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

合集下载

学校吟诵教学实施方案

学校吟诵教学实施方案

学校吟诵教学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吟诵教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学校吟诵教学方案,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

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诵技巧和表演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实施方案。

1. 选材精准,注重经典。

在吟诵教学中,选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精心挑选一些经典的诗词、文章或者段落,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选择一些现代诗歌或者散文进行吟诵,让他们在吟诵中感受到现代文学的魅力。

2. 注重训练,提高技巧。

吟诵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气质魅力。

3. 融入课堂,拓展活动。

吟诵教学可以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吟诵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安排;2.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吟诵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3. 开展学生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不断提高吟诵技巧和表演能力;4. 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吟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五、实施效果。

通过对学校吟诵教学实施方案的认真贯彻落实,我们相信可以取得以下几方面的实施效果:1.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得到提高,吟诵水平明显提升;2.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得到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明显增强;3.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强。

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5篇可选)

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5篇可选)

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5篇可选)第一篇: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云锦小学诗词诵读特色文化罗永明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就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的积淀,每一首诗词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诗词的诵读,不仅让学生体味到我国经典诗词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一、诗词诵读的背景我校是泸县东部边远的一所农村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886人,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多数家长又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少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身上缺少书卷气。

学校有教职工110人,多数教师不能主动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

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将诵读经典诗词作为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努力打造“彩云文化,自主课堂,阳光教师,文明学生”的办学特色。

办学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奠基,让每朵花儿都绽放。

办学思想:强化爱与责任,倡导阳光与快乐,培育习惯与文化,构建安全与和谐,成就精彩与辉煌。

办学目标:学校如彩云般美丽,似锦绣般辉煌。

环境是精美的,工作是精致的,生活是精神的,管理是精细的,成绩是精彩的。

课改理念:推行自主课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校训:如云似锦,活出精彩。

校风:文明活泼,团结友爱。

学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风:爱生敬业,求实创新。

领导作风:清正廉洁,务实高效。

校歌:阳光下成长。

校本课程:诗词诵读读本1-12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12册;少年宫活动小组教材上、下册。

二、诗词诵读的意义1.中华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

小学生诵读大量的古典诗词,可以使他们既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吟诵

传统文化吟诵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诵读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

它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自先秦开始,代代相传,直到100年前,所有中国的读书人还是吟诵的。

它是中国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和创作手段。

在古代的教育系统中(私塾和官学),这是唯一的诵读方式,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

诵读:不是西方式的“朗读”、“朗诵”,是吟诵的“诵”,是遵守代代相传的汉诗文的声音规则的。

它和吟咏的区别主要在于音乐性,而字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是一致的。

二、学习传统文化诵读的意义
1了解吟诵规则,正确理解诗文含义。

汉语的音与义是密切相关的,100年来我们丢掉了声音就丢掉了诗歌含义的一半。

西方语言学家一般认为音与义无关,它们之间是任意的,所以poem是朗诵的,它使用的是音步、重音和词语,它只是从思想内容、背景、结构、手法来分析。

而我们汉语的诗歌有其独特性,不仅通过文字,更通过声调、韵律、节奏、曲调等声音形式表达。

中国诗歌是曼声长吟、淡泊宁静、气韵内敛而仪态万方的,这与朗诵的神态语气大相径庭,于诗歌而言,一切字义、结构、内容都在整体的风韵统摄之下。

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记忆。

吟诵是高雅的也是有趣的,朗诵记不住的,吟诵记得住。

3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

让学生接触到中国真正的传统音乐精神,感受母语的魅力,唤醒孩子们血液里的民族文化基因。

4传承。

吟诵与传统文化教育

吟诵与传统文化教育

•一个重要的问题:
•古人是怎么吟诵的 ?
•请看录像 :
•唐文治吟《丰乐亭记 •》赵朴初 吟《浪淘沙 》 •朱东润吟《张中丞传后叙 •》文怀沙 吟《诗经 黍离》 •霍松林 吟《秦州杂诗 》 •苏 民诵《左传》 •史 鹏吟《滕王阁序》
•戴 逸 吟《前赤壁赋 》•刘衍文 吟《圆圆曲》 •钱绍武 吟《归去来兮 辞 •朱》执中吟《论语》 •王佩行吟《赠汪伦》 •霍韬晦 吟《短歌行》 •陆 襄 吟《兵车行》 •林东海 吟《赤壁》
• 清明

杜牧
•- — - ! l — ——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 l - — ! l ——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l l l — - l l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 l l ——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论 语 学而
•• ! ! ~ ! ~ ! ! ! ~
李白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爱莲说
周敦颐
•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 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 者也 噫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吟诵的学习意义和价值

吟诵的学习意义和价值

吟诵的学习意义和价值作者:冯仲华来源:《师道·教研》2018年第03期“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诗词文的方式。

它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不同流溪在其不同的基本吟腔。

吟诵者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以“唱”的方式来读,根据自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当时的情感,对音高、节奏轻重等进行即兴的发挥,藉吟诵以助抒情达意。

一、学习吟诵的意义1. 改进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的需要国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吟诵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能力,是有利于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施。

在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理论有待完善的现状下,对吟诵的现状与教学策略的理论探索将丰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经验,从而指导小学语文在国学经典的教学策略实施。

2. 提升国学经典的阅读能力的需要吟诵是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从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教育传统,口传心授,通过交流赏玩,代代相传。

中国的所有古经典都是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

学习吟诵能够对国学经典能增强鉴赏力,加深作品内涵的理解,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让学生在吟诵中有更深切的感悟,从而提升对国学经典的阅读能力。

二、推进吟诵学习的价值1. 有助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从不同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其中包括垃圾信息。

让学生通过吟诵国学经典,打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作重要载体和平台,净化心灵,沉淀书卷之气,提高学生语文修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2. 有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宋代大儒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所谓“口到”既是要大声地吟哦诵读出来。

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学习诗文,要“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

这都是先贤的经验之谈。

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和技艺大都是“口耳之学”,不仅传承知识主要是以师带徒形式,而且还要过记诵之关。

古人可以轻易地将整篇文章甚或整本书熟练地背诵下来,而今人却往往视记诵为畏途。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化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

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中华子孙的血脉,又如一美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

诵读中华经典,不但能通晓人生智慧,更能提升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古诗,将中华古诗词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活动,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那么如何“在诵读经典诗词活动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具体做法:华传统文化”?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具体做法:一、利用教材资源,激发诵读兴趣。

一、利用教材资源,激发诵读兴趣。

1、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古诗词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

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

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描写了春天百花盛开,蝶舞莺啼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蝶舞莺啼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这样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这样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学生有诵读的愿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不过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水平。

平。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所以很多诗词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成。

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成。

只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只要善于唤醒学生的背诵潜能,学生会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古诗词将成为永恒的东西,一生受益。

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传统吟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声音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文学作品通过特定的节奏、韵律和声调进行朗读或歌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吟诵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对语言、诗歌和文学的一种敬重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传统吟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

一、传统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 选取优秀传统诗歌进行吟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选取一些优秀的传统诗歌进行吟诵。

比如选取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经典诗歌进行吟诵,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文学魅力。

通过对传统诗歌的吟诵,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和理解。

2. 利用传统吟诵拓展课外阅读除了课堂上的吟诵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诗歌进行吟诵。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进行吟诵,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3.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除了诗歌的吟诵,语文教学中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比如结合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课堂表演。

教师可以邀请音乐老师或舞蹈老师一起合作,将传统诗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进行跨学科表演。

通过综合性表演,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1. 尊重传统、创新教学方式在传统吟诵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传统的文化底蕴,注重对古诗的传承与弘扬。

但同时也要结合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使传统吟诵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吟诵的兴趣和热爱,使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表达在传统吟诵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进行诗歌吟诵。

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

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
。 广 z 翮














。 叶嘉 莹
再到幼稚 园 ,对青 少年传 统文化 教育 也有一 些感受 和想法 :人类大 脑左半 边 主管 直觉 、 感觉 , 右半 边 主管 思考 、
思辨 。 结合儿 童时期 的学习规律 , 我认 为 ,虽 然人们通 常觉得 知识 和技 能是
长的收入 高达 7 0 ( ) 两 ( 约今 1 4 万元 ) 。这 笔收 入和 掌握 实权 、
侄 女们 唱 : “ 早饭 吃 了喊补 锅 ,
夜 饭 吃 了响 更 锣 ;既 汤 斗 ( 熨
斗) ,莫奈 何 ,忍饥 挨饿 把 书 摸 。” 刘 光第 听 了以后 , 又好 笑
又 好 气 ,给 加 上 了 一 句 : “ 不 成
物。其境遇 穷 困, 为人 所不 堪入 目。 就义后 , 吊唁 者看到他 家十
同时有 各种 灰 色收入 的各级 官
分 穷 困, 纷 纷捐 款赠 物 , 其 中有
个 不知名 的 吊唁 者 ,留下银 子
百 两后 流 泪 离去 。
僚 而言 , 不算 高 , 但 与 年收入 才 4万 多的 穷京官相 比 , 已经在 经 济上 打 了翻 身仗 了。
需要 理性辨别 的 , 属 于右脑 的工作 , 但
是 小时候对 于知识 的背 诵显然 不是尽 然 如此 的。 比如我在启 蒙时就 背诵《 论 语》 , 但 那时候 才 四五岁 的我 哪里懂 得
《 论语 》 里 的大道理 ?中 国传 统教育 的
微 妙之处就 在于此 ,从 前 的老师 总是
i DJ , 孩子背 诵 ,且不 止是像 现在 的小 朋 友读 书一 样 , 一 个字 一个宁 地读 , 而 是 要拿着一・ 种吟诵 的调子 。小时候 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很多非常宝贵的精华。

以我个人来说,小时候,我是在一个传统的旧式家庭,家里没有让我去上一般的小学,而是在家里自己读书。

我是从“四书”学起,背诵的第一本书是《论语》。

1945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辅仁大学毕业后,—直从事教学工作,从初中到大学,再到幼稚园,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一些感受和想法:人类大脑左半边主管直觉、感觉,右半边主管思考、思辨。

结合儿童时期的学习规律,我认为,虽然人们通常觉得知识和技能是需要理性辨别的,属于右脑的工作,但是小时候对于知识的背诵显然不是尽然如此的。

比如我在启蒙时就背诵《论语》,但那时候才四五岁的我哪里懂得《论语》里的大道理?中国传统教育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此,从前的老师总是让小孩子背诵,且不止是像现在的小朋友读书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要拿着一种吟诵的调子。

小时候我读书就是伴随着吟诵的声音的。

虽然理解书里的思想、意义、精华是属于右脑的工作,但声音却是最直接的左脑的工作。

在小孩子右脑思辨的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给他们讲孔子的那些大道理,他们不见得能完全懂得,但是他们伴随着吟诵把那些道理记下来了,当他们的右脑发展起来,拥有了思辨的能力,儿时直接的背诵所得到的一切宝贵体验马上
就能融会贯通,这对他们整体的做人和为学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

什么是吟诵呢?吟诵就是用很自然的声音诵读古文、古诗。

吟诵不是歌曲,没有固定的调子,所以每个人吟诵的调子都可以不一样。

我小时候学吟诵,并没有人教我,只是靠每天耳濡目染。

在我生长的那个非常传统和古老的旧式家庭,伯父、伯母、父亲、母亲都常吟诵,但男人和女人的吟诵有所不同,即便是伯父和父亲、伯母和母亲吟诵的也不完全一样,甚至我自己每次吟诵的也不完全相同。

只是我们在不同之中,都掌握了基本的原则,就是声音的平仄、节奏和停顿。

打个比方,如“白日依山尽”的“白”字,按照古代的发音是入声字,吟诵的时候,诗歌里的入声字就有个声调的问题。

一般说来,五言诗是“二三”或者“二二一”的节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每两个字组成一个音节,在音节停顿处的那个字的音调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第二、四、六个字正是处在音节停顿处。

所以,当“白”这个入声字在“白日依山尽”里时,它是第一个字,声调不重要,既可以读成入声,也可以读成普通话的“白”字。

但如果在第二、四、六个字,如“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白”就必须要读成入声了。

所以,吟诵的读音不是死板的,要看整首诗歌是律诗还是古诗,是律体绝句、乐府体绝句还是古体绝句。

古体绝句不注
重平仄的格律,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律体绝句注重格律,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乐府体绝句就是绝句用了本应是乐府诗的题目和内容,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在不同的诗歌中,入声字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吟诵时要把平仄、停顿和节奏掌握好。

有人不太会吟诵,就想从本应是自由的吟诵中总结出固定的调子来,规定哪个字读长,哪个字读短,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原则,吟诵是非常自由而富于变化的,人们在白天的时候高声吟诵,或者晚上独自一人在灯下曼声长吟,音调都有所不同,关键是要把自己的感情放进诗里,表达出来。

同理,儿童时期的吟诵不应是拿腔拿调的歌唱,它虽然有很多需要掌握的原则,但是吟诵不是为了跟着老师学音调,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学习声调、平仄、节奏上,而是要把自己真正的感受融化到音调里,在声音的帮助下进入诗的内容和境界。

因此我—直提倡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吟诵、背诵。

当然,现在的孩子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局限于只学传统文化。

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后来为什么去教幼稚园呢?正是因为我觉得要想培养青少年,使之德育和智育一起发展,必须从小孩子入手。

我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从自身的体会来
看,吟诵、背诵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小孩子应该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不一定都去背诵《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的大道理,也可以吟诵一些诗歌。

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的作品,经过千百年的淘汰流传到现在,李白、杜甫、苏东坡、辛稼轩们的那种修养、那种感情、那种理念、那种怀抱,都蕴含在他们的诗篇、词篇中间!所以说,诗歌有一种感发的生命。

杜甫曾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虽然宋玉距离杜甫的时代很远了,但杜甫看到秋天树叶的摇落,就体会了宋玉的悲哀。

辛稼轩有一首词:“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他活到一定年岁,人生的体验丰富了,经过的挫折够多了,才慢慢体会到陶渊明诗里幽微、深远的境界。

只要作者把自己真正的感情写进诗篇里,这诗就带着感发的生命,千百年以后的人读后,仍然会受到感动。

所以,我认为小孩子应该从幼儿园中班开始背诵一些诗歌,或者从《论语》里选取一些语言非常简单,但意思非常丰富、深远的精华句子来背诵,用吟诵的声调把它记下来。

这样丝毫不妨碍他们将来学习理科、工科、外语或是其他技能,反而还可以与这些技能相辅相成,以此把那些物质的、科学的、理性的东西精神化起来,跟自身修养结合成为一体。

当然,现在考试、升学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小孩子至少在升学考试和功课压力还没有那么沉重的时候,把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打好,将来成为知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兼长并美的人。

这是我的一个痴想,也是我一直关心传统文化教育,特别关心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原载《教师博览》文摘版201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