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百日维新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百日维新》课件

《高二历史百日维新》课件

总结和展望
对百日维新运动进行全面总结,讨论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对未来的启示,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的现
实意义。
《高二历史百日维新》
PPT课件
介绍中国近代史背景,深入探讨影响百日维新运动的因素,为后续内容打下
基础。
百日维新运动的起因
详细解析百日维新运动的起因,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揭示时代变革的需求与动力。
百日维新运动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
制定新政策
探讨百日维新运动制定的新政策,涉及政府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等多个领域。
揭示百日维新运动深化社会矛盾的过程,包括民众期望的冲突、农民困境等。
3
历史条件不成熟
讲述百日维新运动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运动结局的影响。
百日维新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启蒙思想
民主发展
文化交流
揭示百日维新运动对中国启
探讨百日维新运动对中国民
详,为后来
流和思想流通方面的积极影
的革命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
各个历史阶段的民主进程奠
响,为中国与世界搭建了桥
影响。
定了基础。
梁。
对百日维新运动的评价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深入评价百日维新运动的积极意义,肯定其
剖析百日维新运动的局限性和滥觞于洋务的
对中国历史的改变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负面影响,客观评析运动的不足之处。
2
推动国家现代化️
探索百日维新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努力,包括引进西方文化、技术和思想等。
3
倡导民主思想
探讨百日维新运动对民主思想的倡导,其中包括宪政要求、民主参与和人权保障等议题。
百日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1

【高二下册历史百日维新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历史百日维新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历史百日维新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步入到高二,对于历史的学习,要如何去做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高二下册历史百日维新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高二下册历史百日维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A.设京师大学堂B.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C.废八股D.裁汰绿营解析: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2.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A.创办各种专业学堂B.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C.准许臣民上书言事D.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解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没有列入变法措施中。

答案: D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它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解析:本题属因果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其改良思想深深地打上这一阶级的烙印,反映出这一阶级的弱点:软弱、妥协。

同时,其对封建势力妥协,也反映出时代特点:封建势力强大。

答案: D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含义,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其患不可胜言等。

明确民主民权之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

答案: C5.1898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了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

高二历史百日维新

高二历史百日维新

门户开放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
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 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 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标志帝国主义形成 宰割中国的同盟。
2.维新运动转入实践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 分反侵略斗争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 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占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
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
广西、广东、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 围”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建作为他 的“势力范围”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 当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激烈划分势力范围的时 策
候,美国忙于与西班牙战争,战争结束后,列强在 华势力范围已基本划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于 1899年9月至11月,分别向英俄德法意日六国政 府提出了关于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承认 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取得的特权前提下,要 求利益均沾。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
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 紧迫性,强调内忧外患 ,形势严峻,变法刻不容缓 ,否则,皇 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虽未到达皇上,但广为 流传,影响颇大。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太后束缚,开始 准备接纳维新主张。守旧派阻挠皇帝召见维新派,改 令五大臣“问话”康有为,1898年1月24日,李鸿 章翁同和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 ,荣 禄
(1)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①德国军队1897年11月,强占胶州湾 ②俄国1897年12月,强占旅顺和大连 ③法国1898年4月,租借广州湾 ④英国1898年6月,租借威海卫,1898年7月,强租 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 ⑤日本1898年4月,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 ⑥意大利1899年3月,提出要租借浙江三门湾(未 果)

高中历史课件 9.3 百日维新

高中历史课件  9.3 百日维新

4.意义: 民族资本主义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_____________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 (2)政治上:有利于_____________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
统治秩序。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
疾苦,悉达天听。 ——梁启超
后不禁皇上办事。”光绪听后便意气风发地颁布《定国是诏》,
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大幕。
请思考: 1.为什么说《定国是诏》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大幕?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了解 理解 认识
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百日维新的 进步意义 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农工商业 (2)经济:鼓励发展_________;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鼓励商办 铁路、矿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 (3)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 报;设译书局。 新式军队 (4)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_________,添造兵船。
大开国会 3.局限:未实行“行宪法,_________”、设立制度局等措施。
础。
(2)维新变法中“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提示:“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政治方面的 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 级的愿望。 (3)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4)文化、军事方面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提示:①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②性质:保国会是维新派发动和组织的爱国救亡团体。 ③影响: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保浙会、保川会等相继成立, 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九 第二课 百日维新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九  第二课  百日维新

一、如何全面认识百日新政的特点?
百日新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 领域 方面,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 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范围
百日新政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
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推行者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例]
(2011· 浙江高考)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
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 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 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
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
性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作用
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实施 百日维新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二、如何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从时代背景分析,戊戌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 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中败给邻国日本后, 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危言耸听。《马关条 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戊戌变法的开始。所以,
识记基础知识
理解核心要点
专 题 九
第 二 课
把握热点考向
基础随堂巩固
应用创新演练Hale Waihona Puke 知能综合提升百日维新
1.了解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与以光绪帝为首
第 二 课 的新势力斗争的表现及结果 2.掌握戊戌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教育等方面,触及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 3.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理解在当时的中国

第3课__百日维新(高中历史选修1_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3课__百日维新(高中历史选修1_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戊 戌 变 法
甲午战 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光绪帝(1871-1908) 名爱新觉罗· 载湉,同治帝之弟。 4岁即位,由慈禧太后“垂帘听 政”。1889年19岁 “大婚典礼” 后“亲政”,慈禧太后,退居 颐和园,但她仍掌握着内外大 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帝,经历了中法战争、甲午中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 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 为了从慈禧手中夺回统治权, 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 新派人士康、梁等实行变法。
类别
进步性
局限性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 政治 方面 与政权,初步动摇 封建统治秩序。
经济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 方面 义的发展
未涉及君主立宪的政 治主张 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 制,得不到广大农民 群众的响应
打击旧学,提倡新 文化 学,有利于西学的 教育 传播
军事 方面 有利于提高国防力量
3. 对变法上谕的评价 (1)性质: 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进步性: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 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 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局限性: 未涉及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没有触动 封建统治的基础,变法不彻底。
类别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 教育 方面 军事 方面

我的选修9.2百日维新

我的选修9.2百日维新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三、戊戌余音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 袁世凯的出卖。 ⑵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②变法仓促,政令颁布操之过急 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帝党官僚,甚至对列 强抱有不切的幻想; ④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 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理论宣传:没有深入并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改革不彻底,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 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 进步意义。 但是,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 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 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 落后性。
延伸: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败原因。
国内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环境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国际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环境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 领导 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 力量 支持。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经济上
军事上 文化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 筑铁路,开采矿产。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武器,新法练兵, 增添兵船。 改科举,废八股;设近代学校,学习 西方,选派留学生;育科技实用人才。
有利于培养人才和西学的传播
思考:从百日维新的内容看其局限 性
①政治改革: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②经济改革:没有涉及到农民土地问题,没有触
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 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1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绪帝 与康有 为、梁 启超在 一起
百日维新
1.变法的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到9月21 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 “百日维新”。 2. 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教育
军事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 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 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 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 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 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 光绪帝 发动政变,将他幽禁于瀛台, (1871—1908) 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 死。
请同学们参看课本133页【历史纵 横】 回答问题:1.保国会成立时间? 2.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 3.保国会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30
• (1)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 了保国会。
• (2)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 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 (3)保国会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 止了。 • (4)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 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门户开放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
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 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 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标志帝国主义形成 宰割中国的同盟。
2.维新运动转入实践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 分反侵略斗争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 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势力范围:
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 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 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 为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北京
天津
海 渤 旅顺
大连
威海卫
山 东
胶州湾 海 黄
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云南、广 东。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六书痛陈变法 (2)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⑶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宣传变法 ⑷1898年,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第3课
百日维新
1
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联 系与区别
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都代表民族 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 诸实践,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完整理论,且发展 为政治运动
2
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19世纪末民族资 本主义有了初步 发展 (经济基础)
学习西方教育经济法律军事等,他调和中西、折衷新 旧,以维护清朝统治为根本目的,所以皇帝赞赏,下 令各省刊印,维新派指出书的本质是对抗变法。
1898年4月12日,北京保国会由康有为等人发起 成立,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 体,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之 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 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的那套 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 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张之洞的主张 与 张之洞代表的是 维新派的不同, 封建地主阶级, 目的是维护清朝腐朽的 原因是什么? 封建统治。
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 危亡的命运。 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 进一步高涨。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割占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
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
广西、广东、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 围”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建作为他 的“势力范围”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 当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激烈划分势力范围的时 策
候,美国忙于与西班牙战争,战争结束后,列强在 华势力范围已基本划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于 1899年9月至11月,分别向英俄德法意日六国政 府提出了关于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承认 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取得的特权前提下,要 求利益均沾。
内因 :
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 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直接原因)
7
帝国主义列强是从哪些方面瓜分中国的?
经济上:19世纪末,在商品输出的同时,更 注重资本输出
贷款
筑路 办厂
开设银行
开矿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 出门户开放政策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瓜分
4.局限性: 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 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2)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 帝党官僚翁同和大力举荐康有为,皇帝命令总理 衙门将康有为撰写的宣传变法的《日本明治变政 考》、《俄大彼得变法考》等书进呈上来,皇帝 对此十分欣赏,将书“置御案,日加披览”。 (3)康有为成立保国会
皇帝的态度激励了维新派 ,他们联络各省旅京人士组织 成立团体学会 ,1898年4月17日,成立保国会,参加者有 维新人士和爱国官吏 200多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 保国会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 ,各地设立分会。维新派在 保国会内发表演说,号召人们起来挽救民放危亡。顽 固派极力诋毁保国会为“名为保国,实为乱国”。在 开了三次会后被强迫停止活动。尽管如此,在保国会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
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 紧迫性,强调内忧外患 ,形势严峻,变法刻不容缓 ,否则,皇 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虽未到达皇上,但广为 流传,影响颇大。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太后束缚,开始 准备接纳维新主张。守旧派阻挠皇帝召见维新派,改 令五大臣“问话”康有为,1898年1月24日,李鸿 章翁同和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 ,荣 禄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甲午战 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阶 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3
小结:戊戌变法的背景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引导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 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封建官僚希望变法图强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 进的知识分子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 至于如同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 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1898年, 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 高涨。1898年3月,张之洞写下《劝学篇》,全书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反对维新派的 民权自由平等西方政治观点,反对变革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但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生产技 术,
俄国在德国占领胶州湾1897年12月,强占旅顺和大连 湾,并于1898年3月27日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 条约》,租期25年,取得筑中东路支线把中东路和旅大 连接起来,次年俄国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东北 长城北是其势力范围。
法国于1897年3月,强迫清政府保证不把海南 岛让于他国,1898年11月26日又强租广洲湾 (当今广西湛江), 租期99年,把两广云南作为其 势力范围 英国于1898年2月,强行将长江流域作为其势力 范围,1898年6月9日,通过《展打香港界址 专条》租借新界99年,7月租借威海卫25年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的《上书清帝第 六书》。光绪帝对这个奏折非常满意,更坚定 了他变法的决心。这个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 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除旧布新,与 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 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设制度局 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 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 定章程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1.29
日本于1898年4月22日强迫清政府将福建作为 其势力范围
意大利于1899年3月提出租借浙江三门湾未果
租界:
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 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 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借地:
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 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 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 100年。期满归还。
演 稿
示 1

2 3 后 等
香皂花 /article/cate/id/16.html 香皂花 尤庀夻
《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直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野心。德国是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没有多 少侵略势力,为想谋取一块海军基地,先后在 1895年 1896年提出租借中国沿海港湾的要求,清政府委婉拒 绝。为避免国际干涉,德皇与俄皇达成默契, 1897年 11月1日,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当地农民打死德国传教 士二人,德国以此为借口于当年11月6日军舰开进胶州 湾,随即占领之。清政府被迫与1898年3月,签订《胶 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在山东境内筑胶 济路及路两旁各30里任意开矿举办各工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