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区别对比

影 响 与 结 果
百日维新: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顺应资本主义发 展潮流,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具有爱国性。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维新派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
领时代新风。
THANK YOU!
背 景 差 别
百日维新:
1895年4月,日本逼 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 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 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 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 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的主张。“公车上书”揭 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内 容 差 别
明治维新: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
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提倡 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 (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内 容 差 别
百日维新: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 倡开办实业;修筑 铁路,开采矿藏; 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 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明 治 维 新
百 日 维 新
背 景 差 别
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阻碍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西方资本主 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使闭 关锁国的日本民族危机逐步加 深,社会危机空前加剧。日本 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 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 了明治政府,从而为明治维新 创造了条件。
明治维新与中日对比

明治维新与中日对比作为中国人谈起日本,我们对它没有什么好印象不喜爱甚至怨恨它。
但我不得不行认,它是一个强盛的民族。
一个面积仅为37.7万平方千米的岛国的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体,而且日本拥有兴盛的科技,完美的教育系统与资源,顶尖的人材。
公民素质高、富裕创新精神。
这不由让我们思虑为什么日本有这样的成就?关于日本的历史我先前认识不多,“大国兴起〞短短四十几分钟的介绍,勾起我认识这个民族的兴趣。
“一衣带水〞是形容日本与中国的地理地点,做为一个勤学的民族,日本复制中国盛唐期间政治经济制度,推行大化革。
甚至平假名片假名也是根源中国的汉字。
但这样一个原来依靠中国的民族,却几十年后却在军事上压倒了中国。
这个国家的崛发源于它的善变善学。
大国兴起中有一个场景使我印象深刻,1853年美国黑船侵略日本内海,强迫幕府当局开放国门,不一样于中国遭受的鸦片战争日本对此的较为平庸甚至日本公众几乎是以欢送的态度迎接黑船入关。
在此以前日本虽然是自闭锁国但它对外界的信息其实不是全无所闻的。
迎接美国黑船事件这诚然有13年前中国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更主要的仍是这个民族擅长接受学习新事物。
列强的入侵同时向日本展现工业革命的结果,这极大刺激了日本盼望学习西方工业系统的信心。
1871年,日本高层组织了一个以岩仓为首的使节团,合计一百多人,此中高层官员达四十五人占日本全国高层官员总数的一半,观察了12个国家,写下近百卷的观察纪录,为了支持这一项浩荡的工程日本甚至取出来当年政府财政收入的2%。
人员之多,投入之多,耗时之长,不得不为人所惊讶。
日本踊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文化为本国的展开带给经验,也为以后国家工业化打下坚固根基。
对比中国郑和下西洋,虽然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文化的沟通。
但他们主假如为了宣扬国威,没有借鉴、学习他国的文化和先进技术。
在自以为强盛的天国中做着美梦,这真的令人惋惜。
当时间本尊崇中国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关于工商业是不屑一顾的。
中国政府重农抑商,它们以为商也是最低等的职业,诸多的富豪拥有万贯的产业却没有获得对应的权益,工商业更难以在中国展开。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戊戌变法。
这两次维新有著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们的历史背景相近、时间相隔不远,先后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两个东亚前现代国家。
它们的目标类似,措施雷同,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
而且,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结局和命运却非常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一系列改革,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
它不仅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是昙花一现,迅速失败,光绪被幽禁,维新人士遭屠杀,改革新政全成泡影。
中国不但没有阻挡住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而且在半殖民地深渊里越陷越深。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何以走入了迥异的发展路径?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维新势力能否掌握政权。
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专制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则一切都要落空。
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这一变革。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日本维新者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在夺取藩政实权、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他们同腐败的门阀保守势力反复较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倒幕的武装力量和基地。
他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集中力量打击幕府,符合日本民众渴望建立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社会心理要求,以结束当时国内由 260 多个藩的割据造成的分裂局面;顺应日益高涨起来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以结束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适应千百年来形成的奉王政为正宗的传统道德舆论,具有极大号召力。
1868 年初,维新势力以天皇名义宣告“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幕府旧势力当然不肯自动交出政权,由此日本历经了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最后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中国百日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是中国几千年的邻居。
历史上,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比日本强。
19世纪末,两个国家同样是封建社会末期,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同样实施了变革,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为什么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呢?我们以前把原因过多的集中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光绪没有实权,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全面。
其实,当时两个国家有很多环境是不一样的。
1. 民族的同质性。
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大和人,亦称“和人”,约占总人口的99%以上。
日本集中的少数民族就两个,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据统计,日本现在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
在日本冲绳县,也就是琉球群岛,还有大约120万琉球人。
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华侨和朝鲜人。
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众多强悍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古代史一直伴随少数民族的入侵与民族融合。
清朝的满汉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单一的民族的特点就是同质性强,思维,习惯,传统,行为,认同感等都比较一致,更容易共同去完成一件事。
2. 善于学习的民族。
在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上,19世纪以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本也认为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自大的心理。
中国很早就称自己是“华”,把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称作“夷”。
我们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中,把出口叫做赐予,把进口叫做纳贡。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他们出海的目的不是去侵略,殖民,赚钱,而是去显示一下中国的强大和富。
长期的自大心理惯性使我们直到多次被别人用武力教训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
反观日本,长期以来就知道海的对面有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民族心理是谦虚的,进而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的南朝刘宋密切交往,到了唐朝达到高潮,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达13次之多,其他官员和留学生来唐最多一次达五六百人,先后大概有六七千人出使中国。
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成败:清朝:可以说完全失败,变法目的几乎都没达到日本:基本成功,但留有大量封建残余,导致后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性质:清朝: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活动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历史背景:清朝: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同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摘录)日本: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史称德川幕府。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抗。
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明治维新历史背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徐立章081132209 19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国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是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日本支持维新变法的有志之士决定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统治,建立新的新的政府,实行明治维新变法。
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现代化国家。
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从而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末,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打败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中国,,日本从此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
,被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使得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象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然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没有改变现实!两国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从运动性质看,在本质上都是从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解决的,都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从影响来看,都促使社会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近代化。
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都实行变法改变民族的命运,却又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在日本全国分为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新势力的活动。
由于幕府统治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天皇一旦号召,便能聚集许许多多愿意为天皇效力的人。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区别与联系1

中国清朝的”百日维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成败意义上有什么区别?1。
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
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
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光绪素怕慈禧,待到慈禧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
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
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
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
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
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868年向西方开放的一系列改革,由于当时日本社会处于封建主义状态,经济发展迟缓,国家力量弱小,面临着外部压力,日本政府决定采取改革行动,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明治维新的宗旨是:改革全国政治体制,创立君主立宪制,全面实行民主政治;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科学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改革军队,实行全民兵役制,强化军事力量;改革传统习俗,改变封建传统,促进社会进步。
明治维新的成果十分显著,不仅使日本受到外部认可,而且大大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成为20世纪初经济和军事强国。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日本1930年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次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日本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强化国家的权力,实行统治者的专制统治。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统一法律、制定国家政策、实施国家主义教育、实行财政改革、制定新的政治结构、实行经济计划、以及强化军事力量等。
百日维新的成果是:使日本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统治者从君主立宪制向专制统治转变;使日本社会更
加团结,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使日本经济发展加快,全民兵役制实施,使日本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第一
从外部环境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这种侵略
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
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
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
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
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
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
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
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可以上溯到北宋。
而在较完整的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
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其中,
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
主导地位。
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
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
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
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
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
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
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
不居主导地位。
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
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
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
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
从改革的内容上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
社会制度问题。
戊戌变法诚然是个失败的运动,运动中的主干人物所提出的一系
列主张,包括光绪皇帝下的二百多个诏书,许多并未实行就已烟消云散。
但就其
所提出的内容来看,诸如废八股、办新式学堂、开言路、裁减绿营、裁撤臃肿机
构、准许自由开设报馆、设中国银行、矿务铁路总局、办农会、商会、训练精兵、
奖励新发明,以及在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等
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
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问题。
而明治维新运动所提出的尊王攘夷、尊王倒幕、版
籍奉还、地税改革、废藩置县,以及“以西洋文明为目标”大量输入西洋文化的措施
等等,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问题。
第四
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在中国,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界的精英们,拥簇着一个光绪皇帝,
在政坛上兴云布雨,以期达到运动的目的。
在日本,则是得到一批武士支持的萨
摩、长州二藩和一些有西方思想的志士,把凄凉寂寞的天皇推到历史的前台,以
实现自身的抱负。
不同点:
第一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来看:
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第二
从力量对比上看: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
权。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
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
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
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
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
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第三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来看: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第四
从国际环境上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
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
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