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课件复习题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 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 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1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1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核心考点练1 人口数量改变与人口问题(2024·福建厦门二模)M市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

1945年,该市人口约1000人,到1960年骤增至20万人。

下表示意该市部分年份的总人口数和城市化率。

据此完成1~2题。

1.1992~1993年,该市人口变动的缘由最可能是( )A.人口自然增长B.行政区划变动C.自然资源开发D.产业结构调整2.2010~2024年,该市( )A.城市人口增长8.89%B.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D.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24·陕西汉中二模)各地高考人数的改变在肯定程度上能体现我国人口的变动。

下图示意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占全国人口(全国人口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比重增减改变,以及与2011年相比,2024年各省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比重增减改变(注:香港特殊行政区、澳门特殊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暂缺)。

据此完成3~5题。

3.与2011年相比,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占比增减幅度最大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河南B.江苏C.贵州D.广东4.与该省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相关性最大的是该省( )A. 2024年人口总数B. 2003年前后人口迁移数C.经济发展水平D. 2003年前后诞生人口数5.若全国高考人数改变状况与该省相像,则可能导致( )A.教化机构发展萎缩B.男女性别比失衡C.学生高考压力增大D.人口老龄化缓解(2024·新疆二模)依据国家统计局定义,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在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组成一个家庭户。

依据家庭中的代际人口结构,可以把家庭户分为一代户、二代户、三代及以上户等不同立户模式。

下图示意我国最近三次人口普查中家庭户改变状况,三次人口普查均发觉30~34岁年龄段比20~24岁年龄段的一代户比例低。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强化练时间:45分钟分数:90分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江苏卷]下图为“某国2019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峻失衡的因素是()A.政局动荡B.生育观念C.产业结构D.自然灾难2.该国最可能位于()A.北美B.西亚C.西欧D.南美[2019·安徽马鞍山质检]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2019-2019年年均人口增减量变更状况,完成3~5题。

城市重庆武汉长沙上海甲苏州2019-2019年年均增减量(万人)-20.5817.3 9.05 62.818.2135.42019-2019年年均增减量(万人) 44.3916.457.822.746.3 33.对表格中各城市的分析正确的是()A.重庆人口数量不断增加B.长沙人口数量先减后增C.上海人口数量先增后减D.苏州人口数量增速减慢4.上海和武汉城市人口增量变更的缘由最有可能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B.产业升级和转移C.城市居住用地惊慌D.城市环境质量变差5.依据图表中所呈现出的规律,甲城市最有可能是()A.杭州B.株洲C.拉萨D.雄安新区[2019·湖南衡阳二模]下图为“我国不同交通方式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①②③④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正确的是()A.①为水运B.②为铁路C.③为马路D.④为航空7.高铁开通之后,对下列地区间交通运输方式冲击最大的是()A.长沙—株洲的汽车班次B.北京—广州的飞机班次C.郑州—乌鲁木齐的飞机航班D.长沙—广州的飞机航班[2019·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图回答8~9题。

8.该城市()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相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9.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缘由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爱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2019·河南洛阳二模]下载一个APP,缴纳肯定数额的押金,就能以每小时0.5到1元的价格,解锁一辆自行车随意骑行。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人口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我们称为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能 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 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增长型(年轻型)
增长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
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稳定型成年型)
稳定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
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 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21年年末中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 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 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3、人均消费水平
当资源环境条件相对固定时,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 量不同。消费水平越高,资源和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 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4、地域开放程度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37.8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但 日本目前有1.26亿人口。其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 都要从海外进口。
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 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 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根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 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 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 准,2021年,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微专题6城市群协同发展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微专题6城市群协同发展

微专题6 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国启动城镇化、工业化以来,各城市、各地区始终存在发展较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1.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优化提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等。

2.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辐射带动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3.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平安等多元须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充分利用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

5.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新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加综合承载实力和治理实力。

人居环境、人居发展产业平台与人居质量服务平台三者关系如下图:(2024·汕头二模)渤海通道建设前,渤海海峡阻隔了山东半岛与辽中南两大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陆上物流通道呈现C形格局。

只考虑马路和铁路物流,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后,两大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通道发生了改变。

如图(a)(b)分别表示渤海通道建设前、后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通道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渤海通道建设前,在区际城市群之间的物流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是( )A.青岛 B.丹东C.大连 D.锦州2.渤海通道建设后对通道门户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A.辐射范围扩大B.人才高度集中C.城市等级提升D.城市职能增加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渤海通道建设前渤海海峡阻隔了山东半岛与辽中南两大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陆上物流通道呈现C形格局,其中锦州位于C形格局的中间节点位置,物流联系较强,在区际城市群之间的物流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青岛、丹东、大连位于C形格局的周边,区际城市群之间的物流联系不够紧密,故A、B、C项错误,故选D。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2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2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核心考点练2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达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三角三省一市流淌人口总量为7357.3万人,占全国流淌人口的19.6%。

提高流淌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并使其在城市稳定居住,是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下图示意长三角城市群流淌人口来源—居留意愿组合类型。

据此完成1~2题。

1.流淌人口在Ⅰ类城市长期居留意愿比例高的主要缘由是流淌人口( )A.迁移距离短,心理认同度高B.经济收入水平较高C.迁移距离长,城市归属感强D.就业机会较多2.Ⅱ类和Ⅲ类城市的流淌人口长期居留意愿不同,主要由于Ⅱ类城市( )A.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信便捷B.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C.经济水平突出,发展前景广袤D.自然环境美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4·河南开封二模)某地级市位于珠江东岸,处在广州和深圳之间。

改革开放后,该市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大量人口和投资,成为“世界制造业之城”。

下图为该市1990~2024年人口变更图。

据此完成3~4题。

3.2000年前,促进该市人口爆发式增长的最主要缘由是( )A.养老环境优B.就业机会多C.教化水平高D.矿产储量大4.2010~2024年,该市人口增长较快的缘由有( )①生育政策调整②医疗条件改善③产业结构优化④国家财政补贴⑤落户政策放宽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2024·四川南充二模)我国中部地区某地级市辖6县2区,代管1县级市。

下图为2010~2024年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更。

据此完成5~7题。

5.依据图示资料推想,2010~2024年该地级市(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老年人口比例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外出务工求学人口增加6.2013年户籍人口明显削减,可能是因为( )A.营商环境变更B.生育政策调整C.户口管理政策变更D.经济增速下降7.为应对图示人口削减的现象,该地级市应当重点( )A.完善生育支持体系B.培育突出的优势产业C.建设交通枢纽城市D.限制城市房价上涨8.(2024·广东东莞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9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五) 人口(含解析)

2019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五) 人口(含解析)

五大主题要素之(五)⎪⎪人口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1)构成指标:A出生率、B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中阴影部分)。

(2)填表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三项指标的特点:类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Ⅰ原始型高高低Ⅱ传统型高低高Ⅲ现代型低低低(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4)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多为现代型,而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

[技巧再强化]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技巧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1)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2)定量描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2.5%) 高(>2.5%) 低(<1.0%)传统型高(>2.5%) 低(<1.5%) 高(>1.0%)现代型低(<2.0%) 低(<1.5%) 低(<1.0%)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1)图中人口迁入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和北京;人口迁出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西、四川、安徽等。

(2)图中人口迁移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此时期的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3)目前,我国北方的一些退休人口冬季多到海南居住,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

三、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模式图(1)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A拉丁美洲,B大洋洲,C非洲,D欧洲。

(2)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迁出(迁入、迁出)地区。

(3)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是国际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国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人种基因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人口与城市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人口与城市问题

(2021·厦门三检)常住人口是指在某设区市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户
籍地不在本设区市的称为流动人口。我国某省流动人口规模大,以省外流动人口为主。
2000年,该省流动人口已达2 105.41万;2010年增至3 139万,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0%,且
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男性与女性人口的比值)较2000年均匀。下图示意该省2000年和
【考题·精细剖析】
(2021·山东等级考)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

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
质建筑, 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1)、(2)题。
(1)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
2021年北京卷 2021年湖南卷 2021年天津卷
18题(2) 区域图+文字 以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人口分布特点
1-2
统计图+文字 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8
统计图+文字 以民工流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专题1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热点情境·地理思考】
安徽省作为外出人口大省,2012年以前净流出人口持续增加,2013年首次出现外出人口 回流现象,至2018年已连续六年持续回流。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 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人口迁移出现新特点。如下图。 (1)(区域认知)2019年安徽人口流动呈现哪些新特点? 提示:区域间人口流动双向加速,省际间流动更加频繁;流向外 省人口远多于流入人口。 (2)(综合思维)安徽人口大多流向江苏和上海,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核心 主干自检
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1) 图 中 A 为 _人__口__出__生__率_____ , B 为人__口__死__亡__率__ , 阴 影 代 表
_人__口__自__然__增__长__率___。
(2)填表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三项指标的特点:
信息①:材料中显示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含义
信息 提取
信息②:统计对象是我国的某直辖市 信息③:图中显示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且随时间推移 二者均增大,常住人口增长快,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异逐渐
缩小
(1)由信息①、③可知该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额逐渐缩
小,常住人口增长很快,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外
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 移民等
问题;④劳动力不足;
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
人口性别比失调带来 影响经济发展和
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稳定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
念等
2.巧判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环
(1)看生产力的 境因素影响较大
发展水平
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
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会不断地扩大。
(×)
10.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的根本原因。
(× )
考点 技法讲练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例1] (2018·全国卷Ⅰ·T4~5)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 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 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 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类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Ⅰ原始型
_高__
_高__

Ⅱ_传__统__型___

_低__

Ⅲ现代型
_低__

__低__
2.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示意图
(1)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商业 用地、工业用地、政 府机关用地、 住宅 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 交通 用地和农业用地 等。
(2)城市功能区 图中序号①为 住宅区 ,②为 商业区 ,③为 工业区 。
综合 判断
来务工人口增多 (2)结合信息①、③可知当地户籍人口始终多于常住人口,说 明该市人口以迁出为主,联系信息②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可
知四个直辖市中只有重庆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
为落后,总体上人口以迁出为主
[尝试解答] (1)C__(2)D
[技法总结]
1.图表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
或 A 阶段。(填上图中字母)
1.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原因:随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 生育观念 改变, _出__生__率__不断降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平均寿命 延 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影响:劳动力 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社会负担 加重,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
1.自古以来人类总是“逐水而居”,所以世界大河流域都是人
口稠密区。
(×)
2.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说明我国正积极应对日益严重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
(√ )
3.我国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主要是
指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
(× )
4.每年我国有大批的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发展,一定程度上导
地_人__地__矛__盾_;有利于迁出地 一步发展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迁入地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 为 迁 入 地 提 供 大 量 廉 价 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 的 劳动力 ;促进迁入地商 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 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 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 迁入地 第三产业的发展 面产生巨大压力,可能导致
3.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时间变化
A:_初__期_阶段 B:中__期__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_低__、发展较_慢___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_郊__区__城__市__化__现__象____
C:后__期__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_缓__慢__甚至 _停__滞__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 C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B
社会治安问题
3.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成因与表现:因人口、产业过度集中以及城市建设不合 理,管理不科学导致出现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2)解决措施:建设新城、卫星城,分散过于集中的人口与产业; 合理规划,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 平。
(3) 对 策 : 鼓励生育 , 接 纳 移 民 、 推 迟 退 休 …… 建 立 健 全 _社__会__保__障__体__系___。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区
有利
不利
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
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 _人__才__外__流__,劳动力不足,
的联系;人口迁出可缓解当 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
致了我国人才的流失。
(√ )
5.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加以快
速开发。
(×)
6.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而成为我国城市密集地区。
(×)
7.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位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其人口流动昼夜差
别很大。
(√ )
8.雄安新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分散北京市的部分人口和产业,
人口问题的影响
应对措施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 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快 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 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
带来的影响 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 长率等
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 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 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
龄化)带来的影响
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社会经
济因素影响较大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解题流程]
考查 结合统计图表,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某地人口状况的变化原
定位 因,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