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优质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王建,字仲初,许州人。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出示课件(板书:王建)二、注释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像铺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不可以。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家。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四、教学时数:1教时五、课型:朗读赏析课六、教法:边读边议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识字方法:“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栖”本指鸟停在树上,与树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洒、晒、牺”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示读“yā”;“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节奏和语速,把古诗读通读顺。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预设:学生先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易读错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露”在这里读
“lù”,“尽”在这里读“jìn”,“落”在这里读“luò”。
瓦金村完小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
授课时间
2020年4月
第一周
星期五
第四节
课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型
精读课
备课人:杜文钧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部编五四制)《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充分诵读诗歌,找出韵脚,划分诗歌节奏。
2、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中的意境之美。
3、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诗人望月怀远,由己及人的怀人思绪。
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部编版六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中的一首,单元主题为“传统节日”,另外两首分别是《迢迢牵牛星》《寒食》。
《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
写的是诗人在中秋节之夜,身处凄清氛围之中而思念朋友的故事。
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情,由己及人,意境阔大,深远。
诗歌整体来说,难度不大,合适中预的学生去学习,基本能明白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赏析方法,并运用指点于同类型的诗歌当中。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诗歌的基础知识。
这首诗就内容来说学生理解难度不大,但是由景入情,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稍微有些难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圈画出诗歌中写景的词语,体会诗人的望月怀人之情,由景入情。
难点:能体会诗歌中视角的转变,由己及人,把握诗歌中的阔大意境。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栖、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
4.通过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先抽查学生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再齐背。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在我国古代围绕着传统节日创作的古诗举不胜举,这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之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板书诗题: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理解诗题。
(1)从字面含义理解诗题。
明确:“十五夜”即中秋节的夜晚,点明了时间。
“望月”点明了事件。
(2)引导学生由诗题引起思考。
预设:“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题想到以下问题:诗人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中秋节望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交流想法,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2.简介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介绍作者。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曾官至陕州司马。
其乐府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
有《王司马集》。
(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全唐诗》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诗人独吟。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预设:“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 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歌背景:张九龄、唐代、思念家乡3. 诗句解析:意义、韵律美、意境美4. 诗歌鉴赏:朗读、品味、想象5. 情感体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借想象入境入情 让诵读内化外延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用凝练的语言把那种萧瑟苍凉的月夜推到了读者眼前。后两句寄情,由望月升华到思人怀远,似虚而实地表达了诗人的“秋思”。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这首诗也是唐代咏中秋的诗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那种寄月怀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那浓浓的“秋思”,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设计理念 1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有人说“一诗一画”,意在表明古诗的意境之美。这首诗的这个特点也是尤为突出。在教学中借助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想象,资料的补充,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和音乐的衬托旨在向学生呈现出诗中描绘的意境之美。感悟好了意境,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比较品味,初步鉴赏。 在古诗的诵读中,学生如果不仅能理解内容,想象意境,体会感情,还能有那么一点的鉴赏能力,那么他们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都会有大幅地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于“落”字体会它的精妙之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赏析习惯。另外,课后习题中的第二题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这是关于赏析方面的一道开放题,不管学生做到什么程度,只要让他们初步感悟到这样比较鉴赏的意识和习惯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背诗激趣,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这五年里,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诗吧!那么,你们知道有哪些诗中写到了月亮呢? 2 学生背诵,必要时老师提示。可能会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 在刚才那些诗词里,你感受到了明月似乎成了什么的代表呢?(成为诗人孤独、思念的代名词。) 4 揭示课题。 看来,同学们很会感悟诗中描绘的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建写的《十五夜望月》,看看他又通过月亮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板书课题) 5 齐读课题,大胆猜测,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题,你通过课题知道了什么呢?(特定的时间,中秋夜望月,通过“十五”猜测出来。) 确实,平时的明月都让诗人们感受到了思念和孤独,更何况是这个月圆人团聚的中秋之夜呢?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字,念“qī”。 3 再指名读,注意读出这首诗的韵脚和节奏。全班读。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 回顾学过的弄懂古诗大意的方法,。 要读得有韵味,光读得正确、有节奏还不够,还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有韵味。讨论弄懂大意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画来理解诗意,还可以边读边想象,边猜测,还可以请教同学……) 2 利用这些方法,自学弄懂古诗大意。 3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
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 4 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1 八月十五,这个皓月当空,万人团圆的夜晚,诗人来到庭院,环顾四周,仰望苍穹,他到底置身在一个怎样的意境之中呢?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2 我们先来找找诗人看到或感受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自渎古诗,找。交流。(“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轻诵,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呢? (1)感受月之明。 a抓住“月明”“地白”以及插图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呈现出一轮明亮、清澈而清美的月亮。 b指名读出这种意境。 c真是月华如水呀!难怪李白也将这样的月光写成“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种空明、澄静之感便跃然纸上。 (2)感受夜之静。 a“树栖鸦”:表现出了夜之静。当学生说了之后,(学生可能只会说到连这些乌鸦都睡了,可见夜已深了。) b教师补充:宋代周邦彦《蝶恋花》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当月光非常明亮的时候,乌鹊疑为白昼,是很难定下神来休憩的。而一旦乌鹊安息,可见已是夜深月斜时。 c“无声”也表现出了夜深人静。 d指名读出这种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感觉。 (3)感受秋之凉。 “冷露”让人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不断袭来,让诗人不由得裹紧了衣衫,相信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4)感受花之香。 a在月华如水,万籁俱寂的夜晚,丝丝寒意不断袭来,还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仿佛把我们也带进了这样一个中秋之夜。 b诗人仰头再看看月亮,不由得想起了广寒宫中的桂花树,那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砍树的吴刚,还有那孤寂的嫦娥仙子,不知月宫中的桂花是否也被冷露浸湿了呢?。 c诗人不禁轻声吟诵——“冷露无声湿桂花”。 d打湿的又岂止是月中的桂花,桂树下的玉兔被露打湿了,吴刚的衣衫被打湿了,“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云鬓被打湿了,诗人的心恐怕也被这又湿又冷的寒露深深地打湿了! 4 再读一二句,整体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5 教师引入,感受诗人此时的心情。 (1)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我也感觉丝丝寒意不断袭来,但在阵阵寒意中却闻到了氤氲的馨香。我不觉又抬头看看那一轮明月,不禁觉得我自己? (2)学生说。(孤寂) (3)读出诗人的孤寂。 6 学习后两句诗。体会“秋思”的浓, (1)于是,在此情此景中的诗人会想到什么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孤独,月中嫦娥的孤独,和家人离散,对家人的思念,天下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赏月的人,人间的悲欢离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3)站在冷清的庭院里。看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作者不仅思绪万千,千种感叹一起涌上心来,他轻轻吟道——学生齐诵后面两句。 (4)难道诗人真的不知道这“秋思”会落在谁家吗?他的心里有没有答案呢?你能在诗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吗? a 环境的孤寂让他感到自己的秋思最浓。你能读出诗人浓浓的“秋思”吗? b结尾的问题看似在别人的“秋思”,其实是在说自己的“秋思”最浓,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如果学生说不出这一点,教师说出即可。能读出这种似虚而实的“秋思”吗?指名读。 7 全班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作者那浓浓的“秋思”。
五、换字品味,初探赏析。 1 你们知道吗?这个“落”字曾被换作其他的字,你知道可能是哪些字吗? 2 这些字和“落”相比,哪个用得好,为什么? 3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4 交流。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
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其余的字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5 读古诗,感受用字的准确。
六、比较欣赏,延伸拓展。 1激发兴趣,中秋之月还有其他诗人也写过,如苏轼的《中秋月》也很有名。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积累。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2 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写到月亮的诗来读一读,背一背。
七、布置作业,余音饶梁 1 课外积累其他写明月的诗词。 2 比较王建《十五夜望月》与苏轼《中秋月》的异同之处。 两题选做一题。
板书设计 诗词诵读 十五夜望月 月明 夜静 秋凉 花香 (看) (听) (感) (闻)
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