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岩的野外识别及其命名方法汇总

合集下载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转载自:韦雪姬转载于:2011-01-08 21:33 | 分类:个人日记阅读:(3) 评论:(1)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2010-04-08 11:04:27)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a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野外如何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

野外如何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

野外如何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在固体地球表面,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不同,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

一、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一)、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

(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

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1、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

2、岩石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匀的,从整块岩石来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3、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

4、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

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5、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

(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

二、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

主要识别标志如下。

(一)、沉积岩的颜色、成分和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的岩层叠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书”。

因此,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三大岩类的野外区分方法(理念篇)

三大岩类的野外区分方法(理念篇)

三⼤岩类的野外区分⽅法(理念篇)或者回复1-60之间任意数字,⽴刻欣赏以往精美之作。

三⼤岩类的野外区分⽅法⽆论您从事地质勘查还是科研,野外地质⼯作基本功都是第⼀位的,否则,荒谬难免!以下内容⼀定有⼀些问题,但注重野外⼯作基本功的理念没有问题!!版本1:根据构造即可⼤致区分出三⼤岩类(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观察岩⽯的构造,就可反映它的成因类型:如具⽓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般属于⽕成岩中的喷出岩类;具层理构造以及层⾯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状或⽚⿇状构造时则属于变质岩类。

应当指出,⽕成岩和变质岩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

如⽕成岩中的⽯英斑岩标本,变质岩中的⽯英岩标本,表⾯上很难区分,这时,应结合岩⽯的结构特征和矿物成分的观察进⾏分析:⽯英斑岩具⽕成岩的似斑状结构,其斑晶与⽯基矿物间结晶联结,⽯英斑岩中的⽯英斑晶具有⼀定的结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经过重结晶变质作⽤形成的⽯英岩,则往往呈致密状,⾁眼分辨不出⽯英颗粒,且⽯质坚硬、性脆。

版本2:根据岩⽯的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成因来区分三⼤岩类(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类岩⽯的主要区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主要矿物全部为从岩浆岩中析出的原⽣矿物,成分复杂,但较稳定。

浅⾊的矿物有⽯英、长⽯、⽩云母等;深⾊矿物有⿊云母、⾓闪⽯、辉⽯、橄榄⽯等次⽣矿物占主要地位,成分单⼀,⼀般多不固定。

常见的有⽯英、长⽯、⽩云母、⽅解⽯、⽩云⽯、⾼岭⽯等除具有变质前原来岩⽯的矿物,如⽯英、长⽯、云母、⾓闪⽯、⽅解⽯、⽩云⽯、⾼岭⽯等外,尚有经变质作⽤产⽣的矿物,如⽯榴⼦⽯、滑⽯、绿泥⽯、蛇纹⽯等结构以结晶粒状、斑状结构为特征以碎屑、泥质及⽣物碎屑结构为特征。

部分为成分单⼀的结晶结构,但⾁眼不易分辨。

以变晶结构等为特征构造具块状、流纹状、⽓孔状、杏仁状构造具层理构造,有些含⽣物化⽯多具⽚理构造成因直接由⾼温熔融的岩浆经岩浆作⽤⽽形成岩浆作⽤⽽形成主要由先成岩⽯的风化产物,经压密、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形成产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变质作⽤⽽形成岩沉积岩与岩浆岩的区别:1)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特征和含有化⽯,是沉积岩在构造上区别于岩浆岩的重要特征。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引言简要介绍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以及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岩石分类概述1. 岩石的定义定义岩石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 三大类岩石列举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野外观察的重要性讨论野外观察对于岩石分类和定名的重要性。

二、火成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火成岩的特征描述火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2. 观察方法介绍火成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火成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火成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三、沉积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沉积岩的特征描述沉积岩的成因、层理结构和矿物组成。

2. 观察方法介绍沉积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沉积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沉积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四、变质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变质岩的特征描述变质岩的变质程度、矿物重组和结构变化。

2. 观察方法介绍变质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变质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变质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五、野外观察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1. 观察误差分析野外观察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2. 定名困难讨论在岩石定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 解决策略提出解决观察误差和定名困难的策略和方法。

六、野外观察与现代技术结合1. 地质信息系统(GIS)讨论GIS在野外岩石观察中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介绍遥感技术如何辅助岩石的野外观察。

3. 便携式分析仪器描述便携式矿物分析仪器在野外观察中的作用。

七、经验总结与建议1. 观察技巧总结总结野外观察岩石的关键技巧和方法。

2. 定名经验总结汇总岩石定名的经验和建议。

3. 持续学习与实践强调持续学习和实践在提高野外观察能力中的重要性。

结语总结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用,强调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野外岩石命名

野外岩石命名
蚀变辉绿岩:
灰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见有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
黑云角闪片麻岩
灰色,中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组成。斜长石呈灰白色,粒状,含量45%±;石英呈无色,粒状,含量20%±;角闪石呈暗绿色,半自形柱状,含量20%±;黑云母呈褐色,片状,含量15%。
石榴黑云角闪变粒岩
浅灰色,细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榴石肉红色,含量10%±;黑云母呈鳞片状,定向排列,含量20%±;角闪石暗绿色,含量60%±。
磁铁石英岩:
磁铁石英岩
灰黑色,中-细粒变晶结构,条纹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呈铁黑色,粒状集合体,半金属光泽,含量30-50%±,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石英呈无色,粒状,含量50%±。
黑云斜长片麻岩:
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黑云母,黑色细小鳞片状,粒径<1mm,含量±50%±;斜长石,灰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含量50%±。
石榴石英角闪岩
黑绿色,中细粒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石榴石肉红色,含量10%±;石英无色透明,含量30%±;角闪石暗绿色,含量55%±。
见少量磁铁矿,星点状磁性较弱,局部磁铁矿化。
角闪二长混合岩:
中粗粒变晶结构,交代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石英呈无色透明状,含量20%±;角闪石暗绿色粒状,含量15%±;斜长石呈白色板状,含量30%±;钾长石呈肉色粒状,含量30%±;局部含少量黑云母。
细晶岩为酸性浅色岩石,是典型的细晶结构,几乎不含有深色的矿物,只要成
黑云角闪斜长混合岩:
灰白色,交代残留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组成。其中斜长石呈灰白色板状,含量40%±;石英呈无色粒状,含量20%±;角闪石呈暗绿色柱状,含量30%±;黑云母呈褐色片状,含量10%±。

野外岩石(土)综合定名方法

野外岩石(土)综合定名方法

野外岩石(土)综合定名方法第一章 总 则1.野外描述岩土的目的是划分层次,确定名称,鉴别状态、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评价岩土的工程性质取得原始资料。

2.描述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工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记录完成后,不准随便更改)。

3.本描述标准包括下列各类岩土:(1)岩石(2)碎石土(3)砂土(4)粘性土(5)人工填土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及盐渍土等以及特殊要求地工程(如地下洞、边坡等)应遵照有关规定描述或按专业研究确定地描述内容进行。

4.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差异,各工区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根据本标准确定代表性样本。

5.在钻探中,土的描述工作应在土样取出钻孔后立即进行(风干土的描述除外)。

6.土的成因及时代在现场很难确定时,可根据区域已有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研究确定。

7.对土的描述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特别应注意那些能说明土的工程性质的特征。

8.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副色放在前,主色放在后。

第二章 岩 石9.岩石: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是由多种矿物或一种矿物组成的(如石英岩即由石英组成),它的部分块体称岩石。

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或风成等)和变质岩三大类。

按照坚固性分为:硬质岩石和软质岩石,其代表性的岩石则见表1。

岩石坚固性的划分岩石类别 代表性岩石硬质岩石(新鲜岩石的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一般大于或等于300Kg/cm2)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岩、玄武岩、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硅质砾岩等软质岩石(新鲜岩石的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一般小于300Kg/cm2)页岩、泥岩、粘土岩、绿泥石片岩、云母片岩等10.岩石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矿物成份、胶结物成份、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11.描述岩石成份时,一般情况下只描述主要矿物成份,如:“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

野外工作中岩石的命名和分类

野外工作中岩石的命名和分类

野外⼯作中岩⽯的命名和分类野外⼯作中岩⽯的命名和分类(试⾏稿)青海省核⼯业地质局第⼆矿产勘查⼤队⼆○○六年四⽉⽬录第⼀章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 (1)⼀.沉积岩的⼀般特点 (1)⼆.正常沉积岩的分类 (2)三.正常沉积碎屑岩的命名: (5)四.粘⼟岩 (6)第⼆章碳酸盐的命名 (9)⼀.碳酸盐的⼀般特征 (9)⼆.碳酸盐岩的分类 (13)三.碳酸盐岩的命名 (17)第三章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18)⼀.岩浆岩的⼀般特征 (18)⼆.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21)第四章⽕⼭碎屑岩的分类命名 (23)⼀.⽕⼭碎屑岩的⼀般特征 (23)⼆.⽕⼭碎屑岩的分类 (26)三.⽕⼭碎屑岩的命名 (27)第五章变质岩的分类命名 (27)⼀.变质岩的⼀般特征 (27)⼆.变质岩的分类 (30)三.动⼒变质岩类 (30)四.接触变质岩类 (32)五.⽓成-热液蚀变岩类 (35)六.区域变质岩类 (40)七、混合岩的分类及命名 (47)第⼀章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沉积岩的⼀般特点㈠.物质组成:有碎屑物质、杂基和胶结物。

碎屑物质:陆源区母岩风化的产物,经搬运后沉积,占沉积岩成分的50%以上。

杂基:是粗-中粒碎屑岩中细粒的机械沉积物(⼩于0.03mm),包括黏⼟质,不包括化学物质。

胶结物:主要为化学物质,常见的有碳酸盐、硅质、铁质等。

㈡.结构:碎屑的粒度、形态,胶结物的特点和胶结⽅式。

1.碎屑颗粒的结构类型。

2.胶结物的结构类型。

3.杂基的结构类型。

㈢.构造:按层理厚度划分<0.01m:微层状;0.01-0.1m:簿层状:0.1-0.5m中层状;0.5-2m:厚层状;>2m:巨厚层状。

⼆.正常沉积岩的分类按粒度分为粗碎屑岩、中碎屑岩、细碎屑岩和粘⼟岩。

㈠.粗碎屑岩的分类:㈡.中碎屑岩的分类1.按粒度分类:中碎屑岩的粒度分类2.按成因分类:1).砂岩:杂基含量⼩于15%,岩⽯结构成熟度⾼,碎屑的分选性、磨园性好。

主要由⽯英组成。

根据主要矿物⽯英(Q)、长⽯(F)相对含量,划分如图。

岩石野外辨认方法

岩石野外辨认方法

一、沉积岩沉积岩最大的特征是成层性,垂直层的方向,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和颜色都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层理与节理、劈理相区别。

沉积岩层厚划分块状层>100cm厚层100—50cm中厚层50—10cm薄层10—1cm页片层1—0.1cm显微层<0.1cm(一)陆源碎屑岩陆源碎屑岩主要由陆地岩石风化、剥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组成。

可以在陆地沉积,也可以在海里沉积。

按它们颗粒粗细不同又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

1.砾岩砾岩由50%以上直径大于2㎜的颗粒碎屑组成的岩石。

砾岩分为漂砾[>256毫米(28)]砾岩、大砾[64(26)~256(28)毫米]砾岩、卵石[4(22)~64(26)毫米]砾岩和细砾[2(21)~4(22)毫米]。

砾岩可分为底砾岩和层间砾岩。

底砾岩位于构造层位的底部,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代表了一定地质时期的沉积间断。

如姑山地区象山群底砾岩,为燕山期构造层和印支期构造层的不整合接触带。

层间砾岩整合地产于地层内部,不代表任何侵蚀间断。

如白垩系上统南宣组、赤山组中的砾岩。

砾岩与角砾岩的区别:由滚圆度较好的砾石、卵石胶结而成的成为砾岩;由带棱角的角砾石、碎石胶结而成的成为角砾岩。

从成因上来看,砾石、卵石是经过水流搬运的,所以砾岩为沉积成因;而角砾是未经搬运的,所以角砾岩为构造成因,常位于断层带。

砾卵石与碎石的区别:砾卵石是水流搬运的产物,有一定的磨园度,是冲积物,产于河床上;碎石是风化崩塌坠落产物,棱角分明,是坡积物,产于山坡和岗地上。

2.砂岩碎屑颗粒直径为2—0.004mm的碎屑岩为砂岩。

按成分,砂岩还可分为石英砂岩(石英含量超过90%)、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含量超过25%)、岩屑砂岩(岩屑含量超过25%)等。

石英砂岩:碎屑物质中90%以上为单晶石英,有少数燧石和硅质岩屑等,胶结物常为硅质,粒状结构,厚层—巨厚层状构造,颜色常为灰白色。

需经长途搬运,才会风选如此好,为滨海或浅海沉积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岩的野外识别及其命名方法
混合岩的成因是原岩(变质岩或未变质的岩石)受具有流体相的花岗质渗透,注入或在超变质作用下,经一系列的交代作用而结晶成粒度较粗的岩石,形成混合岩的过程称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一个去Fe、Mg、Ca,而K、Na、Si交代结晶的一个复杂过程。

混合岩发育区内岩性变化很大,岩石的结构、构造也极不均匀,
岩性变化具明显的分带性,而西向东逐渐出现:
由未混合岩化的C2y叶家湾地层-混合岩化原岩-混合岩-均质
混合岩(或混合花岗岩)-混合岩-混合岩化原岩-未混合岩化的
C2y叶家湾地层。

但是每一个相带的岩性并非是绝对的,在同一个相
带中,岩性亦不均匀。

根据混合岩化作用的强弱程度及基体与脉体的多寡大致分为:
一、混合岩化岩石:混合岩化程度较低,基体仍保留原岩的特征,脉体与基体界限明显,以基体占优势,脉体含量一般少于20%,并呈细脉状,但也有(特别是砂岩一类)表现为少量的长石变斑晶的出现。

根据受到混合化作用的原岩不同,我们将这一类岩石命名为:混
合岩化砂岩、混合岩化片岩、混合岩化片麻岩。

二、混合岩:混合岩化中等,基体与脉体清晰可辨,脉体含量一般在20-80%,基体与脉体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可以是基体为主,亦可以是脉体为主,根据结构构造,形态特点又可分为:
1.条带状混合岩:
脉体与基体界限明显平直,它们的相互排列组成了条带状构造,
其条带宽度变化较大,手标本上表现为0.5-4cm,在野外产状中则可见到1-3m宽的脉体或基体条带,脉体与基体的相对含量变化也不一致,一般以基体为主,基体一般以呈云斜长片岩(片麻岩)以及砂岩,脉体为花岗质,灰白灰、肉红色两种,以灰白色为主,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呈花岗变晶结构,脉体是沿其片理、片麻理注入交代形成
顺层混合岩,有时亦见到交代成因的条带,条带状脉体中可见到基体的星点状残留,并且与交代成因的红长石变斑晶相伴生,这种情况,
钾长石多一些。

2.条纹状混合岩:
基本与脉体清晰可辨,各呈很细的但不连续的条带分布在岩石
中,与条带状混合岩的区别是条带细且不连续,一般宽0.1-0.3cm。

3.肠状混合岩:
基体与脉体界限明显,脉体呈肠状柔皱,构成肠状构造,脉体少
于基体,肠状脉体宽度一般为0.5-1.5cm,形态多样,其中的肠状褶曲中长度大于宽度,基体为片岩、片麻岩,脉体为花岗质,主要矿物
成分为长石、石英,呈花岗变晶结构。

永平地区肠状混合岩不多,为
条带状混合岩的一种特殊类型。

肠状混合岩的出现,表明了在它形成过程中经历过塑性变形阶段。

4.眼球状混合岩:
基体与脉体界限明显,脉体在基体中呈眼球状,从而构成眼球状混合岩,眼球体大致平行岩石的片理、片麻理分布于基体中,眼球状
脉体一般为肉红色,风化后呈高岭土,均为长石的变斑晶或石英、长
石的集合体,变斑晶中见有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的包体,其眼球大
小为0.1-1cm,形态为眼球状,亦有透镜状,排列比较稀疏,基体为
黑云斜长片岩,由于受到眼球体的排挤,云母绕眼球平行排列。

5.片麻状混合岩:
基体与脉体界限还比较清楚,其矿物成分分布比较均匀,由黑云母等片状矿物组成片麻状构造,脉体与基本含量大致相等,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少量)、黑云母。

在个别情况下,当脉体为眼球
状变斑晶时,可逐步过渡为眼球混合岩。

6.团块状混合岩:
团块状混合岩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于混合岩化作用的不均匀性而
引起的,表现在基质中出现花岗质团块,其团块形态不一,有透镜状、角砾状等,大小不一,从而构成团块状混合岩;另一种团块状混合岩
是斜长角闪岩在强烈的钾质交代作用下形成的,呈明显的团块状(或伟晶状)构造,由钾长石和黑云母组成钾长石团块和黑云母团块。


石受后期的钾质交代而呈现出伟晶状,从而组成团块状混合岩。

7.混合片麻岩(渗透混合岩):
混合岩化作用比较均匀,且较强,但较均质混合岩弱一些,基体
与脉体界线难辨,脉体含量超过基体,矿物成分均呈小椭园粒均匀分布在岩石中,片麻理构造有时比较明显,有时隐约可见,其主要矿物
成分奥长石、黑云母,黑云母断续出现,有时呈网状,为均质混合岩
的过渡类型。

三、均质混合岩:混合岩化程度强烈,以脉体占绝对势,其含量一般为少于80%,基体呈小团块状或黑云母的集合体,呈弧岛状无
根残留,其矿物成分接近花岗质,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

四、混合花岗岩:混合岩化作用的最后产物,具明显的等粒状花岗变晶结构,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与岩浆花岗
岩难以区别。

与岩浆花岗岩的区别在于矿物成分布不均,长石含量较多,长石的变斑晶普遍存在。

混合岩带的划分
在工作中,我们把各种类型的混合岩根据其混合岩化作用程度从
弱到强依次分为三个带:
一、部分混合岩化带(S(1)
n
)
这个带中的岩石受到局部的混合岩化作用,基本保留原岩的特
征。

以基体为主,脉体含量较少,一般〈20%,野外把这种岩石定名为混合岩化×××岩。

组成这种混合岩的基体为砂岩、粉砂岩、片岩、片麻岩,少量的千枚状页岩。

脉体主要为长英质,砂岩、粉砂岩在受
到混合岩化作用后,则平行片理、片麻理出现长石等新生矿物的变代
斑晶。

此外,还可以出现部分交代条带、交代团块和花岗质脉体。

二、混合岩带(S
n )
2()
该带岩石分布在部分混合岩化带(S(1)
n
)和均质混合岩-混合花岗
岩带(S
n
)3()之间,并且与后二者呈现渐变过渡关系,其所受到的混合
岩化作用的程度亦介于二者之间,混合岩化作用的均匀程度较差,基
体与脉体一般清晰可辨。

它们(脉体)在岩石中的绝对含量一般都在20%以上,但其含量比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因此这类岩石可以是以基体占多数,也可以是脉体占多数。

在该带岩石中,可以出现各种各样
的结构构造形态类型的混合岩,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条纹状混合岩,②条带状混合岩,③肠状混合岩,④眼球状混合岩,⑤片麻
状混合岩,⑥团块状混合岩,⑦混合片麻岩。

)3()
三、均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带(S
n
本带岩石混合岩化均匀程度最高,混合岩化作用最强的产物,这种岩石基体与脉体难以区分,以脉体占优势,含量一般不少于80%,它主要包括阴影混合岩、均质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三种岩石类型。

其矿物成分及含量与普通花岗岩非常接近,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

一般为块状构造,中细粒结构,少数为粗粒结构。

均质混合
岩与混合花岗岩的区别在于前者尚保留极少量的基体残留物,它往往以残留的暗色矿物,不均匀分布于岩石之中表现出来;有时也保留原岩的残留构造,如层理、片理、片麻理等。

此外混合花岗岩中除了具
有明显的交代结构以外,红长石的含量亦较均质混合岩中多,有时还具半自形等粒的花岗结构。

该带岩石中,以均质混合岩为主,混合花
岗岩为次,两者交错出现,受到精度的限制,不易把混合花岗岩划分
一个带,所以,把这二种岩石类型放在同一个带。

三带之间呈现逐渐变化、互相过渡的关系,没有明显的界线。


分混合岩化作用强弱的主要标志有三条:
1.混合岩中脉体与基体的含量比;
2.混合岩中长石化的程度,即长石变斑晶出现的多寡;
3.混合岩化作用的均匀程度,即脉体与基体的混合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