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感受科技之光 教案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
感受科技之光

◆ 知识与社会热点的联系:如
在学习专题探究4-3-3“我们选择什么”时,教师可结合最近发生 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4、研究性学习法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 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实践 能力,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如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强调对学 生历史与 社会学习 过程的观 察记录和 跟踪评价
《历史与社会》学生学习评价表
评价内容 A课前准备 B课堂学习
学习态度 C作业完成 D书面测试 E实践活动 F主动提问
学习能力 G回答问题 H实践能力 I书面测试
学习效果 J作业质量 K获奖情况
改变世界 的科学技术
跟随知识 经济的脚步
终身学习 的选择
意义: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给经济和学习方 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当今学习化 社会的趋势。
第三课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一)课程标准要求
4-5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与科技发展 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教师可适时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思考。
2、课堂活动教学法
◆ 小组合作活动:如
A、完成“关注‘看不见的手’” 的市场调研方案,可以小组 为单位共同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B、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组织学生讨论——小组 合作讨论。
◆ 课堂辩论活动:如
A、“扳手腕”——“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大比拼; B、对“走上维权之路”这一内容,对于维权的必要性,可以让 学生展开课堂辩论。
4.2感受科技之光 第1课时 教案(九年级全册)

课题: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第一课时《科学技术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十世纪科技发明的主要成果,概括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身边的实例,领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通过梳理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几个阶段,并结合现代社会人们能感受到的科技发展,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以及当前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技发明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教学重点:概括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阅读学习法:通过对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和比较学习的方法,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中接触和了解到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科技成果的图片资料,对录象进行剪接处理,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感受科技之光教案 人教版

感受科技之光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人类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2、能够通过分析对比明白知识作为经济资源的优点。
3、能认识到知识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知识经济的特点及优点教学难点知识经济的优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知识经济’这个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是到底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有什么特点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起他们的思考,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幻灯〗“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正文首先讲了知识经济的产生;然后讲了人类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三个阶段的特征;接着讲了知识作为资源所具备的特点;最后讲了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
〖幻灯〗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区别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第一,物质资源是可以用尽的,知识则是可以生生不息的。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曾经悲观地预言了工业经济增长的极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持悲观失望态度。
显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知识作为资源的这一特征。
有了知识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就有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第二,物质资源只能在物理上换位,知识则可以充分共享。
物质资源不可能同时在不同的空间存在,而知识却不同。
一个软件,可以同时卖给无数人使用;网络上的公开资源,可以同时为很多人使用,这就是知识资源的优越性。
第三,物质资源是有形的,知识是无形的。
物质资源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矿石、机器、设备等。
但知识不同,知识可以在书本、软盘、语言中得到体现,但多数的知识往往是人或组织的一种能力、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或员工头脑中迸发的一个创意。
〖幻灯〗教材第126页:“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渗透到经济领域,同时还会渗透到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科学技术对经济领域的渗透,在专题探究得到进一步展开。
但是,科学技术对政治、文化生活领域的渗透,课文并没有进一步说明,探究中也没有围绕这一点进一步展开,后面第三课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但侧重在科技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这里有必要通过一两个案例,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幻灯〗科学技术对政治生活的渗透的案例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世界已越来越离开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它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
感受科技之光

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课程标准4-3 回顾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概括当前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
教学要求1、通过身边的实例,领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通过梳理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几个阶段,并结合现代社会人们能感受到的科技发展,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以及当前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
3、结合身边发生的实例,理解知识经济的特点及科技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自己身边发生的实例,感受科技发展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重点难点1、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2、理解科技发展对当代经济的巨大影响,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3、人类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4、认识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科学技术的力量导入:用神舟六号的发射情景导入一、科技与生产实践的关系1、“古希腊的几何来自古埃及”说明科技来自于生产实践。
2、“沐浴科技之光的现代生活”,通过P123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2、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也产生科学。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研领域不断扩大。
三、记录科技进步的辉煌问:新的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P125、、、)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问:“在当代世界,谁能够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
”这句话对中国有何启示?中国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小结:科技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当今时代,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作业:作业本第二课时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导入:“‘知识经济’这个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是到底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有什么特点呢?一、知识经济的产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的重大科技进步,使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知识经济应运而生。
经合组织在1996年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
4.2 感受科技之光 课件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年代 标志
18世纪中期-19世纪 60年代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19世纪70年代-20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纪40年代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力、化学、 石油开采与加工、汽车和 飞机制造等
新兴工业 棉纺织业、钢铁工业
棉纺织业、钢铁工业 、电力、化学、 石油开采与加工、汽车和飞机制造等
你能说说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重大成就?
1965—1975年,以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 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
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为标 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 1985——1995年,是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 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新的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 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蒸汽机从研制到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 65年。
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 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 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 晶体管为4年,移动电话为4年……
科学 技术
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
年代 标志 新兴工业
20世纪 中叶以来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子计算机、核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 业、化学工业、生物工程业、激光业、海 洋工程业等
1945——1955年,是开始人类利用核能的时代; 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 开始了向外层空间的进军;
80%以上
50% 5%~20%
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
20世纪末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中国科技之光》教案

中国科技之光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学习要求:了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理论,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的成长历程及其用全部心血著成的《本草纲目》在医药学上的重要地位。
了解詹天佑的成长历程,认识他主持完成的京张铁路工程对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了解李四光的成长历程及其主要贡献,探讨中国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及其在振兴国家的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
通过探讨科学家与时代、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手段自主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合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探讨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高中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比较和分析詹天佑、李四光在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方面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主要事迹和贡献的学习,认识到怀疑和探索精神的可贵,认识到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性格坚毅,不断创新,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技虽然是独立的领域,但它与其他社会领域有很强的关联,认识到科学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努力营造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重、难点】重点: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的主要科技成就。
难点:认识和理解詹天佑、李四光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如果你生病了,你会选择西医还是中医?答:学生讨论:……看得出来,一旦生病了,大部分同学还是会选择西医。
但是正如很多同学讲到的,不选择中医并不是因为怀疑中医的疗效,而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如:中医院数量少、中药熬制麻烦、良药苦口等。
实际上同学们提到的这些问题,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的中医中药在现代面临的困境。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在七、八年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诸如和平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人权、民主与法制;经济成长、科学进步与道德建设;政治多极化、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应该建设一思考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促进学生立足于当代社会,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看,有三个主题:一是与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性;具有现实性;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具有开放性;具有开放性;三是需要跨学科领域的视三是需要跨学科领域的视角,具有综合性。
而所有主题的讲述,则一概采取专题探究方式,以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尝试自主构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从教学体系的构建看,本阶段采取主题型整合与共时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
本阶段采取主题型整合与共时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
这既这既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内容逻辑的完整,更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充分体现综合课程的价值。
从《历史与社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看,九年级教科书可以年级教科书可以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人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观。
2.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了解世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力。
3、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分析、整理等研究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
感受科技之光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知识经济 方兴未艾
快鱼吃慢鱼” 4. “快鱼吃慢鱼”
知识就是财富 正方
知识不是财富 反方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学习型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参加南京大学第二届EMBA(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参加南京大学第二届EMBA(高级工 EMBA 商管理硕士)的学习。 商管理硕士)的学习。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
人们战胜瘟疫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时间却一次比一次短,这说明了什么? 人们战胜瘟疫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时间却一次比一次短,这说明了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科学技术的力量ຫໍສະໝຸດ 1.沐浴科技之光的现代生活
列出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五项科技成果
冰箱:可以长时间保存食物; ◇ 冰箱:可以长时间保存食物; 洗衣机:可以用机器代替人力; ◇ 洗衣机:可以用机器代替人力; 空调:可以根据人体需要调节温度; ◇ 空调:可以根据人体需要调节温度; 电视: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 电视: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热水器:只要拧一下开关就有热水; ◇ 热水器:只要拧一下开关就有热水; ……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科学技术的力量
2.记录现代科技进步的辉煌 2.记录现代科技进步的辉煌
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科技发展对 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 社会经济的影响加剧、 社会经济的影响加剧、科技发展改变 了世界的经济结构; 了世界的经济结构;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人类越来越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以及人类本身。 以及人类本身。
作为院士, 作为院士,他有必要来 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吗? 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吗?
第三课时:因地制宜, 第三课时: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学习型社会
分六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2003年,长沙爆出了我国目前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特大新闻。
冠以袁隆平名字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袁隆平以技术入股,拥有250万股份,是第四股东。
新《公司法》修改了原定的技术、知识产权入股最多不能超过20%的规定。
成思危透露,就技术入股的最高比例,全国人大常委会目前认为最高可以到70%。
知识为什么可以入股呢?
新课教学
1、关于三种经济发展阶段的教学建议
教师投影以下资料
材料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二、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息
材料三、知识就是力量
提问,请结合书本内容回答:这个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个经济发展阶段?在该阶段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反映了传统农业是以土地和劳动为基础的;材料二反映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以及各种具体生产要素表现出来的资本。
材料三反映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是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与土地等物质作为生产要素有什么自身的特点?(无限性,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快捷性,其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波及性,每一项技术发明都可以惠及人类)
2、知识经济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
(1)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教学建议
⑴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法来表示美国实行阿波罗登月计划对相关科学技术带动作用。
空间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
阿波罗登月计划
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
⑵对于“涌流价值的源泉”的教学建议
O微软公司资产增长的速度和传统的农业、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增长速度快,知识产业增值快)
O正版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销售价格超过6000元人民币,而生产一张光盘的成本不会超过6元,这说明了什么?(知识本身的价值很大)
教师总结:软件行业表面是在卖软件(即一个文件),实际上是在出售知识,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能更快的创造价值。
⑶关于诗人言论的教学建议
可以在课前进行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反方的辩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全面的看待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知识越来越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但也不是唯一的因素,科学的管理、人的道德修养和毅力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业: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在进行工业化,对于知识经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