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选点突破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很久以来,从我校语⽂阅读教学现状来看,⼀个很⼤的弊病就是课堂教学“⽆序”,碎问碎答的现象充斥许多课堂。
这种现状严重地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改⾰,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要求我们“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这就需要我们改⾰以往讲得多、问得多的以讲析为主的教学设计,⽽代之以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的教学安排,简⾔之就是,教学思路要清晰。
根据教学名家的经验总结,结合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阅读教学⼤体可以采⽤以下的设计思路:“线索式”教学思路(叙事类)所谓线索式思路,就是“⼀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也就是说,在⼀节课或⼀篇课⽂的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都被⼀根教学线索贯串着,表现出单篇课⽂整体阅读教学特点。
这种线索式思路,⽤钱梦龙⽼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的认真分析,找到⼀个“牵⼀发⽽动全⾝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标,使语⾔、篇章等⽅⾯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标的过程或⼿段”,并在围绕这个中⼼问题的讨论中,让学⽣“思维的触⾓深⼊到每⼀个⾃然段、每⼀个关键性的句⼦和词语”。
很明显,这个“牵⼀发⽽动全⾝”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中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 。
它⼀⽅⾯能带动对全篇⽂章的阅读理解,另⼀⽅⾯⼜能带动阅读教学⽣动有序地进⾏。
——《最后⼀课》这是《最后⼀课》的第⼀个课时,学⽣已经预习课⽂,了解过课⽂故事中的背景。
这⼀课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
(15分钟)思考:韩麦尔先⽣是⼀个怎样的⼈?要求:阅读全⽂。
综合全⽂内容,根据这⼀问题表达见解。
⾃读课⽂15分钟,并拟出发⾔要点。
第⼆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体会爱国情感(25分钟)1、学⽣发⾔,认为韩麦尔先⽣:①是⼀个可怜的⼈②是⼀个原先不⼤负责的⼈③是⼀个严厉的⼈④是⼀个普通的⼈⑤是个温和⽽严肃的⼈⑥是⼀个有勇⽓的⼈⑦是⼀忠⼼耿耿的⼈⑧是⼀个爱国的⼈⑨是⼀个留下了⾼⼤形象的⼈……2、学⽣发⾔后教师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余映潮教学艺术手法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76)“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课文在两千字左右、文言文课文在四五百字左右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弱势。
有时候,长文也是难文。
“长文短教”,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教材处理方式。
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
研究“长文短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一是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二是提升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三是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四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阅读探究的空间。
中学语文教材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课文需要考虑“长文短教”的问题。
那么,“长文短教”需要哪些技术性的手段?教师要用心地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多角度地研读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取、组合、提炼、选择。
不论什么样的“长文短教”,课始的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文意整体把握”的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长文短教”,由于“文长”,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问题没有来得及处理。
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点有关内容的讲析,以求更好地对所需教学的内容进行覆盖。
“长文短教”讲究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选择。
或选取课文的某一个部位,如最精致的那一部分,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最难以理解的那一部分等;或确定某一个话题,以带动课文中“某个线条”内容的品读;或对某个知识点、能力点进行训练。
对此,我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有如下细化的阐释:我们就可以从如下很多的角度来进行教材处理:1.紧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2.根据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3.分析竖式结构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
4.分析横式结构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
《谈读书》语文课堂实录与点评

《谈读书》语文课堂实录与点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现在读几年级?(生:九年级。
)古时有十年寒窗,可能大家从大脑有记忆起到现在也一直伴随着书。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相信同学们肯定有自己喜欢的书,请你在课堂上说说你喜欢哪一本书,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从学生个人体验出发,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积累,为下面的阅读张本。
)生1:《水浒》,宋江,为人正义。
我们以后也要讲义气。
(教师为什么不及时点评呢?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义气”的认识比较模糊,以为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义气”,而不太讲究朋友(或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合乎原则,合乎公理,合乎法纪。
不澄清这一点,就缺乏了思想教育的必要渗透。
)生2: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
最近在看外国的一本作品,对自己很有感触,学得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表面似乎很柔,其实很顽强,敢于挑战任何艰难险阻。
师:说得非常好,有体验,而且联系实际。
(出示多媒体)老师也提供一些名人谈读书的话,供大家积累。
名人论读书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生:(齐读)(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对于扩展学生视野是大有好处的。
这体现了教师一种良好的语文意识: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文,而在于课外,更在于有意识的积累。
同时也仍然在为下面的课文阅读张本。
)二、作者简介师:(出示多媒体,并诵读)培根(1561~1626),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
五年级语文下《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及背景,了解诗意并背诵全诗。
2、结合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语境导入田园诗,就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集在唐诗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走进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板书课题)二、解题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
年近四十应试不第,失意而归,后从事小官,三年后患病卒。
其诗风格诗淡自然,盛唐著名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五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三、诵读①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及韵律,学生轻声朗读②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四、研习诗歌内容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明确:老朋友准备的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农家去做客。
小村掩映在绿色之中,青山横卧在村外。
推开小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起桑麻农事。
酒足饭饱,临行时,主动提出重阳节时还要来赏菊花、喝酒。
①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
应邀做客。
向: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方宾关系怎样。
明确: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
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②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
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解:美,美在诗新,谈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
③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
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意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协而幸福。
④尾联:合,收拢全诗。
“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是什么感情?明确:依依不舍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也让他想再来,从而表现了朋友们真挚的友情。
一词立骨:长文短教的一个尝试--以《把栏杆拍遍》教学为例

备课网页窑课堂教学《把栏杆拍遍》是现代作家梁衡的代表作之一,现收录于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一主题单元。
文本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而又命途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与一般写人散文相比,本文除了篇幅较长之外,还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表达上兼具抒情与议论之美;其次,它写的是历史人物而非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再者,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穿插了辛弃疾不同时期的8首词作。
对于这样一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头绪纷繁的散文,若按照传统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学,往往是治丝益棼,重点突不出、难点攻不破。
那么,对于这样一篇长文、繁文,如何度情定点,实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我们的做法是紧扣“唯一性”,为课堂“立骨”。
一、品读表达“情路”的语言,提取“骨”词王荣生教授指出,散文阅读教学,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揣摩作者的情思,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就《把栏杆拍遍》这篇散文而言,“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容易理解,即梁衡笔下的辛弃疾。
那么,如何揣摩作者情思?关注作者独特情感认知呢?我们认为,从作者表达“情路”的语言入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据此,上课伊始,笔者提出“快速阅读文本”的要求,让学生直接找出文本中最能集中体现梁衡对辛弃疾情感态度的段落。
学生快速浏览文本,自然将目光聚焦于文本第1自然段“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从内容上看,这一自然段不仅概括了辛弃疾数十年的人生轨迹:由“行伍出身”到“以武起事”再到“以文终身”,而且末句中的“唯一性”“独特地位”两个短语更是点出了辛弃疾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
从作用上看,第一自然段寥寥两句却有四两拨千斤之功:一是使行文线索分明;二是点出立文之“骨”———唯一性。
《忆读书》教案优秀6篇

《忆读书》教案优秀6篇《忆读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竞赛体验学习乐趣;通过自由朗读整体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结合朗读、圈画、思考、讨论等手段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各阶段的读书生活及读书感受,联系实际思考自身读书体验。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树立“开卷有益”的思想,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及感受,学会从作者复杂的读书经历中归纳读书对于成长的种种好处。
2、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读书经历并交流心得体会,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新课导入1、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反馈2、高尔基与歌德关于“读书”的名言3、出示课题《忆读书》文学知识小竞赛简要介绍作者冰心1、通过知识小竞赛让学生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的整体情况,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2、以名人名言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为本课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让学生介绍作者资料,从而检查其预习情况。
整体感知提问:1、文章介绍冰心先生读了哪些书?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她的读书经历的?2、冰心先生一生酷爱读书,请问读书给她感情上带来什么?(用原文回答)——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这句话所包含的热爱读书的情感。
学生回顾思考一学生回答在文中找出最集中地体现出冰心先生读书体会的话(散读、个别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要词语的品读,体会这句话所包含的冰心先生热爱读书的情感)1、前两个问题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2、“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是本文的关键句,也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研读文本提问:1、文中哪些词句具体表现冰心先生对读书的热爱?(指导学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冰心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这种情感)2、冰心先生如此热爱读书,从本文看,读书有什么好处?(指导学生圈划、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冰心对读书的热爱,将其圈画出来,并在旁边简单批注;交流自己圈画的词句,感受冰心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感受。
如何带领学生读一本好书——对话长沙市蒋雁鸣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这两年,整本书阅读成了语文教育的热词。
这源于2017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标准”明确提出将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内容,其中第一个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而北京的高考语文卷,整本书阅读早在几年前即已成为重分板块。
似乎,这是“上游”要求和“下游”倒逼的结果。
但实质,它更是语文教改的需求,或者说,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需求。
“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不同时空的同一表达,它们直抵教育的本义、语文教育的旨归。
篇:对话A 如何带领学生读一本好书——对话长沙市蒋雁鸣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陈敏华 李薇薇工作室首席名师、正高级教师蒋雁鸣老师工作室成员、长沙市明德中学崔瑞良老师工作室成员、长沙市长郡中学肖杨老师工作室成员、湖南师大附中谢兰萍老师工作室成员、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仇娟娟老师对话嘉宾记者(以下简称记):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发,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
习惯了 “字词句段篇”教学的老师们几乎集体傻眼,而雁鸣老师,您似乎早就料到“这一天终将来临”。
据说,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带着学生阅读整本《红楼梦》。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前瞻,或者说是对语文教育本质深刻把握的结果?蒋雁鸣(以下简称蒋):既不是巧合,也说不上是前瞻,我是源于自己喜欢读《红楼梦》。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我、打动我,这样的鸿篇巨制不应该被中学生冷落。
我大学毕业后从事的是师范教学,师范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会带领学生读大部头的文学著作,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非常有帮助。
1992年调入明德中学,中学的单篇课文让我感觉有点单薄、单调,我不太适应中学课堂过于强调“字词句段”分析的教学方式,于是自作主张带领学生读《红楼梦》。
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优秀4篇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
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
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
3指名读,齐读。
(达到熟练为止)三、悟一悟(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如“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
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探索
本版编辑/张志刚
阅读教学中的选点突破
◎孟小东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研讨阅读教学中的选点突破,指出选点突破式教学设计着眼于提炼课文内容、
优化课文内容、整合课文内容,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也是一种基本的处理教
材的方法。结合具体实例,从基本点和训练点两个方面,探讨运用选点突破开展语文教学
的策略,指出选点突破讲究组合、呼应的艺术,在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改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选点突破基本点训练点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篇篇精
选课文更是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盎然景色。教师 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特点,从局部选择突破口,以点带 面带动整篇课文的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 谓选点突破,是一种针x,1- ̄3c不同特点,选取课文关 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丰厚处、手法巧妙 处、含义隐秘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刻的品 读教学,以此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对课文进行深刻 理解与提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选点突破式教学设计,着眼于提炼课文内容,着 眼于优化课文内容,着眼于整合课文内容,是一种高 效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也是一种基本的处理教材的 方法,课堂上学生有大量时间参与学习活动,既适用 于教读课文,也适用于自读课文。选点突破首先要从 选点人手,不同的课文特色不同,教学重点不同,教学 方法也应不同。选点突破讲究深化的艺术,要求教师 品读要细腻深入,运用各种手段,从各种角度,对所选 之点进行充分品味,使之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 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一、基本点——激发学趣之点 语文教学过程中,找不到教学的突破点,起码应 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使教学起于兴趣。 (一)导人激趣 1.故事激趣。课堂教学以生动有趣或富含哲理的 故事导人,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教学《热爱 生命》,教师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这样导入:“三百 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叫鲁滨孙。他从 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 奴。他在海上遭遇狂风巨浪后,一个人流落到一座荒 I课堂I 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个小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 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从英国小说家笛福《鲁滨孙
漂流记》中节选的课文《热爱生命》。”用这样的方式导
人新课的教学,学生自然很乐意去学习课文。
2.疑问诱趣。教学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
的议论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
悬念。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就可以设计这样的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奇妙的,知道它也会说话吗?
想知道它都说了些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A
一
-
A"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这样导人,巧设疑问,一
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佳句调趣。语文课应该有其强大的文化内涵,
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
要教学的课文,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受到感染,学习体
验会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教学效
果,表现出语文独特的魅力。
4.音画逗趣。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
思维形式进行的,运用直观的教学策略可以使知识具
体化、形象化。导人环节,教师可结合具体课文运用多
媒体,音画结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倍感兴趣。
(二)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收
集资料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开展教学。比如,教学《沁园春・雪》,教师就可以
通过讲述伟人的事迹,发动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更多地了解这首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同 ̄,-j-启发引导学
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
飘”以及“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壮丽景色,感受祖
2016.12 l语文孰学通讯・初中l 37
I课堂I 本版编辑/张志刚
国的自然美,感悟伟人笔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
用词的恢宏气势与壮美意境,理解伟人的远大抱负和
坚定的革命必胜信念,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收获和思想
境界的升华。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更新的
教学途径与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
看电影或多媒体资料,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撞击学
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在思想上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木兰诗》,教师就可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
《花木兰》中的片断,然后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共同
讨论二者在选材与表现技巧方面的不同,加深对所学
知识的理解。
(四)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
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比如,我引导学生 赏析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有同学认 为“直”隐喻了诗人王维正直不阿的人品,“圆”是暗指 当时官场上大多数人的圆滑世故;还有同学进一步指 出,大漠中的孤烟表现的是王维孤立无援却仍不改初 衷的高贵节操,长河里的落日比喻的是腐朽势力已经 如将近黄昏的夕阳,预示了他们衰颓败落的结局。课 堂上,我肯定了同学们的这些新颖见解,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赏析顺利地实 现了教学目标。 (五)优化作业,延伸兴趣 1.让数量少起来。教师要按教学实际和学生差 异,把学生.4:j-成不同的学习能力层次布置作业,并尽 量减少题量。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真正动起来,学习效 果就比单纯地重复要好得多,哪怕是作业少一点。 2.让作业活起来。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根据课文 特点、教学重难点等,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解放学生 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完成作业,比如画图作业、图表 作业、调查作业,等等。 二、训练点——精设课堂重点 运用选点突破的方法教学,教师往往需要把视点 集中在知识的板块上,运用特定的教学手段将它们辐 集起来,进行品味、比较、抽象。这样的突破,有非常浓 郁的语文气息。 (一)寻找特色之点 比如,教学《故乡》,教师就可以在第二课时或者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故乡》中描写人物外 貌时所使用的方法。具体选点如下: 1.赏析童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简笔勾勒法。 38l语文戟掌通讯・初中l 2016.12 2.赏析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细笔描绘法。 3.赏析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漫画写意法。 4.赏析中年闰土外貌描写中的比喻——连续用喻 法。 5.对比赏析童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浓 缩对比法。 外貌描写是《故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点,用 “描写人物外貌时所使用的方法”这一有集聚之力的点 整合教学,能形成有力度有深度的辐集式教学格局。 (二)探究语言美点 就是从课文语言特色的角度人手进行审美阅读。 比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 究用词之美、写句之美等。 (三)品赏细节点 品赏细节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中的细 节。以教学《背影》为例,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中学会审
视生活,从细微之处体会母爱、父爱的细腻和伟大,从
而用最真挚的语言、最朴素的情感,去描绘人世间感
人至深的情愫。
(四)归纳共同点
比如,人教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所选课文都是
介绍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有投身科研无私奉
献的科学家,有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有不惧
苦难奏响生命铿锵乐章的音乐家……感人的事迹,崇
高的精神,足以在学生的心湖荡起圈圈涟漪。教学过程
中适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既可积累写作素
材,又可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锻炼写作能力,
’
更可经受一次精神品格的洗礼,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点突破还讲究呼应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不能
离开全文去单独突破课文中的一处或者一段,因为那
样是对课文作肢解。使用选点突破开展教学,所选之
点涉及的内容必须与课文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
即点外要有面。所以,选点突破的教学全程, ̄,/-JE是这
样一些教学程序的组合:①局部切入——整体感
知——选点突破;②局部切入—选点突破——回扣
全篇;③整体感知——局部切人——选点突破……
选点突破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具有
重要的教改意义。它完全突破了串讲式教学方法的满
堂灌,把优化信息处理、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推向了
实践;它求精,求美,求深,深化了语文教学中的品读、
品析、品味,浓厚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氛围和对学生
的文化熏陶;它思路简单,形式活泼,易于教师掌握,
的确是一种平实而又美好的教学设计思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