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合作探究】1: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1)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
(根本原因)(2)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直接原因)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教学设计5:第3课 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2)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3)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2、过程与方法: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百日维新》教案设计《百日维新》教案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发展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2. 百日维新的过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戊戌政变。
3.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选拔人才、兴办学校、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等。
4. 百日维新的结果:戊戌政变失败,维新派人士被捕杀,变法运动告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结果。
2.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了解百日维新的相关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分析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课后资料,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结果。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分析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5.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2《百日维新》表格教案

课题:“百日维新”课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剖析其特色;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研究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波折性。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掌握“百日新政” 的内容、失败的原由及意义。
经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论,培育学生正确评论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过自主议论,走上讲台自己讲。
在教课中,教师增补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一样评论,指引学生就此睁开讲堂议论。
学生利用教材并联合所给的资料论从史出,史论联合,经过议论达成对戊戌变法的政体认识,得出正确的评论。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认识维新志士们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领会其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
经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论,认识员工近代化道路的波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进而进一步领会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剖析:本课为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要改革回眸》,本科内容在初中已有学过,上一课也讲到了百日维新的背景,故而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已经有必定的积淀。
对当时的背景而言,学生系统学过,对历史背景的一般剖析方法已经初步掌握。
对内容而言,学生有所认识,经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导教案的预习学生答题已经掌握了本科的知识。
对课中的有关问题剖析而言,问题在导教案上已经给出,学生在课前可经过小组议论,查阅资料各样方法解决。
故本课关于学生来说学比较简单。
难点在于学生要走上讲台讲预习和思虑的内容表现出来。
教课要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课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由和对戊戌变法的评论。
经过学习本课加强爱国主义感情。
“百日维新”教课方案一、新课导入观看视频“戊戌变法”回想“百日维新”的背景,引出第一幕“分割浪潮现危机”,导入本课。
学生齐读所选资料,领会变法背景。
引出第二幕“百日维新救危亡” ,正式进入本课。
二、教课主要环节教师:展现课程标准并解说本课重难点及知识构造。
并展现讲堂教课方案,安排各小组学生的研究任务。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教案

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目標:1、識記康有為兩次上書,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組織保國會,維新變法浪潮激蕩全國。
掌握百日維新的開始的標誌和基本內容。
2、理解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的原因,分析百日維新的進步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1、探究百日維新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歸納和問題探究維新變法的內容,進行材料收集和討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要求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巨大進步。
2、維新變法運動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產物,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產物與要求,是先進的中國人從學習西方器物遞進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與深化。
教學重難點重點:百日維新的背景及基本內容。
難點:對百日維新的評價。
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採用談話導入法:拿破崙關於中國有一句名言,“中國是頭睡獅,就讓它永遠睡下去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確實像一頭睡獅,但鴉片戰爭的炮火使這頭睡獅逐步醒來。
鴉片戰爭導致新思想的萌發,甲午中日戰爭導致更多的中國人醒來。
隨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水準有了質的飛躍,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進入政治實踐階段。
一批先進的知識份子異想天開地想要依靠光緒皇帝的支持來進行一場旨在改變中國危局的維新變法運動。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1、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戊戌年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又達到一個狂潮。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突然出兵佔領膠州灣,並無理要求租借膠州灣。
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請*艦隊來到膠州灣,希望以此遏制德國,結果引狼入室,俄軍趁機強佔了大連、旅順兩港。
1898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向清廷要求租借兩港二十五年,清廷*答應。
接著,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九十九年,並把魔爪伸向粵桂;英國要求繼續九龍半島的九十九年借約,更無理強行租借日本撤離後的威海衛;日本則向清廷聲明:不得割讓與臺灣相近的福建省(伺機窺視福建);*更貪婪地禍及滿、蒙、新疆。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课题百日维新作者:单位:课题百日维新(一)教学内容分析《百日维新》是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第3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是整个戊戌变法的高潮,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二选考历史的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能够掌握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史料能够提取信息,但对史料的阐释能力上有所欠缺。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分析改革的一般方法与套路,加之必修模块已涉及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本课的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时间为轴、三次抉择体现逐步推移的逻辑体系安排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日记、文件奏折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
通过多次阅读《应诏统筹全局折》等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百日维新的史实,理解变法与救亡之间的关系认识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百日维新。
3、通过探究问题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4、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和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百日维新的社会历史背景、基本内容。
2、难点:分析百日维新内容及其作用(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两份记于1898戊戌年大年初一的日记:余诣庙拈香,时里人亦有拈香者,且遇几个讨账商人由东往西行,询之,晋祠生意也,言账难讨之至,到处皆言银钱缺乏,无人不叹困穷。
——刘大鹏(山西太原一读书人)筠丈以借英款为亟……余访赫德商借款事。
《百日维新》教案设计《百日维新》教案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2. 百日维新的过程:维新派的形成、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实施。
3.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4. 百日维新的结果:失败的原因、影响及历史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评价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探讨其历史价值。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百日维新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清朝末年的困境,引发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兴趣。
2. 讲授背景:讲述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为学生理解百日维新提供背景知识。
3. 讲述过程:介绍百日维新的实施过程,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努力。
4. 分析内容:讲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其改革措施。
5. 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探讨其历史价值。
6. 总结启示:总结百日维新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百日维新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百日维新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百日维新历史评价和启示的理解。
3. 作业批改:通过检查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他们对百日维新的掌握情况及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百日维新与中国的其他历史改革进行对比,如洋务运动、改革开放等,探讨其异同。
《百日维新》教案(教学设计)

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③法国租借广州湾;
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合作探究】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怎样?
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教学重点
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环节
集备共案
个案
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教
学
流
作业
学习效
果反馈
程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合作探究】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
(1)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根本原因)
(2)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直接原因)
(2)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3)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宣传变法
【合作探究】阅读【历史纵横】
回答:
(1)保国会成立时间?
(2)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
(3)保国会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流
程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合作探究】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
(1)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根本原因)
(2)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直接原因)
武威八中高二(选修一)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
《百日维新》
年级
高二
主备人
李柱山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1.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以及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
2.通过对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和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业
学习效
果反馈
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
3、进步意义
光绪皇帝的变法上谕,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光绪帝没有采纳维新派“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但在政治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这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2)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3)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宣传变法
【合作探究】阅读【历史纵横】
回答:
(1)保国会成立时间?
(2)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
(3)保国会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1)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了保国会。
(2)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1)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2)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3)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局限性:
(1)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合作探究】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他具有改革意识;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3.学习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
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环节
集备共案
个案
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③法国租借广州湾;
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合作探究】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怎样?
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3)结果:保国会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规模比强学会大, 它的成立使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4)1898年,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