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4)

合集下载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2)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2)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2)胡经国2、汤加海沟汤加海沟(Tonga Trench)位于西南太平洋汤加群岛以东(南纬22度零分,西经173度零分),北起萨摩亚群岛,南接克马德克海沟,全长1375公里,宽约80公里,平均深6000米,最大深度10882米。

3、日本海沟日本海沟(Japan Trench)位于西北太平洋,是日本群岛东侧南北展布的海沟。

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

它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最大深度10682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在亚欧大陆板块下面,在俯冲带处形成了日本海沟,亚欧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了日本岛弧。

日本海沟位于西北太平洋、日本列岛东面,是从千岛海沟,经小笠原海沟,延伸到马里亚纳海沟的一系列洼地之一。

其北部的“塔斯卡罗拉海渊”(Tuscarora Deep;深8513米)一度被认为是地球的最深点(现今已知地球最深点在马里亚纳海沟)。

4、千岛海沟千岛海沟(Kuril Trench)位于西北太平洋,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以及日本的北海道东侧。

其南北长约2900公里,最大深度10542米,总面积264000平方公里。

在陡峭的海沟坡上,许多地方存在一系列过渡台地或阶地。

这些陡坡有时被认为是由于熔岩层在巨大的重力作用下下降而形成的。

千岛海沟是一系列海沟的起点,从白令海的西南边缘延伸到菲律宾海沟(民答那峨海沟)的南端。

5、菲律宾海沟菲律宾海沟(Philippine Trench),又叫做菲律宾海渊(Philippine Deep)、民答那峨海沟(Mindanao Trench)或民答那峨海渊(Mindanao Deep)。

它是位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域,民答那峨岛的东缘。

菲律宾海沟是地球大洋中第二大深渊。

1927年由德国船“埃姆登”(Emden)号首次用铅锤测出其深度。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4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4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2、岛弧和海沟—大陆边缘 与洋盆的过渡带
(1)岛弧:
概念 著名岛弧
成因
(2)海沟
分布 著名海沟 成因
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B A
C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地形平坦 地壳活动稳定 水深:4000---6000米
抵抗风浪,生 物多样性保护 和湿地保护
珊瑚虫的遗骸 和分泌物堆积 而成
热带基岩海岸 保护海岸。抵
边缘
抗海浪侵袭
珠三角海岸
广东、广西、 海南岛沿岸
南沙群岛
海岸的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生物海岸
侵蚀型 堆积型 生物作用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基本规律:从陆地向大洋中心: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洋中脊
3、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大洋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 ------岛弧、海岸山脉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一)海水的运动 • (二)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三)海-气相互作用
1、请判 断三个测 站纬度的 高低,并 说明理由?
5.海底扩张的驱动力: 地新的地幔 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 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 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 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 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 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 张,形成初期的海洋, 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海洋地壳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1、大陆架和大陆坡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4)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4)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4)胡经国八、地球十大最深海沟以下简介地球十大最深海沟(以最大深度从大到小为序)。

㈠、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11034米,为目前所知地球最深海沟,也是地壳最薄的地带。

该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海床,北纬11°21′、东经142°12′,靠近关岛的马里亚纳群岛的东面。

该海沟为两大板块俯冲潜没区,太平洋板块于此俯冲潜没于菲律宾板块之下。

其底部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度,远大于珠穆朗玛峰在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㈡、太平洋汤加海沟太平洋汤加海沟最大深度10882米,位于太平洋中南部汤加群岛以东,北起萨摩亚群岛,南接克马德克海沟。

该海沟全长1375公里,宽约80公里;平均深6000米。

㈢、太平洋日本海沟太平洋日本海沟最大深度10682米,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为日本群岛东侧呈南北分布的海沟。

其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

该海沟全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

㈣、太平洋千岛海沟太平洋千岛海沟最大深度10542米,位于太平洋千岛群岛附近。

㈤、太平洋菲律宾海沟太平洋菲律宾海沟最大深度10497米,位于菲律宾群岛以东,从吕宋岛的东北方伸延至印尼哈马黑拉的摩鹿加群岛。

该海沟全长约1320公里,宽约30公里。

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板块的碰撞;由玄武岩组成的较重的菲律宾板块以每年16厘米的速度俯冲下沉到由花岗岩组成的较轻的欧亚板块之下。

该两块板块的交汇之处就是菲律宾海沟。

㈥、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沟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沟最大深度10047米,长约1500公里,平均宽度60公里。

㈦、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最大深度9219米,位于大西洋北部波多黎各岛以北。

全长约1550公里,平均宽度120公里。

㈧、太平洋新赫布里底海沟太平洋新赫布里底海沟最大深度9174米,位于万那杜岛(新赫布里底岛)与新喀里多尼亚岛之间的珊瑚海边缘。

2021-2022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Word版含答案

其次节海底地形的分布[学习目标定位] 1.阅读海底地形景观图或海底地形示意图,推断不同海底地形,并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2.理解各种海底地形的景观特征。

一、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是a.①大陆架、b.②大陆坡、c.③岛弧、d.④海沟、e.⑤洋盆、f.⑥洋中脊。

二、主要海底地形1.大陆架(1)位置:从⑦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长至坡度显著⑧增大的地方为止。

(2)特点:水深在200米以内,坡度⑨较缓,光照充分,养分丰富,⑩海洋生物繁盛。

(3)范围:平均宽度约75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

2.大陆坡(1)位置:大陆架向外延长,⑪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斜坡。

(2)深度:200~4 000米。

(3)特点:⑫坡度大,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

3.岛弧(1)位置:大陆与⑬洋盆之间,大陆坡前缘。

(2)特点:弧形分布,也称“岛链”或“⑭弧形列岛”。

4.海沟(1)位置:⑮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⑯洋盆的分界线。

(2)特点:⑰深度大。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最深处超过11 000米。

5.洋盆(1)位置:海沟与⑱洋中脊之间。

(2)深度:4 000~6 000米。

(3)特点:⑲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构成大洋底的主体;内部分布着⑳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6.洋中脊(1)位置:常分布在○21大洋中心部位。

(2)特点:中轴为○22裂谷,裂谷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

思维活动1.大陆架为什么海洋生物繁盛?答案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沉积物和养分盐类,海水较浅,阳光可照射至海底,因此海洋生物繁盛。

2.为什么西太平洋地区多海沟和岛弧分布?答案太平洋地壳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的位置又相对较低。

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相碰撞时,太平洋地壳便俯冲到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大洋一侧消灭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连续运动使它前缘的表层沉积物相互叠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1节海底形态的知识点梳理及活动解答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1节海底形态的知识点梳理及活动解答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1节海底形态知识点梳理及活动解答我们知道,陆地上的基本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作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类似,也有山脉、盆地、平原、峡谷等。

尽管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等部分组成的。

今天老师就从大陆架与大陆坡、岛弧与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四个方面,对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海底形态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对课本的“活动”进行解答。

知识点梳理一、大陆架与大陆坡1.大陆架(1)含义: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缓倾延伸的浅水地带。

(2)特点:①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②坡度平缓;③其宽度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

(3)实例:渤海大陆架、黄海大陆架。

2.大陆坡(1)含义: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

(2)特点:①水深一般在200~4000米;②宽度一般为数十千米。

(3)实例:台湾岛东侧海域的大陆坡、日本群岛东侧海域的大陆坡。

二、岛弧与海沟1.岛弧(1)含义:岛弧指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

(2)特点:岛屿与岛屿连接起来,呈弧形。

(3)实例: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

2.海沟(1)含义:海沟是沿着岛弧和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的狭长的深海洼地。

(2)特点:①与岛弧相伴而生;②长度可达数千米,宽40~120千米,水深可超过6000米,比周围的海底深2000米以上;③剖面图呈“V”字形,但两侧不对称,靠近大陆一侧比较陡,靠近大洋一侧比较平缓。

(3)实例:马里亚纳海沟、日本海沟、千岛海沟、菲律宾海沟、汤加海沟等。

三、大洋盆地1.含义:大洋盆地简称“洋盆”,指大洋范围内水深4000~6000米的海区。

2.特点:①面积大,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5%左右;②地形起伏小;③地壳比较稳定。

3.实例:太平洋洋盆、大西洋洋盘、印度洋洋盆、北冰洋洋盆。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水文学第8章水文地质基础

水文学第8章水文地质基础
同一年代的地质条件基本相同,所 形成的沉积岩的成分、结构相同, 而且保存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古生物 化石。将这种具有年代特征的岩石 用作标本,采用比对法就可以确定 某种岩层形成的年代。
2.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分为5个代:新生代、中生代、 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代以下分纪, 纪以下分世。共有12纪,32世。较新的 世延续约10~30万年。较故的世延续约 150~200万年。
硬度 6 6 6.5 7 7
形状 块状 柱状 柱状 粒状 块状
颜色 砖红色 白 白 橄榄绿 无色
1. 岩浆岩(火成岩) 岩浆岩的主要物质成分:SiO2,Al2O3, Fe2O3 ,
FeO,MgO,CaO,K2O。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辉石、
云母等。 常见的岩浆岩: 花岗岩,呈肉色,风化后呈黄色。 花岗斑岩,其斑晶由石英、长石构成。 正长石,微红色或浅黄色。 玄武岩,呈黑色、褐色或深灰色。
215 °∠ 32 ° : 倾向为215 ° ,倾角为32 ° 。
在地质图上,用符号表示岩层的产状。
倾斜岩层平面与坡面交线的特征
倾斜岩层平面与坡面交线的特征
2. 褶皱构造
褶皱:岩层受到地球内力作用,局部发生隆起 或凹陷,地层发生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褶皱的两种基本型态:背斜褶皱和向斜褶皱。
按从今到古的排列,有如下的地质年代 表
地质年代表
代纪



全新世Q4
第四纪 晚更新世Q3

Q 中更新世Q2
早更新世Q1

上新世N2
Kz
第三纪 R
中新世N1 渐新世E3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绝对年代 百万年
我国地史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4)胡经国八、地球十大最深海沟以下简介地球十大最深海沟(以最大深度从大到小为序)。

㈠、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11034米,为目前所知地球最深海沟,也是地壳最薄的地带。

该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海床,北纬11°21′、东经142°12′,靠近关岛的马里亚纳群岛的东面。

该海沟为两大板块俯冲潜没区,太平洋板块于此俯冲潜没于菲律宾板块之下。

其底部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度,远大于珠穆朗玛峰在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㈡、太平洋汤加海沟太平洋汤加海沟最大深度10882米,位于太平洋中南部汤加群岛以东,北起萨摩亚群岛,南接克马德克海沟。

该海沟全长1375公里,宽约80公里;平均深6000米。

㈢、太平洋日本海沟太平洋日本海沟最大深度10682米,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为日本群岛东侧呈南北分布的海沟。

其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

该海沟全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

㈣、太平洋千岛海沟太平洋千岛海沟最大深度10542米,位于太平洋千岛群岛附近。

㈤、太平洋菲律宾海沟太平洋菲律宾海沟最大深度10497米,位于菲律宾群岛以东,从吕宋岛的东北方伸延至印尼哈马黑拉的摩鹿加群岛。

该海沟全长约1320公里,宽约30公里。

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板块的碰撞;由玄武岩组成的较重的菲律宾板块以每年16厘米的速度俯冲下沉到由花岗岩组成的较轻的欧亚板块之下。

该两块板块的交汇之处就是菲律宾海沟。

㈥、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沟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沟最大深度10047米,长约1500公里,平均宽度60公里。

㈦、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最大深度9219米,位于大西洋北部波多黎各岛以北。

全长约1550公里,平均宽度120公里。

㈧、太平洋新赫布里底海沟太平洋新赫布里底海沟最大深度9174米,位于万那杜岛(新赫布里底岛)与新喀里多尼亚岛之间的珊瑚海边缘。

全长约1200公里,平均宽度70公里。

㈨、太平洋布干维尔海沟太平洋布干维尔海沟最大深度9140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面,布干维尔岛以西。

㈩、印度洋阿米兰特海沟印度洋阿米兰特海沟最大深度9074米,为印度洋最深海沟;位于塞舌尔群岛以南,切割了连接塞舌尔诸岛、普洛比顿群岛、马达加斯加岛的洋中脊的顶部。

其最深点位于阿尔澳悉斯岛西面。

八、地球五大最长海沟㈠、太平洋秘鲁-智利海沟秘鲁-智利海沟(Peru-Chile Trench),又叫做阿塔卡马海沟、东太平洋海沟,为南太平洋东缘的深海沟。

该海沟呈南北向延伸,距秘鲁和智利北部的海岸约160公里。

长度为5900公里,平均宽度100公里;最深处位于南纬23°18′、西经71°41′,最大深度8064米。

它既是地球深海沟之一,更是地球最长的海沟。

㈡、印度洋爪哇海沟爪哇海沟(Java Trench),又叫做双巽他海沟(Sunda Double Trench),位于印度洋东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西南岸外约300千米处。

该海沟全长3200公里,为地球第二长海沟。

该海沟也是印度洋第二深海沟,最大深度7725米(印度洋第一深海沟是位于澳洲柏斯西南偏西1125千米的蒂阿曼蒂那海沟,其最大深度8047米)。

㈢、太平洋危地马拉海沟危地马拉海沟,又叫做中美海沟,位于西太平洋。

全长为2800公里,最大深度6669米。

它是地球第三长海沟。

㈣、太平洋芦卑纳海沟芦卑纳海沟位于西太平洋,靠近马串亚纳群岛。

全长2550公里,最大深度6720深。

它是地球第四长海沟。

㈤、印度洋查戈斯海沟查戈斯海沟位于北印度洋,靠近查戈斯群岛。

全长2450公里,最大深度5804米。

它是地球第五长海沟。

九、古海沟鉴定主要标志在现代海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古海沟鉴定有以下3个主要标志:蛇绿岩套、高压低温变质岩、混杂岩。

另外,板块俯冲消减作用常被用于解释海沟的成因。

但是,海沟的形成与板块俯冲消减作用的机理相当复杂,仍有待于深入综合研究。

㈠、蛇绿岩套1、蛇绿岩套概述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简称蛇绿岩(ophiolite),是指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岩石组合)。

在地学中,这个就是有名的Steinmann“三位一体”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蛇绿岩套是地质学家寻找古缝合线、古海沟的一种依据;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看,它是大洋地壳的遗迹。

蛇绿岩代表地史时期存在一个广阔的大洋。

蛇绿岩套是一种可与大洋岩石圈对比的独特的镁铁质-超镁质岩石组合。

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套包括以下岩石序列:⑴、超镁铁质杂岩由不同比例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组成,具有变质变形组构。

⑵、堆晶辉长质杂岩以具有堆晶结构为特征。

⑶、镁铁质席状岩墙(床)杂岩⑷、镁铁质火山杂岩主要为枕状玄武岩,常见枕状构造。

⑸、与蛇绿岩伴生的岩石有富钠的长英质侵入岩和喷出岩、硅质岩、薄层页岩和少量灰岩。

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二者在岩石类型和岩石序列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

2、蛇绿岩成因蛇绿岩成因一般解释为,是由于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导致大洋岩石圈侵位而形成的。

简单地说,蛇绿岩是由于当两个板块碰撞时温度很高而导致碰撞接触带的洋壳物质发生变质而形成的。

3、蛇绿岩基本特征⑴、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

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中可以重复多次。

蛇绿岩一般呈灰绿色,其中普遍伴生有蛇纹石。

⑵、完整蛇绿岩套的岩石组合顺序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套从底部到顶部的岩石组合顺序是:变质橄榄岩→堆积杂岩→岩墙杂岩→枕状熔岩。

它表现出一种假地层的蛇绿岩层序。

这种层序性是蛇绿岩套的基本特征。

⑶、蛇绿岩套层序与大洋岩石圈剖面可逐层对比蛇绿岩套层序与大洋岩石圈剖面可以逐层对比:枕状熔岩和岩墙杂岩与大洋层2,堆积辉长岩与大洋层3,堆积橄榄岩和变质橄榄岩与大洋上地幔,彼此一一对应。

并且,对应层的地震波速值也很接近。

因此,可以把蛇绿岩看作是大洋岩石圈的代表。

而大洋岩石圈则是在板块离散边界上、在海底扩张中心形成的,如洋中脊、边缘海(弧间盆地)、陆间盆地。

4、中国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的发现沿着中国雅鲁藏布江断断续续分布着一种呈黑绿、暗绿和紫色的一套岩石组合,这就是蛇绿岩套。

它在中国西藏境内的分布长达1000多公里,沿着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洋的急拐弯一直延伸到缅甸和巴基斯坦。

根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蛇绿岩套同海洋底部的岩石非常相似。

所以,地质学家把它看作是古海洋地壳的残骸。

在5000万年以前的漫长地质时期里,喜马拉雅地区是分隔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的一片汪洋大海,这片海称为特提斯海(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份)。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就是古特提斯海地壳的残余碎块,它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俯冲而被挤出地表的。

它把原来为海洋分隔的二个大陆连接起来。

所以,地质学家又把它称为雅鲁藏布江缝合线。

5、蛇绿岩的研究意义与相关矿产蛇绿岩可以形成于大洋中脊、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岛弧等构造环境。

大陆上发现的蛇绿岩﹐多数是大陆裂解或者弧间扩张的产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绿岩。

蛇绿岩不但是为大多数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所接受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解释喜马拉雅山形成这一重大地质理论问题时具有特殊的意义。

由于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也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

与蛇绿岩深成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铬铁矿、铂族元素、金、镍。

当喷射的富金属卤水与海水反应时,在低洼地可形成铁、铜、锌、锰矿床。

此外﹐蛇绿岩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

㈡、高压低温变质带以蓝闪石片岩为特征,发育挤压和剪切构造。

㈢、混杂岩1、混杂岩概述混杂岩(Melange)是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而形成的地质体(Hsüet al.,1974;Raymond, 1984)。

它通常由基质、原地岩块、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

混杂岩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体,是因受板块构造作用而变形并且能在地质图上填绘出的特殊地质体,又叫做混杂堆积。

它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基质三部分组成。

其中,外来岩块主要来自俯冲板块上的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熔岩和归属于洋壳和地幔物质的基性、超基性岩碎块,有时还有海沟内壁上的蓝片岩;基质一般是相对塑性的泥质、砂质岩石。

所有上述各种岩石碎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彼此以构造关系相接触,并且均经受了不同规模的剪切作用。

它们呈与俯冲带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于特定的构造部位;带宽数十至数百千米,其延伸可达数千千米;带内柔性褶皱和叠瓦状推覆构造发育。

由于外来岩块以蛇绿岩套的各组分岩石为主,因而又叫做蛇绿混杂岩,是鉴别古海沟的重要标志。

板块构造学认为,混杂岩是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综合产物。

美国西海岸圣弗兰西斯科混杂堆积是一套典型的混杂岩。

中国喜马拉雅山、天山、西秦岭等地也相继发现了蛇绿混杂岩。

2、混杂岩岩性特征混杂岩的基质一般是相对塑性的泥质、砂质岩石。

原地岩块是指曾经与基质呈互层、但后来受到变形破碎的岩层碎块,其岩性以砂岩、粉砂岩为主。

外来岩块是指混杂岩中异地来源的岩块,在岩性、时代、变形特征等方面与基质和原地岩块存在差异;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与基质接触关系明显。

3、混杂岩构造背景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界的特殊地质体,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和碰撞两种构造背景之下。

例如,美国西海岸圣弗兰西斯科混杂岩(Hsüet al.,1974)为板块俯冲阶段形成的混杂岩;而中国台湾利吉混杂岩(Huang et al.,2000,2008;Chang et al.,2001)、印度尼西亚班达混杂岩(Harris et al.,1998;2009)则为板块碰撞混杂岩。

混杂岩研究对于理解大陆板块俯冲与碰撞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süet al.,1974;Raymond,1984;汪新等,1988;潘桂棠等,1997;Collins and Robertson,1997;张克信等,2004;史仁灯等,2004)。

4、混杂岩按成因机制分类按照成因机制,通常可将混杂岩分为混杂堆积和构造混杂岩两类(张之孟和金蒙,1979)。

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混杂岩称为混杂堆积(Olistostrome,有人翻译成泥砾混杂岩、沉积混杂岩);主要由岩崩、滑动、滑塌、碎屑流和重力流等沉积方式形成(张抗等,1994;张世涛和冯庆来,2001)。

而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混杂岩称为构造混杂岩(mélange),通常基质和岩块经历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Raymond,1984;汪新等,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