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野到歌坛——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学术访谈

合集下载

叙事民歌口述性研究——以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叙事民歌为例

叙事民歌口述性研究——以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叙事民歌为例

叙事民歌口述性研究——以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叙事民歌为

姜迎春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5)005
【摘要】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口述史料为依托,真实反映事件亲历者真实感情而有别于以往文献史料,有着弥补正史史料不足的优点,因此近来倍受推崇.而叙事民歌也具有口述史料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口述史料.文章以土尔扈特部西迁、东归过程中所产生的叙事民歌来探讨土尔扈特人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进程.【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姜迎春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1
【相关文献】
1.基于文化保护视角下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发展与传承r ——评《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挖掘与传承研究》 [J], 杨庆斌
2.蒙古族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传承与保护r——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巴特尔口述采访为例 [J], 党旗;乌兰其其格
3.浅析蒙古族近代叙事民歌的戏剧性价值——以《诺恩吉亚》为例 [J], 马丽娜
4.论安代故乡库伦叙事民歌及蒙古族民歌的传承 [J], 巴·苏和;乌恩齐
5.蒙古族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巴特尔口述采访为例 [J], 党旗; 乌兰其其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我的艺术清单》看访谈节目中的时代人物与艺术跨界

从《我的艺术清单》看访谈节目中的时代人物与艺术跨界

20208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我的艺术清单》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制作播出的一档深度访谈节目,该节目邀请来自各领域中重量级的嘉宾与观众一同分享他们与艺术相遇的故事。

每位嘉宾均在节目中罗列出数个与自己职业生涯相关联的“艺术清单”,讲述每个清单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同时,为了丰富访谈内容该节目还融入符合当下青年审美的新元素,让访谈嘉宾的形象在多元的艺术延展中变得更加真实与鲜活。

一、以艺术为选题彰显时代人物的家国情怀《我的艺术清单》邀访的嘉宾均是在各自领域中的重量级人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均深受众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哪怕是一首诗歌、一段文字亦或是一个画面,都可能在顷刻间塑造了他们未来的人生价值观。

乒乓国手邓亚萍讲述1988年亚洲杯决赛因擦边球险胜了对手,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赢得并不光彩,经过教练的“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随后的亚运会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虽然输了但赢得了对方心、赢得了观众的心,通过两次擦边球的启示,让她真正理解了体育精神的价值所在,在体育中塑造实事求是的人生价值观;全国劳动榜样人物郭明义在电影《雷锋》、影视剧《焦裕禄》中对照自己,通过学习曾经的老榜样,为当下的公众树立起符合新时代的新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随着同名电影《郭明义》的上映,“郭明义”这三个字已经不属于他本人,而是谱写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劳动者。

《我的艺术清单》在嘉宾所选取的清单背后,不是为了纯粹的艺术而艺术,而是在每个艺术清单背后都蕴含着与中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家国情怀。

二、用罗列“清单”的方式来讲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我的艺术清单》每期均采用罗列“清单”的方式来层层推进并逐步深化访谈的内容,节目在整体的框加范围内采用此种方式让访谈内容的指向性更加直观,围绕着访谈嘉宾的人生轨迹让观众体会这种清单式的“艺术人生”。

第2期,访谈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节目罗列“歌曲《爱的奉献》、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电影《舞台生涯》、音乐剧《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以及歌曲《唱给爸爸的歌》“,这五条清单串起姜昆的从艺之路。

形态学视角下的京族民歌

形态学视角下的京族民歌

形态学视角下的京族民歌●贾恒存[摘要]民歌作为京族口传心授、经久流传的民族文化内核,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历久弥新的固守传承,还是与时俱进的交融创新,其所呈现的都是京族人民寄托宗教信仰、表达思想感情、描绘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真。

以田野采集的民歌资料为分析对象,通过词体阐述、旋律解析、词曲同步三个层面,相对系统地对京族音乐进行探析和阐释,有利于进一步发掘和分析出其音乐文化内涵。

[关键词]京族民歌;形态分析;词体阐述;旋律解析;词曲同步民族音乐形态学作为研究民族音乐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其变化运动规律的学科①,其以民歌为主体对象,研究范围不仅囊括对其调式调性、节奏节拍、词韵腔调等基本属性的解析,还包含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延伸及呈现,即对孕育音乐形态的历史变迁过程、规范音乐形态的社会维系制度、影响音乐形态的文化交融态势、造就音乐形态的个人创作观念等关联语境的探索认知,是研究民族音乐重要的学科方法。

笔者在资料整理及实地田野调查中察觉,如同“歌海”般的京族,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素材,纵览研究其成果及留传素材,均较为鲜少。

在研究成果层面,笔者搜集到80余篇有关于京族音乐文化的文论中,仅10余篇提及音乐形态学的相关研究视角。

庞权国《浅析京族音乐的结构和特点》文论中,作者分别对劳动歌曲“采茶摸螺歌”、爱情歌曲“唱十爱”、说唱歌曲“跑马打老番”等民歌进行了形态分析②;张小梅《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以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为分析对象,通过歌词内涵、调式音列、节奏节拍等形态因素的对比,阐述出两者间的共性与个性3〇;杨秀昭、何洪则在《京族音乐调式论》文论中,以不同民歌曲谱的典型片段为例,分析出京族民歌中五音不全曲调的存在④。

此外,还有部分综合研究类文论中应用音乐形态方法的文论,例如: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态研究》从京族民歌的题材、结构、曲调等方面论证了京族民歌的自然生态情况⑤;等等。

在田野调查层面,民歌记谱是困扰京族音乐文化留传的难题,据京族民歌手———黄玉英老师(京族民歌传承人之一)、京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者———苏维芳老师(京族字喃研究中心主任)口述得知,受音乐专业知识限制,京族民歌多以字谱的形式记载,音谱记载较为匮乏,在2450余首民歌中⑥,目前已成音谱的民歌屈指可数,其中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2月)中收录《送新娘》《引螺穿线好主张》《京汉结义歌》等19首作品,由钦州学院学者记谱的《京族摇篮曲》《太阳京岛》《京族三岛》等9首作品(未出版),共计28首记谱作品。

大野厚土民歌风——记著名声乐教育家鞠秀芳教授

大野厚土民歌风——记著名声乐教育家鞠秀芳教授

作者: 红雨[1]
作者机构: [1]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长春130000
出版物刊名: 当代音乐
页码: 1-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民族音乐;《忆江南》;五哥放羊;讲故事;知识女性;声乐教育家;研究生;鞠秀芳;
摘要:只要我翻开《鞠秀芳民歌纪事》一书,字里行间便会飞出无数小音符,我的耳畔便会荡漾起鞠秀芳细润婉转的歌唱,便会从远方传来《五哥放羊》《姑苏风光》《忆江南》……书是2016年2月我去上海到鞠秀芳老师家中采访时,老人家赠予我的,书里还附有她本人演唱的两张光碟。

那书、那光碟,对我这个做民族音乐的编辑和主持人来说太宝贵了,不仅做节目时能播放给听众听,还可讲故事,讲故事里的歌、歌里的故事。

采访鞠老师时,她已过80高龄,还在带研究生。

闪着光泽的银发,温婉的笑容,柔和的声音,都散发出一种知识女性的优雅。

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25年回眸——杨民康研究员学术访谈

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25年回眸——杨民康研究员学术访谈

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25年回眸——杨民康研究
员学术访谈
杨民康
【期刊名称】《音乐探索》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杨晓:杨老师,很高兴能在南宁举行的第十二届少数民族音乐学年会上对您做一个专访.透过您8部学术专著和百余篇学术论文的丰硕成果,可以看到您多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建设、南方少数民族宗教仪式音乐、中国传统民歌与民间歌舞三大领域.在我的阅读体会中,您不断拓展的研究领域与不断深化的理论建构均呼应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学界,尤其是“传统音乐研究”在观念与方法的持续转型.您能否从整体上回顾一下这个学科转型的过程,其中有哪些因素对您的个人学术研究形成了关键性的影响?
【总页数】6页(P49-54)
【作者】杨民康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北京1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庆贺教师节暨吴宝康90华诞王刚对全体教师暨吴老表示亲切慰问杨冬权前往祝贺纪宝成致贺信陈乐人应邀出席 [J], 柴丽
2."东方主义的幽灵来到了彩云之南"——读杨民康著《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 [J], 赵书峰
3.“广西非遗项目中的多声部音乐研讨会暨广西南宁第五届ICTM多声部音乐学术研讨会”学术访谈录 [J], 肖文朴
4.回溯以往·面对当下·指向未来——对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展望 [J], 杨民康
5.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栏目主持人语: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三)——杨民康研究员访谈录 [J], 洛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师易求_人师难得_先生之风_山高水长——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纪事兼及《乔建中文集》评议

经师易求_人师难得_先生之风_山高水长——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纪事兼及《乔建中文集》评议

一、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纪事(一)乔建中简介落笔之初,首先需要介绍“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的主角乔建中。

乔建中,男。

1941年生于陕西榆林,195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并且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曾先后于中国京剧院、山东省艺术馆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

1985年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升任所长直至退休。

一生笔耕不辍,公开发表与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数不胜数,其中精华皆被收录进入今年成集的《乔建中文集》。

再者,硕果并不只拘泥于书本,其于内蒙古等地长达半生的田野考察虽然罕少留下纸面上的文字记录,却为中国民歌留下许多采录访谈,时至今日已然成为珍贵的、唯一的、一旦错失极难弥补的研究资料。

音乐领域之外,其还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也多次赴台讲学。

1992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4年获文化部颁发“特殊贡献个人奖”、2012年获中国民族管弦乐会“终身贡献奖”等。

(二)参会代表发言内容会议起始,主持人张君仁教授的致辞之后,乔建中先生首先发表简短但是精悍有力的讲话,鼓励、看好后辈中青年学者奋勇前行,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诸位代表发言的核心要义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类:第一,乔建中先生之于中国音乐学学科的学术贡献;第二,对于乔建中先生自身学术系统当中开创性的、高价值的、有特色的音乐学研究领域、视角或理论的评论;第三,对于乔建中先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精神的总结阐发,尤其集中在其田野作业方面;第四,讲述自身与乔建中先生的共同经历,回味、学习乔建中先生的性情、志趣、人格。

王颢凝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纪事兼及《乔建中文集》评议第一类中,上海音乐学院的韩钟恩教授属以一篇《从乔建中的学术研究谈音乐学学科建设与音乐学教学》打头阵,梳理学人成就、学术积累和学科规划,谈及“如何处理好底线思维与跨界行为之间的动态平衡”等关键问题,提出“资料的确凿可靠和理式的充分有效”等解决路径,得出学科建设与教学“自重”才能“自信”,从而真正实现“守正出新”“持存更新”的良性生态。

陕北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向荣访谈录

陕北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向荣访谈录

文化遗产2020年第3期陕北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向荣访谈录杨程茜贺智利〔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0)02-151-08传承人简介:王向荣,男,汉族,1952年出生,陕西府谷县人。

王向荣少年时代历尽坎坷,父亲早逝。

他13岁就挑起生活的重担,干农活、打小工、挖煤掏炭、当瓦工,进入公社青年创业队后依然要承担队上繁重的劳动&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体验了人生,丰富了感情。

受父母影响,王向荣很早就熟悉了许多民间曲调。

1966年,“文革”风暴中断了他的学业。

大学梦破碎了,王向荣便醉心于民歌,利用这段时间学会了识简谱及拉二胡、弹三弦,尽可能地找音乐方面的书籍阅读,逐渐向专业化艺人靠近&1970年,18岁的王向荣以在校时全优的成绩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

他在寒暑假拜师学艺&1977年王向荣在府谷县城参加文艺调演,一鸣惊人&此后,他多次参加县、市、省、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单位组织的各类演出及比赛活动,频频获奖&1980年,被选进人民大会堂和怀仁堂进行汇报演出,受到了邓小平、姚依林、万里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宴请&王向荣曾为多部影片配过插曲,并随团参加过苏联、法国、瑞士等国的国际艺术节,1992年曾应邀赴日本横滨、神户等地演出&此外还参演影视作品并获奖,被誉为“陕北歌王”&2005年当选陕西省音协副主席,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陕北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①&王向荣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从一个放羊娃到陕北歌王,他用最本真、最质朴、最纯粹、最真诚的歌声征服了人&陕北民歌是流传于陕北及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北等陕北周边地区的地域性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口头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种类多样,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陕北民歌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大喜大悲中烙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2008年6月,陕北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②&新时代陕北民歌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乱象,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并传承陕北民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采访了陕北民歌国家级传承人王向荣,试图从他的艺术人生和传承努力中寻求一些有价值的答案&5[作者简介]杨程茜(1990-)女,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文学院讲师;贺智利(1966-)男,陕西神木人,榆林学院文学院教授&(陕西榆林,719000)*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榆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项目编号:19JZ067)、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融媒体视野下陕北民间音乐传播平台构建及推广研究”(项目编号:2020Z337)和榆林市科技局科研计划项目“榆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19-1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①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2009)&http://..11/乙\&1</2009 -06/12/content_1338384.htm②编号:2-73,项目名称:陕北民歌,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http://w ..n/ gongbav/contenm2008/content_1025937.htm杨程茜(以下简称“杨”):王老师您好,我是榆林学院文学院的教师,也是咱陕北榆林人。

歌唱家姜嘉锵的歌曲

歌唱家姜嘉锵的歌曲

歌唱家姜嘉锵的歌曲他博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致力于中国声乐学派的创立,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他曾以一首民族风浓郁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响大江南北,让亿万听众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将古典诗词在音乐领域发扬光大,代表作《枫桥夜泊》等家喻户晓。

“新中国十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唱演员”“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都是他;他的歌声让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竖起大拇指:“真有中国味道!”西班牙歌唱家多明戈更是亲热地搂住其肩膀,连连称赞:“中华民族声乐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打开了歌唱新境界。

”著名音乐学家田青给予其“一人千腔”的极高评价;他,就是温籍著名歌唱家姜嘉锵。

入秋的北京,已有丝丝寒意,记者来到姜嘉锵家中,刚一进门,就听到了温暖、熟悉的乡音,“温州人吧?”目前这位温文儒雅的老人,面色红润,声音洪钟,从容不迫。

说到兴趣,他还不忘唱首歌,诗词歌赋得心应手。

身旁的妻子金嘉琴静静地听着,眼里不时流露出爱意和敬佩。

现年83岁高龄的姜嘉锵,对歌唱艺术的追求从未间断,舞台上、院校里,依旧有他忙碌的身影。

前段时间,他应邀担任中国声乐艺术节专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即席讲话时念念不忘——“中国声乐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唱出中国人自己的美。

”这些年,热衷公益演出的姜嘉锵辗转各地,分享自己的所得,他满怀深情地说:“我这一生,都在探索中国声乐艺术,为创立中国声乐学派做出尝试性实践,我们中国人要找到自己文化的根,让全世界都认可中国歌曲,这种认可并不是对于文化特色的猎奇,而是真心佩服我们继承了传统!”“家乡繁盛的民间音乐是我最初的音乐启蒙”“能有今天的一点作为,离不开家乡的养育。

”刚一落座,姜嘉锵便骄傲地自报家门,“我生长在瑞安,是家乡繁盛的民间音乐让我得到了最初的音乐启蒙。

”他坦言,自己没受过专业的系统训练,是靠自学摸索而成。

童年里此起彼伏的温州童谣、山歌、鼓词、渔歌乃至叫卖声,与家乡的人文山水共同滋养着他的成长,家乡文化对他影响至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4月第31卷第2期 Apr.2017 Vo1.31 No.2 

主持人语: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是池州市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 主要有山歌、号子、小调三大门类,之所以流传至今并充满艺术生命力,原因在于其生活气息浓郁,兼有歌 舞说唱,其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节奏自由、曲调悠长,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为研究、弘扬池州地方传统文化,我们特别组编了五篇有关罗城民歌的研究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罗城 民歌的艺术特征、传承与创新等作了理论上的探讨。著名民歌手姜秀珍是一位在罗城民歌发展进程中的 代表性人物,《从山野到歌坛——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学术访谈》一文不仅对姜秀珍的创作与艺术生涯作了 全面梳理,而且就其演唱风格和特色作了阐述,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史料的整理与留存,具有较强的史料价 值。《池州罗城民歌音乐特征及演唱特色研究》一文,重点对罗城民歌中号子、山歌、小调等代表曲目旋律、 曲式、结构、歌词及演唱特色进行了分析研究,就罗城民歌的艺术性首次作学术层面阐述的研究成果,《洗 菜苔》是罗城民歌的传统曲目,《罗城民歌(洗菜苔)试析》的作者是一位地方戏曲音乐工作者,通过其歌词 和音乐结构的分析,来追寻民歌背后的历史、生活、精神和文化渊源,加深了人们对罗城民歌的理解。作为 来自民间的歌唱艺术,学术研究工作的前提是进行田野调查,《池州罗城民歌曲调研究》与《将碎片组合在 一起——池州罗城民歌田野调查引发的思考》的两位作者长期注重并力行罗城民歌的田野调查,前者在调 查的基础上对罗城民歌的曲调特点尤其是由“调”产生的“一曲多词”“一曲多唱”情况作了理论上的分析, 后者则是在多次实地田野调查及访谈后的体会与思考,对促进罗城民歌保护、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 参考价值。 主持人简介:谢家顺(1963一),男,安徽潜山人,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教授,校级学科带头人(中国 现代文学方向),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安 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与民俗文化研究。 

DOI:10.13420/J.cn ki.J CZU.20l7.O2.OOl 从山野到歌坛 

——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学术访谈 

谢家顺 (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罗城民歌历史悠久,是地方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有山歌、号子、小调三大门类,生活气息浓郁,兼有歌舞说唱,其形式活泼、内 容生动,节奏自由、曲调悠长,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在长期传唱过程中,涌现出了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她一生从事民歌的创作 与传唱,为罗城民歌的发展与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是罗城民歌的代表人物。在罗城新民歌传承的7O年中,作为标志性人物的姜秀珍,对 罗城民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罗城民歌;姜秀珍;学术访谈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 ̄-q]A [文章编号】1674一l1O2(201 7)O2-000卜09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21日上午9:00至12:00。 采访地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文化馆宿舍1 单元302室姜秀珍老师寓所。 采访者:谢家顺(1963一),男,池州学院音乐 与教育学院教授。 受访嘉宾: 姜秀珍(1935一),女,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二 级歌唱演员,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传 承人,池州市罗城民歌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 何家荣(1962一),男,池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收稿日期:2017—03—10 作者简介:谢家顺(1963一),男,安徽潜山人,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2 池州学院学报 第31卷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皖南诗学研究中 心主任。 方乾(1964一),男,池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 主席,池州市罗城民歌研究会秘书长,池州市贵池 区委宣传部《贵池新闻》采编室编辑。 

序言 被誉为“千载诗人地”的滨江城市池州市,在城 区的东南郊,有一处与佛教圣地九华山毗连,四面 环山、碧水长流的好去处——罗城,是贵池区墩上 街道许桥、潼溪、渚湖三个行政村所在地。从古到 今,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俊男靓女,喜 歌善舞,传承着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罗 城民歌。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罗城人民在这块土 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在田间地头上创作出自娱自 乐的民歌。明末清初,贵池人吴应箕在《卷园诗集 序》中日:“吾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此其真诗在 民间矣。”在流传的罗城民歌中有“山歌本是古人 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一天要是不唱歌,三岁小孩 急白头”的歌词,可见其历史悠久。 罗城民歌有山歌、号子、小调三大门类,兼有歌 舞说唱,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节奏自由、曲调悠 长。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罗城民歌 的语言与音乐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单一题材发展到 内容广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贵池标志性民间歌唱 艺术。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 民歌手。姜秀珍就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享誉海内 外的代表性人物。她身为农民,曾将罗城民歌唱进 了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亲切接见、鼓励与鞭策;她还以一首罗城民 歌震撼了“上海之春”音乐会,把罗城民歌推向了新 高潮;她不仅自己演唱,还进行民歌创作,并被聘为 大学艺术系教员;她重视罗城民歌的传承,发扬工 匠精神带徒授艺,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一代民歌 手……现已年逾八十高龄的她,仍坚守并推动着罗 城民歌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为弘扬池州本土文 化,《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委托笔者专门为姜秀珍 老师作了这次学术访谈,力图全面介绍姜秀珍老师 如何从一位农民成长为著名民歌手的历程,以及对 罗城民歌的理论思考。 

1 歌唱:从山村到京城 谢家顺(以下简称“谢”):姜老师好,我在小学 

读书时从语文课本上就知道了您,您的特殊成长经 历对您后来的民歌创作与演唱影响很大,您能给我 们讲讲吗? 姜秀珍(以下简称“姜”):我的家乡罗城是一个 “歌乡”。自古以来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民歌。他们 锄头不离手,山歌不离口。1935年,我就出生在这 里。我八岁开始放牛。牛背当歌台,学会了上百首 山歌小调。 “善是青松恶是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 冰雪下,只见青松不见花……”这是一首劝善歌谣。 过去女孩子唱歌,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事。族长 骂我是鬼胎,大家闺秀骂我是呆丫头。有时唱歌骂 财主闯了祸,父亲无奈只有打我消灾。我边跑边唱 歌骂那财主: “你要不许我唱歌,除非六月下寒霜,长江里头 长莲藕,石磙漂在浪尖上。高山压不住我的嘴,我 想唱歌我就唱。靠山唱歌山点头,靠水唱歌水扬 波,三九唱得草发青,阳春唱得花结果……” 1949年,我的家乡罗城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 做了国家的主人,实行男女平等。乡长见我爱唱, 就叫我参加罗城乡业余剧团,担任副团长。我们白 天生产,晚上唱歌演戏,宣传党的政策,歌颂新人新 事,每次演出都受到群众的好评。在安庆地区首次 文艺汇演中,我和歌师杨声远的山歌对唱,荣获创 作、演唱一等奖。 我只上过小学,但我像一棵小草一样,深深地 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吸取营养,虚心学习、求教。 1958年8月和1959年3月,我先后参加了安徽省第 

一届音乐周汇演和安徽省音乐舞蹈汇演,同时参加 了全省巡回演出队,到蚌埠、淮南、马鞍山、安庆等 地演出,从此我的歌声响彻江淮大地。 谢:您的特殊成长经历是当代青年难以理解 的,请您给我们讲讲此后参加了哪些演出活动,对 您成长起到了什么作用? 姜:1959年后,我开始了自编自唱。在我的成 长过程中,处处是课堂,人人是老师。当时,在各级 领导和老师们无私的培养教育下,我进步很快,引 起贵池县马衙公社(现贵池区墩上街道办事处)党 委的重视。1960年1月,我被调到马衙园艺场任副 场长。1961年2月,公社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大型 赛歌会。赛歌会上,人如海,歌如潮,歌手们唱道: “今天赛歌乐开怀,泥巴腿子走上来,盘古开天 第一次,毛主席搭的幸福台。” 此次赛歌会,盛况空前,轰动全县乃至整个安 庆地区。省、地几家报纸报道了赛歌会的盛况,并 第2期 谢家顺:从山野到歌坛——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学术访谈 3 发表了部分民歌。歌声引来了北京客人——中国 《民间文学》编辑部的吴超、张紫晨两位诗人,他们 追着歌声赶到罗城。在罗城采访时他们唱:“罗城 民歌甜似美酒。”歌手们对道:“荣幸醉倒北京客 人。”他们临走时唱道:“罗城山歌好又多,北京带来 大稻箩,稻箩怎能装得下,明年再用火车拖……”通 过几次汇演和赛歌,领导对我更加关怀和重视了。 1960年3月,县里派我出席安徽省第二届文代 会,会上,我被选为音协理事。5月,又派我出席安 徽省群英会。发奖那天,手捧奖品和荣誉证书,我 激动地唱道:“今天开会真荣幸,放牛丫头会群英, 殷光兰能上大学,我争取六月上北京!”不久我的理 想真的实现了! 谢:您刚才所说就是众所周知的“罗城民歌唱 进中南海”这件事吧?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下吗? 姜:是的。1960年7月15日,我带着罗城人民 千颗心,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三次文代会。7月23 日,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周总理、朱总司令等 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我们并合影留念。那 天,我特别激动,当晚挑灯写了《唱得山歌漫海洋》 这首颂歌。8月8日,主席团决定让我在人民大会 堂发言、唱歌,向党汇报,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周总理听了笑呵呵。”这种情 景,我终身难忘。当时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说我是金 嗓子,代表们称我是活着的“刘三姐”。陕西省文联 副主席柯仲平老诗人即兴赋诗祝贺我: “当代三姐姜秀珍,美妙之音动人心,古今歌者 知多少,怎比此唱独超群!” 周扬部长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小姜是安徽 的刘三姐。”陈毅副总理拉着我另一只手说:“对,是 我们安徽的刘三姐。”当时我还以为陈老总是安徽人, 原来他担任过新四军代军长,对安徽人民有感隋。 大会发言第二天,首都几家报社记者纷纷前来 采访我,新华社发表了“呆、r头变成女歌手”的消 息,《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我的大会发言《唱得山 歌漫海洋》。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学院还邀请我和 王老九前去给他们讲唱民歌。 大会结束的宴会上,我受安徽代表的委托,向 敬爱的周总理敬酒。总理亲切地握着我的手说: “回去后,为人民多编多唱。”当时中宣部决定保送 我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著名歌唱家周小燕要我跟 她学习。由于县委强调民歌手不能脱产而没有去 成。1962年,县委将我保送马衙农中学习了几年。 谢:那次你把罗城民歌唱进了北京城,使罗城 民歌第一次走出安徽,走向了全国,扩大了罗城民 歌的影响。之后,您是如何在实践中践行周总理嘱 托的呢? 姜:这次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鼓励,是 对我的极大鞭策。我是农民的女儿,从内心发誓要 立足乡土,为家乡人民多写多唱,把罗城民歌唱响, 用毕生精力使其永久传承下去。1963年,我应邀 参加了安徽省文联召开的文联委员扩大会议。会 后,在省委宣传部赖少其部长关怀下,我留在合肥 写《山歌唱到北京城》。在合肥我只写了三章,后四 章是回家后,白天生产时构思,晚上摇着孩子写的, 终于在1964年1月完成了这首七百多行的长诗。 同年3月,该诗在《安徽文学》《民间文学》相继发表, 产生了较大反响。著名诗人田间同志赋诗贺道: “山歌唱到北京城,新歌恰似五月红,手捧江浪 润喉嗓,牛背上唱出女诗人。我问长江岸上一神 女,莫非你就是姜秀珍……”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组组长刘岚山同志 专程来罗城与我对歌: “迢迢千里来罗城,学唱山歌我心诚,师傅不要 当客待,我是一个小学生。” 我对道: “你要谦虚学唱歌,可惜我的歌不多,要学山歌 共同学,社员唱来我们和。” 他又唱道: “周围团转是高山,有个罗城在中间,公社歌声 关不住,声声飞向九重天。” 我接着唱道: “罗城山歌是动听,歌声引来北京人,不是歌手 嗓子好,党的光辉照她心。” 对歌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来全国好多歌手 与我对歌,如江苏省丹徒县的歌手唱道:“我们丹徒 歌满河”,我根据罗城山区特点对道:“你说丹徒歌 满河,罗城山歌也还多。不信请到山顶上看,山歌 堆满山窝窝。新人新事像千棵树,开出了山歌花万 朵……” 谢i刚才我们听了姜老师的深情讲述,让我们 了解了罗城民歌由山野唱到北京城的过程,其中姜 老师功不可没。家荣主席、方乾秘书长,你们能否 就此谈谈你们的理解呢? 何家荣(以下简称“何”):我也是池州市罗城民 歌研究会的一员,多次听过姜老师的演唱,我为罗 城、为池州有姜老师这样的民歌手而高兴和自豪。 从姜老师身上,我深切感受到,民歌扎根于民间,如 大地上鲜花芳草,自然而丰沛;民歌是百姓心中的 真善美,是百姓对生活、对滋养他们的土地、对世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