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行露》主旨浅析

合集下载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原文译文赏析《国风·召南·行露》先秦:佚名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译文】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浓难行路。

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蹲监狱?即使让我蹲监狱,你也休想把我娶!谁说老鼠没牙齿?怎么打通我墙壁?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让我吃官司,我也坚决不嫁你!【赏析】这首诗的主旨,从古至今,聚讼纷纭。

《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诗义会通》等承袭此说。

明朱谋玮《诗故》又以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

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

笔者认为余说近是,但诗中的主人公应是那位女子。

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次二句“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文笔稍曲,诗意转深,婉转道出这位女子的坚定意志。

次章用比兴方法说明,即使强暴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用诉讼来胁迫自己,她也决不屈服。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

委婉巧妙;而“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两句则是正面表态,斩钉截铁,气概凛然。

第三章谓:鼠虽有牙而无穿我墙之理,你已有妻则无使我遭诉讼之理,但你若欲陷我于诉讼,我也不会屈从你。

_诗经_召南_行露_诗旨探讨

_诗经_召南_行露_诗旨探讨
作者简介:樊莹霞(1988—),女,陕 西延安人,湖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 语言文学。

学教育 2011.09
文学评论
污”这一个意思。其中,“女”当“汝” 讲,就是你的意思,朱熹《诗集传》里 “家”为“室家之礼”的意思,关于这 一点,我在下面详细论述。
2. 夫礼不备,不与成婚之诗 《笺》云:“币可备也,室家不足, 谓媒约之言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 《韩诗》以为“既许嫁矣,见一礼不备, 守死不往。”《列女传·贞顺篇》:“召 南申女持正守志,夫礼不被,虽诉不 行,而作是诗。”朱熹的《诗集传》在 此基础上作了详尽地阐释说明,特别 是关于“家” 这一个字的解释:“家, 谓以媒聘求为室家之礼也。速,召致 也。贞女之自守如此,然犹或见讼而 召致于狱。因自诉而言,人皆谓雀有 角,故能穿我屋。以兴人谓汝于我尝 有求为室家之礼,故能致我于狱,然 不知汝虽能致我于狱,而求为室家之 礼,初未尝备,如雀虽能穿屋,而实 未尝有角也。”这里,前人们虚构了一 位室家之礼不备全而坚决不与之婚姻 的女子。之所以召致诉讼,乃是人说 男子与女子曾有聘礼。经过这种虚构, 整首诗的诗意能够联为一体,不仅解 决了“家” 这一个字的意义问题,还 流传千载成为了士人学习的标准教科 书,这一点上更体现出了《诗经》 宋 学的特点,在维护其封建伦理教科书 的同时,把重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向重 内在的情操的陶冶。 3. 寡妇忠贞不二之诗 明朱谋玮《诗故》 以为此诗是寡 妇执节不贰之词。“女”乃指这个女子 本身,“家”乃指这个女子已经拥有的 家室,虽然丧夫但是她仍然坚持自己 的操守,宁受诉讼也不答应再嫁给别 的男子。 4. 贫士却婚以远嫌之诗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行 露》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也”之作。即 使 “当时必有势家句族,以女强妻贫 士。” 但 “以士处贫困而能以礼自持, 不为财色所诱,不为刑法所摇,足以 风天下而劝后世,非俗之至美者欤?” 方玉润认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不畏权 势和财色所诱的士人,虽然家贫但是 仍能守礼不娶此女。其中,诗中的最 后一个“女”字解释为“汝”,而其他 的“女” 字皆为本字,表示 “女子”, 而 “家” 则表示 “女之夫家也”。 5. 女子嫌弃夫家贫穷,拒绝回家 之诗

诗经名句——《诗经·召南·行露》

诗经名句——《诗经·召南·行露》

诗经名句——《诗经·召南·行露》
《诗经·召南·行露》原文
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诗经·召南·行露》翻译
道上露水湿漉漉,
难道不想早逃去?
只怕露浓难行路。

谁说麻雀没有嘴?
怎么啄穿我房屋?
谁说你尚未娶妻?
为何害我蹲监狱?
即使让我蹲监狱,
你也休想把我娶!
谁说老鼠没牙齿?
怎么打通我墙壁?
谁说你尚未娶妻?
为何害我吃官司?
即使让我吃官司,
我也坚决不嫁你!。

《诗经·召南·行露》意旨浅探

《诗经·召南·行露》意旨浅探

从 章节体格、 内容理解 两大方 面来 浅探此诗 的意 旨。
关键 词 : 4 5 - 露; 意 旨; 浅探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4 6 4 4 ( 2 0 1 5 ) 0 3— 0 0 3 4一o 3
1 原 作及 概 述
Vo I | 1 5. No . 3 S e p . , 2 0 1 5
《 诗经 ・ 召南 ・ 行露》 意 旨浅 探
高 鑫 , 林 银 花
( 南京 工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文理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பைடு நூலகம்
要: 针对历年来各名 家对《 诗经 ・ 召南 ・ 行 露》 的不 同理解 , 综合 了学术界对 于《 诗经 ・召南 ・ 行露 》 的探讨 意见 ,
在《 行露》 一章 的诗简是否残缺 或者章节不合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5— 0 7
张剑 先生 的说 法 或许 有 些 欠 妥 , 因为 首 先 不 论 第 一
作者简介 : 高鑫( 1 9 8 5一 ) , 男, 南京 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讲师 。
第l 5卷第 3期

鑫, 林银 花 : 《 诗经 ・ 召南 ・ 行露》 意 旨浅探
经 ・ 行露 ) 的错简》 。朱熹的弟子王柏在其所著《 诗 疑》 ~书中说道 : “ 《 行露》 首章与二章意全不贯 , 句 法体格亦异 , 每窃疑之。后见刘 向《 列女传》 谓: ‘ 召
南 申人 之女 , 许嫁于丰 , 夫家礼不备而欲娶之 , 讼 之 于理( 媒官) , 遂作 二 章 。 ’ 而无前一章也 , 乃 知 前 章 乱 人无 疑 。 ” 2 张剑 先 生亦 认 为 , 第 一章与二、 三 章 的“ 内容前后 不 相 连贯 , 意义 前 后 不相 涉及 , 口气 上 下 不相 衔接 , 句式 上 下 不相 一 致 ” 。他在 文 章 《 关 于

未婚待嫁之讼《诗经·召南·行露》主旨辨正

未婚待嫁之讼《诗经·召南·行露》主旨辨正

2021年3月第2期(总第210期总第37卷)March,2021No.2Mar.No.210Vol.37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L 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未婚待嫁之讼:《诗经・召南・行露》主旨辨正郑威(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南宁530004)摘要:《行露》主旨,迄今主要有八种观点,将其划分为四类:召伯听讼类;贞女守礼类;政治冲突类;婚配诉讼类。

“婚配诉讼”类最为贴合诗旨。

诗中男女二人的关系是已有婚约而未嫁娶,尚未建立家庭、成为夫妻。

婚姻之礼不足说可作为解释两人诉讼缘由的一个说法。

诗的主旨是:女子之词。

女子或因婚嫁礼节不足,严词拒绝这位与己已有婚约男子的求娶。

男子虽致女于讼,但不改女子断然不从的决心。

我们应当从字、句、章节结构逐层逐步地分析文本,方可获得对诗旨的正确解读。

关键词:《行露》;主旨;考辨;文本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8329(2021)02-0091-08《行露》乃《诗经•召南》十四篇之一,全诗共三章十五句,兹录于下:厌浥彳亍露,岂不夙夜?谓彳亍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该诗的篇幅虽不长,但关于其诗旨的言说,历来多有差别。

基于诗歌文本,在梳理辨析众说的同时,本文试图获取其诗旨的准确含义,并在《召南》十四篇的整体风貌的参照下,产生对此诗更为准确和深切的理解。

一、《行露》诗旨众说种种关于《行露》主旨,迄今主要有八种观点。

兹不避繁琐,罗列如次:1.召伯听讼,表贞信之教。

此说出自《小序》:“召伯听讼也。

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

”[1]郑玄据此衍申,将该诗的创作时间定在商末周初时。

“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者,此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当文王与纣之时。

古诗行露·厌浥行露翻译赏析

古诗行露·厌浥行露翻译赏析

古诗行露·厌浥行露翻译赏析《行露·厌浥行露》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前言】《行露》,《诗经·召南》篇名。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共三章,十五句。

赞颂了妇女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性格。

全诗三章,首章比较隐晦难懂,以至于宋人王柏《诗疑》卷一断言是别诗断章错入。

其实,可以根据清张澍《读诗钞说》将首章理解为这个女子表明态度,而下面两章是假设之辞,“乃预拟其变而极言之”,以示自己心意决绝,未必是真讼于官府。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⑴厌浥:潮湿。

行,道路。

⑵谓:可能是畏之假借,意指害怕行道多露,与下文的“谁谓”的“谓”意不同;一说奈何。

⑶角:鸟喙。

⑷女:同汝,你。

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

⑸速:招,致。

狱:案件、官司。

⑹家: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

一说婆家。

室家不足:要求成婚的理由不充足。

⑺墉:墙。

⑻讼:诉讼。

【翻译】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浓难行路。

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蹲监狱?即使让我蹲监狱,你也休想把我娶!谁说老鼠没牙齿?怎么打通我墙壁?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让我吃官司,我也坚决不嫁你。

【赏析】这首诗的主旨,从古至今,聚讼纷纭。

《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诗义会通》等承袭此说。

明朱谋玮《诗故》又以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

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

行露召南国风诗经赏析

行露召南国风诗经赏析

赏析
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
中,暗示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
次二句“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文笔稍曲,诗意转深,婉转道出这位女 子的坚定意志。次章用比兴方法说明,即使强暴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 用诉讼来胁迫自己,她也决不屈服。“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 无家?何以速我狱”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 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而“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两句则 是正面表态,斩钉截铁,气概凛然。第三章谓鼠虽有牙而无穿我墙之理, 你已有妻则无使我遭诉讼之理,但你若欲陷我于诉讼,我也不会屈从你。 句式复沓以重言之,使得感染力和说服力进一步加强。全诗风骨遒劲,格 调高昂,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
必是真讼于官府。
原文
厌浥①行露,岂不②夙夜?谓③行 多露。 谁谓雀无角④?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⑤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⑥?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⑦,亦不女从!
注释
①厌浥(yì ):湿淋淋的。行 (háng):道路。 ②岂不:难道不想。 ③谓:同“畏”,害怕。 ④角(lù):鸟嘴。 ⑤女(rǔ):通“汝”。 ⑥墉(yōng):墙。 ⑦速:招致。狱:讼,打官司。
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
词典解释
1. 道上的露水。 《诗· 召南· 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 多露。” 唐 许浑 《早行》诗:“辔溼知行露,衣单觉 晓风。” 2. 《诗· 召南》有《行露》篇,叙述女子坚决拒绝 逼婚,不为强暴所污。后因以为女子守贞自誓的典实。 明 谢肇淛 《五杂俎· 人部四》:“惟 文君 之於 长 卿 , 绿珠 之事 季伦 ,可谓才色俱侔,天作之合矣; 而一以琴心点玉於初年,一以行露碎璧於末路,令千古 之下,扼腕陨涕,欲问天而无从也。”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赏析《国风·召南·行露》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共三章,十五句。

赞颂了妇女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性格。

全诗三章,首章比较隐晦难懂,以至于宋人王柏《诗疑》卷一断言是别诗断章错入。

其实,可以根据清张《读诗钞说》将首章理解为这个女子表明态度,而下面两章是假设之辞,“乃预拟其变而极言之”,以示自己心意决绝,未必是真讼于官府。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行露厌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注释①厌氵邑(yeyi):潮湿的样子。

行(hang):道路。

行露:道路上有露水。

②夙夜:这里指早夜,即天没亮的时候。

③谓:同“畏”,意思是畏惧。

④角:啄,嘴。

⑤女:同“汝”,你。

无家:没有家室。

这里指尚未婚配。

⑥速:招致。

狱:诉讼,打官司。

⑦不足:意思是说求为家室的理由不足。

⑧塘:墙,墙壁。

译文路上露水湿,难道不想早赶路?只怕路上露水多。

说鸟雀没有嘴? 怎么啄穿我的.屋? 谁说你还没成家? 凭啥送我进监狱? 虽然送我进监狱,要想成家理不足。

谁说老鼠没有牙? 怎么穿透我的墙? 谁说你还没成家? 凭啥让我吃官司? 虽然让我吃官司,我也决不顺从你。

赏这首是一位不知名的女子为拒绝与一个已有家室的男子重婚而作。

男方显然采用强暴手段,用刑狱相逼,但作者并未屈服,并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即使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宁为玉碎的气节,也是可歌可泣,值得大加赞颂。

气节是主体价值的一种体现。

它与金钱所代表的价值尺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气节是为了维护某种内在的价值观,比如尊严、人格、理想等,而不顾牺牲现实的实际利益,乃至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

因此,它表现出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境界。

金钱所代表的是现实的实际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召南·行露》主旨浅析
李韵羽
《行露》是《诗经·召南》中存在较多争议的一篇,古往今来,众人对此诗主旨的解释不尽相同。

前人的观点主要有贞女反抗强暴说,夫礼不备,不与成婚说,寡妇拒绝再嫁说。

而清代以后,人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又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有贫士守礼不娶说、女子不归说、女子家长拒婚说、女子拒绝重婚说。

一、主旨梳理
《行露》中第一章运用起兴的手法,表现了一种面对诉讼的忧思之情。

第二章,女子以坚决的口气斥责男子的痴心妄想。

第三章,女子进一步表示与男子抗争到底。

全诗三章,浑然一体。

古往今来,不同学者对这首诗的诗旨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贞女反抗强暴说
此说最早见于《毛诗序》,《序》曰:“召伯听讼也。

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强暴之男不能侵凌贞女也。


孔颖达《正义》曰:“作《行露》诗者,言召伯听断男女室家之讼也。

由文王之时,被化日久,衰乱之俗已微,贞信之教乃兴,是故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

男虽侵陵,贞女不从,是以贞女被讼,而召伯听断之。


(二)夫礼不备,不与成婚说
《韩诗外传》认为:“夫行露之人许嫁矣,然而未往也,见一物不具,一体不备,守节贞理,守死不往。

君子以为得妇道之宜故,举而传之,扬而歌之,以绝无道之,求防污道之行乎,诗曰:‘虽速我讼,亦不尔从。

’”
《笺》云:“币可备也,室家不足,谓媒妁之言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


朱熹《诗集传》:“南国之人,遵召伯之教,服文王之化,有以革其前日淫乱之俗,故女子有能以礼自守,而不为强暴所污者,自述己志,作此诗以绝
其人。


元刘瑾《诗传通释》、元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等承袭此说。

(三)寡妇拒绝再嫁说
明朱谋玮《诗故》以为此诗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行露召伯听讼也,此非也,嫠妇执节不贰之词也”。

(四)贫士守礼不娶说
清代的方玉润所作《诗经原始》认为,《行露》一文的意旨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也”之作。

(五)女子不归说
高亨《诗经今注》将这首诗解释为一名女子因家贫而不愿回夫家,丈夫没办法将其告到官府,妇人同去听审,却仍不愿回家。

于是,女子吟诵这首歌,依然责骂丈夫,表现出女子的一种无理取闹。

(六)女子家长拒婚说
余冠英的《诗经选》中解释为女子的家长拒绝男子的求婚,因为男子的强横无礼,就算男子用打官司的方式都不能让女方屈服。

(七)女子拒绝重婚说
陈俊英《诗经译注》中解释为一名女子拒婚之诗,因为男子已经有妻室却欺骗她、要挟她,所以她在官府面前说出自己拒婚的理由。

陈子展《诗经直解》中直接解释为女子拒绝重婚。

二、主旨分析
在清代以前,《行露》的诗旨主要概括为三种,一种就是《毛诗序》为代表的贞女反抗强暴说,一种是夫礼不备说,另一种是寡妇守节说。

总的概括来说,都是女子拒婚说,只是拒绝的身份和原因不同。

由于《召南》乃诸侯之风,系之召公,因此《毛诗序》和《正义》都认为本篇是写召公听断强暴之男侵陵贞女的案件的诗,都认为是女方之词,后人多从之。

朱熹说“作此诗以绝人”,胡承珙说是女方“决绝之词”,而今人孙作云说其为“女子拒绝男子之词”。

这种说法是可取的,但对于拒绝的身份和原因,存在多种看法。

贞女反抗强暴说最早见于《毛诗序》,只体现了一个贞女“遵教”“知礼”而“不为强暴着污”,女子反抗而拒婚。

到郑笺,将“家”解释为“室家之
礼”的意思,韩诗、朱熹《诗集传》从之。

特别是朱熹的《诗集传》对“家”作了详尽的阐释:“家,谓以媒聘求为室家之礼也。

速,召致也。

贞女之自守如此,然犹或见讼而召致于狱。

”考之《诗经》,“室家”“家室”者除本篇外另有十一处,其他地方都不解释为“室家之礼”,何则此处单论?所以这种说法是最经不起推敲的。

这样的解释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礼教,规范女子的外在道德与内在情操而存在。

明朱谋玮《诗故》提出的“寡妇执节不贰之词”之说是具有创新性的,他将“女”解释成这个女子本身,“家”解释为家室,这首诗成为女子为了丈夫守节之意,也更符合明清封建礼教下对女性的制约,要求不仅要有孝行,更要对夫家“不贰”,节行比什么都重要。

清代以后,对于《行露》的诗旨出现了新的解释,如清方玉润的贫士守礼不娶说、高亨的女子不归说、余冠英的女子家长拒婚说、陈俊英的女子拒绝重婚说。

新的时代有不同学者新的思考,结合所论者的时代文化背景,笔者认为,它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解释也可自圆其说。

但仔细推敲,有的观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后代学者对于这首诗诗旨解释不同的原因集中在各家对“女”的解释不同,有人解释为女儿,有人解释作女子,以及人称代词“汝”。

余冠英的观点就是将女解释成女儿,以家长的口吻说话。

但纵观《诗经》,所有将“女”解释成女儿的地方都是“女子”连用的,如“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而“女”单字出现的时候有四十三处解释为“汝”。

所以,这里解释成“女儿”并不合适,观点也就不成立了。

而女子不归说中,“女”解释为“汝”,“家”则解释为“家境”,“室家不足”的意思就是“室家贫困”。

这里“家”的解释更是无从考证。

清代方玉润的观点更是与一般“女子拒绝男子之词”的说法大相径庭,他认为最后一个“女”字的意思是“你”,其他“女”字表示“女子”,“家”的意思是“女之夫家”。

方玉润认为,“当时必有势家句族,以女强妻贫士”,但“以士处贫困而能以礼
自持,不为财色所诱,不为刑法所摇,足以风天下而
劝后世,非俗之至美者欤”,他认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不畏权势且不被财色所诱的士人,使这首诗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

三、结语
比较来说,笔者比较同意陈俊英的女子拒绝重婚之说。

首先,“女子的决绝之词”这一条是成立的,从表现手法来看,《召南·行露》的第一章是用起兴的手法以行人不怕行露,兴女子不畏强暴侵凌。

虽然郑玄和朱熹认为运用的是“赋”的手法,但就表现手法而论,“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二是譬喻,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所以,开头并不是平铺直叙女子害怕早起夜行露水湿衣,而是用“不畏多露能濡己”,引起不怕“速我讼”的叙述。

其次,对于“谁谓女无家”的解释,笔者认为尊崇《诗经》的语言习惯,“女”作“汝”解释,“家”根据前文的推论作“妻室”,所以这一句可以解释为“谁说你没有妻室”,说明这个男子自己本来已经有妻室,但妄想通过各种卑劣的方式达到强娶的目的,不论是这位女子不想做小妾,还是要反抗男子的欺凌,总之这位女子敢于反抗,敢于随着自己的内心生活。

所以,人们不必强加探讨她到底是一位贞女,还是一个寡妇,也不强加她拒婚的原因是“以礼自守”还是执节不贰,透过诗句,人们能看到的是一个敢于抒发自己内心想法,敢于反抗不合理婚姻的生动的女性形象。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