县令,不久,转任槐里县令、美阳县令。

在任美阳县令的那年正月,一位女子来到县衙控告养子肆意虐待养母。

王尊立即派衙役将养子缉拿归案,经审讯,养子供认不讳。

这一下,王尊为难了,因为当时的法律中还没有针对虐待养母罪的规定,圣人的典籍中也没有将这样的恶行记录下来。

于是,王尊便亲自为该案制定了一个新的惩治之法,命人射杀了这个不孝子。

事后,有人责怪他太过残忍,王尊满脸肃然道:“在我王尊当县令的地方,岂可容忍逆子作恶为虐!”正气凛然,东平王技穷始服膺因治政有方,有口皆碑,王尊被擢升为益州刺史。

在此前,琅邪人王阳为益州刺史,行至邛崃山九折阪,仰天叹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之恩,尚未报也,我何必在这天险之地屡屡穿梭!”当即辞官归去。

王尊巡视下属县邑,经过九折阪,问随行的官员:“此处是不是王阳先生所言畏途?”官员回答:“正是。

刘禹锡宦海沉浮却锐意进取的句子

刘禹锡宦海沉浮却锐意进取的句子

刘禹锡宦海沉浮却锐意进取的句子嘿,你知道刘禹锡吗?那可是个在宦海里沉沉浮浮的人物啊!他的
一生,就像在波涛中前行的船只,有时被浪头高高托起,有时又被打
入谷底。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顺风顺水,有时又遭遇挫折一样。

)他在官场上遭遇了那么多的不如意,被贬谪到各种偏远之地,但他
可没消沉下去!(想想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他反而像那顽强的
小草,不管风吹雨打,依旧努力生长,锐意进取!
他每到一处,都能积极面对,还写出那么多精彩的诗文。

就说他在
朗州的时候吧,那环境可不咋样,但他却能在那里找到乐趣,用他的
笔描绘出不一样的世界。

(这就好比我们在困难的环境中,也能发现
美好,不是吗?)
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啊!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遇
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前进的脚步,要像他一样锐意进取!。

书圣王羲之系列之二——宦海沉浮

书圣王羲之系列之二——宦海沉浮

书圣王羲之系列之二——宦海沉浮中国美术史讲义书圣王羲之系列之二——宦海沉浮为了增加讲述的趣味性,我给这段故事加上一个章回小说的标题:宦海沉浮历坎坷,文人雅集书《兰亭》我们现代人对王羲之的认知是有局限的。

我们一般人以为,“书圣”王羲之平日里一定是写写画画,品茗弹琴、往来于世家文人之间,谈玄论道、游山玩水......就跟电视剧里演绎的一样。

觉得这样才应该是“书圣”应该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事实上王羲之作为门阀大地主世家出生的身世背景,是不能自由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的。

为了家族的利益他必须出仕为官,这是他作为东晋顶级氏族子弟无法摆脱人生的“宿命”。

王羲之享年59岁。

从23岁出任“秘书郎”到53岁辞官“右将军”,不到60年的人生就有30年在宦海沉浮。

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官,而练习书法只能是在处理完政务之后的业余时间。

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职业的官僚,业余的书法家。

那我们就来简略的讲述一下王羲之30年跌宕起伏的宦海人生。

王羲之7岁——20岁是他人生的学习阶段,他主要是在家族的学堂里读书和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

20岁时结束学业,与好友们做了一次“毕业旅行”。

他们渡江北上,游访了北方的名胜古迹,亲眼看到了前辈书法家们的书法石刻遗迹,尤其是看到了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等人的书法,茅塞顿开!他立即决定要学习众家,博采众长。

正当他痛下决心要去做一个全职专业的书法家的时候,王家的家长,东晋朝的丞相王导已经为他规划好了另外的一条人生的道路——那就是做官。

按照王导对王羲之的规划,本来不急于马上要他进入官场的,但在当时王家出现了天大的变故:王羲之的另外一个伯父“王敦”发起兵变,起兵造反了!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在西晋时期就官至扬州刺史。

永嘉之乱后他率兵消灭了江州刺史华轶、镇压了荆湘流民起义,与王导一起一起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王导在内为司徒(丞相),王敦在外执掌兵权。

担任大将军、江州牧等职,受封封汉安侯。

东晋朝庭军政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王导王敦俩兄弟手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宦海沉浮,信念始终如一
勇于担当,善理罗城
于成龙任罗城知县之时,已经45岁。

罗城偏处山隅,瘴气袭人,北方人不服水土,生还者常常十之一二,人皆视为畏途,亲朋好友多劝他不要赴任。

然于成龙以“古人义不辞难”自勉,变卖部分家产,凑足盘缠一百两,告别父老乡亲。

临别,他叮嘱长子说:“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

”霎时间,门里门外,哭成一片。

于成��含泪毅然揽辔登程,并对同窗好友表示:“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

子素知我于莲池书院者,敢为子质言无隐。


古来廉吏准则,民生、教化、理讼,三位一体,具是为民。

《诗经》早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初念一出,毕生固守者,民谓之父母;中途动摇者,轻则丧身,重则丧邦。

誓言与信念之决定意义,可见一斑。

某种程度上,于成龙对边荒是有些心理准备的,然而来到罗城,当地的荒凉还是让他震惊。

经过20多年的刀兵之灾,罗城凋零不堪,百姓无以为生,纷纷铤而走险,沦为“盗贼”。

当时的罗城县城在册的只有居民6家,草屋数椽。

环顾县衙,没有门垣,院中长满青草,中堂仅3间草房,东边是
卧室,西边是书吏舍,中间开一门,后面是内宅,茅屋3间,不避风雨,破陋异常,以至“虎啸猿掷,白昼行庭中”。

而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的百姓则鸠形鹄面,一个个如惊弓之鸟,惶惶然无心生产。

一路风尘仆仆,于成龙已经染病在身,目睹此情此景,心中虽不免愁苦,却“扶病理事”。

他堆土石为几案,支锅于楹下,晚上睡觉头枕一口刀,床头放两支枪,以防不测。

于成龙生于农家,又经历明清改朝换代之变,深通世情民心。

到任罗城之后,他并不以艰难为苦,而是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经过实地走访了解情况,于成龙迅速提出两项措施:张榜告示招抚流亡,积极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奏请“宽徭役、疏鹾引”。

《于清端公政书》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即于成龙主张“稍疏一面之网,多方招抚,开诚布公,消疑释嫌”。

而后,他一方面宽减徭役,兴建学校,创办养济院;另一方面申明保甲,禁携刀枪,强迫瑶寨头人俯首讲和。

罗城境内很快安定下来。

太史公曾首创“循吏”一传,其中囊括了若干清官良吏,甚至还有不少酷吏,览之大观,无出一“循”字,如循法、循公、循仁、循义理者皆有,而施政执法之创新者却寥寥。

于成龙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廉吏第一”,或因为他本非一个囿于现有成法和章程的人。

如清代军纪有“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而
于成龙在罗城剿匪,却罔顾此令,是为不“循”,然效果颇佳;再如“原主认业”,乃历朝先例,说白了就是房产土地的原主人避乱于外,若一旦归来,不管如今所居何人,土地何人耕种,都要按例退还。

但他却实行了“禁止原主认业”的政策,极好地解决了新附百姓定居与垦荒的问题。

于成龙的创新行政,可用“敢作为、会作为、有作为”来比拟,绝不明哲保身、推诿扯皮。

一言以蔽之,就是有担当。

为复苏经济,每年春天,于成龙亲至田野察看农稼。

见奋力耕作者,即主动上前吁长问短,恳切慰问。

时间一久,于成龙与百姓打成一片,“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欢如家人”。

于成龙劝课农桑,奖罚并用,民皆致力耕作,农田里长满了庄稼,山坡上布满了牛羊。

于成龙治理罗城,十分善于用自身的人格感化百姓。

他到任后,或据案读书,或独酌浊酒,醉则倚案几而卧,甚至一连数日不戴帽子,不穿鞋子,无论书吏还是民众都“乐公坦怀易亲,皆乐就”,亲热地称他为“阿爷”,或三天,或六日,即相聚至衙门向于成龙问安。

于成龙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百姓信任他,但凡婚丧嫁娶,莫不与他商量。

于成龙为官初任,就造福一方。

两广总督金光祖以罗城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并向朝廷报告:“罗城在深山之间,瑶玲顽悍,成龙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人事练达,堪称卓异。


须发尽白,只为苍生
1667年9月,51岁的于成龙从广西罗城县令升任合州知州。

合州下辖三县遗民百余户,赋重差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

于成龙上任知州时,合州只剩下507户、1013人,而城区仅有140多人。

整个合州的财政总收入,即田赋和丁银共计只有白银15两,其中该县仅三两一钱。

于成龙不由得长叹:“此又一罗城也!”
为减轻百姓负担,于成龙上任后,首先免除了官员的随从之费,自己仅畜羸马一匹,以家仆自随。

当时,官场有不少“潜规则”,如地方官以土特产“孝敬”上司,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有一次,郡守下帖,要求合州送鱼。

于成龙毫无顾忌地顶了回去。

他责问郡守:“民脂膏竭矣,无怜而问者,顾反乃乐鱼,且安所得鱼乎?”
所幸的是,郡守被于成龙赤诚爱民之心所感,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一下子取消了十多项不合理的摊派。

当时的清代官场,应酬十分烦琐。

朝廷规定,凡招待上司的饭钱均由招待者自己掏腰包,但官僚们大都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为了巴结上司,往往都从老百姓身上榨取钱财,比如在征收钱粮时玩弄手段、在判案时收取贿赂,甚至侵吞拖欠库银等。

于成龙到任后立下新规:上司到合州一律不设宴,只以
温饱为限,他自己到所属县份亦是如此。

若是下属官员设宴招待,于成龙不仅不吃,下属还要受到严辞责备。

另外,州官有一套类似仪仗队的人马,出行时扛旗的、举牌的、抬轿的,还有沿途鸣锣开道的,阵容很大,开支也很大,但可以公费报销。

于成龙到合州后裁去了“仪仗队”,连八抬大轿也不要,只买了一匹不能耕田的老马代步,出行时只有一个仆人相随。

合州百姓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衣着破旧的州官骑着瘦弱的老马在乡野里奔走,那就是于成龙。

经过深入调查,于成龙很快就准确掌握了合州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原因:明末清初,清军与明军血战,百姓避乱而流落他乡;有的流民逃至上司所管辖的边界地带,充当上司的奴隶,被上司扣留而不得还乡;有的流民逃到他乡,因租种了人家的土地而不得还乡;有的流民原系官宦人家的仆役,又负有债务,害怕债主索债而畏缩不敢回乡;有的流民返回合州后,被原任州官强逼分门立户登册,以多收税赋,致使返回者再度逃走,未返者更不敢回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