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人口与城市课件
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2-
第二步:调知识,寻答案 第(1)题,结合上述分析,排除B、D两项,材料图表示欧盟境内欧盟 籍和非欧盟籍各年龄段男性和女性人口比例,无法得出人口数量多 少的信息,排除A项。故选C项。第(2)题,“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 人口比例持续加大”,说明有大量劳动力迁入欧盟,会缓解劳动力不 足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材料信息中并未提及人均消费与收入等内 容,所以无法得出人均消费剧增和人均收入剧降等结论。故选B项。 答案 (1)C (2)B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5-
第(2)题,图中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明显变化是26~50岁人口比重 的增加,即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增加明显,由此推测可能是因为该城 市经济发达,就业条件好,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来务工,故C项正 确。人口的自然增长及生育观念的变化主要影响青少年人口比重 的变化,而图中青少年人口比重相差不大,故A、D两项错误。医疗 水平的变化对青壮年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影响小,B项错误。 答案 (1)D (2)C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1-
第(3)题,考查城市化。2016年升级的城市包括从Ⅱ型升到Ⅰ型的苏 州、杭州和宁波;从Ⅲ型升到Ⅱ型的扬州和嘉兴;从Ⅳ型升到Ⅲ型 的舟山。其中苏州、杭州、嘉兴、宁波空间位置上距离上海较近, 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明显,A项正确。随着交通的快速发 展,城市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B、D两项 错误;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城市性 质和其他城市有很大区别,C项错误。 答案 (1)D (2)B (3)A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人口城市与交通课件人教版.pptx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 B)
【解析】 第1题,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 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 2010年是25~29岁,1971-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 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 高,D正确,故选D。
青壮年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 (3)看年龄分布特点老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
青少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4)看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 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 区,则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力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 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劳动 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2.人口问题表现、原因、影响及对策
表现
原因
影响
措施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
水平低,需要的劳动
人口
育、就业问题突出;③ 主要是实施计划生
力多;②社会保险和
增长
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 育政策,降低人口
福利制度不完善;③
过快
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 自然增长率等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
久的环境压力等
要点提炼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分析: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 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如下图所示:
二、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 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 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 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 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 口问题进行判断。
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课件

2.落脚人地协调观,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对点精练 考法一 结合统计图考查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乡 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中 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图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 时序演化特征与城乡差异。据此完成1~2题。
答案:C
解析: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大于运行初 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错误;运行五年后边缘区 沿线人口分布差异小于运行初期,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边缘区以居住用 地、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 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 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错误。故选C。
1.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时空演变特征是 ()
①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 ②从中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扩张 ③总体呈加速发展态势 ④总体呈减缓发展态势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2.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最高的直辖市是( )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答案:D
解析:第2题,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般城市规模越大 等级越高,反之城市规模大小也反映着人口规模的变化,D正确;城市的形态、 功能与城市人口变化没有多大关系,A、C错误;产业类型与人口变化关系不大, 而产业规模的大小与人口变化有相关性,B错误。故选D。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六 人口

[学生用书P35]最新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水平、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等角度综合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角度综合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2.区域认知:结合世界政区图和中国政区图,感知世界和我国在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方向。
[学生用书P35]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主干精讲]——理主干 抓关键1.人口问题的判断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
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2)人口老龄化的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3)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⑤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4)少子化的原因①生育观念;②青壮年人口数量等;③教育抚养费用高。
3.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应对措施: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等。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①社会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等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应对措施: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第1部分 专题6-1 人口、城市与交通整合篇 课件-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 2.人口问题表现、原因、影响及对策
表现
原因
影响
措施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
水平低,需要的劳动
人口
育、就业问题突出;③ 主要是实施计划生
力多;②社会保险和
增长
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 育政策,降低人口
福利制度不完善;③
过快
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 自然增长率等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
久的环境压力等
●
3.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 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 城市化的进程。
●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 C.畜牧业较发达
D.二、三产业比重低
● 6.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区是
● A.广西
B.新疆
● C.四川
D.内蒙古
( A)
()
A
()
C
● 【解析】 第4题,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新 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第5题,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 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 第6题,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 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 001.3万人,说明该省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
体验真题
●
( 2 0 2 0 ·全 国 卷 Ⅲ ) 户 籍 人 口 与 常 住 人 口 的 差 值 可 以 表 示 当 地 人 口 常 年 ( 半 年 以 上 ) 外 出 的 数 量 。 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人口与城市问题

(2021·厦门三检)常住人口是指在某设区市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户
籍地不在本设区市的称为流动人口。我国某省流动人口规模大,以省外流动人口为主。
2000年,该省流动人口已达2 105.41万;2010年增至3 139万,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0%,且
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男性与女性人口的比值)较2000年均匀。下图示意该省2000年和
【考题·精细剖析】
(2021·山东等级考)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
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
质建筑, 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1)、(2)题。
(1)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
2021年北京卷 2021年湖南卷 2021年天津卷
18题(2) 区域图+文字 以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人口分布特点
1-2
统计图+文字 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8
统计图+文字 以民工流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专题1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热点情境·地理思考】
安徽省作为外出人口大省,2012年以前净流出人口持续增加,2013年首次出现外出人口 回流现象,至2018年已连续六年持续回流。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 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人口迁移出现新特点。如下图。 (1)(区域认知)2019年安徽人口流动呈现哪些新特点? 提示:区域间人口流动双向加速,省际间流动更加频繁;流向外 省人口远多于流入人口。 (2)(综合思维)安徽人口大多流向江苏和上海,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新考势课件:2-6 人口与地理环境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出地 ①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生态环境趋好;更好的开发土地资源;加强与外地经济、 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促进技术的引进和收入的提高。 ②不利: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迁入地(考的多) ①有利: 劳动力方面:补充劳动力(如果是老人迁入的,则除外)。 经济方面:扩大当地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方面:促进××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人才、高新产业必答)。 生态方面:改善生态环境(如有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答)。 交流方面:促进信息、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带动文化、技术创新(传统文化迁 移的必答)。 ②不利: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增加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 治安方面的压力。
人口文化构 成
主要是指各学 历层次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
例
人口文化总体
水平过低,不利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
于高新技术产
高人口素质
业的发展
国家或地区人
人口职业构 成
口中,劳动者人 口在各个社会 部门分配的比
例
人口的职业构 成比例随着人 口数量的变化 及人口年龄构 成的变化将发
生变化
对于老龄化日趋严重 的国家和地区,要增加 养老院等职业的人员; 对于人口增长比重较 快的国家或地区就要 对婴幼儿托儿所和婴 幼儿教师的职业人员
(7)某大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为了调节职住平衡进行产业转移,也可能造成人口 的迁移。
考向一
考向二
第18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4.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是曲 线图或折线图,即利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人口迁 移统计图中,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迁出率、迁入率(如图 1);另外也有坐标 图(如图 2),它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显示静止的人口迁移状况。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精品复习课件:专题6 人口、城市与交通3

• (2)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C意义是( )
•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速发展
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
• 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型升级
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
• 【解析】 第(1)题,从图上可以直观看出,1843年以前的 上海港位于黄浦江的支流苏州河上,属于支流港;1843年 以后及1949年以后的拓建都位于黄浦江上,属于干流港, 1984年以后和1997年以后的拓建都位于长江口,属于门户 港;而2005年以后的拓建位于长江口外,属于深海港。第 (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洋山港为深海港,从图上也可以看
•第(3)题,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完善交通运 输网、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 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拓展商品的销售范围、扩大城市的服务 范围等;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强地区 间的社会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等,再结合承德市的社会 经济发展和图文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 【解析】 第(1)题,首先,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 说明两城市之间变通运输的需求量大;其次,京、津两城 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产生的客货流大,使得很多铁路 线选择经过京、津两城市,京、津两城市也成为我国重要 的铁路交通枢纽;此外,京、津两城市具有技术先进、资 金雄厚等优势,有利于铁路建设。第(2)题,不利自然条件 会增大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由图中信息可知,唐山至承 德之间的铁路穿越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地质条件 复杂,加大了施工难度。
• (1)结合图中所示信息,说明 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 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 两项。
•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 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 网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