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
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我顺手招了
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
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
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
轮车。车夫说:“上吧,就收你三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
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
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
后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
他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五十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
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睛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
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
黄黄的裤管.
。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
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然而,我却大模大样
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
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
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哩!”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
起,加快了蹬车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
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
动。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
薄的衣服包裹起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
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
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他说:“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
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
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
生和尊严。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
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那些可恶的家
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没有觉
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小说中画线部分对独腿车夫蹬车情形做了详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案(6分)①通过车夫蹬车的艰难,从细节上表现他生活的艰辛不易。②残缺的躯体与顽
强的表现,展现出车夫精神世界的伟大。③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让“我”产生心灵
的触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其作用。(3分)
我猛然间觉得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
管.
答案(3分)“直直地瞪着”、“瞪着”,形容目光长时间盯在他的“断腿”和“裤管”上,(1
分)表现“我”突然发现车夫是一个独腿后的震撼,以及自己坐在他车上的复杂心情.(2分)
3、第⑺段中,看到车夫艰难地爬上了坡后,“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这是
为什么?(4分)
答案(4分)开始“我”同情他,可怜他,觉得他谋生很不容易;后来看到他与命运抗争的
精神,佩服代替了同情。
4、“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为什么“坚决拒绝了”?(4分)
答案(4分)朋友对人力车夫的鄙视引起了“我”对朋友的强烈不满;“我”和朋友之间在
思想上已有了很大的距离,因此坚决拒绝吃饭
5、我为什么要徒步走过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为什么觉得从来没与自己的两条腿这样亲
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6分)
答案、因为我想用我健全的两条腿去感受那段让我心灵震撼的路途,其实是对车夫的敬重,
看到车夫那么吃力地踩过那段路,(2分)作者觉得自己应该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
括那两条腿.(2分)而车夫也给了作者无穷的力量,那是对他精神的洗礼。(2分)
6、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不断发生变化,写出变化的四个阶段。(4分)
答案(4分)怀疑(误会)——自责(同情)——钦佩(敬重)——感动(震撼)。(4分,
1点1分,答满4点给4分;与所给词语意义相近的也可给分。)
7、车夫是一个具有很多优秀品质的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车夫形象。(6分)
答案:(6分)①诚实善良。说收三元就只收三元。②善于体谅别人,替别人考虑。嘱咐乘
客下次在合适地点下车;不送乘客进门,怕乘客难为情。③乐观积极,努力顽强。用独腿支
撑自己的人生。④自尊自爱,有民族尊严感。为能拉两个韩国人一路未出丑而自豪。(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6分)
8、小说为什么以“独腿人生”为题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6分)①题目具有一定的悬念,能引起阅读的兴趣。②有助于突出主人公的主要精神
性格。③暗示了小说情节的凝聚点。④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能引起读者的反思。(每点2
分,任意三点)
.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
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赔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
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
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
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
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
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1.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4分)
答案①为小说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或:渲染了悲剧的气氛。②交待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
2.“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案①宽厚仁慈,充满父爱;②勤劳俭朴,节衣缩食,供儿子读书;③身在乡野,目光远大,
以培养儿子成才为已任。
3.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小说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有:①对举(或对应),将对父亲和儿子的描写两两对举,使父
子二人的形象更加鲜明;②倒叙,产生悬念,扣人心弦;③烘托,让黑夜烘托悲剧的色彩;
④诗化的语言,使小说充满了抒情色彩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最高考》 次要人物 物象 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